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戴震,字东原,号半农,清代著名学者,以其博学多才、严谨治学而著称。
然其一生,亦不乏与师者之辩难。
兹以戴震难师一事,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原文:戴震少时,从师某。
师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何谓‘爱’?”师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何所加于物?”师愕然,不能答。
震复问:“‘克己复礼’,何谓‘礼’?”师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何所自正?”师不能答,遂辞去。
译文:戴震幼时,师从某位先生。
先生讲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所谓‘爱’者,何所谓?”先生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施于物何所加?”先生愕然,不能对。
震复问:“‘克己复礼’,所谓‘礼’者,何所谓?”先生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从何而正?”先生不能答,遂辞去。
戴震之问,非寻常问难,而是以问题探求真理,深究其理。
先生之答,虽欲以儒家经典释之,然终觉力不从心。
震之辞去,非因先生之无才,而是因先生之未能解惑。
此一事,可见戴震之求真精神,亦可见先生之谦逊。
戴震既去,心中仍挂念先生之答。
一日,于途中遇一老者,言及“礼”之含义。
震顿悟,遂归而著《礼记注疏》,详述“礼”之意义,以明己心。
此书一出,学者皆称善,先生亦自愧弗如。
原文:震归,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译文:震归家,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戴震难师之事,虽已过去,然其求真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夫学海无涯,求真之路,亦无止境。
戴震难师,正是他追求真理、勇攀学术高峰之写照。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砥砺前行,以成一代宗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出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
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解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必须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为所用。
戴震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才使他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戴震难师》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作品原文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原文和翻译译文1、《戴震难师》原文和翻译译文《戴震难师》原文和翻译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2、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及翻译苏轼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戴震难师》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作品原文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戴震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戴鸿运的兄弟。
他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被称为“戴震难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戴震还是一名学生时期。
戴震年轻时聪明好学,但读书时总是有一些疑惑和困扰。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他决定去拜访当时很有声望的学者朱熹。
当戴震拜访朱熹时,朱熹并没有给予他很多的指导和解答,反而说了一句让戴震困惑不解的话:“你问我一句问题,我也会问你一句问题,你能不能回答?”戴震说:“大人尽管提问,我一定竭尽所能回答。
”于是,朱熹问戴震:“人为何而活?是为了富贵与享乐吗?”戴震回答:“人生而为人,不仅仅是为了富贵与享乐,还要有高尚的志向和道德修养。
”朱熹听后,又问戴震:“那么,人为何而受苦?为什么要忍受痛苦和困难?”戴震思考片刻,回答道:“人苦不是为了痛苦和困难本身,而是通过苦难可以磨炼意志,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朱熹又问:“人要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戴震回答:“人要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修行和奉献,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朱熹听完戴震的回答,表情严肃地点了点头,表示对戴震的回答很满意。
他告诉戴震,自己这些问题都是他年轻时困惑并一直探索的问题,但很多人却无法给出满意的回答。
朱熹对戴震说:“你这样年纪轻轻就能给出这样深刻的回答,实在是难得。
”这个故事有了“戴震难师”的称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戴震的聪明才智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他不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追求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他用深刻的理论回答了朱熹的问题,展示了他独特的见解和思考能力。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思考,追求人生真理和意义的典范。
戴震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品质,提倡思辨和质疑的精神,在教育方面有着很高的声望。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他在学习道路上的艰辛和坚持,以及他对学习和教育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国学:戴震十岁难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戴震十岁难师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字东原。
戴震难师⑴【原文】先生⑵是年⑶乃⑷能言⑸,盖⑹聪明蕴蓄⑺者久矣。
就傅⑻读书,过目成诵⑼,日数千言⑽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⑾,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⑿师:“此何以⒀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⒁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⒂记之?”师应⒃之曰:“此朱文公⒄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⒅几何⒆时矣?”曰:“几⒇二千年矣。
”“然则(21)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22)应,曰:“此非常儿也(23)。
”【注解】(1)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题目是编者加的。
人物介绍见“资料库”。
(2)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3)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4)乃:才。
(5)言:说话。
(6)盖:大概,这里指推测。
(7)蕴蓄:蕴藏,积蓄。
(8)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9)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10)言:字。
(11)《大学章句》:南宋朱熹为《礼记·大学》作的注释书,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
(12)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13)何以:以何,凭什么。
(14)述:记述。
(15)门人:学生。
(16)应:回答。
(17)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号晦庵。
见“资料库”。
(18)相去:相隔。
去,距离。
(19)几何:多少。
(20)几:差不多。
(2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2)无以:无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23)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学案一、课题:《戴震难师》二、课型:新授课三、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四、学习方法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环节一课前练兵,初步感知1、结合资料库相关知识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①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以情带声。
七年级(上册)戴震难师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精讲精练一、重点字词梳理1、古今异义(1)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今义:几何古义:今义:(2)几二千年矣古义:今义:(3)此非常儿也古义:今义: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先生是年乃能言原意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2)名词用作状语日数千言不肯休原意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3、一词多义(1)言日数千言不肯休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4、重点实词(1)盖聪明蕴蓄者久矣蕴蓄:(2)就傅读书就:(3)日数千言不肯休休:(4)问塾师塾:(5)曾子述之述:(6)师应之曰应:(7)师无以应无以:二、文言虚词1、先生是年乃能言乃: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然则:三、句子翻译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2、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四、文意理解“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全文翻译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
第28课《古文二则》
(一)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的翻译课文。
(重点)
3、熟读课文锻炼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4、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次阅读,为生字词注音。
蔡璘.()字勉旃.()重诺.()责券.()在心亡.()何其人亡.()语.()卒.()
2、我能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规则:请全班同学拿好课本和笔,离开座位一步。
在读的过程中标画出疑问,回到座位查找工具书或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完毕后坐下,看那个小组速度最快。
(1)、游戏:抢座位,比效率。
(2)、达标:任一名朗读,给点评小组记录相应的奖励分。
3、我会译: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规则:请小组内以两名同学为单位,迅速结成帮扶对子,离开座位一步,自我进行5分钟翻译展示。
(1)、游戏:手拉手,共闯关。
(2)、达标:任意两名对子进行翻译展示,给点评小组记录相应的奖励分4、品读文章,理解主旨
(1)、本文讲了一个
故事。
(2)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的?
(3).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道理。
二、探究、交流
三、展示、激励
四、巩固拓展: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在现实社会中,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反馈检测
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重.诺责,敦风义()()
2、亡.何.,其人亡.()()
3、且.父未尝语.我也()()
4、而.翁知.我()
5、卒辇
..而致之()()二、一词多义
而翁知我卒辇而致之
而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之师应之曰
卒辇而致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
又有某以千金寄之
以无以应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3)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4)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四、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不少于三句。
课后反思:
《戴震难师》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二、学习方法
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资料库】
1、人物介绍
段玉裁(1735—1815),清代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字若膺(yīng),号茂堂,江苏金坛市人。
他是戴震的学生。
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
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我国十八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
他还提出“光照说”,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
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wù)源(今属江西)人。
死后谥“文”,后世称他为朱文公。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一、自主学习
【温馨提示】。
1、文学常识填空。
段玉裁(1735—1815),代家、家。
2、我会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以情带声。
戴震难.师()蕴蓄
..()数.千言()几.二千年()3、我会译:在注释帮助下,自主解读文章的意思,找出困惑和疑难
先生是.年乃能言()日数
..千言不肯休()为.曾子之意()就.傅读书()
4、品读文章:分析人物,探究精神
1)本文讲述了一个故事。
2)从戴震难倒老师表现了戴震的、精神。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探究、交流
三、展示、激励
四、拓展延伸:谈谈戴震难师给你的启示
反馈检测
1、释词译句。
⑴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译文:
⑵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
⑶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
⑷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2、一词多义
先生是年乃能言()
言日数千言()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几几二千年矣()
课后反思
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
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
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
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
寄放而不索凭证,说明了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信任,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明了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
”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质高尚。
《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甲生:“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乙生:我赞成这种做法。
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
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丙生: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
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
丁生:我赞成丙的观点。
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