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临床常见原因的X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研究牙根吸收是伴随正畸治疗的常见医源性并发症之一。
正畸治疗或多或少会引起根吸收,明显的根吸收使牙根缩短影响牙齿的稳定和功能。
随着正畸矫治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根吸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都试图揭示影响根吸收的诸多因素,并对这一现象进行预测。
然而对于正畸治疗中根吸收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组织学研究显示较高的发生率而临床研究结果变异范围较大。
通常认为与个体遗传因素、患者全身情况、局部解剖因素以及矫治力系统和牙齿移动情况有关[1]。
目前大量的文献是关于前牙(尤其是上前牙)的根吸收的研究,很少有关于后牙根吸收的报道,本文通过对比正畸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来研究正畸治疗对后牙牙根长度的影响,并试图探讨牙根发育程度及性别、拔牙与否对根吸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同一医师的完成病例56例,选择标准如下:(1)治疗前牙列完整(除外第三磨牙)。
(2)治疗方案中保留了上下第二双尖牙。
(3)所有病例以0.022″系列直丝弓矫治器完成。
(4)治疗前后由同一机器按标准投照且清晰可辨的曲面断层片。
(5)唇腭裂或需要正颌手术的颅面异常者除外。
1.2 研究方法以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下第二前磨牙为研究对象。
根据牙根发育程度将样本牙齿分为两组:A组??治疗前第二前磨牙牙根未发育完成;B组??治疗前第二前磨牙牙根已发育完成,根尖孔闭锁。
A组、B组样本牙齿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A组、B组样本牙齿分布情况(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曲面断层片第二双尖牙牙尖至根尖的长度,A组两者之差即为牙根继续生长量与根吸收量之和,B组两者之差为正畸治疗导致根吸收的量,其中A组测量差值取正,B组测量差值取负。
为了研究牙根发育未完成的牙齿经过正畸治疗后是否会达到正常根长度,我们对比分析了B组治疗前与A组治疗后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B组治疗前后牙根长度的差异,来探讨患者性别、年龄、拔牙与否和根吸收的关系。
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汇报人:2024-01-09•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概述•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诊断•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治疗目录•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案例分析•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未来研究方向01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概述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是指牙齿在受到矫治力作用后,牙根表面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导致牙根长度变短、外形改变的现象。
牙根吸收通常表现为根尖部或根中部局限性的凹陷或变薄,有时也可表现为全根的均匀性变短。
定义与特征特征定义发病机制正畸力对牙根的作用矫治过程中,牙齿受到矫治力的作用,牙周膜内压增高,牙根表面发生改建,牙骨质吸收,进而导致牙根吸收。
炎症反应牙周炎、牙髓炎等炎症反应可刺激牙根表面破骨细胞活性,促进牙根吸收的发生。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牙根吸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某些基因变异可增加牙根吸收的风险。
青少年时期是牙齿移动和改建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高发期。
年龄持续而稳定的矫治力可促进牙齿移动,但过大的矫治力可导致牙根吸收的发生。
矫治力类型与强度牙齿移动距离越长、速度越快,牙根吸收的风险越高。
牙齿移动距离与速度口腔卫生不良可引发牙周炎、牙髓炎等炎症反应,进而促进牙根吸收的发生。
口腔卫生状况影响因素02正畸治疗中后牙根吸收的诊断通过拍摄X线片,可以观察到牙根的形态和长度,以及是否存在吸收。
三维的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牙根的吸收程度和范围。
通过测试牙髓的活力,可以判断牙根是否仍然存活。
通过观察牙齿的颜色、质地和松动度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牙根吸收。
X线检查CT扫描牙髓活力测试临床检查牙根长度减少不超过1/3,不影响牙齿功能。
轻度吸收中度吸收重度吸收牙根长度减少超过1/3但不超过2/3,可能影响牙齿功能。
牙根长度减少超过2/3,牙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030201牙周炎会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也可能导致牙根的吸收,但通常伴有明显的牙周袋和炎症表现。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分析摘要:根尖外吸收(EARR)是一种永久性/不可逆的牙根根尖部分的损失,是一个生理性或病理性的过程。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的医源性并发症,是"正畸引起的炎症性牙根吸收"(OIIRR)。
本文就正畸治疗中易引起牙根吸收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根吸收;治疗因素;个体因素在正畸治疗期间,施加机械力来移动牙齿,导致无菌性炎症反应,是OIIRR 的生物学基础[1]。
当正畸压力超过牙周毛细血管压力时,由于牙周韧带塌陷和局部失去血液供应,发生缺血坏死。
这导致了牙根外层保护层的退化。
因此,由于前牙及成牙骨质细胞形成层的丧失,破骨细胞被激活,在积极清除坏死组织的过程中,牙根发生吸收[2]。
因此,当超过牙骨质的修复能力时,牙本质被暴露出来,导致根部结构不可逆的损失。
由于正畸治疗通常与成牙骨质细胞区域的形成有关,所以大多数正畸患者的OIIRR是可以预见的。
一、影像学对牙根吸收的评估EARR的检测既可以在组织学上使用显微镜调查,也可以在临床上使用二维(2D)x射线摄影或三维(CBCT)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然而,由于牙根吸收的三维性质,三维成像比二维方法更准确和可靠。
测量牙根吸收的方法通常包括使用评分系统的主观评估,牙根长度和牙根比率的线性测量,以及使用计算机软件的数字重建。
尽管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OIIRR由多因素造成,基本上可以分为治疗相关因素和患者相关因素。
治疗相关因素包括治疗时间、矫治器类型、施力的类型和程度、牙齿移动的类型、根尖移位量、皮质切除术、低水平激光治疗和超声波治疗。
而患者相关因素则包括遗传倾向、生物因素、系统性因素和药物、年龄、性别、种族、牙根形态、错位类型、以前的创伤或牙根吸收史以及牙髓治疗。
二、OIIRR和治疗相关因素研究表明,牙根吸收的发生率、流行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固定装置正畸治疗而增加[3]。
由于正畸牙齿移动的机制,所施加的压力导致牙周韧带因失去血液供应而缺血坏死并形成透明化区[4]。
口腔医学中牙根吸收的影像学研究牙根吸收是口腔疾病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它可以导致牙齿松动、牙齿丧失甚至颌骨破坏。
因此,对牙根吸收的影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牙根吸收的定义、病因、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牙根吸收的定义牙根吸收是指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引起的牙齿根部硬组织或牙周组织的破坏和吸收。
它分为内根吸收和外根吸收两种类型。
内根吸收又分为外吸收、内吸收和易位吸收三种类型。
二、牙根吸收的病因1. 内源性因素:牙髓炎、牙周炎、牙髓坏死、根残余髓、牙冠根分离、咬合过紧、外伤等。
2. 外源性因素:异物进入牙髓或牙根区域、牙根周围囊肿、外科手术、放射治疗等。
三、牙根吸收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 X线检查:包括常规摄影、口内摄影、斜位摄影、摄片角度和摄片距离的选择等。
X线检查可以观察牙根吸收的程度、范围和形态特征。
2. CT扫描:能够提供牙根吸收的三维图像,对于复杂的病例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3. 磁共振成像(MRI):对牙根吸收的软组织改变具有较好的鉴别和观察能力。
4. 超声检查:对于牙根吸收的早期诊断和定性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四、牙根吸收的影像学特征1. 内吸收:表现为牙齿根尖部的吸收和骨质破坏,牙齿根部周围的骨质密度减低。
2. 外吸收:表现为牙根近近中部或近根尖部的吸收,牙齿周围的骨质消失或变薄。
3. 易位吸收:表现为牙根在牙槽骨内的位置改变,牙根与邻近牙根之间出现异常接触。
五、牙根吸收的临床应用1. 早期诊断:通过影像学可以早期发现牙根吸收的病变,提供及时的治疗干预机会,有效降低牙齿丧失的风险。
2. 病因分析:通过影像学可以观察牙根吸收的范围和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病因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3. 手术指导:对于复杂的牙根吸收病例,影像学可以提供三维空间的信息,帮助手术的方案选择和操作的精确性。
4. 随访评估:术后随访中,通过影像学对牙根吸收的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手术效果和预测长期预后。
数码根尖片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牙根吸收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研究6种不同X线投射角度对数码根尖片诊断牙根吸收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口腔外科门诊拔除的20颗离体上颌恒中切牙。
用石蜡将目标牙齿包埋在一定尺寸的纸质小盒中,保持X线球管—牙齿—胶片的距离不变。
分别从6个X线投照角度拍摄数码根尖片,测量其影像长度。
使用角度1(水平0度、垂直0度)的影像长度作为标准,其他角度下的影像长度均与其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其他5个X线投射角度的影像长度与角度1的影像长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不同X线投射角度下,同一颗离体牙的牙齿影像长度是不同的;X线水平及垂直方向上10度左右的改变也会对牙齿影像长度产生影响。
【关键词】根尖片;投射角度;牙根吸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20颗离体上颌恒中切牙均选自我院外科门诊拔除牙,要求目标牙齿均为健康恒牙,牙根呈圆锥形,组织完整,根尖孔闭合,无外伤史。
1.2 方法:用石蜡将目标牙齿包埋在尺寸为3 cm×2 cm×1.5 cm的纸质小盒中,牙齿长轴与纸盒边缘平行,保持X线球管—牙齿—胶片的距离不变。
分别从6个X线投照角度拍摄数码根尖片(ORALIX AC型牙科X线机,DENTSPLY ITALIA,照射条件65 kVp,7.5 mA,曝光时间0.5 s) ,投照角度见表1。
为了保证影像质量的稳定性,由同1名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技师严格按照拍摄方法拍摄所有数码根尖片。
总共获得120张数码根尖片。
使用Dent-A-View V1.1软件测量上颌中切牙的影像长度(根尖—切缘的中间点的距离)。
对获得的测量值利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使用角度1的影像长度作为标准,其他角度下的影像长度均与它进行配对t 检验,统计改变X线的投照角度对牙齿影像长度的影响,结果见表2。
3 讨论3.1 牙根吸收的诊断测量方法:临床诊断主要依赖X线检查,包括全口曲面断层片、根尖片、平行定位投照根尖周片、CT检查等。
青少年正畸治疗牙根吸收情况的三维影像分析刘姒;张昊;李强;吴占敖;马俊青【摘要】目的:采用三维影像技术评估正畸治疗所导致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收集青少年安氏Ⅰ类中度拥挤患者48例,其中拔牙矫治22例,非拔牙矫治26例,正畸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观测牙根吸收量,比较拔牙与非拔牙治疗之间、男女患者之间牙根吸收情况的差异性.结果:拔牙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牙根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明显大于非拔牙患者,女性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牙根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明显大于男患者.结论:拔牙矫治、性别、牙位均为影响牙根吸收量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024)004【总页数】3页(P363-365)【关键词】正畸;牙根吸收;锥形束CT【作者】刘姒;张昊;李强;吴占敖;马俊青【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解放军第359医院口腔科,江苏镇江212001;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解放军第359医院口腔科,江苏镇江212001;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正畸治疗需要通过牙齿移动实现排齐牙列、改善面型的效果,治疗所产生的力量作用于牙齿使其在牙槽骨中移动,伴随着牙槽骨的吸收和新生,牙根也会产生一定量的吸收从而使牙根长度变短[1],如果牙根吸收超过一定的长度,将会影响牙齿的稳定和功能,因此正畸对牙根吸收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热点。
影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因素较多,包括治疗方案、年龄、性别、牙位等[2],如拔牙矫治所需要的牙齿移动量常常大于非拔牙矫治者,男女激素水平的不同、不同牙齿牙根形态的差异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牙根吸收的程度,但其具体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三维影像,对照观测安氏Ⅰ类患者拔牙与非拔牙、不同性别之间正畸治疗前后的多个牙位牙根吸收情况。
X线投照角度对根尖片诊断牙根吸收影响的研究
沙海亮;白玉兴;栗文成;闭东援
【期刊名称】《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0)002
【摘要】目前,根尖片和曲面断层片是诊断牙根吸收的常用方法。
与曲面断层片相比,根尖片的投照技术能够保证获得更加准确的影像,更加有效地诊断正畸牙根吸收。
但是在拍摄根尖片时,有许多因素可能造成影像的失真。
这些因素包括:X 线的投照角度、牙齿-胶片位置关系、焦点-胶片距离、牙齿-胶片距离等。
其中,X 线的投照角度最难控制。
【总页数】2页(P210-211)
【作者】沙海亮;白玉兴;栗文成;闭东援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锥形束CT 和根尖片诊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比较研究 [J], 董艳玲;陈军;邓锋;郑雷蕾;任洪芋
2.X线根尖片和锥形束CT对诊断早期牙根纵裂的比较研究 [J], 马跃翠;李向新
3.X线根尖片与CBCT在牙根纵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熊连珠;苏拥军;王晶
4.不同投照角度X线根尖片诊断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的临床研究 [J], 曲素丽;马钧;常静;王静宜;李海峰;何秉贞
5.数码根尖片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牙根吸收的影响研究 [J], 刘雄;刘鑫;向学熔;刘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牙根吸收临床常见原因的X线分析作者:王安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2期【摘要】在临床上X线常被用作评价牙根吸收的最主要的诊断手段。
牙根吸收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咀嚼无力,牙齿松动。
根据病因不同,在X线片上表现也不同,在估计颊舌侧牙根吸收方面不是很有效,但对近远中牙根吸收是很有效的。
本文结合X线片对63例牙根吸收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牙根吸收;远近中;颊舌侧;牙周间隙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本科63例牙根吸收的病例,计107颗牙齿。
年龄10~70岁,男38例,女69例,其中磨牙76个,前牙10个,双尖牙20个,其他1个。
2 原因分类及X线特点牙根吸收的种类很多,目前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2.1 乳牙牙根吸收的分类有生理性吸收和病理性吸收,病理性吸收多由慢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多由牙髓感染、外伤以及牙髓治疗过程中药物或充填材料使用不当等引发。
2.2 恒牙牙根吸收分类分为表面性吸收、炎症性吸收或替代性吸收。
当牙本质或牙骨质或牙周膜受到损伤时,牙根表面会发生吸收。
在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中, 80%以上属于炎症性吸收,20%属于替代性吸收。
当牙周膜损伤过多,X线片显示牙周间隙消失,骨硬板呈虫蚀性改变。
2.3 根据部位分类根据牙根吸收的起源部位将牙根吸收分为内吸收和外吸收。
外吸收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炎症性外吸收、牙颈部外吸收和替代性外吸收;①牙根的内吸收源于牙髓感染。
这种吸收需要有活力的牙髓组织存在,将要发生吸收的区域的牙本质小管开口于坏死牙髓的根管内,微生物通过小管进入有活力的牙髓组织而引起该区域的硬组织发生吸收,X 线影像如圆形或卵圆形根管扩大,多位于上牙颈部;②牙根外吸收。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炎症性吸收,牙颈部外吸收和替代性外吸收。
炎症性外吸收主要源于正畸形治疗或牙髓炎症,根尖周病变,患牙一般都有牙根尖的吸收。
牙损伤可导致牙根间孔区血管受压、扭转、牙髓缺血坏死从而引起牙根吸收;③牙颈部吸收是牙颈部的牙周附着装置受到损伤时发生的外吸收,死髓牙漂白、牙周刮治、翻瓣术、正畸、唇腭裂、创伤、正颌手术等都可引起牙颈部外吸收。
牙根吸收临床常见原因的X线分析
【摘要】在临床上X线常被用作评价牙根吸收的最主要的诊断手段。
牙根吸收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咀嚼无力,牙齿松动。
根据病因不同,在X线片上表现也不同,在估计颊舌侧牙根吸收方面不是很有效,但对近远中牙根吸收是很有效的。
本文结合X线片对63例牙根吸收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牙根吸收;远近中;颊舌侧;牙周间隙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本科63例牙根吸收的病例,计107颗牙齿。
年龄10~70岁,男38例,女69例,其中磨牙76个,前牙10个,双尖牙20个,其他1个。
2 原因分类及X线特点
牙根吸收的种类很多,目前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2.1 乳牙牙根吸收的分类有生理性吸收和病理性吸收,病理性吸收多由慢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多由牙髓感染、外伤以及牙髓治疗过程中药物或充填材料使用不当等引发。
2.2 恒牙牙根吸收分类分为表面性吸收、炎症性吸收或替代性吸收。
当牙本质或牙骨质或牙周膜受到损伤时,牙根表面会发生吸收。
在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中,80%以上属于炎症性吸收,20%属于替代性吸收。
当牙周膜损伤过多,X线片显示牙周间隙消失,骨硬板呈虫蚀性改变。
2.3 根据部位分类根据牙根吸收的起源部位将牙根吸收分为内吸收和外吸收。
外吸收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炎症性外吸收、牙颈部外吸收和替代性外吸收;①牙根的内吸收源于牙髓感染。
这种吸收需要有活力的牙髓组织存在,将要发生吸收的区域的牙本质小管开口于坏死牙髓的根管内,微生物通过小管进入有活力的牙髓组织而引起该区域的硬组织发生吸收,X线影像如圆形或卵圆形根管扩大,多位于上牙颈部;
②牙根外吸收。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炎症性吸收,牙颈部外吸收和替代性外吸收。
炎症性外吸收主要源于正畸形治疗或牙髓炎症,根尖周病变,患牙一般都有牙根尖的吸收。
牙损伤可导致牙根间孔区血管受压、扭转、牙髓缺血坏死从而引起牙根吸收;③牙颈部吸收是牙颈部的牙周附着装置受到损伤时发生的外吸收,死髓牙漂白、牙周刮治、翻瓣术、正畸、唇腭裂、创伤、正颌手术等都可引起牙颈部外吸收。
病变早期通常不易察觉,通过X线片可以清楚辨别。
吸收可一直扩散,沿前牙本质形成包绕而不侵及牙髓,牙颈部吸收可累及邻近的牙槽骨,X线片易误认为牙周炎引起的骨下袋,但临床探诊不支持。
3 分析总结
牙根吸收的病因复杂。
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有2个-损伤和刺激。
按其来源可分为牙髓感染、牙周感染、正畸治疗、埋伏牙或肿物压力所致的根吸收或粘连性吸收。
不同的吸收在X线影像上所表现的也不同。
X线片在估计颊舌侧牙根吸收方面不是很有效,但对估计近远中方向牙根吸收却很有效。
63例X线上显示远近中方向牙根吸收,牙周间隙消失、骨硬板呈虫蚀样改变。
其原因多为牙髓感染,充填物过高,不良修复体、44例X线上显示圆形或卵圆形根管扩大影,其原因可有长期的牙髓感染而致的内吸收。
此外,牙周治疗、牙外伤、正畸治疗、颌骨内肿物、埋伏牙、异位萌出牙引起的相邻牙的根吸收,牙髓牙内漂白等引起的吸收,X线影像都会有较明显的表现。
而且女性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男性。
因此,X线片明确诊断牙根吸收的同时,可为临床发现分析致病因素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不同病因作出正确的治疗,可终止牙根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邹兆菊.口腔颌面X线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64-82.
2 张静,付民魁.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1],口腔正畸学,1997,1 (2):82-84.
3 石四麉.儿童口腔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