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何其芳散文特点何其芳《秋天》赏析篇一: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何其芳《秋天》赏析《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李广田,1902-1934年生于江西,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却留下了大量受益人
类的优秀作品。
他的抒情散文在新文学运动中也受到较高的评价。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如同他所创作的《苏堤春晓》
一样,他的文字朴素又火辣,既散发着农村特有的质朴之美,又流露出一种淡雅的古典气息。
他将水乡细节化而又隐缦,将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充满诗意,让人联想起明清山水画和宋诗的美妙绕口令。
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关于古典诗词的激荡精神。
此外,李广田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也令人振奋,他对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期
待是专切而真切的。
他的文章里有一些描写农民社会的内容,表达了他对贫苦劳动者的心中的理想。
他的文字深具思维,以及一种自由之美,一种淡然、积极的见解。
他的散文写作总能打动我们的心,而不会感到沉重。
总之,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不仅因其之美而受到人们的赞扬,而且因其所
蕴涵的思想和理念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他的文学,犹如一股凉风,扑面而来,使我们更加思考人生,探索生活。
概述三十年代散文代表作家作品三十年代散文创作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空前政治化,导致散文创作受到政治和党派的影响,在1928—1937年内结集出版的散文专辑有五百种左右,30年代散文空前繁荣兴盛。
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冰心、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瞿秋白、唐弢、徐懋庸、萧红、何其芳、李广田、梁遇春、夏丏尊、宋之的等(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文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文化含量较高,两脚踏东西文化,向人们展示了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
《生活的艺术》集中反映了林语堂的人生观念,《京华烟云》、《苏东坡传记》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本,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他认为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独抒性灵”的“个人笔调”式散文,但引起了左翼文学的批判。
周作人和林语堂一样是现代散文闲话一派的宗师,出版《看云集》《风雨谈》等,但后续人生态度消极,走向堕落。
(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主张以战斗性杂文为武器与黑暗,落后势力进行批判和抗争。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30年代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如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提出杂感这种文体要因鲁迅而变成文艺性论文,这一主张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现代杂文传统。
还有,杂文双臂:唐弢《推背集》《海天集》其文笔犀利,又含有抒情气息,徐懋庸《打杂集》《不惊人集》。
瞿秋白《一种云》文章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仅有600字却高度概括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郁达夫的游记《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作者寄情山水,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事、民事的忧虑之情,在艺术上他的游记文字优美、文笔清秀,很富有神韵。
此外,萧红《商市街》主要描写了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的贫穷与饥饿;(三)“京派”与开明派同人的散文主要代表作家作品:京派的:何其芳《画梦录》主要描画了青年人青春期被压抑情感的表现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厌恶、逃避和自我封闭,同时,也是30年代未找到出路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然痛苦。
30年代散文发展(一)30年代散文发展(一)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化的分野。
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
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
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
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创作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0年代散文创作的情况,了解报告文学兴起的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瞿秋白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内容特点,师法鲁迅的徐懋庸、唐弢杂文创作的特点及成就,丰子恺、何其芳等的小品散文的赏析,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包身工》在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
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
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
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文一、"论语派"的形成论语派是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
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
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
my wood e.m.forster 中的典故
“My wood”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创作的散文,被收录在福斯特的杂文集《阿宾哲收获集》中。
在该散文中,福斯特运用了典故、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了财产的拥有给人带来的四个恶劣后果。
其中提到的典故是《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一位不幸的富翁在天堂之门被拒之门外,因为他太胖了,无法进入。
这个典故强调了财产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即拥有过多的财产可能会导致人们变得懒惰、自私和贪婪。
30年代的散文状况30年代,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散文在这个年代创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30年代的散文状况,供大家欣赏。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
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
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
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
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
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
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完善。
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
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
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
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
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
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散文报告文学文章【篇一:散文报告文学文章】各种类型的散文作品的蓬勃发展,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急遽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给作家的刺激和感触特别频繁和直接,“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
”(注: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由于杂文适合于短兵相接的战斗需要,能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便于“对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或抗争”(注: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这种文学形式在“左联”的提倡和鲁迅的鼓励支持下,冲破了反动政权的迫害与帮闲文人的“围剿”,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有了比较强烈的抗日要求,一向以保守出名的《申报》也实行改革,开始接受进步作家的稿子。
以鲁迅为首的不少左翼作者,相率为它的副刊《自由谈》写作千字左右的短文。
其它报纸继起仿效。
《太白》、《新语林》、《芒种》、《杂文》(后改名《质文》)等期刊接着出版,都以登载这样的短文为主。
它们或者叫做小品,或者称为杂感,题材广泛开阔,形式多样灵活,春兰秋菊,各极其妍,在三十年代上半期形成了一种蓬蓬勃勃的局面。
由于杂文在文坛上风行,登载杂文的刊物众多,以致有人把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四年,分别称为“小品文年”和“杂志年(指专登小品杂感的小刊物)。
本时期的杂文作者,除鲁迅外,应当提到的是瞿秋白。
在三十年代初,瞿秋白以杂文为武器对旧社会进行斗争。
无论社会批评或文艺杂感,都反映出他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突出的敏感。
《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等文对新军阀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挞伐。
他联系世界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死亡,说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已经没有什么“真本事”,他们只能靠“特殊本事”——赌、打、骗、吓、抵赖、罚咒等“流氓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揭露了中国的“财神”们(地主、资本家)在其主子——外国“大财神”的指使下进行内战、屠杀人民的罪行。
关于改⾰开放三⼗年散⽂ 中国30年改⾰开放成就举世瞩⽬。
⼤国正在崛起,中国⼀步步⾛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安居乐业。
今天我们来看⼀下关于改⾰开放三⼗年散⽂。
关于改⾰开放三⼗年散⽂:改⾰开放三⼗年我与祖国共成长 在我童年的记忆⾥,⼤约都在我四五岁的时候。
家⾥还是靠点着煤油灯来照明,每天晚上要点上⼀⽀煤油灯才能吃饭。
长长的棉灯捻⼦,⽕头忽⾼忽低,冒出⼀股股浓浓的⿊烟,很是呛⼈。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村终于在1989年⼤年三⼗晚上通了电。
这天我们村的男⼥⽼少都听电⼯说今晚来电,吃过饭⼩伙伴们也不出去玩了,和⼤⼈们⼀起都静静的期待这⼀刻的到来。
晚上⼋点钟电终于悄⽆声息的到来了,灯泡⾥的光和亮划破了⿊暗的寂静,给⼈们带来了光明。
随后⼀⽚欢呼声,⼤家都不约⽽同的说了⼀句。
来—电—了。
整个村⼦⼈们沸腾了。
电的到来不但在寒冷的冬天⾥驱逐⿊暗,同时也给⼈们带来了温暖。
那时⼩⼩的我很是聪明,在寒冷的冬天⾥总是好往灯泡底下站,嘴⾥还说:“电灯⼀亮就暖和。
”再过两年我上⼩学了,那年⽗亲从商场买回⼀台17存的飞鸽牌电视机,家⾥顿时热闹起来了。
因为是村⾥第⼀台电视机,家⾥通常让左邻右舍围的⽔泄不通。
那时奶奶常说:“不知道我这辈⼦能不能熬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喝⽜奶吃⾯包的⽇⼦呢。
”⼩⼩的我调⽪的对奶奶⼤声说:“能!”2001年我家盖上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平房,同时也装上了电话,奶奶实现了她的愿望。
6⽉份我初中毕业外出打⼯,打⼯期间我的⽣活很迷茫,像⼤海⾥的⼀⽚孤⾈没有⽅向。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也不⽢⼼做⼀个时代落伍的⼈,2004年3⽉我参加了⾼等教育⾃学考试;毕业后我就回家了,我发现短短三年间村⾥发⽣很⼤的变化,村⾥的⼟泥路变成了⽔泥路,以前⼟房也销声匿迹了,村村通上⽔泥路,户户吃上⾃来⽔,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农业税的取消,种粮直补,合作医疗,这些振奋⼈⼼的国家的惠民政策像⼀场场春⾬滋润⼈们的⼼间,让⼈们充分感觉到党和国家温暖。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创作的丰收期
1.二十年代的散文:
现代散文的产生——散文文体的自觉——杂文、美文的成熟
2.三十年代的散文:
杂文繁荣——抒情散文艺术创新——报告文学兴起
二、杂文
(一)现代杂文的演变轨迹
1.“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杂文兴起
2.二十年代:杂文已臻成熟;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趋于沉寂
3.三十年代:杂文繁荣鼎盛,进入高潮期
(二)三十年代的杂文成就
1.繁荣的杂文园地:刊物多——作者多——作品多
2.杂文的“鲁迅风”:以鲁迅为典范的杂文创作潮流
A 鲁迅后期杂文
B 瞿秋白、茅盾等的杂文创作
C 师承鲁迅杂文的新秀创作:徐懋庸、唐弢、柯灵、巴人、聂绀弩等。
3.杂文理论贡献: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三)杂文新秀
1.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浙江上虞人。
作家,翻译家。
杂文集:《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2.唐弢(1913 —— 1992),浙江镇海人。
作家,评论家。
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
三、小品文
(一)“小品文的危机”
1.“论语派”:30 年代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成员有陶亢德、潘光旦等。
得名于1932年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刊登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文字,主张“性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左翼作家对“论语派”的批评A.对“论语派”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态度的批评
B.反对一味追求“纯文学”倾向,提倡战斗的小品文
(二)林语堂
1.“幽默大师”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
1923年参加“语丝社”。
1932年创办《论语》杂志,致力于“幽默文学”的倡导,被称为“幽默大师”。
2.自由主义的小品文作家
A.针砭时弊,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奉旨不哭不笑》等
B.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半部韩非治天下》《脸与法治》等C.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文学的不满:《马克思风》《今文八弊》等
3.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
A.倡导“幽默文学”:拓宽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B.创造了“闲谈体”散文:笔调自由,形式多样,庄谐并重
C.融合了中西方散文小品艺术:“幽默”、“闲适”、“性灵”三位一体
四、抒情散文
(一)现代“美文”的新拓展
1.独立的“艺术制作”
A.自觉的文体意识:新近作家对抒情散文的“独立的创作”
B.独立的文体形式——“何其芳体”
2.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写
A.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B.注重情调和氛围的创造
3.对散文艺术美的追求
A.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B.融合现代派诗文和古典诗词的表现艺术
(二)何其芳
1.何其芳(1912 —— 1977),四川万县人。
1913年秋,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钻研并创作诗歌。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1933年开始写作散文。
19 38年奔赴延安。
何其芳是30年代最有成就的抒情散文作家,有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2.“诗人的散文”:《画梦录》
A.空灵飘渺的情感体验:惆怅、感伤、孤寂的心境
B.如诗如梦的艺术境地
①奇丽的幻景
②复合的情感性意象
③象征,暗示多样的表现手法
3.分析名作《雨前》
意蕴:政治气候低沉的压抑感——对美好天气的向往
艺术:寓情于景,似诗如画
(三)李广田、陆蠡与丽尼
1.李广田(1906 —— 1968),山东邹平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
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A.从重主观抒写起步,扩展到乡土“画廊”的描绘
B.散文名篇《山之子》
意蕴:劳动人民深重灾难——“山之子”的优秀性格
艺术:结构曲折跌宕,烘托、对照多种手法
2.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A.儿童记忆中的自我咏叹:《海星》
B.山乡叙事中的反抗情思:《竹刀》
C 散文名篇《囚绿记》
意蕴:对绿色的爱恋——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艺术:结构精巧,意在言外
3.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
A.漂流者的感伤曲:《黄昏之献》
B.希望和斗争的歌唱:《鹰之歌》
C.散文诗体:色彩浓重,情思深致
(四)随笔和游记
1.丰之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
随笔体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2.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
游记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
五、报告文学
(一)自觉阶段的报告文学
1.“左联”的贡献
A.正式提出“报告文学”的名称
B.大力提倡报告文学
C.对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的译介
2.报告文学的兴盛
A.独立的文体意识: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最早以报告文学命名出版的报告文学集
B.成熟的作家作品: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
C.“文学效应”:1936年——“报告文学年”
(二)报告文学力作:夏衍《包身工》
1.聚焦“现代奴隶”
A.调查殖民化都市中的“包身工现象”
B.对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包身工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本质C.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批判
2.“开创新记录”的艺术贡献
A.典型化的手段:典型现象,典型问题,典型人物
B.结构艺术的创新:点面结合的辐射式结构
C.报告的文学化:多种文学手法的成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