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派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文化翻译学派
主要观点注重翻译与源语及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到与原文在源语文化中同样的功能,翻译研究的目标不再止于探究两种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问题,而需要同时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
它包含二重涵义:
一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二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
主要体现在其文化功能对等论上,和“操纵”论、“文化构建”以及与“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一脉相承的后殖民翻译观上。
(第一,文化学派从文化这一宏观角度来研究翻译,认识到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第二,文化学派重视译者与目标语文化,否定了传统意义上将翻译工作视为低等活动的说法,提高了翻译与译者的地位。
第三,文化学派强调了文化才是翻译的单位,这就彻底否定了先前的认为字、词、句、篇是翻译单位的翻译理论----巴斯奈特。
)
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
伊塔玛·埃文-佐哈(Itamar Even-Zohar),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西奥.赫斯曼(Theo Hermans)
詹姆斯·霍尔姆斯
代表作品: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划时代意义)----霍尔姆斯着解决了重大的翻译理论问题,
突出观点:翻译学的名与实
A:首先是给学科命名,该文明确提出用translation studies一词作为翻译学这门学科的正式名称。
B:其次是下文确定其是指某一个研究领域还是指某一个学科。
其次是它对未来翻译学学科内容以图示的形式所作的详细的描述与展望。
在文中他首次把翻译学分为纯翻译研究(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和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
在纯翻译研究下面他又进一步细分为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和翻译理论研究(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在应用翻译研究下面则细分出译者培训(Translator Training)、翻译辅助手段( Translation Aids)和翻译批评( Translation criticism)三大块研究领域,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是翻译研究学派成立的标志。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代表作品:《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作用》;
突出观点:多元系统理论
吉迪恩·图里
主要代表作品::《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和《描述翻译学及其外延》(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等。
突出观点:他把霍尔姆斯在《翻译学的名与实》一文中勾画出来的翻译学研究范畴图示进行改造,重新划分,从而使翻译学的学科范畴、研究分支更加清晰。
在
《描述翻译学及其外延》一书中,图里系统地阐述了描述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的理论构架和方法论基础。
他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 ),
代表作品:A:《诗歌翻译:七大策略与一大蓝图》与《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等,
B:与苏珊·巴斯奈特合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合著论文集《文化建构一文学翻译论集》。
突出观点:大胆妈妈的黄瓜学: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勒菲弗尔的学术观点同样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但他对以色列学者未曾充分阐释的意识形态因素进行了更为透彻的分析。
他提出“折射”与“改写”理论,强调“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因素对翻译的操纵,他的描述研究的方式是将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背景中,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各个层面。
而他的改写理论更是成为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
以他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也因此被称为“操纵学派”。
苏珊.巴斯奈特是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和著名诗人,翻译研究派(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沃里克大学(Warwick University)比较文学与翻译学教授、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于后来兼任大学副校长一职。
她早年求学于丹麦、葡萄牙和意大利,获得意大利语和英语的文学学士和法语的哲学博士学位。
她精通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熟悉德语和葡萄牙语,还懂拉丁语、丹麦语、盎格鲁一撒克逊语、捷克语等十余种语言。
先后在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德国、冰岛、印尼、意大利、日本、波兰、葡萄牙、新加坡、瑞典、土耳其、美国、委内瑞拉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任教或讲学,讲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翻译、翻译理论、西方翻译史、莎士比亚戏剧、女性文学、性别研究、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她的学术研究范围和成就也主要涉及这些方面。
对欧洲各国文学和文化有较深刻的研究。
代表作品:
《翻译研究》(1980)
《翻译、历史与文化》(1990与勒菲弗尔合编)
《英国文化研究导论》(1997)
《比较文学导论》(1993)
《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1998与勒菲弗尔合编)
《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1999与特利维狄合编)
《翻译研究论丛》(与勒菲弗尔合编)
《翻译专题论丛》(与根茨勒合编)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1.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文化翻译观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翻译。
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将字、词、句、篇作为翻译单位的说法,认为文化才应该是翻译单位。
2.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一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巴斯奈特把翻译分为文化内翻译和文化间翻译,不论是哪一种翻译都“是一个交流的行为”,是文化内部或文化之间的交流的行为。
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
值。
巴斯奈特认为,对于不同的源语文本,“文化会赋予其翻译以不同的功能,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廖七一,2001: 365)
(巴斯奈特功能等值、奈达功能对等、弗米尔功能观)巴: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转换才是目的奈: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再现是目的,对等是原则和手段弗:强调复制原语文本信息
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此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西奥•赫斯曼:文化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文学操纵:文学翻译与研究》、《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
突出观点: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一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举例:Moment in Peking及其译作《京华烟云》。
本文依据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京华烟云》中的意识文化信息主要体现为以思维定型和行为定型为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定型”。
分析表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揭示文本中的意识文化信息,尤其是对意识文化信息的传译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张振玉的译作在意识文化信息的传译方面尽管存在不尽完美之缺憾,但仍有许多成功甚至经典之处,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意识文化信息传译的可能性与操作性。
优点
1.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
2. 翻译这种翻译观点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而不是字词的死板对应,因此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神韵和境界的再).
3 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是译界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4 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审视该学科中的己有论断和不利于翻译研究发展的问题,为翻译研究向前发展解除了枷锁;
5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
她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得翻译、译者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襟和气度
缺点:
1.其以文化为翻译单位的方法似乎过于笼统,缺乏切实可行的划分标准,
2.其研究也只局限在欧美各国的语言上,没把东方语言纳入翻译研究范围,这
将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