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36.55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云班课的BOPPPS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22年第03期摘要:信息技術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融合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BOPPPS教学模式因注重学生在参与式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而备受关注。
本研究探索了以蓝墨云班课为载体、BOPPPS教学模式为指导的混合模式,并分析了其应用于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云班课的BOPPPS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云班课;BOPPPS;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作者简介:叶嫦(1984.01.26-),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5G时代的来临使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类在线教育App,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更是为信息化教学带来突破性的发展契机。
利用手机开展学习延伸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
但是高职学生并没有利用好手机这个“学习工具”,低头之风在大学课堂盛行,信息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笔者认为,要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在线教育App为辅助,来实现有趣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本文将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以云班课为载体,结合BOPPPS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效。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一)BOPPPSBOPPPS是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型,是一个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理论体系。
鉴于人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大约15分钟的自然规律,BOPPPS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过程分割成六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师的专注力都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分别是:导言(Bridge 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基于“学习产出教育(OBE)”理念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莉 刘燕【摘要】实施以“学习产出教育”理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明显,它将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文化知识的吸收以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解决了“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语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可推广至我院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中,而且对全区其他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习产出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 英语专业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经历了“高级人才”到“复合型人才”模式的转变,前者强调专业水准的培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但忽视了知识面的拓展和语言文化的深层吸收;后者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侧重专业结构调整,强调知识的吸收和拓展,但忽视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缺乏实践应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采用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目前外语人才培养所存在的矛盾,成为高校思索和探究的新方向。
2013年以来,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课题组,以“学习产出教育(OBE)”理念为指引,以“学习产出”为核心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旨在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实践能力突出、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以助推西部一流大学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OBE”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和模式构建“学习产出教育”理论(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 Spady提出。
它是指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阶段最后所产生的学习成果。
OBE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90年代早期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基础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OBE理念通过是通过对学习产出进行分析,反向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
其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以实际产业界的岗位需求作为教育的目标,突出了教育的实用性。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习产出教育”理念,即“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为旨归,以创新实践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力争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宽广的文化知识、多元的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张小波,姚池,胡淑军(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使土木工程本科生从基础英语知识的吸收性学习,过渡和转变到学科英语阅读理解与英汉互译表达的应用性学习上,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科技英语句法,能够较熟练的阅读或译出有关专业英语资料。
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英语素养,拓宽其专业技术领域国际化视野。
2019年南昌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
实施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要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标准为引领,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专业类平台课程,其教学产出目标是帮助学生较熟练掌握有关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为今后参加科技工作、对外交流合作、获取国外最新科技信息打下较好的基础[1]。
因此,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形势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新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对入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要不断夯实基础、改善条件,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
要以专业认证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建强用好基层教学组织,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质量文化[2]。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知识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是锤炼学生专业理论和国际视野的重要专业课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首先介绍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其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和实践效果。
接着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通过对实践过程的反思,结合未来研究展望,总结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最终呼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提高教学效果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与反思,理论基础,应用实践,效果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passivity 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传统的讲课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效果,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以上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探讨其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影响,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原因,从而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改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学习效果。
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水平。
基于POA 理念的英语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摘要:文秋芳教授创立的POA 理论以提高学生英语产出为目的,强调“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
文章以绥化学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情况为例,将口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POA 相结合进行阐述,在POA 指导下对大学英语预期学习目标进行预设,反向设计教学目标,正向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旨在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口语;翻转课堂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6-0127-03(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一、POA 理念(一)主要涵义。
POA 是“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Approach )的英译缩略语,文秋芳教授创立的首个中国本土在外语学习理论,原型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基础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
[1]产出导向法认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促成有效学习的产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应运用动式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该理论专为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而设计,“production ”不仅指学习的结果(result ),还包括学习的成果(outcome ),它完成了从“输出驱动”假设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理论飞跃。
POA 认为,语言输出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输入驱动是为了促成输出的质量。
孙立轩认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适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同伴互评等方面的能力[2]。
本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POA 指导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POA 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关联度。
当今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一点上,是与POA 理念相一致的,两者都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都能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当今的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有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创新教育贯穿始终。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教育运用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
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
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
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
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
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就教师本身来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
”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
2021年31期总第575期ENGLISH ON CAMPUS信息化视域下大学英语ESP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研究文/曹巧欣【摘要】信息化视域下,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探索,已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课题。
本文以大学英语ESP课程作为案例,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探究混合式教学对大学英语ESP课程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发掘影响大学英语ESP 课程教学的因素,期望为未来大学英语ESP教学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英语ESP课程;混合式教学;现状;创新路径【作者简介】曹巧欣(1981.05-),女,汉族,江苏人,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ESP教学。
【基金项目】2020年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在ESP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20DXYYJG007)。
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学习范式最大特点即是学生可依靠各种高科技手段展开线上学习以及移动学习。
线上与课堂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将变成大学英语教学变革与发展面临的必然趋势。
而ESP是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主流”,同样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技能型优质人才培育的需求。
一、ESP概述《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把大学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P,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门用途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从特定角度而言,通用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一般是根据训练语言技能来强化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与综合运用能力。
而专门用途英语,则是通用英语包含的一种教育观念,其将功能主义语言观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学生特定目标与需求设置英语教学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学习者专业需求及未来工作需要所服务。
从本质角度上来看,ESP更注重如何有效将语言应用与语言学习进行有机融合,是通用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是学习者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发展到特定时期,并针对学习者现实需求培育其语言工作能力的主要教学内容。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文/陈 娜 王 雪【摘要】以“慕课”为代表的专门平台的出现,意味着高校的教育资源开始向线上课程开启了全新的探索。
以大学英语课堂为视角,目前在大学英语的授课方面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给授课带来一定难度、师生之间沟通了解较少,从而导致教研与教学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教育资源,加强师生沟通等,而且能够帮助授课教师在教研与教学工作上更加具备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提升课堂效率。
为此,本文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的考核评价等角度展开论述,为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作者简介】陈娜(1983.02-),女,重庆秀山人,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汉翻译;王雪(1982.12-),女,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大学英语课移动学习模式探索与研究”;湖南省社科课题“一带一路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编号:19WLH26);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传播学视域下中国特色政治术语对外翻译策略研究”(编号:XSP20YBZ1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大学英语课程在单词和语法上来说讲授不够详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与难以适应。
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课程逐渐开始引入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创新方式,以谋求大学英语课程的效率提升。
这一方向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最初高校以“精品课程”的形式在高校范围内供本校的学生学习,而后部分民间的教育公司与高校合作,推出各类“公开课”,来丰富教学资源。
如今,以“慕课”为代表的专门平台的出现,意味着线上课程开启了全新的起点,本文则以大学英语课程为视角,探索在此背景之下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路径。
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学术写作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它将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或工作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首先对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
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
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一结论对于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文献综述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学习方式,其理论基础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近年来,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英语学术写作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在英语学术写作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语法、词汇和句型等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学术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模式探索作者:姚晓东亢璐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7期姚晓东亢璐(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为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提供了指导方向。
本文在《国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的指导下,在本土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生源和师资实际,合理配置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体系,建立“导”“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语言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科研的动机与能力。
关键词:《国标》;语言学;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66-031研究背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指导思想,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会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践。
这一标准为英语专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标”是我国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而课程体系则是实现国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如何从国标的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完善现有课程体系,明确落实国标的具体要求,是高校英语类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
在深入理解国家标准内涵和学校标准要素的基础上,兼顾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制定符合北京林业大学实际的学校标准,探讨我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在《国标》有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的指导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的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客观现实,以及外语学院近年来的本科生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参考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摸索教学模式改革。
90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文/王 慧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需要更多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专业师生长期接触较多的外来文化,尤其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双语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以形成国际化视野,既坚持民族性,又能拥抱世界性,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的根本,探索英语类课程思政新模式和协同育人新举措”。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人生观与世界观,坚持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语言人才。
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佳途径。
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取材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目前,摆在英语专业笔译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在教学中不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合,一味地片面强调翻译理论和技巧,即使涉及一些思政内容,也仅仅局限在翻译方法上面,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
其次,学生的翻译往往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粗放,翻译质量低,翻译功底不够扎实,学生的中文功底和文化底蕴尤其薄弱,对于两种语言及其深层的文化异同了解比较欠缺。
比如,在孙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134>教育与文化论丛(2020巻)PB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李筑娟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在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背景下,以教育教学信息化为导向,以PBL学习模式为框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将之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模式应用前后对比验证它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索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PBL;翻转课堂;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现代教学手段,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
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
这就强调以现代教育信息化为依托,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本文着眼于英语教学实际,以教育教学信息化为导向,以PBL学习模式为框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探索符合英语教学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科科研项目(GDQN2015005)。
作者简介:李筑娟,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教育领域。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
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知识灌输
和考试成绩的取得,这使得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一种创新的方法是引入项目学习。
通过给学生们分配一个实际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项目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实际的需求感。
2.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实际需求更加匹配。
当前,很多学生
学完英语课程后仍然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的交际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入真实语料库和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真实对话和文章,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语的实际应用场景。
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例如英语电影、电视剧和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也是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在线学习群,鼓励学生们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在线课程或游戏,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
社交
媒体如微信、微博等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交流平台,通过跟外教或其他英语学习者进行互动,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方式都是不同的,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还可以设计个性化作业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必要的。
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关注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促进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