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同并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并理解模型建构这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标: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认同并学习科

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章核酸化学的分子机构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

DNA的部分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中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也初步建立。他们往往对新事物的探究充满激情,但有时对探究的目的不能精确定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和分工等可能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生活,兴趣导入通过现场展示手机的指纹解锁功能,由每个人的指纹差异引入到DNA差异,并提出问题:作为遗传物质的DNA

要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呢?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

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微课视频

情感共鸣由世界各国的DNA造型的雕塑引起学生兴趣,将科学知识与美轮美奂的建筑物联想到一起,引起学生对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崇拜感。老师在此时恰到好处的过渡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开始播放视频,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科学家不放弃的科学精神,分工合作的科学素养。

3、结合旧知,过渡新知

教师:复习学过的关于DNA分子的结构的知识

知识点一: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教师: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学生:脱氧核苷酸

教师:圆圈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长方形代表含氮碱基。

由于脱氧核苷酸中含氮碱基不同,因此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有四种。(老师同时在黑板上贴一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如果这个脱氧核苷酸的含氮碱基写为G,则这个脱氧核苷酸为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并且注意含

氮碱基可以变为其他的种类。)

知识点二: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教师:那么单链中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呢?

两个脱氧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

教师:一个脱氧核苷酸的OH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的H脱

水缩合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按照这样的方式脱氧核苷酸就可以按照

这样的方式得到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活动:

教师:如果我在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下面在贴一个脱氧核苷酸,他们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那第三个第四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链接呢?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利用1号材料在纸的1号区域里面构建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知识点二:在绝大多数生物的细胞中,DNA由两条链组成。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制作的模型,我们已经得到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那另外一条DNA单链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帮一个忙,这一

列同学起立,如果把我看作是脱氧核苷酸的话,我的左手相当于磷酸基团,我的身体相当于脱氧核糖,我的右手相当于含氮碱基,请这一

列同学做好这一动作。下一列同学也做好这一动作,注意右边的同学不动,左边的同学该作何调整才能手拉手完成碱基互补配对呢?

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同学们这两列同学展示DNA的两条链之间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反向且平行的关系教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展示,我们已经知道

反向平行的关系,如图:教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两条脱氧核苷

酸链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化学键——氢键,通过查哥夫我们知道A与T 配对,C与G配对。若果我在黑板上另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让一个脱

氧核苷酸与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配对,则这个脱氧核苷酸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由于碱基之间作用力的不同,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如

果下一个碱基对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则这一碱基对为GC碱基对。

4、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图(必要时提醒学生注意关联旧知)教师观察学生绘制的过程,绘制完成后请学生代表分享展示交流,教师点评。5、巩固反馈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掌握学生课堂学习

效果,并针对性点拨。利用网络或其他根据查阅DNA分子结构的拓展知识,以组为单位构建DN分子实物模型(老师提供模型组件)。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学校:锡盟东乌旗综合高中 科目:生物 姓名:武雪峰

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导学案”的形式通过课前进行预习、课堂进行问题探究、课堂知识达标检测、课后训练四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方面:①对图片及模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演示法 六、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1、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人小组、6人大组、全班团队; 2、决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 3、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七、教学用具: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结构的模型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案自主纠错。 4、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对于学生在讨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完善的答案、书写不规则的地方老师给予纠正、补充、指点;对于学生在点评时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生成性问题,以多媒体图片、动画预设情景,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借助多媒体图片、动画、模型建构等予以突破和解决。 探究一、资料分析,模型构建的历史过程及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课前自主预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可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4)、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精诚的合作、失败面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沟通、勤于积累、善于总结、勇于实践,不要轻言放弃。……) 探究二、DNA的双螺旋结构: 教师引导,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DNA分子的结构学案

1 课题: DNA 分子的结构 编制人:乔璟 【学习目标】 1.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课前预习】 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关知识点。 【学习过程】 一、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探究准备: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模型构建 <说明>:利用教具构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4人一组,每人先构建2个脱氧核苷酸,再将 小组构建好的任意4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长链,每组构建2条脱氧核苷酸链(用订书针代 替化学键)。 年代,科学家认识 。 种脱氧核苷酸 1.在于同。 2.苷酸链相同吗?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模型构建1: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 <说明>:根据以下信息,完成DNA 分子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 …

2 合作探究二: (一)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 DNA 分子是由 链组成的,按 方式盘旋成 结构。 2. DNA 分子中的 和 交替连接,排列在 侧,构成基本骨架 , 排列在内侧。 3.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 ,并遵循 原 则(即A 与 配对,G 与 配对)。 (二) DNA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相关数学公式,总结规律: 双链DNA 分子中 A T ; G C ;则A+ G= 。 规律:双链DNA 分子中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总是 , 并为碱基总数的 。 2.如右图所示: A 1= , T 1= , G 1= , C 1= 。 若一条链中,(A 1+ G 1) /(T 1+ C 1)= m ,则 (1)互补链中(A 2+ G 2)/(T 2 + C 2)= 。 (2)整个DNA 分子中 (A+ G ) /(T + C )= 。 3. 若一条链中,(A 1+ T 1)/(C 1 + G 1) =m ,则 (1 )互补链中(A 2+ T 2)/(C 2+ G 2)= 。 (2)整个DNA 分子中(A + T )/(C + G )= 。 【课堂练习】 1. 下面是DNA 的分子结构模式图,说出图中1-10的名称。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教案

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教案 [ 教学要求] 1 .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区别。 2 .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3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4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 [ 教学重点] 1 .VSEPR 2 .VB 法 3 .MO 法 [ 教学难点] MO 法 [ 教学时数] 8 学时 [ 主要内容] 1 .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离子的特征(电荷,半径,构型) 2 .共价键: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本质,要点,饱和性,方向性,类型σ 键、π 键)。 3 .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的类型- sp 、spd 等各种类型及举例。 4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轨道的能级图,实例- 同核:H2、He 、O2、F2、N2;异核:NO 、HF 。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键级。 6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 教学内容] 2-1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的内容是:分子组成、分子空间结构和分子形成时的化学键键参数:用各种不同的化学量对化学键的各种属性的描述。 键能:在101.3KPa ,298K 下,断开1molAB 理想气体成 A 、B 时过程的热效应,称AB 的键能,即离解能。记为△H ° 298 (AB ) A ─ B (g) =A (g) +B (g) △H° 298 (AB ) 键能的一些说明: 对双原子分子,键能即为离解能,对多原子分子,键能有别于离解能。同种化学键可能因环境不同键能有很大差异。对同种化学键来说,离解产物的稳定性越高,键能越小。产物的稳定性可以从电荷的分散程度、结构的稳定性来判断。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就越稳定或化学惰性。 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其键能越大,短周期中的元素的成键能力与其同族元素长周期的相比键能肯定要大得多。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可以想见其成键能力应增大。但F-F 、O-O 、N-N 单键的键能反常地低,是因为其孤电子对的斥力引起。 一般单键键能不如双键键能,双键键能不如叁键键能。但双键和叁键的键能

高三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复习教 案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投影,启发提问: 甲烷、乙烯和苯是你认识的有机化合物,你还记得它们有哪些化学性质吗?它们性质上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怎样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它们的结构是如何决定性质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 联想质疑:观察各物质 的球棍模型,联想其化学性 质,思考怎样分析有机化合 物分子的结构,它们的结构 是怎样决定性质的。 从学生已知的几种 有机物的分子模型和主 要化学反应入手,引发学 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结构 与性质的关系的问题。

2019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子结构与性质学案

分子结构与性质 命题规律: 1.题型:Ⅱ卷(选做)填空题。 2.考向:本考点在高考中的常见命题角度有围绕某物质判断共价键的类型和数目,分子的极性,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微粒的立体构型,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的性质影响等,考查角度较多,但各个角度独立性大,难度不大。 方法点拨: 1.共价键类型与识别 (1)共价键分类 (2)配位键: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成键原子一方(A)能够提供孤电子对,另一方(B)具有能够接受孤电子对的空轨道,可表示为A→B。 (3)σ键和π键的判断方法: 共价单键全为σ键,双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三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2.利用键参数分析比较同类型分子性质 3.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杂化类型与粒子构型内在逻辑化 4.等电子体原理认识分子(粒子)性质

5.多视角理解三种作用力对物质性质影响的区别 1.(1)(2018·全国卷Ⅰ)LiAlH 4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还原剂,LiAlH 4中的阴离子空间构型是!!!__正四面体__###、中心原子的杂化形式为!!!__sp 3__###。LiAlH 4中存在!!!__AB__###(填标号)。 A .离子键 B .σ键 C .π键 D .氢键 (2)(2018·全国卷Ⅱ )硫及其化合物有许多用途,相关物质的物理常数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H 2S 、SO 2、SO 3的气态分子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不同于其他分子的是!!!__H 2S__###。 ②图a 为S 8的结构,其熔点和沸点要比二氧化硫的熔点和沸点高很多,主要原因为!!!__S 8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间范德华力强__###。

人教版-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人教版-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 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 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 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 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 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 立体结构。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 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除分子的手性 外,对其它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有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 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 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非 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 酸性强弱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 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一课时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2.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方法 1.通过图片模型演示,让学生对增强配合物感性认识。 2.通过随堂实验、观察思考、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具备 1. 多媒体教学投影平台,试管、胶头滴管 2. ①CuSO4②CuCl2·2H2O ③CuBr2④NaCl ⑤K2SO4 ⑥KBr ⑦氨水⑧乙醇 ⑨FeCl3⑩KSCN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配位键。 放影配位键的形成过程。 归纳配位键的形成条件: 四、配合物理论简介 1.配位键 共享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而跟另一个原子共享的共价键叫做 配位键。(是一类特殊的共价键) 如NH+ 4 的形成:NH3+H+ ====== NH+ 4 氨分子的电子式是,氮原子上有对孤对电子。当氨分子跟氢离子 相作用时,氨分子中氮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氢原子共享,形成了配位键。 配位键也可以用A→B来表示,其中A是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叫做给予体; B是接受电子的原子,叫做接受体。 可见,配位键的成键条件是:给予体有孤对电子;接受体有空轨道。 把抽象的 理论直观 化 给予学生 探索实践 机会,增 强感性认 识。 对上述现象,请给予合理解释图片展示,视觉感受,直观理解。阅读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定义演示实验 2-2 看图解释配位键的形成。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第43页,归纳:(学生代表回答) 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呈天蓝色的物质是水合铜离子,可表示为 [Cu(H2O)4]2+,叫做四水合铜离子。在四水合铜离子中,铜离子与水分子之间 的化学键是由水分子提供孤对电子对给予-铜离子,铜离子接受水分子的孤 对电子形成的,这类“电子对给予-接受键”就是配位键。如图2-28: 其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见上右图) 2. 配位化合物 (1)定义: (2)配合物的形成{以[Cu(NH3)4]2+的形成为例}: 课本第44页[实验2-2],学生完成。(略) 向硫酸铜溶液里逐滴加入氨水,形成难溶物的原因是按水呈碱性,可与Cu2+ 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铜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铜: Cu2++2OH-======Cu(OH)2↓ 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深蓝色晶体是[Cu(NH3)4]SO4·H2O。结构测定实验证明, 无论在氨水溶液中还是在晶体中,深蓝色都是由于存在[Cu(NH3)4]2+,它是 Cu2+的另一种常见配离子,中心离子仍然是Cu2+,而配体是NH3. Cu(OH)2+4NH3====[Cu(NH3)4]2++2OH-蓝色沉淀变为深蓝色溶液,在[Cu(NH3)4]2+ 里,NH3分子的氮原子给出孤对电子对,Cu2+接受电子对,以配位键形成了 [Cu(NH3)4]2+(图23—29); 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以配位键形成的配合物还有:、。 加强学生 的自学能 力和组 织、推断 能力。 培养阅读 能力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 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学案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模型的科学家是美国生物学家和英国物理学家,标志生物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二.当时科学界对DNA的认识是:DNA分子是以种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四种碱基。 收获通过对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学习,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1.协作精神 2.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3.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与沟通4.多学科交叉运用 5.不懈的努力与不断修正自己错误发展思想 练习1 下列关于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查哥夫等人在DNA分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B. 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 查哥夫提出了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正确关系 D. 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A的量等于T的量、C的量等于G的量 知识点二DNA分子的结构 一.元素组成:5种元素。 二.基本单位: 一分子磷酸 1.组成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N碱基 2.种类: 、、 、。 三.平面结构:两条长链 四.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 1.DNA分子是由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与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配对,C与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原则。五.结构特点 1.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变。 2.特异性:每种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 3.多样性:DNA分子碱基对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别注意

高中化学《分子的空间构型》教学设计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空间构型(第1课时)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40页: 2.3 分子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本课时学习的的内容有三部分:分子结构的测定、多样的分子空间结构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对应课标中的: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模型进行预测。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等技术进行测定。新课标中要求的可以解释分子空间结构的杂化轨道理论和测定分子空间结构的晶体X射线衍射技术会在后面的章节介绍。 教材中首先介绍的是分子结构的测定方法,虽然内容难度比较大,高中的学生难以接受,但要求比较低,只要了解即可。第二部分多样的分子空间结构难度相对较小,涉及到的分子也大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一下调整,将第二部分移至前面。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1.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开始介入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缓存时间,循序渐进,慢慢提高难度,对于后面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 2.确定一个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两个渠道:实验测定和理论预测。将这两个方法并列介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的研究方法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部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难度最大,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首先开门见山,介绍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仅设置了例题,详细阐述孤电子对数的计算,而且还设计了两个“思考与讨论”栏目,并引入了离子的空间结构的预测。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东莞市第一中学刘国强 一、本章教材体现的课标内容 1、主题: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了解晶胞的概念,会计算晶胞中原子占有个数,并由此推导出晶体的化学式。 2、主题: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主题:第三节金属晶体 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知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4、主题:第四节离子晶体 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知道离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区别。 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二、本章教材整体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知识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是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本单元知识围绕晶体作了详尽的介绍,晶体与玻璃体的不同,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从构成晶体的微粒、晶胞、微粒间的作用力,熔沸点比较等物理性质做了比较,结合许多彩图及详尽的事例,对四大晶体做了阐述;同时,本单元结合数学立体几何知识,充分认识和挖掘典型晶胞的结构,去形象、直观地认识四种晶体,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应多联系生活中的晶体化学,去感受生活中的晶体美,去感受环境生命科学、材料中的晶体知识。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作为本书的结尾章,与前两章一起构成“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结合前两章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结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物质的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本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节简单介绍晶体的常识,区别晶体与非晶体,认识什么是晶胞:第二部分分为三节内容,第二节“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分别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晶体特性,在陈述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时,以干冰为例,介绍了如果分子晶体中分子问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时,分子晶体具有分子密堆积特征;同时,教科书以冰为例,介绍了冰晶体里由于存在氢键而使冰晶体的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在第三节“金属晶体”中,首先从“电子气理论”介绍了金属键及金属晶体的特性,然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金属晶体的四种基本堆积模式。在第四节“离子晶体”中,由于学生已学过离子键的概念,教科书直接给出了NaCl和CsCl两种典型离子晶体的晶胞,然后通过“科学探究”讨论了NaCl和CsCl两种晶体的结构;教科书还通过例子重点讨论了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而对键性因素不作要求。晶格能是反映离子晶体中离子键强弱的重要数据,教科书通过表格形式列举了某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以及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晶体的性质的关系。

《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学案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2课时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 【自学目标】 1.初步了解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2.能够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式 【复习回顾】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的方法: 【知识梳理】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一)元素分析方法 【阅读】课本P20 1.元素分析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中C、H元素的存在?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2.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练习1】 某含C、H、O三种元素的未知物A,经燃烧分析实验测定该未知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16%,氢的质量分数为13.14%。 (1)试求该未知物A的实验式(分子中各原子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结】实验式和分子式的区别: (2)若要确定它的分子式,还需要什么条件?

【总结】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的方法: 【练习2】 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中,含碳80%、含氢20%,求该化合物的实验式。又测得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0,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小结】确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 【总结】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途径: (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阅读】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回答下列问题 1.质荷比是什么? 2.质谱法的原理: 3.如何读谱以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很多,质谱法是最精确、最快捷的方法。 三、分子结构的鉴定 1.红外光谱 【阅读】课本P21 1.红外光谱回答下列问题 (1) 红外光谱原理:

分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学习目标】 1、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4、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学习重点】 1、δ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2、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学习难点】 1、δ键和π键的特征; 2、键角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NaCl、HCl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3.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4.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一、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2、练习: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的形成过程 H2 HCl Cl2 思考:为什么H2、Cl2 是双原子分子,而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3、形成共价键的条件:两原子都有单电子 讨论(第一组回答):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是否有H3、H2Cl、Cl3的分子存在? 4、共价键的特性:饱和性 对于主族元素而言,内层电子一般都成对,单电子在最外层。 如:H 1s1 、Cl 1s22s22p63s23p5 H、Cl最外层各缺一个电子,于是两原子各拿一电子形成一对 共用电子对共用,由于Cl吸引电子对能力稍强,电子对偏向Cl(并非完全占有),Cl略带部分负电荷,H略带部分正电荷。

讨论(第二组回答):共用电子对中H、Cl的两单电子自旋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设问: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 例:H2的形成 1s1 相互靠拢1s1 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H2分子的共价键 (H-H)由此可见,共价键可看成是电子云重叠的结果。电子云重叠程度越大,则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H2里的共价键称为δ键。形成δ键的电子称为δ电子。 5、共价键的种类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a、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 讲:H2分子里的δ键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可称为S-Sδ键。 下图为HCl、Cl2中电子云重叠: 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单 键的电子云图 像 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 单键的电子 云图像 HCl分子里的δ键是由H的一个s电子和Cl的一个P电子重叠形成的,可称为S-P δ键。 Cl2分子里的δ键是由Cl的两个P电子重叠形成的,可称为P-P δ键。 b、种类:S-S δ键 S-P δ键 P-P δ键

分子立体结构学案Word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学习重、难点】分子的构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阅读检测与要点精讲】阅读课本P35-37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相互排斥的结果。 价层电子对是指, 包括和。 2.价电子对之间存在相互排斥作用,为减小斥力,相互之间尽可能远离,因此分子的空间构型受到影响,一般地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空间结构以减小斥力。 相邻电子对间斥力大小顺序: 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叁键?叁键>叁键?双键>双键?双键>双键?单键>单键?单键 3.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 阳离子:a= 阴离子:a= x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b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H为1,其他原子为)

4.几种分子或离子构型的确定 【练习】1.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H2O、 B、H3O+、 C、NH3、 D、NH4+ 2.以下分子或离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且键角为109°28′的是 ①CH4②NH4+③CH3Cl ④P4⑤SO4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作业】完成课本、习题本对应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杂化轨道理论。 2.初步认识配合物。 【学习重、难点】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 【阅读检测与要点精讲】阅读课本P39-44 一、杂化轨道理论 1、CH4—— sp3杂化型 (1)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参与杂化; (2)杂化后的轨道一头大,一头小,电子云密度大的一端与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重叠,形成σ键;由于杂化后原子轨道重叠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比原有原子轨道形成的共价键稳定,所以C原子与H原子结合成稳定的CH4,而不是CH2。 (3)杂化轨道能量相同成分相同,如每个sp3杂化轨道占有个s轨道、个p轨道;(4)杂化轨道总数等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之和,如个s轨道和个p轨道杂化成个sp3杂化轨道。 (5)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一般采取sp3杂化轨道形式形成化学键,如CCl4、NH4+等,原子晶体金刚石、晶体硅、SiO2等中C和Si也采取sp3杂化形式,轨道间夹角为。 CH4中C的轨道表示式: 电子云示意图: 2、BF3 —— sp2杂化型 用轨道排布式表示B原子采取sp2杂化轨道成键的形成过程:

分子结构与性质共价键课时教案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抽象概念的方法:可以运用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σ键和π键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什么是化学键?物质的所有原子间都存在化学键吗? [生]1.分子中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不是,像稀有气体之间没有化学键。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填写下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比较项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离子键或离子键与 共价键 共价键 概念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 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通过电子得失 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 达到稳定结构 构成微粒阴、阳离子原子 构成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不同种非金属 表示 方法电子式:(以NaCl为例) 离子化合物的结构: NaCl的形成过程: 以HCl为例: 结构式:H—C1 电子式:: HCL的形成过程: [过渡]举例说明: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分子是原子之间 上蔡二高周云2011.6.1

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 [提出问题] 回忆H、Cl原子的原子轨道,思考它们在形成分子时是通过什么方 式结合的。1.两个H在形成H 2时,电子云如何重叠?2.在HCl、Cl 2 中电子云如 何重叠?(三种分子都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 [学生活动]制作模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泡沫塑料、彩泥、牙签等材 料制作s轨道和p轨道的模型。根据制作的模型,以H 2、HCl、Cl 2 为例,研究它 们在形成分子时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即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 动手制作,感悟H 2、HCl、Cl 2 的成键特点,然后教师利用模型和图像进行分析。 [教师分析]利用动画描述σ键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体会σ键可以旋转而π键不能旋转。 1.σ键 图像分析:①H 2 分子里的“s—sσ键” 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电子云描述 ②HCl分子的s—pσ键的形成 ③C1一C1的p—pσ键的形成 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互相靠拢电子云互相重叠形成的共价单键的电子云图像 理论分析:1.σ键是两原子在成键时,电子云采取“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这种重叠方式符合能量最低,最稳定;σ键是轴对称的, 可以围绕成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旋转。(1)H 2 分子里的σ键是由两个s 电子重叠形成,称为“s—sσ键”;(2)HCl分子里的共价键是由氢原于提供的未成对电子,1s的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3p的原 子轨道重叠形成的,称为“s—pσ键”;(3)C1 2 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两个氯原子各提供1个未成对电子3p的原予轨道重叠形成的,称为“p—pσ键”。 2.π键: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σ键外,还能形成π键。

DNA分子的结构33DNA的复制学案人教版必修

3.2 DNA 分子的结构 3.3 DNA 的复制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预习目标] 1、了解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理解基因的概念 3、DNA 分子的复制 【基础知识回顾】 一、 DNA 和RNA 的比较 基本组成单位是 合成场所是 DNA 具有 结构 不彻底的水解产物是 彻底的水解产物是 水解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是 基本组成单位是: 合成场所是 RNA 具有 结构 不彻底的水解产物是 彻底的水解产物是 水解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是 拓展:其实多糖和脂肪也是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的化合物,它们都自已的基本组成单位, 这些小单位也是以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化合物的。 二、 DNA 分子的结构及特点 请按照要求完成DNA 分子片段图。 1、请在方框内写出对应的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 式。 2、①表示 (填汉语名称)。 3、图中上下两个脱氧核苷酸用 键相连,它可表示为 ,请在图 中标出所有的该化学键,这种化学键的形成可与 酶和 酶有关,想 一想两种酶的作用特点有什么不同? 。 图中左右两个脱氧核苷酸用 键相连,请在图中标 出所有的该化学键, 可将其打开;除此之外还可以用 (物 理方法)的方法将其打开。 4、组成DNA 的元素有 ,脱氧核苷酸分子内P 元素存在于 (结 构)内,N 素存在于 (结构)内。 5、分析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稳定性) ①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由 交替连接而成。 ②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 原则。 ③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平行 6、DNA 分子中的碱基有 种,碱基间配对方式有 种,但由于 ,核酸

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由于,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7、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这个模型是由提出的。 三、DNA分子的复制 根据图示回答: ⑴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发生在真核细胞的 ______ _ _ (场所)。 (2)此过程发生的时期是和 图中1、2、3、4、5分别是__ 、 __ __、_ __ _ 、 ___ _ 、。 (3)此过程的模板是,原料是。 (4)这个过程需要能量吗?若需要,由提供。 (5)此过程需要的酶有酶和酶。 (6)此过程的方式是,特点是。 (7)确保此过程精确进行的原因是:其一,DNA分子独特的为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其二 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的进行。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揭示基因化学本质的是() A.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B.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2、遗传信息是什么?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与基因 课内探究案 【学习目标】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基因的概念 3、DNA分子的复制 【探究点一】DNA与RNA分子结构的异同 【例题1】如图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〇”中所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A.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②腺苷 C.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④腺嘌呤 [归纳总结]:在ATP中: A 表示,它是由和结合而成,A的简式可表示为;A+P表示;A+2P表示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 N A分子的结构》教 学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齐晓侠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3)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DNA 结构模型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 重点·实施方案 重点:(1)DNA分子的结构。(2)DNA分子的复制。 实施方案 (1)使用挂图、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 3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突破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结构特点。 ↓ ↓ ↓ ↓ ↓

5 教具准备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DNA分子的结构挂图、DNA分子结构的多媒体课件等 6教法和学法 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自主构建模型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发现并体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合作学习、模拟探究方式通过讨论来获取新知 7 教学过程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晶体结构与性质》word精品教案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