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启用时间本考核说明2010年秋季启用。
(二)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
(三)考核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与主教材配套的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复习,以帮助理解和掌握有关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四)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般的认识;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课程考核成绩均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
1.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
其中,4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每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另外10%由各地电大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参加辅导课、上网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实践教学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四”、“专题七”、“专题九”和全部内容后进行,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
30年代的散文状况30年代,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散文在这个年代创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30年代的散文状况,供大家欣赏。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
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
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
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
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
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
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完善。
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
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
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
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
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
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15秋)专题三满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何其芳)2、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屐痕处处》)等。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野草》)。
4、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梁实秋)。
5、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
《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其作者是(李大钊)。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6、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杂文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热风》)。
7、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周作人)。
8、何其芳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是散文集(《画梦录》)。
9、《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漫文漫画》等作品的作者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散文家、漫画家(丰子恺)。
10、1934年、1935年分别创办《人间世》、《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的作家是(林语堂)。
二、多选题11、《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是孕育现代白话杂文的摇篮,其作者除鲁迅外,还有(ABCD)等。
a. 刘半农b. 陈独秀c. 钱玄同d. 李大钊12、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ABCD)等。
a. 《时事新报·学灯》b. 《申报·自由谈》c. 《新青年》d. 《语丝》13、周作人著名的“三礼赞”是指(ABD)。
a. 《麻醉礼赞》b. 《娼女礼赞》c. 《鸦片礼赞》d. 《哑吧礼赞》14、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ABD)。
新诗(1927——1937)中国一直是一个诗的国度,传统诗歌为格律诗,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了与格律诗歌不同的诗歌,称之为新诗。
上一个十年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诗、自由诗以及新月派所出现的新格律诗。
早期新月派提出节奏美、建筑美和画面美。
代表作有闻一多的《死水》,他们特别强调每一句话要出现的画面与色彩,注重二者所构成的和谐美。
第二个十年最重要的是在新诗浪漫主义与新月派、左翼诗歌之外出现了“现代派诗歌”,这是本章重点,代表诗人是戴望舒,作品少且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1、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又称为“普罗诗歌”)2、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漫主义诗歌3、以戴望舒、“汉园三诗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鈞等,办有刊物《新诗歌》。
属于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针对新月派和现代诗派而成立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1937年4月解体。
诗歌会的诗歌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也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的格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穆木天《新诗歌》发刊词)他们的创作特点: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
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臧克家出身于农村破落的封建家庭,对农民生活有较多的了解,使他成为30年代以诗会议农村生活,描写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创作上,他得到了闻一多的帮助和鼓励,由于他喜爱古典诗歌和民歌,又受益于新诗,在艺术上显示出朴实、真切、含蓄、凝炼的特点。
第一部诗集《烙印》是臧克家最具影响的作品。
臧克家的诗歌以其对农民生活执着的关注和诗中散发出来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在20诗集中国诗坛享有“农民诗人”、“泥土是人”的赞誉,对于扭转30年代中国诗坛萎靡、浮躁的诗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创作的丰收期
1.二十年代的散文:
现代散文的产生——散文文体的自觉——杂文、美文的成熟
2.三十年代的散文:
杂文繁荣——抒情散文艺术创新——报告文学兴起
二、杂文
(一)现代杂文的演变轨迹
1.“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杂文兴起
2.二十年代:杂文已臻成熟;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趋于沉寂
3.三十年代:杂文繁荣鼎盛,进入高潮期
(二)三十年代的杂文成就
1.繁荣的杂文园地:刊物多——作者多——作品多
2.杂文的“鲁迅风”:以鲁迅为典范的杂文创作潮流
A 鲁迅后期杂文
B 瞿秋白、茅盾等的杂文创作
C 师承鲁迅杂文的新秀创作:徐懋庸、唐弢、柯灵、巴人、聂绀弩等。
3.杂文理论贡献: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三)杂文新秀
1.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浙江上虞人。
作家,翻译家。
杂文集:《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2.唐弢(1913 ——1992),浙江镇海人。
作家,评论家。
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
三、小品文
(一)“小品文的危机”
1.“论语派”:30 年代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成员有陶亢德、潘光旦等。
得名于1932年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刊登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文字,主张“性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左翼作家对“论语派”的批评
A.对“论语派”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态度的批评
B.反对一味追求“纯文学”倾向,提倡战斗的小品文
(二)林语堂
1.“幽默大师”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
1923年参加“语丝社”。
1932年创办《论语》杂志,致力于“幽默文学”的倡导,被称为“幽默大师”。
2.自由主义的小品文作家
A.针砭时弊,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奉旨不哭不笑》等
B.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半部韩非治天下》《脸与法治》等
C.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文学的不满:《马克思风》《今文八弊》等
3.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
A.倡导“幽默文学”:拓宽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B.创造了“闲谈体”散文:笔调自由,形式多样,庄谐并重
C.融合了中西方散文小品艺术:“幽默”、“闲适”、“性灵”三位一体
四、抒情散文
(一)现代“美文”的新拓展
1.独立的“艺术制作”
A.自觉的文体意识:新近作家对抒情散文的“独立的创作”
B.独立的文体形式——“何其芳体”
2.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写
A.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B.注重情调和氛围的创造
3.对散文艺术美的追求
A.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B.融合现代派诗文和古典诗词的表现艺术
(二)何其芳
1.何其芳(1912 ——1977),四川万县人。
1913年秋,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钻研并创作诗歌。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1933年开始写作散文。
1938年奔赴延安。
何其芳是30年代最有成就的抒情散文作家,有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2.“诗人的散文”:《画梦录》
A.空灵飘渺的情感体验:惆怅、感伤、孤寂的心境
B.如诗如梦的艺术境地
①奇丽的幻景
②复合的情感性意象
③象征,暗示多样的表现手法
3.分析名作《雨前》
意蕴:政治气候低沉的压抑感——对美好天气的向往
艺术:寓情于景,似诗如画
(三)李广田、陆蠡与丽尼
1.李广田(1906 ——1968),山东邹平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
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A.从重主观抒写起步,扩展到乡土“画廊”的描绘
B.散文名篇《山之子》
意蕴:劳动人民深重灾难——“山之子”的优秀性格
艺术:结构曲折跌宕,烘托、对照多种手法
2.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A.儿童记忆中的自我咏叹:《海星》
B.山乡叙事中的反抗情思:《竹刀》
C 散文名篇《囚绿记》
意蕴:对绿色的爱恋——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艺术:结构精巧,意在言外
3.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
A.漂流者的感伤曲:《黄昏之献》
B.希望和斗争的歌唱:《鹰之歌》
C.散文诗体:色彩浓重,情思深致
(四)随笔和游记
1.丰之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
随笔体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2.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
游记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
五、报告文学
(一)自觉阶段的报告文学
1.“左联”的贡献
A.正式提出“报告文学”的名称
B.大力提倡报告文学
C.对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的译介
2.报告文学的兴盛
A.独立的文体意识: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最早以报告文学命名出版的报告文学集
B.成熟的作家作品: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
C.“文学效应”:1936年——“报告文学年”
(二)报告文学力作:夏衍《包身工》
1.聚焦“现代奴隶”
A.调查殖民化都市中的“包身工现象”
B.对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包身工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本质
C.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批判
2.“开创新记录”的艺术贡献
A.典型化的手段:典型现象,典型问题,典型人物
B.结构艺术的创新:点面结合的辐射式结构
C.报告的文学化:多种文学手法的成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