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材料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9.44 MB
- 文档页数:91
一、案例: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区域游戏,我在一边观察着忙忙碌碌分工而又合作的孩子,一边等待着需要帮助的幼儿,好及时给他们指导。
这时只见单靖贻趴在桌子上,一副懒懒的样子,“怎么了单靖贻,不舒服吗?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玩?”“老师,我不想玩,有没有什么好玩的。
”“你可以到搭建区玩积木,科学区玩磁铁、玩水……。
”我建议着,但丝毫提不起她的兴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我们捡的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石子还没被投放到区域中,也许这形状不一的石头能吸引起她的兴趣,这时我将石子投放到区域中并带单靖贻来玩,我说:“石子可分大小,现在它们都混在一起,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分一分吧!”单靖贻开始给这些石头分类了,小的石头放一堆,大的石头放一堆。
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我们还可以将石头分类呢?这事,引起了单靖贻极大的兴趣,也引来了其他孩子,孩子们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最后总结出还可以按颜色、形状、轻重等分类。
二、分析:区域活动不但培养了幼儿玩的兴趣,还能获得不少知识(羊口镇宅科幼儿园)王新华小班区域活动:跟着孩子走一、背景:小班的孩子经验少,动手能力差,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了几个简单的区域供幼儿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操作区,每次该区总是人满满的,玩具都被充分利用起来。
二、案例一次活动时,我看到性格内向的雨欣想到操作区玩,但里面没有位置又退了回去。
此时我觉得,操作区该扩大了,孩子们喜欢的应该是最好的。
我把想法告诉了孩子们,他们都拍手赞成。
于是我们一起动手把大部分地盘都变成了操作区。
现在孩子们在里面可以尽情玩了,搭建高手黄志鸿搭了一座又高又大的楼房,云豪正绘声绘色地跟小朋友介绍插得坦克和飞机,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鸿儒也投入的叫着:“大吊车开来了”博城和建永各拿自己的手枪和机关枪在玩枪战,我示意他们拿着自己的武器到外面玩。
现在我们又将操作区与角色区连起来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孩子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到角色区与同伴进行表演,如果想换武器可以重新回操作区创作。
商业案例——一块普通的石头通过借力市场不断增值
曾经有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在大自然中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然而,
通过借力市场,这块普通的石头不断增值,成为了商业案例的一部分。
这位富有的艺术爱好者并没有停止对这块石头的利用。
他决定将它变
成一个品牌,并开发出一系列的衍生产品。
他找到了知名设计师团队,设
计出一系列的珠宝、家居用品和服装。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瞬间成为爆款,
引发了全球购买热潮。
这位富有的艺术爱好者并没有停止创新。
他决定将这块石头拍成一部
纪录片,展示其从普通石头到成功品牌的完整过程。
这部纪录片在全球范
围内播放,并赢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它促使了更多人对这个品牌以及所
代表的价值观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普通的石头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
的品牌。
它通过借力市场,不断增值,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消费者群体。
它
的成功案例也启示了其他企业和创业者,如何利用市场的力量创造出价值,实现商业成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普通的物品,在经过巧妙的包装、创意
的营销和正确的市场策略的加持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瞬间爆红的产品。
借力市场的成功案例不仅仅局限于石头这个实例,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
创意,只要能够找到市场的需求、独特性和受欢迎度,就有可能通过借力
市场实现商业增值。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在商业领域中,
借力市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为产品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科学区教师利用各种石头放置让幼儿观察案例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1、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试一试。
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
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
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幼儿园自然科学案例分享:石头浮沉实验幼儿园自然科学案例分享:石头浮沉实验1. 引言自然科学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个幼儿园自然科学实验案例——石头浮沉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深入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相关概念,从中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实验背景在幼儿园自然科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了解浮沉现象,并通过实验让他们探究浮沉的原因。
这一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材料和步骤进行,适合幼儿园儿童参与。
3. 实验材料- 一个大容器(如水缸或水盆)- 水- 不同大小的石头- 木块或塑料块4. 实验步骤步骤一:讲解浮沉的概念和原理在进行实验前,老师可以向孩子们简要介绍浮沉的概念,即在液体中,物体会向上或向下浮动的现象。
可以讲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即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比较,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它会下沉;反之,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它会浮起。
步骤二:观察木块的浮沉现象将一个木块放入容器中的水中,观察并记录其浮沉情况。
步骤三:观察石头的浮沉现象让孩子们分别拿起不同大小的石头,观察并记录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可以让他们先预测石头会浮还是会沉,然后让他们亲自体验。
步骤四:总结与对比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总结。
可以提问孩子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木块浮起而石头却沉下去。
5.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孩子们可能会得出以下结论:- 木块浮起,石头下沉,可能是因为木块的密度比水小,而石头的密度比水大。
- 比较大的石头沉得更快,可能是因为它们比较重,密度比较大。
6. 实验启发与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启发孩子们对浮沉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比较可以决定物体的浮沉?- 如果我们使用其他物体进行实验,会得到什么结果?7. 实验延伸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进一步延伸讨论其他与浮沉相关的概念,如浮力和水的密度等。
课程案例《石头的秘密》一、课程背景:(一)活动来源早晨来园的时候,安安带来几块鹅卵石,一进教室,他就迫不及待的从口袋里掏了出来,说:“你们看,这是什么?”孩子们纷纷凑过去看,几块小小的石头,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大自然中的事物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发展动手动脑能力,《3-6岁儿童发展于学习指南》中也指出:“要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看到孩子们对鹅卵石这么感兴趣,小石头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我决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们一起把小石头请进我们的班级,让孩子去探索石头的秘密。
1.活动过程实录:(一)寻石记:1.寻石周末的时候,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寻找石头,捡一些有特点的石头洗干净带到幼儿园,家长给孩子拍了照片,从照片当中可以看到,捡小石头的时候,在大自然中尽情的探索,观察,孩子们有多么的兴奋和开心。
2.给小石头洗洗澡周一的早晨,孩子们都把自己寻找到的小石头带到了幼儿园,安安:“这块石头上怎么有好多泥巴呀?”彤彤:“都在家洗干净了怎么还有泥巴?”悦悦:“那我们再洗洗吧!”这个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同意,他们决定,给这些小石头都洗洗澡,把它们洗的干干净净的再和小朋友一起玩。
说干就干,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到盥洗室找到一个小桶,接上水,再把小石头小心翼翼的放到小桶里面,仔细的搓洗每一块石头,搓洗的干干净净的再放到筐子里。
3.小石头晒太阳下了好几天的雨,难得今天阳光明媚,于是,孩子们把小石头拿到了院子里,一起晒起了小石头,鹏鹏把一小筐石头都倒在了垫子上,浩然说:不行不行,这样下面的都压住了。
熙熙:要把他们铺开才能晒干。
孩子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大家一起合作把所有的小石头都均匀的铺在了垫子上。
教师反思:大班的孩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真正验证了:孩子们的生活就是学习,游戏就是课程。
大班美工区案例推进——《石头》一、活动来源《纲要》中提出"指导幼儿自主选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幼儿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及各种各样的美工材料,进行各种艺术表现和创造。
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美工区是孩子们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大班幼儿喜欢美工区,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石头作为一种人们常见的自然材料,既好收集、又好表现,我们期望通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让石头在幼儿的手中变得富有童趣、更具艺术魅力。
通过一次次区域活动,让幼儿运用石头和其他辅助材料表现一幅幅富有童真、充满故事的艺术作品,在活动中体验石头画的乐趣。
二、预期目标1.欣赏各种仙人掌,感知其外形特征。
2.根据石头的造型画出各种各样的仙人掌。
3.体验小组合作在石头上画画的乐趣。
三、材料投放不同形状的石头若干、超轻粘土、颜料、棉签、黑色记号笔、花盆、抹布。
四、操作步骤1.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石头,构思想要画什么样的仙人掌。
2.用棉签蘸上颜料在石头上画好图案(刺和花朵)。
3.画好一个就把它插到装有沙土的盆里让它立起来,最后可以取一些超轻粘土做些小花或者小果子粘在仙人掌上。
●活动推进一《好看的仙人掌》(手工)观察:第一次用石头来表现常见的仙人掌,幼儿都很感兴趣。
活动开始了,喻丹、妍如、语晨他们选了几块石头观看了一番便开始画仙人掌的刺,喻丹拿起棉签蘸了白颜料画了几个稀稀疏疏的“×”,然后开始画另外一个石头,这一次他画了几个零星的点作为仙人掌的刺,我问:“丹丹,你的仙人掌的刺怎么那么少啊?”喻丹回答:“我不想画那么多刺啊”。
妍如和语晨在忙着用超轻粘土做仙人掌的花和果子,只见语晨做的花朵都耷拉在石头仙人掌上面,妍如做的花和果子倒是一朵朵立在仙人掌上面。
妍如画完仙人掌的刺之后用超轻粘土做了许多小花粘在仙人掌的顶端。
作品照片微信图片_201903201653584微信图片_201903201653584微信图片_201903201653588微信图片_201903201653584微信图片_201903201653584微信图片_201903201653584分析:1.幼儿前期有关仙人掌的积累不够,导致幼儿对仙人掌的外形特征把握不到位。
幼儿园中班教案《石头》(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探索与发现》第三章《大自然的奥秘》第二节《石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石头的形成、种类、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石头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石头。
2. 培养幼儿对石头的观察、描述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石头的形成过程、种类及其特点。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分类石头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石头实物、图片、PPT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石头特点。
2. 新知识学习(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石头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石头的来源。
介绍不同种类的石头,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并展示它们的图片。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组石头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并分类。
解答幼儿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记录表和一套石头实物。
让幼儿观察石头,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并尝试分类。
5.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用彩泥、剪刀、胶水等材料,创作一幅以石头为主题的画。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让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石头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石头的形成过程2. 石头的种类及特点3. 观察与描述4. 石头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在家里找到一块石头,观察它的特点,并画下来。
答案:根据幼儿观察到的石头特点,如实画出石头。
2. 拓展延伸: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不同种类的石头,带到幼儿园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石头的形成、种类和用途。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幼儿园自然科学案例分享:石头浮沉实验幼儿园自然科学案例分享:石头浮沉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石头的浮沉现象,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探究物体浮沉的原因。
二、实验材料1. 石头2. 塑料盆3. 水4. 盐5. 毛巾或纸巾三、实验步骤1. 将塑料盆放在桌子上,倒入足够的水。
2. 让幼儿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石头的浮沉现象。
3. 给幼儿一些盐,让他们尝试将盐加入水中,看看石头的浮沉现象是否有变化。
4. 让幼儿用毛巾或纸巾将石头擦干,再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石头的浮沉现象。
四、实验结果1. 在水中,石头会下沉,而不会浮起来,这是因为石头比水密度大,而且重力比浮力大。
2. 当加入盐后,石头会浮起来,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密度增大,使得水的浮力增大,而石头的密度不变,重力不变,所以石头会被浮力支撑而浮起来。
3. 将石头擦干后再放入水中,石头会下沉,这是因为石头表面的水分被擦干,密度变大,重力比浮力大,所以石头会下沉。
五、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了解到物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以及物体浮沉的原因。
同时,通过加盐让幼儿体验到了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实验意义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对物体浮沉现象进行探究和观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这个实验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增强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认知。
七、实验小结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幼儿可以了解到物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掌握物体浮沉的原因,并且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个实验也可以作为自然科学教育的一个起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探究。
石头有关的案例案例一:绊脚石变垫脚石。
我有个朋友小李,他一直想当画家。
可是呢,他家里人觉得画画没前途,不支持他,这就像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横在了他追求梦想的道路上。
小李刚开始可沮丧了,但是他这人特轴,不服输。
他就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去学画画。
那些反对的声音反而让他更有动力,他把这块“绊脚石”当成了“垫脚石”。
后来,他的画在一个小画展上被一个大老板看中了,现在他已经有自己的小工作室,专门给人画定制油画,收入还挺不错呢。
这就像石头一样,你要是被它绊倒了就起不来,那它就是绊脚石;你要是能踩着它往上爬,它就成了垫脚石。
案例二:石头的意外收获。
我爷爷特别喜欢在河边溜达。
有一次,他在河边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块形状很奇特的石头,就像一只小猴子蹲在那里。
爷爷觉得这块石头很有趣,就把它捡回了家。
他把石头洗干净,放在院子里的小桌子上当装饰品。
过了几天,一个邻居来家里串门,看到这块石头眼睛都放光了。
原来这个邻居是个石头收藏爱好者,他说这块石头是一种很特别的石头,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最后这个邻居出了一笔钱把石头买走了。
爷爷可高兴了,本来就是觉得好玩捡回来的石头,没想到还能换钱。
这就像生活有时候会给你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但说不定它就隐藏着惊喜呢。
案例三:石头、剪刀、布的趣事。
小时候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可有意思了。
有一回,我和小伙伴们争谁先玩秋千。
大家就决定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
我当时心里想,我出剪刀肯定能赢,因为我感觉他们都会出布。
结果呢,我出剪刀的时候,对面那小子出了个石头。
我当时就愣住了,那家伙笑得可开心了,还学着石头的样子在我面前蹦跶。
不过从那以后啊,我就知道这游戏可不能乱猜,就像石头看起来很简单,但在这个游戏里它可是能决定胜负的关键呢。
第1篇一、活动背景石头,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材料,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中,利用石头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石头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制定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了解石头的种类、特点及教育价值。
2. 探索石头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3. 提高教师对石头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时间2022年X月X日(星期X)上午9:00-11:30四、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厅五、参与人员幼儿园全体教师六、活动流程1. 开场(9:00-9:10)(1)主持人介绍活动主题及流程。
(2)全体教师签到。
2. 专家讲座(9:10-10:00)(1)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讲解石头的种类、特点及教育价值。
(2)教师认真聆听,做好笔记。
3. 经验分享(10:00-10:30)(1)邀请具有石头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案例和心得体会。
(2)其他教师认真聆听,学习借鉴。
4. 分组讨论(10:30-11:00)(1)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议题进行讨论:a.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石头开展教学活动?b.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石头教学活动?c. 如何在石头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力?(2)各小组讨论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5. 总结与反思(11:00-11:30)(1)主持人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2)邀请专家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并对教师提出建议。
(3)教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七、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收集相关资料。
3. 准备石头教学案例,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分享。
4. 分组讨论时,准备讨论议题及发言稿。
八、活动预期效果1. 教师对石头的种类、特点及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