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37.42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读完此文,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往下看。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篇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三重缺陷众所周知,在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整个近代思辨哲学中,抽象的思维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极致。
费尔巴哈认为,抽象的思维自身是没有生命的,只有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具有客观性,也只有在思维与直观相结合的地方,才有生活和真理。
因此,他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
从抽象的思维到感性的直观,既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精神历险,又是一次充满希望的哲学转向。
但是,这一颇具“现代”意义的哲学转向并没有给哲学带来新生,因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始终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
揭露、批判感性直观的理论缺陷是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也是马克思批判并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前提。
一、非中介性与自然的非人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P58)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这里所说的对象、现实、感性三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内在的修饰关系,即现实修饰对象,感性修饰现实。
这是为了强调这里所说的“对象”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思想客体”,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感性客体”[2](P69)。
正是对这一“感性客体”的不同方式的理解,直接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乃至整个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从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总体批判”中,不难发现,马克思并不是全盘否定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客体”,他是不满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个“感性客体”。
这就意味着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客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按照一般通行的理解,这种积极意义主要在于肯定了自然相对于精神的客观性与自在性。
不可否认,就费尔巴哈哲学而言,这种理解基本正确。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感性哲学认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唯一的道德标准。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感性活动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是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的媒介,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能量和人格品质。
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赞同和探讨,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事例支持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1. 绘画艺术是人类感性表达的一种体现。
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直觉,将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多彩绘制在画布上。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也是与艺术家互动、共同感知的过程。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性生活就是文化再现的基础”,绘画艺术正是这样的一种再现,象征着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与文化背景的交织,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感性理解。
2.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体现。
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声音,观众则通过听觉接触到音乐家的情感,共同进入到这段旋律所描绘出的感性情境中。
如果说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是色彩、形状、构图等的表达,那么音乐艺术则是纯粹的声音,是语言、节奏、韵律等的表达。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的感觉、情感和知觉,都是在感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音乐艺术在这种感性认识上具有特殊的力量。
3. 爱情是感性活动的一种典型体现。
在爱情关系中,个体的情感和欲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满足,充分展现了人类感性心灵深处的一面。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另一个人的爱是感性的,可以超越理性和科学”,爱情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方面。
4. 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充满了感性因素。
自然界中的生命物质在生长、变异和繁荣中,充满了一种无限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感性聚集。
生命的茁壮成长和无尽变异的奇妙形态,正成为探寻自然哲学的代表性话题。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物质也有感性的特点,就是物质在具备客观性的同时也能具备主观性”,自然界是充满了感性元素的。
5. 摄影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表现。
摄影家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意念,捕捉那些瞬间的感性体验,把它们记录在胶片或数码中:无论是风景、人物、动物还是食物,摄影家都是以自己的感性方式,将这些元素记录下来。
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导语:《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马克思《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在写《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前,先介绍一下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艺术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唯物主义重新登上历史的王座”。
历史上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唯心主义在做主导,他们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但是这种观点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性、消极性和直观性。
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在阅读《基督教本质》时,写下了这一片字数不长,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费尔巴哈提纲》。
恩格斯这样评价这一片文章:“作为包含着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的确是这样的,在这字数不多的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语句,可谓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没有丝毫的赘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这样理解,《基督教的本质》是旧的唯物主义,而这个提纲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萌芽”。
它在这提纲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实践。
换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插一段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邓小平最经典的话之一。
当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讨论中国该走怎样的路线时,我们依旧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同时我们还必须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创新,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通过实践来明确自己走什么路线,检验真理。
我们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将马克思在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的伟大实践。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决裂,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标签:《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科学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直到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国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理论品质决定理论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发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淬炼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 [1]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以前的哲学信仰时代的结束以及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因而具有及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中关于实践的科学涵义《提纲》是马克思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恩格斯曾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目前理论界对于“新世界观”的“萌芽”体现何处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体现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上。
但是学术界对于“实践”的真正含义则存在很大的分歧。
《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2]“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浅谈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的思索我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知道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笔记,写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
这个笔记马克思并不打算发表,后来他的好友恩格斯读到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于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面世。
在这篇文章发表前,恩格斯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以便易懂,以供读者研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中,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这篇文章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影响。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二)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发现,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理论的批判"和“理念的力量”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而此时,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让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由此,他的实践观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1、《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派”实践观由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是理论批判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开始对理念的力量进行质疑。
此时他不再是黑格尔的积极拥护者,开始对费尔巴哈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费尔巴哈以宗教批判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宗教展开了批判,揭示了“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而宗教神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但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然人。
所以当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时候,也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一些缺点,他说费尔巴哈的理论“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这为他后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因为《莱茵报》在马克思的带领下越来越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为普鲁士反动当局所不容。
为此,马克思只好离开难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的普鲁士,来到了巴黎。
于是在1844年2月,马克思来到了巴黎,出版了《德法年鉴》,才使自己的民主革命得以继续。
这样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他对实践和理论作了明显的区分,但此时他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主要只是把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理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来理解。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主要发表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论犹太人问题》,另一篇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在谈到消灭宗教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时指出,当理论还没能指导实践或说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达到一致的时候,宗教是无法消灭的。
他还指出:“物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19世纪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响。
尽管他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费尔巴哈的主要贡献是对现代哲学中感性思想的阐述与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感性经验是生命的根本,其中包括对宇宙与自然的认识、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联系等方面。
他认为,感性能力是人类在不断经验中发展出的一种本能,并且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并不仅仅致力于批判,他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
例如,他将宗教视为通过感性信仰来获得理性认识的方式,他认为,只有通过感性体验,我们才能获得与上帝沟通的真正途径。
此外,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五个例子证明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1. 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并声称他最初接触到现代哲学就是从批判这种思想开始的。
他指出,客观唯心主义基于自觉和精神生活的假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看作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自然界截然不同。
这种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更加强调历史的孕育和
时代性。
2. 价值观的阐述
费尔巴哈重视人类的感性需求,认为它是人类的价值观、意义与目的的基础。
这种观念促使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重视人类自我觉醒与解放过程中的价值观。
3. 超越理性主义的立场
费尔巴哈认为现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假设是错误的,因为它无法涵盖生命体验中的感性部分。
他赞扬了人类感性经验和主观感知的原则,从而促进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理性主义的立场,强调实践和经验知识的重要性。
4. 历史唯心主义的批评
费尔巴哈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其委曲于西方哲学的传统,忽视了现实经验并违背了唯物主义原则。
这种批评激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审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开展了深刻的历史研究。
5. 无神论思想的反思
费尔巴哈是一位反对宗教的无神论者,他将宗教视为一种愚昧和虚伪的信仰。
但与此同时,他尝试将宗教从一种信仰转化为思想和哲学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服从于人类感性预感以及对精神有机体的探讨。
这种想法启发了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
家,倡导将无神论思想从庸俗的信仰理念中解放出来,而将之转化为关于人类本质的探索。
总体来看,费尔巴哈的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尽管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批评,但他的想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针对当时的一些哲学观念提出了新的反思和质疑。
这些想法和启示为更为深入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现代世界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