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840.00 KB
- 文档页数:44
细胞工程综合考查一、植物细胞工程的综合考查1.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
(2)原因:构成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发育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都含有本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因此每个体细胞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生物的生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全能性,是因为生殖细胞中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尽管其遗传物质是体细胞的一半。
(3)表达的条件: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全能性在植物体内受到限制不能表达,只有在离体条件下,在营养、激素和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细胞才能表达其全能性。
动物细胞难以表达其全能性,但是通过核移植后,细胞核仍可表达其全能性。
(4)表达的难易程度: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易表达,而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不易表达,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可以表达。
在所有细胞中,受精卵可直接发育为个体,有的生殖细胞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表达其全能性。
(5)意义: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理论基础。
2.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其作用及特点如表:激素使用实验结果使用顺序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分化频率提高生长素用量/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该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该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该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例1(2023·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月考)水竹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易管理和培植,干净而雅致。
水竹配上假山奇石,制作成小盆景,极具自然之美感。
如图为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大量获得水竹幼苗的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水竹幼苗的原理是;尽量选择分裂旺盛、带有分生区的部位作为外植体,原因是。
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体液免疫[学习目标] 1.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识别原理①识别“己方”——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身份标志的一组蛋白质。
②识别“敌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自身的身份标签。
(2)识别工具: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
拓展阅读克隆选择学说(1)一个淋巴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每个细胞表面的受体数量是有限的,一个细胞膜表面不可能同时具有所有不同种类抗原的受体。
(2)与抗原对应的淋巴细胞选择性增殖:未受到抗原刺激时每一种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只有一个或很少数量,这可以节约免疫系统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只有受到特定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才会大量增殖形成大量的能够识别相同抗原的同种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可以高效专一地对抗某种抗原。
2.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
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判断正误(1)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2)浆细胞会在抗原的直接刺激下,产生和分泌抗体()(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B细胞()答案(1)√(2)×(3)×(4)×特别提醒(1)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白细胞检查【概要】三类五种·单核细胞(M)·淋巴细胞(L)白细胞计数【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原理】显微镜计数法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计算【质量控制】1.经验控制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血涂片上WBC数/HPWBC(×109/L)2~4 (4~7)6~10 (10~12)4~6 (7~9)10~12 (13~18)2.计数误差(1)技术误差: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
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七节肿瘤性疾病(一)鸡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一、概述:(1)鸡白血病是由鸡白血病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
是最早识别的传染性肿瘤病;研究最为深入的病原;最难控制的禽病之一。
(2)鸡白血病对育种公司的经济影响:•遗传选育压力;•行业信誉及诉讼;•昂贵的防控净化成本(检测硬件建立、实验人员配备及培训、检测试剂、田间采样相关费用)。
(3)鸡白血病对蛋鸡的经济影响:•致瘤死亡损失;•产蛋下降/蛋品质下降;•饲料转化率;•用药成本。
(4)鸡白血病对肉鸡的经济影响:•均一性差;•生长速度减慢;•免疫机能减弱;•总体死淘率增加二、病原学:(1)禽白血病病毒(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α反转录病毒属(Alpha-retrovirus),是双股RNA病毒。
(注:艾滋病病毒也属于反转录病毒。
)(2)病毒分类:鸡的ALV:A、B、C、D、E、J(即目前分为6个亚群,J亚群对鸡的危害最严重)外源性病毒:A、B、C、D、J(可以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是重点防控对象)内源性病毒:E(本身基因组中所携带)慢性转化型病毒:不含致瘤基因(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是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病毒)急性转化型病毒:含致瘤基因(需要辅助病毒才能生长)(3)ALV的主要抗原蛋白:囊膜蛋白(gp85):是区分亚群的抗原,可区分不同亚群ALV;变异性大。
衣壳蛋白(群特异性抗原,p27):保守性强,为各亚群所共有,可用于检测是否感染ALV;不能区分外源性/内源性病毒。
三、流行病学:(1)鸡是主要自然宿主(水禽不感染该病),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ALV 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大;应激和免疫抑制可促进排毒和肿瘤发生(饲养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应激);免疫耐受鸡是主要的排毒鸡(该病病原可以垂直传播);后期感染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免疫耐受;高比率的持续性感染(即可以不断往外界排毒)。
第十四章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解剖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的两旁,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
由内层被膜(甲状腺固有被膜)、外层被膜(甲状腺外科被膜)包裹,两层被膜的间隙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甲状腺的动、静脉及淋巴、神经和甲状旁腺,手术时分离甲状腺即在此两层被膜之间进行。
成年人甲状腺约重30g,在正常情况下,既不能清楚地看到也不易摸到甲状腺。
由于甲状腺借外层被膜固定于气管和环状软骨上,还借两叶上极内侧的悬韧带悬吊于环状软骨上,因此,吞咽动作时,甲状腺上下移动,临床上常以此鉴别颈部肿块是否与甲状腺有关。
甲状腺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来自两侧的甲状腺上动脉(颈外动脉的分支)和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的分支)。
甲状腺的淋巴液汇入颈深淋巴结。
声带的运动由来自迷走神经的喉返神经支配。
喉上神经也来自迷走神经,内支(感觉支)分布于喉黏膜,外支(运动支)支配环甲肌,与甲状腺上动脉贴近走行,使声带紧张。
生理甲状腺有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
甲状腺素是一类含碘酪氨酸的有机结合碘,分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两种,与体内的甲状球蛋白结合,贮存于甲状腺的结构单位——滤泡中。
释放入血的甲状腺素与血白蛋白结合,其中90%为T4,10%为T3。
甲状腺素作用: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耗量和热量产生;促进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影响体内水的代谢。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过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尤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按引起甲亢的原因分1.原发性甲亢:常见,肿大的同时出现功能亢进。
年龄多在20~40岁。
呈弥漫性肿大,两侧对称,常伴突眼,故又称“突眼性甲状腺肿”。
2.继发性甲亢:少见,在结节性甲肿基础上发生甲亢。
多在40岁以上。
腺体呈结节状,两侧不对称,无突眼,易发生心肌损害。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2.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
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细胞免疫的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判断正误(1)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2)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直接将病原体消灭()答案(1)×(2)×任务一:分析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1.探究细胞免疫的研究历程资料1:1883年,俄国学者梅契尼科夫提出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他认为吞噬细胞是执行抗感染免疫作用的细胞。
资料2:1942年,蔡斯和兰德施泰纳用致敏豚鼠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后做结核菌素免疫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阳性反应。
当转输淋巴细胞后,结核菌素反应出现阳性结果。
证实了此免疫反应是由淋巴细胞引起的。
此后,科学家将细胞免疫的概念改为由淋巴细胞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这是现代的细胞免疫概念。
资料3:1974年,辛克纳吉和杜赫提证实小鼠T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时,不仅需要特异性识别抗原种类,而且同时需要识别MHC分子,这种现象也称为MHC限制性。
注:当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细胞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
资料4:1980年莱因茨和斯基洛斯曼根据分化标志和功能将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个亚群。
此外,研究发现被抗原呈递细胞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进而分化为具有效应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肿 瘤1. 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
肿瘤生长的生物学、转移的概念、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 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分期。
4. 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5. 常见肿瘤的特点。
考试大纲恶性肿瘤死亡率(9版变动)一. 肿瘤概念肿瘤性增殖非肿瘤性增殖失去控制,引起肿瘤性增殖的初始因素已消除,仍能持续生长;细胞增殖受到控制,引起细胞增殖的原因消除后一般不在继续增生与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符合机体需要的生物学过程;单克隆性;多克隆性;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增殖的细胞或组织,能够分化成熟;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
肿瘤的大体形态1. 数目: 一位肿瘤患者可以只有一个肿瘤(单发肿瘤),也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生多个原发肿瘤(多发肿瘤)。
2. 大小:肿瘤的体积差别很大。
3. 形状:肿瘤的形状可因其组织类型、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和良恶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4. 颜色:肿瘤的颜色由组成肿瘤的组织、细胞及其产物的颜色决定5. 质地:肿瘤质地与其类型有关。
6.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9版新增):良性肿瘤可形成包膜,与周围组织常常分界清楚,恶性肿瘤多数向周围组织中浸润性生长致界限不清,也可推挤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
肿瘤的组织形态1. 肿瘤实质:肿瘤细胞,其细胞形态、组成的结构或其产物是判断肿瘤的分化方向、进行肿瘤组织学分类的重要依据。
2. 肿瘤间质:是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因素,由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细胞等组成,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参与肿瘤免疫反应等作用,肿瘤间质构成的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和迁移具有重要影响(9版变动)。
1991N65A 下述哪一项不符合肿瘤性增生A. 增生过程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B. 相对无止境生长C. 细胞分化成熟能力下降D. 细胞分裂能力加强E. 常形成肿块1993N141X 肿瘤性增生的腺上皮细胞具有如下特点A. 分化成熟能力下降B. 可具有一定代偿功能C. 相对无止境生长D. 可具有分泌功能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核分裂无或稀少;无病理核分裂多见; 可见病理核分裂生长速度 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继发改变少见;常见转 移不转移常有转移复 发不复发或很少复发较多复发对机体影响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压迫、阻塞,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恶病质、副肿瘤综合征良、恶行肿瘤的区别副肿瘤综合症:不能用肿瘤直接蔓延或远处转移加以解释的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是由肿瘤的产物(如异位激素)或免疫反应(如交叉免疫)等原因间接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