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文阅读】《戴震难师》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戴震难师先生是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后)a.先生是乃能言/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理应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故曰曾子之意而门人录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敢休。
译文;每天写作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故曰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以下对本文的认知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刻苦,而且不好问,碰上不明白的地方,讨厌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为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勇于批评,很应该我们自学。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就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刻画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b.“皇帝轮流做,明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通常儿哥弟称谓,不分后贵贱。
戴震,字东原,号半农,清代著名学者,以其博学多才、严谨治学而著称。
然其一生,亦不乏与师者之辩难。
兹以戴震难师一事,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原文:戴震少时,从师某。
师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何谓‘爱’?”师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何所加于物?”师愕然,不能答。
震复问:“‘克己复礼’,何谓‘礼’?”师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何所自正?”师不能答,遂辞去。
译文:戴震幼时,师从某位先生。
先生讲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所谓‘爱’者,何所谓?”先生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施于物何所加?”先生愕然,不能对。
震复问:“‘克己复礼’,所谓‘礼’者,何所谓?”先生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从何而正?”先生不能答,遂辞去。
戴震之问,非寻常问难,而是以问题探求真理,深究其理。
先生之答,虽欲以儒家经典释之,然终觉力不从心。
震之辞去,非因先生之无才,而是因先生之未能解惑。
此一事,可见戴震之求真精神,亦可见先生之谦逊。
戴震既去,心中仍挂念先生之答。
一日,于途中遇一老者,言及“礼”之含义。
震顿悟,遂归而著《礼记注疏》,详述“礼”之意义,以明己心。
此书一出,学者皆称善,先生亦自愧弗如。
原文:震归,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译文:震归家,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戴震难师之事,虽已过去,然其求真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夫学海无涯,求真之路,亦无止境。
戴震难师,正是他追求真理、勇攀学术高峰之写照。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砥砺前行,以成一代宗师。
《戴震难师》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戴震难师》阅读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戴震难师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戴震难师》阅读训练: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都能背下来。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戴震难师》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作品原文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
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也有材料上是:先生少时就傅读书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的老师。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少,年轻。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非常:不寻常作者及文中的戴震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
【初中文言文阅读】《戴震难师》阅读答案戴震难师先生是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戴震难师先生会说话。
智慧而包容的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傅读了书,读完后背诵。
他一天说上千个字也不肯休息。
他把“大学章和句子”给了下面的“正经章”,并问老师:“这怎么会被称为孔子和曾子的话?怎么会被称为曾子的话并被弟子记录下来?”石英志说:"朱文公是这样说的。
"就是说,朱文公是什么时候来的?说:“宋人。
”“孔子和曾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什么时候不同?”“几千,”他说,“但朱文公为什么知道?”老师没有回答,说:“这是一个非凡的孩子。
”8.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单词具有相同的意思(3(分钟)a.是的,先生能言/乃我不知道你有汉人b.石英之曰/不应憎恨c.周宋相渠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Yiermenren记录下来了/春冬时九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三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
翻译每一天阅读背诵千言万语,但我不想停下来。
b.老师问:“你为什么知道这是孔子说的,曾子说的?”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矣。
”“将近两千人,”私立学校先生说“但朱文公为什么知道?”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十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三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十一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三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戴震难师》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D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D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1
古诗先生是年乃能言翻译赏析
“先生是年乃能言”出自文言文《戴震难师》,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
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
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
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
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
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翻译】 戴震
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
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
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
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
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
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
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记叙文。
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
注释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
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
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
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
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
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
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先生:老师。
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
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
推测蕴蓄:蕴藏。
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
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
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
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戴震难师》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翻译】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
古文言文《戴震难师》翻译赏析古文言文《戴震难师》翻译赏析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收集的古文言文《戴震难师》翻译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古文言文《戴震难师》翻译赏析【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翻译】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戴震难师原文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7.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与解读》本文旨在对戴震难师的文言文进行翻译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戴震难师文言文原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曰:师者,人之模范也。
模型之所以为模型,以其具有规矩、方圆、平直、曲直之形,而人亦以其言行为模范,可以示人之道也。
是以,言传身教,相辅相成,而后道之传承不息。
若夫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诲弟子。
身正则道隆,道隆则世治;身不正则道废,道废则世乱。
故曰:师者,将以模范自我者也。
自我者,模范也。
模范者,可以示人之道也。
是以,为师者当以谦虚、谨慎、勤奋、进取为原则,以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精神,以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为作风,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方法。
方能真正践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成为弟子心目中的典范。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与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答疑惑的。
所以老师说:老师是人类的模范。
模范之所以被称为模范,是因为它具有规矩、方圆、平直、曲直的形状,而人们也用他们的言行作为模范,以展示正确的道路。
因此,言语和行动相结合,相辅相成,道的传承才会不断。
作为老师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才能教育弟子。
自身端正,道的传承就会兴盛,道的传承兴盛,世界就会安定;自身不端正,道的传承就会衰败,道的传承衰败,世界就会混乱。
所以说: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
模范是可以展示正确道路的人。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以谦虚、谨慎、勤奋、进取为原则,以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精神,以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为作风,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方法。
一日,戴震于乡塾中授课,有学子问曰:“先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则,何为尊师?”戴震沉思片刻,答曰:“尊师者,敬其德,尊其道,敬其业也。
师者,人之楷模,学问之源泉,故当尊之。
”学子又问:“先生,吾等学于师,如何能明辨是非,不至误入歧途?”戴震微笑曰:“此亦尊师之要义。
师者,授业解惑,若不尊师,则难明真谛。
吾等当虚心求教,以师为师,方能明辨是非,不至误入歧途。
”又一日,戴震于书斋中读书,偶遇一老者,自称乃前朝遗民,通晓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颇有才学。
老者见戴震年轻有为,心生敬佩,遂欲传授其学业。
戴震虽感其诚意,然仍坚持己见,曰:“吾师,吾乡塾先生也。
吾虽未得真传,然乡塾先生之德行、学识,吾已深感敬佩。
吾不敢轻易改师,愿再请教乡塾先生。
”老者闻言,失望而归。
戴震继续在乡塾中求学,勤于思考,虚心求教。
一日,乡塾先生病故,戴震悲痛不已。
他深知,先生的离世,意味着他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于是,戴震立志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弘扬先生之学。
戴震在乡塾中苦读数年,学业大进。
一日,乡里举行科举考试,戴震信心满满地前往应试。
然而,命运却弄人,他未能中举。
戴震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期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又过数年,戴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高中进士。
戴震深知,这是先生的在天之灵保佑,也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
于是,他怀着感激之情,回到乡里,为先师生前所立牌位祭拜,并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戴震在官场上,秉持“尊师重道”的原则,严谨治学,廉洁奉公。
他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学者要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大事。
戴震的学识和品德,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被誉为“一代儒宗”。
总之,戴震难师是一位尊师重道的典范。
他对待学问严谨认真,对待师承关系坚守传统。
戴震的一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戴震,字东原,江苏金坛人。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长而究心经史,尤邃于《尚书》、《周易》。
年二十有五,举进士,授编修。
震好古文,通经史,尤精于小学。
时人推为儒者之魁首,谓其学不泥古,不拘今,独探本源,以求至理。
震尝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古之师,往往泥于古,拘于今,不能通变,故弟子多不能成器。
吾欲求一师,能通古今之变,明道而不泥,授业而不拘,解惑而不滞,然后可以成吾志也。
”于是,震游历四方,遍访名师,以求得此难师。
遇一人,名某某,自谓通经史,能解古文。
震与之论学,问:“古文之道,何所取乎?”某某答曰:“古文者,载道之器也,不泥古,不拘今,方能载道。
”震曰:“然则古文之变,何所系乎?”某某犹豫,不能答。
震又问:“经史之奥,何所求乎?”某某曰:“经史者,载道之文也,不泥古,不拘今,方能载道。
”震微笑曰:“汝所云者,非吾所谓载道也。
载道在乎变,变在乎通,通在乎解。
汝未能通变,故不能载道。
”某某默然,羞愧不能对。
震遂辞去,再访高人。
历访数人,皆不能令震满意。
震叹曰:“吾求难师,难矣哉!”后遇一人,名某,自称通天人之学,能解万物之理。
震与之论学,问:“天人之际,何所求乎?”某答曰:“天人之际,在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于通变。
”震曰:“然则天人合一之理,何所系乎?”某曰:“天人合一之理,在于通变,通变在乎解。
汝能通变,方能天人合一。
”震喜曰:“吾得矣!吾得难师矣!”自此,震随某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明道而不泥,授业而不拘,解惑而不滞。
某亦以震为难得之弟子,相与切磋,共探真理。
译文:戴震,字东原,江苏金坛人。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长大后深入研究经史,尤其精通《尚书》和《周易》。
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授编修。
戴震喜爱古文,通晓经史,尤其擅长小学。
当时的人推崇他为儒者中的翘楚,认为他的学问不拘泥于古,不拘束于今,独立探索本源,以求得最高真理。
戴震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古代的师傅,往往拘泥于古,束缚于今,不能通晓变化,所以弟子多不能成才。
段玉裁《戴震难师》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戴震难师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 “然则④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①先生:这里指戴震。
①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①就傅:跟随老师。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目/成诵B.此朱文公/所说C.朱文公/何时人也D.几/二千年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日( )①去( )①应(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答案】1.B2.(1)每日,每天(2)距离(3)回答3.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4.“非常”一词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
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B项“此朱文公所说”意思是这是朱文公说的,应断句为“此/朱文公所说”。
故选B。
2.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日”名词作状语,意思是“每天”,“去”意思是“距离”。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