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 格式:doc
- 大小:972.50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总结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和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课后进行资料查询、论文习作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掌握如下知识,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列宁病逝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逐步建起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步履艰难,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无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专题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中历史课第二模块的一个专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建国50多年来走过的建设道路都有着苏联当年的影子。
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也就是在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斯大林执政时期(1)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对原有体制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典例分析(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二抓关键:赫鲁晓夫改革的举措理解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C题型解读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高一历史说课稿内容: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说课人: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文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述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突破】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目前世界上还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2)1921——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1926——1941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农业集体化)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随堂演练人民版必修21.(2016·浙江湖州期末)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 )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是1919年苏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他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强制性义务劳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 )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把粮食、石磨都抬走”,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痛惜地哭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 )A.没有弄清楚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什么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以逐步恢复发展生产。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此判断材料中的人没有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4.(2016·吉林长春一三七中期末)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加强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解析】所谓的新经济政策突出的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俄国可以存在资本主义的市场关系,也就是利用商品和市场来发展生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时空坐标][知识线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目标导航]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思维点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失败的。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309教育网 www.309edu.com
309教育资源库 www.309edu.com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
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
败了。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
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
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
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
309教育网 www.309edu.com
309教育资源库 www.309edu.com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
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
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
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
领域 内容
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1)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2)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经济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