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抗菌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74
抗菌药物课件内容
一、定义及分类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生长
和繁殖,从而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三大类。
二、抗生素的作用原理与临床应用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
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药物在感染病原菌不明确的情况下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杀死细菌,被广泛应用于呼吸
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
三、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用途
抗真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根据其靶位和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
抑菌药、细胞膜药和合成醇药三类。
在临床上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有克霉唑、伊曲康唑等,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四、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包括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两大类。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治疗流感、HIV感染等疾病。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副作用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遵循合理、规范的原则,以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
药性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常见的抗菌药物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来进行治疗。
结语
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也需谨慎,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和潜在的副作用。
只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治疗感染疾病并保护患者的健康。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现状●高应用率●高不合理率●高耐药发生率●高失败率●高经费开支合理用药的四个前提一、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学与临床药理学二、揭示感染部位、范围及其病原体,以及病原体对相关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三、明确感染者的生理学特点、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状况四、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与制度抗生素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临床常见的致病菌●G+需氧球菌:金葡、表葡、α-溶血、β-溶血、非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G-需氧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卡他莫拉菌●G-杆菌:肠杆菌科(大肠、肺杆、伤寒、变形、沙雷、志贺菌属等)、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流感等●G+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菌●厌氧菌:脆弱拟杆菌、艰难梭菌、产气荚膜●其他:结核、真菌、支原体、衣原体抗生素的作用环节●抑制或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ß-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损伤菌体细胞膜:多肽类(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磺胺类、利福霉素、喹诺酮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其他:如抑制叶酸代谢。
抗菌药物的分类(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霉素、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类、头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胺类●多肽类●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分类(二)●时间依赖型: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浓度依赖型: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万古霉素、阿奇霉素各类抗菌药物简介青霉素类●特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 新品种抗菌谱广、价廉; PG大剂量CSF浓度高;PG 不耐酶; 过敏反应率高●根据抗菌作用特点分类①作用于G+球菌:PG、苯唑西林(新青II)、甲氧西林(新青I)、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②广谱青霉素:抗菌谱扩大到流感杆菌、部分肠杆菌科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莫西林、美西林③抗假单胞菌:羧苄、呋苄、磺苄、哌拉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适应证:肺炎、脑膜炎、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鼠咬热、心内膜炎、败血症、皮肤软组织、腹腔及盆腔感染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对G+(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抗菌作用;对G-作用较差,少数大肠、肺杆等有活性;对ß-内酰胺酶不稳定;血半衰期大多较短,不易进CSF;对肾脏有一定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