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56.04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翻译领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文化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之一,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中介的能力。
在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者需要理解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在文化转换中,也存在着一些悖论,需要仔细思考和解决。
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翻译需要对文化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影响,文化差异,挑战,文化中介,文化意识,重要性,文化转换,悖论,跨文化交流,辨识,应用,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定义。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规则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翻译的选择、表达和理解。
翻译则通过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探讨。
1.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者的选择、传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隐含含义,翻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问题,把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次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从而打开了一扇翻译研究的更为宏观的大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包括精神,都是客观物质世界以人的身体为中介,进入大脑所形成的一种体验,是一种主客观互动的产物。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事物特有的认知体验。
这个认知角度下的文化定义,虽然简洁,但包括人们对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并且可以从认知起源上对文化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自从翻译研究中举起了“文化转向”的大旗,人们便开始认识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文化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继“语言”之后的第二个“关键词”。
如果说翻译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语言之间的转换(跨语言),那么,翻译内在本质是实现“文化传真”(跨文化)。
此外,这个翻译概念的中心词是“交际活动”,而交际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强调在翻译这个显性加隐性的转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源文的功能得以保留和实现,也就是要实现奈达博士推崇备至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纽马克先生提倡的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那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交际的“跨文化”转换?我们可以借鉴孙致礼先生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归纳的三种基本方法: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实行直译或异化翻译。
因为跨语言的转换只是实现了意义的传达,但要满足异域读者的猎奇心理,领略异国情调的东西就得保留源文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其中新鲜生动的意象和文化联想,借此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介绍了西方文化。
例如: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翻译是两个相互关联却又有着独立性的领域。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生活和思想方式的总和。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得以交流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谈论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和原材料。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所属的文化背景,而翻译的内容和对象也是源自于文化。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宗教文化,而要想将这种文化精髓准确地传达给外国读者,就需要翻译者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同样,在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翻译者也需要对原文所属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贴切地表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文化的支撑,翻译就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载体。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得以传播和交流。
人们通过翻译,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技术、文化和思想,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中国的古代文化在翻译传播的过程中,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中国人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特色。
翻译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
文化与翻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化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而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文化。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和观念得以交流和融合,从而影响和改变了目标文化的某些方面。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佛经和佛教经典都是通过翻译而传入中国的,这些翻译作品让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翻译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互相促进的。
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成功传达另一个文化的信息需要深刻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越是了解目标文化的细节,越是有可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文化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翻译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最大的准确性。
例如,某个国家对于食物、宗教、政治和其他方面的看法可能会影响某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敏感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减少翻译错误的发生。
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翻译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传播。
翻译是一种建立桥梁、加强相互理解和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
当我们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便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的差异,还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翻译难题。
这些难题来自于翻译的文化差异。
例如,一些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词汇,有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
在这些情况下,翻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采取一些适当的步骤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相互了解。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交规范。
这些知识可以成为增强交流的基础,有助于建立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同点,从而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和紧密,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已成为建立和维持国际关系的关键。
另外,翻译也有助于在国际社会上推广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等。
综上所述,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足以证明两者的紧密联系。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同时,翻译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因此,应该把文化和翻译作为双方之间有效交流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文化与翻译期末总结高中一、引言文化与翻译是翻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翻译活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对于培养翻译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与翻译的认识进行总结。
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1.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的集合体。
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翻译的概念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过程。
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有时候需要更多的考虑文化因素,因为不同的文化会对语言的意义产生影响。
3.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与翻译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
翻译活动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以保证所翻译的信息能够准确传达。
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文化对翻译的影响1. 语言层面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语言差异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的差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2. 价值观层面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事物的价值观念有所差异。
这种差异会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意义在译文中被忽略或改变。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价值观,并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特点来做出适当的调整。
3. 文化惯例层面的影响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惯例和习俗,这些习俗在语言中有体现。
在翻译时,必须了解原文中的文化惯例,并寻找合适的表达来传达相应的意义。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惯例,翻译可能会产生误解或失去原文的特色。
四、翻译对文化的促进1. 文化的传播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
通过翻译,读者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俗,增强文化的多样性。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深远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跨文化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理解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理解更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只有深入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有效完成翻译工作,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精通语言,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实现精准、准确、流畅的翻译,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文化、翻译、影响、语言、密切关系、挑战、文化因素、差异、质量、重要性、交流、桥梁、理解、关键。
1. 引言1.1 文化和翻译的定义文化和翻译是两个互相交织、紧密联系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等众多方面,是一种共同的认知、实践和习俗的传承。
而翻译则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的媒介。
在翻译领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传递源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只有深入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才能实现翻译的准确、流畅、自然。
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沟通的工具。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促使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愈发凸显,对于翻译从业者来说,深入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选择。
1.2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文化和翻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翻译则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工具。
“中国文化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翻译学院翻译系课程名称:中国文化与翻译课程编号:224107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课程类型: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学分:2开设专业: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面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和翻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限选课,属于文化通识类课程,一般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既能把握中国文化的全貌及其内涵,又能学会用英文表达、介绍中国文化,为将来用英文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2.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3.比较中英文化的异同;4.了解文化与翻译的关系;5.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服务。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述1.弄清文化的基本含义;2.了解中国的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首都以及地理概貌、历史概况、行政区划、人口、少数民族分布、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发展与改革等基本信息;3.了解中国人口的优势、不足及其对策;4.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中国的哲学与宗教1.了解中国哲学的演变和基本特点;2.了解中国宗教的演变和基本特点;3.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4.比较中西宗教的异同;5.了解宗教对中国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学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三个时期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其文学思想;2.了解中国四大名著的内容及其英译;3.了解莫言的作品及其英译问题。
第四章中国艺术1.了解中国的书画、传统戏曲、民间表演艺术以及传统乐器等知识;2.掌握主要中国艺术形式的英译;3.掌握以地名命名的文房四宝和戏曲名称英译的统一性问题。
第五章中国教育1.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2.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3.了解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状况;4.掌握中国教育关键词的翻译问题。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翻译是两个相互依存且密切相关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经历和创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语言、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
而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翻译可以传播、传承和保存文化,同时文化也会影响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师通过将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融入源语言的文本中,实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传播。
英语中的“apple pie”(苹果派)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类似的食物,因此翻译师可能会选择一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食物来替换,如“月饼”。
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文本中的文化元素。
翻译是文化传承的手段。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它通过文字、艺术、音乐等形式被传承下来。
翻译可以将这些文化作品转化为不同的语言,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的文化。
文化对于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给翻译带来各种挑战,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以及某些词汇的缺失等。
翻译师需要在确保语义准确的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翻译师需要对不同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以便进行准确的翻译。
翻译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师可能会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对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这种调整和改变有时候会对源语言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元素。
文化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翻译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又是文化传承的手段。
文化对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翻译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师需要积极去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以便实现准确传达信息的目标。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1期(总第127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 授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 以前,人们常说我国翻译界存在两大流派: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前者强调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因而把“传神”、“入化”视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后者则将语言学的某些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上,要求译作与原作“等值”、“等效”。
但是,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我国翻译界又悄然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化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相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的理解。
因此,他们主张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
①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张今先生的定义尤为惹人瞩目:“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②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
从我国翻译界目前的状况来看,文化学派似乎尚未形成堪与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并驾齐驱的势头。
但笔者认为他们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笔者就从文化与翻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体会。
一、“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③什么叫“异国情调”呢?显然,鲁迅指的不是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
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
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化传真”可以说是在“更大语境”下做翻译。
有时,从语言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一个译法,而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可能得出另一种译法,而且可能是更高一筹的译法,例如:(1)“Y ou don’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She shook her head.(S.Maugham:The Razor’s Edge, p.256)“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p.245)在回答否定疑问句时,英美人着眼于所问的内容是否属实,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是否正确。
如果仅仅从语言的角度考虑,周先生的译文无可指摘;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似乎有些“失真”:原文明明是“摇头”,译文为何改成了“点头”?笔者认为,这两句话改一个译法,则可达到“文化传真”的效果:“你并不想完全失掉拉里吧?”她摇摇头。
“文化传真”的反义词是“文化误导”。
如果我们光在文字上作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
例如:(2)“I bet you can’t spell my name,”says I.“I bet you,what you dare I can,”says he.“All right,”says I,“go ahead.”“G eorge Jaxon-then now,”says he.(Mark Twain:TheA 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Ch.17)“我敢说你准不知道我的名字是哪几个字,”我说。
“我敢说你这可难不住我,我知道,”他说。
“好吧,”我说,“你说说看。
”“荞麦的荞,自治的治,清洁的洁,克服的克,孙子的孙—怎么样,”他说。
(张友松、张振先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p.116)上面两位译者用心虽好,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使不懂洋文的读者误以为英文用的也是方块字。
如果这种译法在50年代还可说得过去的话,现在却是万万要不得的,而应老老实实译成:①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外语与翻译》,1998年第2期。
②张今:《文学翻译原理》,第8页。
③《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第246页。
“我敢说你不会拼我的名字,”我说。
“我敢说,你能行的事儿我也行,”他说。
“那好,”我说,“就拼拼看。
”“G-e-o-r-g-e J-a-x-o-n-怎么样,”他说。
(3)The two gigantic negroes that now laid hold of Tom, 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might have formed no un2 apt personification of powers of darkness.(H.B.Stowe:U ncle Tom’s Cabin,p.356)这时,那两个高大的黑人把汤姆一把抓住,脸上流露出魔鬼般的喜悦神色(那模样活像是阎罗王再世)。
(黄继忠译《汤姆大伯的小屋》,p.477)“阎罗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国冥界的主管,译者将其放在译文里,好像基督教与佛教共用一个魔鬼,其实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这两个魔王是不可混淆的,否则势必产生误导作用。
(4)“My dear Mr.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Ch.1)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p.1)把“My dear Mr.Bennet”译成“我的好老爷”也容易产生误导:好像18世纪的英国妇女跟旧时代的中国妇女一样,也跟自己的丈夫称“老爷”。
其实,在奥斯丁的时代,虽然英国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但并不存在妻子必须称丈夫“老爷”的习俗。
所以,此处还是如实地译作“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为好。
所谓“文化传真”,就是尽量保存外来文化之“洋味”,以使我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
例如,我们把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中国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汉语成语“一箭双雕”,产生一种新鲜感。
再如,《圣经》中有bea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如果我们直译为“把刀剑打成耕犁”,中国读者就不会将其与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混为一谈。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
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该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
那末,应该如何处理好“异化”和“归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这里有一条基本原则:文化上要尽量争取“异化”,尽量避免“归化”④;文字上不得已进行“归化”时,也要以尽量不引起“文化归化”为前提。
二、译者应作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一般说来,我们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首先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用余光中先生的话说,对原语要能“尽窥其妙”,对译语要能“运用自如”⑤。
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负载着一定的文化蕴意,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所以,我们的译者不能光在语言上做文章,还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按王佐良先生的说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⑥。
其实,对于具有一定外语功底的译者来说,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以我自己翻译美国的现代小说《末代教父》(The L ast Don)为例,小说中先后两次出现eggplant这个词,前后文也没给出清晰的背景。
此字在词典里的释义是“茄子”,但在小说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为此,我请教了周围的许多专家,查阅了许多词典,都枉费心机。
无奈之中,我仔细捉摸该词的英文释义,鉴于茄子有的是深褐色,我突然醒悟到这可能是个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字眼:所谓的“紫茄子”,就是对黑人的蔑称。
最后,终于向美国人打听到,这是纽约市意大利人居住区使用的俚语。
此书中还有一个词forum,根据词典的释义,该词有“(古罗马城镇)用于公开讨论的广场”、“论坛”、“法庭”等意思,选择哪个都不合适。
后来,通过查阅美国报纸,才发现在当代英语中,此词系指一座用于娱乐活动的大厦,如洛杉矾就有这么一座,可译为“娱乐中心”。
所谓作“文化人”,就是要尽可能多了解原语民族的文化,不仅要精通其语言,还要熟悉其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等。
也就是说,译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应该是越博越好。
当然,样样精通是做不到的。
但是,要求译者“译一行通一行”,却并非不切实际。
翻译中碰到棘手的文化问题,译者不应知难而退,而应知难而上,一丝不苟地加以解决。
周煦良先生在翻译《福尔赛世家》时,为了弄清伦敦的地理,买了伦敦游览指南、巴黎游览指南、欧洲游览指南,仔细研究上面有关城市沿革的说明,从而得知一些路名的由来。
周先生虽然对法律学颇为通晓,但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起见,小说中有关法律名词,他请好友姚永励教授翻译,特别是书中詹姆士为老乔里恩写的那份又长又臭的遗嘱,几乎全部请姚教授翻译。
⑦译者不仅要了解异域的文化,还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通过两相对比,做出真正对等的传译。
所谓真正的对等,是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分寸、轻重、范围、色彩等都相当。
这当中,确有不少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陷进去。
比如,我在翻译《呼啸山庄》下卷第18章I supposed I should be con2demned in Hareton Earnshaw’s heart,if not by his mouth,tothe lowest pit in the infernal regions...这句(下转第46页)④笔者在此所以用了“尽量”二字,乃是因为起码在现阶段,译者还很难在文化上做到完全“异化”,丝毫不露“归化”之痕迹,例如,spring(或shoot,pop)up like mushrooms,目前还是采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归化”译法,而不译作“像雨后蘑菇般涌现出来”。
⑤穆雷:余光中谈翻译,《中国翻译》,1998年第4期。
⑥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第18页。
⑦周煦良译《福尔赛世家》译本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全科学性的“客观性”吗?不依靠它,如何明白译者的“化”?同时,假若“化”指的是“化为作者用译语的创作”,那么,这种“化”如何可能?我们读者又如何知道存在这种可能性?因此,不探讨这样的可能性,能“自圆其说”(论)吗?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艺术’指‘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艺术是否只是一种“把戏”或者“熟练”?达到“不逾矩”这种状态的话,是否能“得心应手”?这里的“从心所欲”的“心”如何界定?假若没有理论的严格或“如实地”阐述,译者如何把(从)实践中得出或产生的“经验”告诉另外的译者,从而“启发”他们进入这种境界以求后继有人且事业兴旺发达?我们还可能产生许多别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