省直管县原因及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254.21 KB
- 文档页数:4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演变动因、运行效率及改革路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优化我国行政区划设置,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以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目标和要求。
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一项关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长远意义的理论工作。
鉴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最初以财政为突破口,时间跨度长,地方改革相对系统全面,故笔者力求以"财政"为视角,以点扩面,系统总结"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成效、问题,提出今后财政体制改革路线,同时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和全局性体制改革提出建议考虑。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旨在解决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因"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而导致的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不均,以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
目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已于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基于各省省情不同,具体改革措施存在很大差异,但总体改革思路一致,即为理顺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给予县一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加大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支持力度,指导县市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财政结算、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资金调度、资金补助、工作部署等直接到县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在现实运行中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亦出现一些问题,如省与市、县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市、县分治不彻底,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配套改革不力等。
因此,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如何有效、深度地推行显得非常重要。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2)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篇2]按照中央编办《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我省于2011年出台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豫发20117号),决定将巩义市、汝州市、滑县等10个县(市)作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
试点县(市)享受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了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用干部管理权限暂维持现状外,均赋于省辖市管理权限。
随着行政省直管县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检察系统省直管县改革这一问题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日益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检察系统省直管县的必要性分析(一)从司法层级设臵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司法层级设臵与行政层级设臵是相一致的,省行政直管县后,如果司法系统仍实行市管县,则与行政层级设臵相矛盾。
我国的司法机关,不仅有提起公诉、案件审理机关等司法职能,还担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
如果司法系统层级设臵与行政系统层级设臵不一致,司法机关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职能履行势必受到影响。
比如,汝州市目前为省直管市试点单位,如果人事权、财政权由平顶山市党委、人大、政府决定的平顶山市检-察-院服务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包括服务汝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呢?如果包括,彻底行政省管县后平顶山市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等有关机关又会有样的意见呢?特别是一些可能影响汝州市经济社会稳定的案件,人事权、财政权由平顶山市党委、人大、政府决定的平顶山市司法机关在处理时该如何权衡?(二)从法律监督的效果来看,行政省直管县后,检察系统省直管县更有利于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监督。
首先是对公安机关的监督。
公安机关作为作为行政机关,彻底的省直管县后势必也要实行省直管,否则:第一,行政直管县失去意义;第二,受技术、设备等条件的影响,当地发生的多数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技术鉴定再依赖市财政保障的市公安机关,市公安机关积极性不高,影响刑事案件的侦查。
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可以更好的解决当前县级行政区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省直管县体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并进一步探讨省直管县体制的实施效果,证明其重要性。
一、省直管县体制的现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省-市-县-乡村”,其中县级行政区域作为省级政府和基层政府之间的重要纽带,承担着很多的职能和任务。
但在县级行政区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 行政水平不同: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各县行政水平存在差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 资源分配不公:在经济和财政上,各县的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浪费。
3. 国家政策落地问题:由于各县在政策落实上存在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
4. 指挥系统混乱:县级领导权力过大,导致了指挥系统混乱的现象。
5. 跨级作战耗费心力:由于行政级别过多,地方政府之间在政策落实上存在衔接不顺畅的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地方政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阻碍着县级行政区域的发展。
因此,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二、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三个优点:1. 统一管理方便快捷:省直管县体制,一省直接管多县,减少了中间层次的干扰和约束,使得管理更加顺畅快捷。
2. 资源合理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比县级政府更加公平地分给各县,最终达到平衡各县发展的目的。
3. 落实国家政策:省直管县体制可以有效解决县级领导权力过大的问题,实现国家政策的快速落地和正确实施。
三、省直管县体制的劣势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1. 政治风险:一位省直管几个县的官员,可能需要面对一定的政治风险,如违反统一指挥等问题。
2. 人员和财力投入:实行省直管县体制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财力投入,如果缺少支持,将导致实施难度大。
3. 管理模式不同:各省直管县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如果实施不当,还可能造成管理混乱。
论文范文:行政体制“省直管县”改革探析——以江苏省为例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便设定了“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为中心”的目标,集中县级地区的资源发展推动中心城市的工业化,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为人们重视,从而导致了现实中存在许多经济落后的县,与此相呼应的是,大量县级政府存在着财政缺口。
由于县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政力量,县域地区的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普及程度均不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由于县级政府在管理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由于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比较有限,在与城市等市场主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状态,使得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程度都相对落后的地位。
与不断强大的中国整体实力和越来越多的发展迅猛的中心城市相比,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很不协调的状态,帮助县域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是当前政府需要严肃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从2007年起,江苏省启动了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改革,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江苏县级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在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改革中,省政府向县级政府下放了财权、经济管理审批权等权利,一系列的改革手段有效地解除了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束缚,推动了苏南、苏中、苏北各个县级区域的经济发展。
近20多年来,江苏省的百强县所占比例在全国位居前列,2012年全国经济百强县中,江苏省占了22个,其中昆山市位列百强县的第三名。
必须承认,江苏省的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改革改善了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江苏省县级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这样的实践是中国进行地方政府改革必须重视的宝贵经验。
.......................二、论文框架与创新(一)论文框架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学界内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对相关理论的阐释(理论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行政组织扁平化理论、地方自治理论等方面。
省直管县改革:路径与条件...省直管县改革:路径与条件 2009年02月07日00:57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评论员周慧兰曹理达省管县—市管县—省管县:否定之否定《21世纪》:国务院近日公布的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此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中国的行政体制从省管县到市管县再到省管县的再次提出,其间经历了哪些变迁?丁宁宁:中国的县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县是政府最基本的行政单元。
政府的各种政策,都需要在县一级来落实。
逐步推行省管县,可以减少政府的行政层级,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省管县的根本目标,是使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但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不能一刀切,应该允许不同模式存在。
行政体制的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有很大关系。
建国以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省管县”的体制。
当时除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一般的市没有自己的下辖县。
当时的所谓地区行署,是省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
1982年以后,为了打破过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采取了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非集中化改革。
即“人财物,产供销”层层下放,财政“分灶吃饭,分级包干”。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体改委试行“市管县”体制,希望将改革开放“试点城市”做大做强。
在当时“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市管县确实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
于是全国纷纷效仿,300多个地区行署绝大部分变成了地级市。
其结果,是在省和县之间多出了一个新的行政层级--市。
贾康:1982年开始市管县的行政格局以后,大多数省份将原来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专区)”改制为“市”,实行市领导县;但也有少数地区一直没有设地级市,如海南,幅员较小,辖区内只有几个县,再加上设省比较晚,所以天然地适合于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
27E xpert Views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部分地区先后进行了类似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积累了广泛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这标志着试点多年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开始提速并有了下一阶段的时间表。
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制度创新与保障我国现行政府财政层级有五级,相应形成了中央对省、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四对财政关系。
虽然《预算法》规定“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政府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但现实中这四对财政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决定,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权力体现为具备决定下级的收入分配和支出责任的经济权力,于是下级就不可避免地扮演着上级的“代理人”角色,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从最一般的关系来看,中央决定对省的财政体制,形成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依此类推,形成了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的二、三、四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层次偏多,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很高。
更为关键的是,上级政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能力监督若干层级的下级政府,可能形成“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构成了简化政府财政层级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我国“省直管县”改革的路径、成绩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迄今为止,我国省直管县改革已大致经历了前后三轮。
第一轮是2002年前后以财政省直管为主题的改革,二是2005年前后以强县扩权为主的改革,三是2010年后行政省直管为主的改革试点。
从现在的情况看,相关改革已进行了十五年,但各方面对于省直管县的认识不是越来越清楚,而是越来越模糊;实践层面的省直管县改革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对于下一步省直管县如何进行,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到底如何认识省直管县?如何定位省直管县?如何推进省直管县?一、当前省直管县改革面临的窘境省直管县改革是一个早已启动、迄今为止却仍没有完成的课题。
继2002年、2005年两次高潮之后,2010年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这一年,中央编办确定了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江苏、黑龙江、宁夏、云南等8个省区30个县(市)进行试点,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为全面深化省直管县改革提供经验。
从参与试点的省来看,既有东部发达省份,也有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既有普通省份,也有民族地区省份。
从各省选择的试点县来看,既有经济强县,也有经济弱县,既有工业大县,也有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样本种类比较齐全。
从试点内容看,各地推进省直管县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扩大试点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二是将调整试点县的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市管调整为省管,较多省对试点县采取了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单列的方式。
三是适度了调整干部管理体制、垂直部门管理体制、司法管理体制、人大政协体制等(张占斌,2013)。
从效果上看,此次试点中无论是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没有走出此前两轮改革的窠臼,而是与此前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比如成绩方面,试点县主要反映提高了行政效率、释放了县域发展实力、增强了统筹能力、有效地扶持了区域节点城市、稳定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等等。
“省直管县”实现路径分析近年来,我国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十多个省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这种“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之举,直指20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而且目前还有扩大之势。
从财政体制过渡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对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提高行政绩效均有益处,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前进方向。
改革的路径可考虑渐进式分类展开,并通过行政区划的改革配合,用约20年的时间调整到位。
标签:政府层级;强县扩权;扩权强县;省直管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省级政府陆续进行了“强县扩权”的改革探索,最近几年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方向上看,中央肯定并鼓励地方政府在这一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并把此项改革上升到国家改革战略布局的层面。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此问题有两处非常值得重视的新亮点:一是在完善财政体制中提到“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对县的管理体制”;二是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强调“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
从发展的实际来看,改革还有继续扩大和向纵深推进的趋势。
但鉴于中央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部署出台,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探讨。
1“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的现原因可以说,实行“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有着强烈的现实动因。
(1)提升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重要地位的需要。
县域国土面积超过全国的90%,人口超过全国的70%,GDP超过全国的50%。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我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以往,由于城市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实现程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就有可能拖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省直管县”的政策支持与途径选择刘芬(哈尔滨华联投资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10)[摘要]“省直管县”这一体制上的改革,是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省直管县”试点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一些地级市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愿放弃权力,甚至出现市与扩权县争权的现象;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省直管县”体制会出现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等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顺应国家行政区划改革的必然趋势,转变职能,选择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并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政府职责,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更好地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省直管县;政策支持;途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720[文献标识码]APolicy Support and Route Choice on County Adm inistrated by ProvinceLIU FenAbstract:The system reform on county administrated by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n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and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hat practice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harmonious society,which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vitalize county economy.Currently,the problems existed in pilot projects on coun-ties administrated by province are mainly that the provincial city weakens support to the counties expanding power;som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reluctantly give up their power for keeping their vested interests,and even content power betwee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county expanding power;the location of local departments is ambiguous directly under central government organs;and the management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organs is too wide in span and is too difficult on country administrated by province.Therefore,the related departments of government organs should follow the irresistible trend of reform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change government functions,choose approaches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further clarify government functions of province,city,and county,improve relevant le-gal systems and vitaliz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ounty economy better.Key words:county administrated by province,policy support,route choice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