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及不良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2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发表时间:2015-12-18T09:40:18.4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作者:李倩[导读]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素质,提高用药安全性。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646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的特点,增大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分析资料得产生不良反应的病患中年龄>55岁占70%,<55占30%;男性80%,女性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此类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
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素质,加强管理和规范使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特点The Adverse Reactions that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application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increasing the rationality of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application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produce adverse reactions in 6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data.Results of data obtained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aged> 55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70%,<55 accounted for 30%;men 80%,women 20%,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atients taking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higher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after adverse reactions and incidence.These drugs damage the nervous system is the most serious.Adverse conclusion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caused more clinical application please consider patient fitness,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of the use and improve drug safety. [keywords]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adverse reactions;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物,该类药物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点氟喹诺酮类药是一类广泛用于治疗菌感染的抗菌药物,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DNA合成来杀死细菌。
目前,氟喹诺酮类药已成为许多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项目管理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点,包括药物的结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结构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含有氟、喹啉、酮等化学基团的有机分子,其核心结构为喹啉-酮结构,如西沙必利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均为此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们能够与细菌DNA结合并抑制细菌DNA合成酶。
抗菌活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广泛且强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细菌(如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的活性较强,对革兰阴性菌(如肺炎克雷伯菌、沙门氏菌等)的活性也很高。
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还具有良好的药物靶点选择性。
药代动力学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方面。
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效率较高,血药峰浓度也较快达到。
由于其结构中含有芳环基及卡宾基等位点,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许多组织和器官,并聚积在一些组织(如肌腱、骨骼和皮肤)中。
这种分布特点是氟喹诺酮类药物高效抗菌能力的重要基础。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体内主要经肝脏酶系代谢,而其代谢产物在高浓度下可能对体内造成危害。
此外,这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经胆汁排泄体外。
副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虽然抗菌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包括神经系统反应、胃肠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值得注意的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关节和肌腱病理性变化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腱破裂。
此外,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广泛,一些耐药菌株已经出现,这也是需重视的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强效的抗菌活性,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药物抗性的问题。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氟喹诺酮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继吡哌酸问世以后推出的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出现细菌耐药性。
自8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大大超过吡哌酸,尤其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多数耐药菌株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其它类抗茵素,但随着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不良反应较常见。
1药理学特性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大多为3-7小时以上。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4%-30%),多数经尿排泄,尿中浓度高;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不良反应少(5%-10%),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
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1]。
在各种氟喹诺酮类中不丙沙星的抗菌活力最强,其次为氧氟沙星,两者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一定作用。
新的氟喹诺酮类的合成药,又进一步加强了对G+菌的活性,并扩展其对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治疗,称为第四代。
已上市的有司帕沙星对G-菌的活性比环丙沙星高,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很好的活性,还有较明显的抗结核杆菌作用。
新合成的克林沙星号称“超广谱”,抗金葡菌、链球菌的能力是环丙沙星的16-32倍。
2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用药后为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吐,腹胀、腹泻等。
一般症状较轻,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具文献报道短期静脉滴注常规量希普欣(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可致老年人严重腹泻。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概述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化学结构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
本品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强、副作用少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近2年来,随着其上市时间的不断增长而不良反应屡有报道,现综合国内文献将其不良反应概述如下。
代写医学和核心论文1 过敏性休克湖北武汉余莉莎等报道[1] :患者,男,74岁,因患肺炎入院。
首次接受左氧氟沙星100ml静滴,约30min时患者出现气喘,面色潮红,烦躁不安,急性病面容,呼吸困难,喉部水肿,有痰鸣音;经抗过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广州市龙桂英等报道[2] :患者,女,23岁,因腹痛、腹泻就诊。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5min后出现头晕,胸闷,四肢麻木,神志模糊,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全身皮肤湿冷,经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患者恢复正常。
陕西西安王军玲等报道[3] :患者,女,75岁,因冠心病加重入院,合并泌尿系感染、糖尿病肾病。
首次静滴左氧氟沙星100ml,用药25min时患者突然出现寒战,烦躁,呼吸急促,两肺布满湿罗音;立即停用利复星,经抗过敏治疗及纠正左心衰治疗无好转,继之意识丧失,血压为零,呼吸、心跳停止,3天后抢救无效而死亡。
2 过敏性皮炎河北承德尹立华报道[4] :患者,女,70岁,因支气管哮喘继发感染入院。
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来立信)100ml静滴,2次/日,3天后出现手足皮肤瘙痒、脱屑,停药后症状好转。
山东潍坊米延起等报道[5] :患者,女,2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
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加入5%GS250ml中静滴,用药30min后患者突然感觉四肢麻木,继而面部、腹部出现麻木,双手瘙痒,难以耐受,无皮疹出现,停药后经抗过敏治疗,麻木感相继消失。
北京电子部402医院伍魏岩等报道[6] :患者,女,17岁,因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就诊。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原则和不良反应摘要】目的:观察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对用药原则加以归纳总结。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某友邻医院发生的87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单独给药、静脉给药患者出现ADR的发生率更高,而在药物应用方面,则以左氧氟沙星应用的ADR发生率最高,达47.13%;且年龄段在18~36岁间的患者,其ADR发生与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其它年龄段患者(P<0.05);累及器官则以消化系统最多,达41.38%。
结论: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与禁忌症,提高药物应用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临床用药原则;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191-02在临床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有着抗菌谱广泛、口服吸收效果好与生物利用度较高、组织分布广阔且半衰期较长、具有抗菌后效应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1]。
而伴随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在增加。
故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87例氟喹诺酮类AD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ADR情况加以总结,并探讨出对应的用药原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抽选我院及某友邻医院于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87例氟喹诺酮类ADR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0例,女37例,年龄均在18~68岁间,平均年龄为(41.2±2.5)岁。
原发病:泌尿系统感染40例,肺炎20例,消化道感染15例,呼吸道感染12例。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药物给药方式与给药途径、ADR发生和恢复情况以及累及器官、临床表现等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
其中采用(x-±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等优点[1]。
氟喹诺酮类中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norfloxac in)、培氟沙星(pefloxac in)、依诺沙星(enox acin)、氧氟沙星(o floxacin)、环丙沙星(c ipro floxac in)、洛美沙星(lom eflox acin)等,第4代主要有司帕沙星(sparfloxac in)、妥舒沙星(to su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 in)等。
由于其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在人体的多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中表现出来。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氟喹诺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42-01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等优点[1]。
氟喹诺酮类中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norfloxac in)、培氟沙星(pefloxac in)、依诺沙星(enox acin)、氧氟沙星(o floxacin)、环丙沙星(c ipro floxac in)、洛美沙星(lom eflox acin)等,第4代主要有司帕沙星(sparfloxac in)、妥舒沙星(to su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 in)等。
由于其使用量的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在人体的多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中表现出来。
现综述如下。
1过敏反应据统计,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占其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的251.85%。
过敏反应以皮疹和荨麻疹居多,占过敏反应的191.42%。
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发红、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脱屑,严重者可表现为重型药疹、过敏性休克[2]。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我院收治的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0例(2020.01至2021.12收治),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90例患者所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①主要种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占比分别是34.44%、27.78%、23.33%、5.56%、5.56%、3.33%。
②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静脉注射,占比分别是52.22%、37.78%、10.00%。
③不良反应所属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占比为40.00%、27.78%、10.00%、8.89%、8.89%、4.44%。
④不良反应轻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损害占比为52.22%、42.22%、5.56%。
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可见于任意给药途径和系统,需谨慎用药,以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措施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抗生素之一,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交叉耐药低等优势,而且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现已在细菌性感染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1]。
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期间,易有泌尿、呼吸、消化等系统性不良反应,而且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管使用哪种给药方式,均可诱发不良反应,所以必须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2]。
鉴于此,本文以2020.01至2021.12收治的90例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给出合理用药措施。
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计患者90例,为2020.01至2021.12收治。
其中男52,女38;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73岁,平均(45.97±2.34)岁。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判定标准;②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③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通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喹诺酮类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
虽然这些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广谱性,但由于其药理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以及曾经出现过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等易感人群应慎用或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下面我们针对喹诺酮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说明。
一、胃肠道反应喹诺酮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为明显,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胀痛、胃灼热感等症状,尤其是在空腹或饭后不久使用该类药物时,这些症状更容易出现。
一般情况下,这些胃肠道反应都是轻度的,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可以暂时停药或减量服用。
二、神经系统反应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昏迷、抽搐等症状。
其中抽搐是最严重的反应之一,其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心血管系统反应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包括心动过速、心悸、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尤其是老年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或病史的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慎用该类药物,并遵从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肝肾功能反应喹诺酮类药物在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使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尤其注意。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注重肝肾功能监测和相应处理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过敏反应与其他药物一样,喹诺酮类药物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包括皮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在使用该类药物过程中,如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综上所述,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但因为其不良反应较多,特别对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或禁忌,重视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严格按医嘱用药,定期进行监测和复查,才能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地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对感染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作者:魏欣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0期[摘要] 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及药品说明书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积极采取有效方式防治药物不良反应,使该类药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023-03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是一种喹诺酮母核上7位连哌嗪环、6位上连有氟原子结构的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FQNs作用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抑制敏感革兰阴性细菌DNA 回旋酶(gyrase,拓扑异构酶Ⅱ)A亚单位的切割封口活性,同时也能阻断敏感革兰阳性细菌的拓扑异构酶Ⅳ的解旋活性,导致细菌死亡而呈杀菌作用[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仅对其敏感的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其结构的不断修饰而成的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还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2]。
氟喹诺酮类由于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口服有效、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不良反应少、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与其他药物交叉耐药少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合成上市的以来,发展迅速,临床广为使用,其不良反应报道(ADR)也越来越多。
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此类药物,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病机制1.1 中枢神经系统据操银针[3]报道,通过收集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共358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昏、睡眠障碍、兴奋、抽搐、头疼、麻木、烦躁、惊厥等。
其中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的是头昏168例(56.93%),其次分别为睡眠障碍64例(17.88%)、兴奋26(7.26%),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抽搐24例(6.70%),惊厥8例(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