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5
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最早由美国病理学家Benjamin Castleman于1954年首次描述而得名。
它通常被分为多种亚型,其中包括浆细胞亚型。
浆细胞亚型是Castleman病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其特征在于淋巴组织中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本文将重点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病理特点,并讨论其对临床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Castleman病的治疗与管理仍面临挑战,因此深入了解其病理特征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Castleman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
接着将详细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表现。
最后,将分析浆细胞亚型病理的特点,包括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临床案例的探讨,旨在提高对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浆细胞亚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病理学特点,系统总结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将来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正文2.1 Castleman病概述2.2 浆细胞亚型特征浆细胞亚型是Castleman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形态学特征:浆细胞亚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增生的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核分裂活跃,核染色质明显增多。
2. 细胞表面标记物:浆细胞亚型通常表达CD20、CD38、CD138等浆细胞标记物,这些标记物的阳性表达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浆细胞性质。
网络出版时间:h04)-3-2517:/9网络出版地址:htt p s://ki.nePkcms/detWA34.1073.R.20414365.1453.00).html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杨欢,尹列芬摘要: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ns-cssociateX T//atural killer-cell lymphoxrolifera/ve diseases,EBV-T/NK-E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EBV-E/NK-EPDs包括四种亚型: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系统型T细胞和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
各亚型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相互重叠,在临床过程中可能相互转变,明确诊断和精确分类都面临极大的困难。
目前,EBV-E/NK-LPDs的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暂无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
该文就EBV-E/NK-EPDs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不同亚型EBV-E/NK-EPDs的认识。
关键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细胞;NK细胞;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1-7369(2041)03-0317-05doi:14.13315/ki.cjcep.2041.03.014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Epstein-Barr virns-associawf T//atural killer-cell lymphoxrolifera/ve diseases,EBV-T/NK-EPDs)指EBV感染T/NK细胞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1]。
目前EBV-T/NK-EPDs的概念及精确分类尚未完全统一,其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B-CLPD的概念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是由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疾病,此处克隆性即指恶性增殖。
克隆性的确定可以根据slg轻链限制性,即κ与λ比值相差三倍以上可认为是克隆性的;也可以根据PCR或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反映了这类疾病为慢性的恶性疾病。
慢性BLPD主要疾病慢性BLPD主要分为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疾病以及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的疾病。
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的B-CLPD包括CLL/SLL,B-PLL,HCL及较少见的HCLv;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疾病包括FL,MZL,LPL/WM及MCL。
MZL可以分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和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其中MALT最常见,占60%左右,SMZL占30左右,NMZL占10%。
MALT 很少侵犯骨髓,而SMZL及NMZL较常侵犯骨髓。
严格来讲MCL为侵袭性疾病,但常以小淋巴细胞形式表现,因此通常需与CLL鉴别。
由于BLPD之间发病机制不同、预后不尽相同、治疗不全相同,因此需要鉴别。
如CLL中FCR疗效优于RCHOP,而FL中RCHOP疗效优于FCR;克拉屈滨对HCL有特效。
在新药靶向时代,靶向治疗对不同疾病类型效果完全不同。
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不同B-NHL具有不同疗效,对CLL/SLL,MCL及WM效果较好,但对MZL/MALT,DLBCL效果不佳;但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对FL疗效较好,对SLL、MCL等则疗效不佳。
因此新药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必要性。
此外,我们逐渐意识到CLL并非BLPD中的绝对多数,仅占39%,因此在病种分布上有必要进一步鉴别。
BLPD鉴别手段BLPD的主要鉴别手段包括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综合判断。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有典型病理特点的iNHL包括FL, MCL及SLL- FL的典型病理变化为滤泡广泛弥漫的增生,甚至形成“背靠背”外观;免疫组化CD10+, CD20+, Bcl-2+, CD30-。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摘要】淋巴系统增生可致使淋巴增生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反映性(或免疫性)和恶性两大类。
引发淋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病因,本文重点介绍了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在淋巴增生性疾病分类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淋巴系统;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
在各类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免疫应答。
并可使淋巴组织如淋巴结、胸腺、脾脏及黏膜等增生。
淋巴系统增生可致使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免疫性(或反映性)和恶性两大类。
1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病因与分类1.1 免疫性或反映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由免疫反映所引发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常伴淋巴细胞形态异样,故常被称为非典型淋巴增生(AIL),多为良性,但也可进展成恶性[1]。
(1)病毒:常见致病病毒为EB病毒,所引发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点病毒(HIV)、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I型病毒(HTL-I)、SARS病毒、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也可致使非典型淋巴增生(AIL)。
(2)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梅毒、布鲁杆菌、猫爪病、弓形体、组织胞浆菌、衣原体(如性病淋巴肉芽肿)、利什曼原虫等。
(3)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分为四类:①初期;②多形PTLD;③单形(PTLD);④其他少见型。
PTLD的发病率最高是在移植后1年。
(4)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皮质激素、环孢素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引发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机制,有些与EBV感染有关。
(5)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T细胞中存在一种缺点,不能抑制EBV,易遭EBV感染,致使淋巴细胞增生。
患者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医治,容易发生淋巴增生,停药后可恢复。
淋病确诊的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淋病,又称淋巴管淋巴瘤、淋病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
淋病通常发生在青年人和中年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可触及的淋巴结肿大、肿胀,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等。
淋病的确诊对于及时进行治疗、预防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淋病的诊断标准及相关问题,希望能为淋病的确诊与治疗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淋病确诊的重要性,为什么需要了解淋病的确诊标准以及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 什么是淋病:介绍淋病是一种什么样的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传播途径等基本信息。
- 淋病的症状:详细描述淋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不同表现,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 淋病的传播途径:解释淋病是如何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以及如何预防淋病的传播。
3. 结论部分:- 淋病确诊的重要性:总结淋病确诊的重要性,强调及时确诊的重要性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 目前淋病确诊存在的挑战:讨论目前淋病确诊面临的挑战,如误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等。
- 未来淋病确诊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淋病确诊的发展方向,包括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预防控制措施的完善等。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淋病确诊的金标准,从而增加对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淋病确诊的金标准,帮助读者了解淋病的诊断方法及其重要性。
通过介绍淋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目前存在的确诊挑战,旨在引起人们对淋病这一严重传染病的重视,并提出未来淋病确诊的发展方向,为预防和控制淋病的传播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淋病确诊技术的进步,提高确诊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
2.正文2.1 什么是淋病淋病,又称淋巴滤过性淋巴肉芽肿或淋菌性淋巴肉芽肿,是由淋巴滤过性淋巴肉芽肿或淋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它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小淋巴细胞在血液、骨髓和淋巴组织中持续聚集。
大多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B细胞型,少数为T细胞类型。
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不同种族中的发病率不同,这与其不同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有关。
在欧洲和美国的白人中,90人%的CLL 诊断时>50岁,大部分>60岁,男女比例1.3~2:1。
在我国,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较年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是什么?简要介绍如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淋病是淋巴细胞系中一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恶性增生性疾病。
CLL绝大多数起源于B淋巴细胞。
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贫血、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增多。
这种疾病的病程有很大的不同,短者1~2年,老年人超过10年,平均4年~6年来,主要死因是感染,尤其是肺炎。
其他死因包括全身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贫血或出血。
CLL原因尚不清楚。
没有证据表明反转录病毒和电离辐射会导致这种类型的白血病,但几个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遗传(种族和家庭)和性别。
1.遗传因素。
有CLL或其他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直系亲属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三倍。
CLL亲属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2.染色体异常。
约50%的CLL患者染色体异常,常累及12或4号染色体,-8、i(7)、i(2p)、t(13;21)、18、6q-、14q-、-X报告了其他异常。
染色体异常与病程有关,早期染色体异常占20%%晚期病例可达70例左右%。
CLL受影响的染色体通常涉及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如14染色体重链基因)或癌基因(如12染色体)c-ras-Harvey11号染色体c-ras-Kirsten)。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哪些典型症状?1.病情缓慢,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最早的症状往往是疲劳和虚弱。
活动结束后,会出现消瘦、低热、盗汗、食欲不振和贫血,晚期会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