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2第三十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54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章:生活与哲学的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教学内容1. 生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2. 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组织学生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1.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关系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哲学定义和分类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第二章:古代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中世纪哲学思想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1. 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四章:现代哲学思想4.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 1.2规定的“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要求。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落实策略1.老师讲解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
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学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学习。
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才能增长智慧。
2.坚持合作探究方式。
通过学生之间分组搜集材料、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哲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话题导入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激荡澎湃,奔流不息。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哲学家,他们对于世界、宇宙和生命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呢?首先简要了解他们的观点。
方式二:情景导入漫画中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两人之争的焦点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之一。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 :(1)解说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剖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一样见解形成不一样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着名思想家的着作、论断来剖析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详细案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2、能力目标 :(1)提升妙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剖析的能力(3)抽象思想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认识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有关,要求我们在实质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物主义二、【要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安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经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向来贯衣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经过对古今中外着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觉哲学思辩的独到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着名言论,进行剖析、判断。
(2)从平时生活中人们的详细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3)联合案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联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措施剖析能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剖析平时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联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种的哲学门派。
它们在互相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波折前行。
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其余实质 ?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汲取古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讲堂研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能不可以从中找出一个贯串哲学发展一直的基本的问题 ?◇研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好多,如宇宙、人生、思想等,可是贯串于哲学发展一直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一样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天性质和方向。
第三十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含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展示]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核心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社会实践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动态发布命题特点2010山东高考·25 2007江苏高考·12对本考点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命题点1典例1 (2007·江苏高考)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答案 D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