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
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
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
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自学考试2019年4月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答案及解析201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代码)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受到XXX支持的青年作家社团是()。
A.创造社XXXC.未名社D.文学研究会答案】C解析】选项C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XXX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选项A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有XXX、XXX、XXX、XXX、XXX等人。
选项XXX是XXX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团体,以戏剧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选项D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XXX、XXX、XXX等十二人。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概述2.XXX20年代创作的《昙花庵的春风》,属于()。
A.生理分析小说B.写实主义小说C.乡土小说D.魔幻主义小说答案】A解析】20世纪有一些作家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例如XXX《残春》、《叶罗提之墓》、《卡尔美罗姑娘》等就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此外,还有XXX的《昙花庵的春风》、XXX的《看虹录》等,都是这种尝试的产物。
考点】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小说创作3.小说《缀网劳蛛》的作者是()。
A.XXXB.许地山C.XXXD.XXX答案】B解析】“问题小说”的兴盛期间,出现了很多代表性的作品,如XXX《斯人独枯槁》、XXX《海滨故人》、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商人妇》、XXX的《沉思》等,以对理想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根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考虑和对于社会暗中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试卷2(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于左翼作家与谁之间? ( )(分数:2.00)A.徐志摩、闻一多B.闻一多、梁实秋C.郭沫若、冯雪峰D.胡秋原、苏汶√解析:2.以下哪部不是茅盾的短篇小说集? ( )(分数:2.00)A.《春蚕》B.《泡沫》C.《烟云集》D.《林家铺子》√解析:3.《子夜》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 ( )(分数:2.00)A.吴荪甫√B.赵伯韬C.屠维岳D.冯云卿解析:4.《激流三部曲》中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 ( )(分数:2.00)A.高觉慧B.高觉新√C.鸣凤D.瑞珏解析:5.标志着老舍适度而有节制的幽默艺术更加成熟的作品是 ( )(分数:2.00)A.《文博士》B.《茶馆》C.《老张的哲学》D.《离婚》√解析:6.以下不属于沈从文“湘西人生”题材的作品是( )(分数:2.00)A.《龙朱》B.《神巫之爱》C.《有学问的人》√D.《月下小景》解析:7.以下关于曹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戏剧具有命运悲剧的意味B.仅是命运悲剧√C.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D.重视锤炼戏剧语言解析:8.描写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崩溃的是曹禺的作品 ( ) (分数:2.00)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解析:9.张天翼的代表作是 ( )(分数:2.00)A.《二十一个》B.《在城市里》C.《华威先生》√D.《从空虚到充实》解析:10.以下同属于现代派诗歌作者的一组是 ( )(分数:2.00)A.徐志摩、陈梦家、何其芳B.徐志摩、戴望舒、施蛰存C.陈梦家、饶孟侃、卞之琳D.林庚、徐迟、李白凤√解析:11.《包身工》的作者是 ( )(分数:2.00)A.瞿秋白B.王统照C.叶绍钧D.夏衍√解析:12.中国新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形象是 ( )(分数:2.00)A.《家》中的觉新√B.《灭亡》中的杜大心C.《寒夜》中的汪文宣D.《家》中的觉慧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13.下列属于茅盾《动摇》中人物的是 ( )(分数:2.00)A.静女士B.张曼青C.孙舞阳√D.章秋柳E.陆梅丽√解析:14.老舍的小说作品有 ( )(分数:2.00)A.《老张的哲学》√B.《二马》√C.《茶馆》D.《龙须沟》E.《猫城记》√解析:15.《雷雨》的艺术特色有( )(分数:2.00)A.独特的结构艺术√B.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C.追求戏剧的诗意√D.时间跨度大E.戏剧冲突缓慢解析:16.以下关于戴望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有《望舒草》《望舒诗稿》《我底记忆》等诗集B.成名作是《雨巷》C.诗歌创作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D.写有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E.成名作是《烙印》√解析:17.属于梁遇春的散文集的是 ( )(分数:2.00)A.《缘缘堂随笔》B.《春醪集》√C.《车厢社会》D.《缘缘堂再笔》E.《泪与笑》√解析:三、名词解释(总题数:1,分数:2.00)18.“红色鼓动诗”(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殷夫的政治抒情诗在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由于他的诗作表达了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人们将他的代表作称为“红色鼓动诗”。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
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
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
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成员: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主要刊物:蒋光慈的《拓荒者》、鲁迅和冯雪峰的《萌芽》月刊、鲁迅的《十字街头》、丁玲的《北斗》、姚蓬子、周起应的《文学月报》、洪深、沈起予的《光明》半月刊2.东北作家群1931年就一把事件后,对这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是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思念被侵略者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他们被成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
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乡村》和《生死场》3.现代派30年代诗歌流派,刊物卞之琳的《水星》施蛰存的《现代》,戴望舒的《望舒诗稿》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汉园集》代表人物:施蛰存、男性、玲君、陈江帆、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土何其芳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边线处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4.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已形成一个“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风格。
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代表作品有《白马湖之冬》《车厢社会》《猫》等。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大联合)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同一战线。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阿垅、孙钿、化铁和牛汉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阿垅《琴的献祭》胡风《为祖国而歌阿垅《纤夫》孙钿《行程》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注意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
1“大河小说”又指“超长篇小说”,意指用多卷本连续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的变迁,各部小说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能够规模宏大的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较完整画面。
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
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2、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3、“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1928~1930年间普罗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不从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出发,而是按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生活的幻想,任意编造情节,表现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在题材上多写“革命加恋爱”,突变式英雄等;在艺术上用形象突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盛行。
总之,“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命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与狂热,导致任意违反现实主义原则的虚假编造和作品的浮嚣气氛。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