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蘑菇工厂化栽培
- 格式:ppt
- 大小:12.55 MB
- 文档页数:29
工厂化香菇种植方法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种植方式主要包括:straw bag法, 浆状物培养法和木屑培养法。
1. Straw bag法:(1) 原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有机质基底,如稻草、秸秆等。
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如切碎成适当的长度,然后用沸水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和杂草种子。
(2) 润湿基底: 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在大容器中,然后倒入足够的水,直至其充分浸湿,但不要有水分滴下。
(3) 接种香菇菌种: 在润湿的基底中加入香菇菌种,均匀分布在整个基底上。
(4) 包装: 将接种好菌种的基底放在编织袋中,并用绳子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蒸发和病菌侵入。
(5) 培养: 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将包装好的袋子放在菌棚中,进行培养。
香菇菌丝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覆盖整个基底,形成菌包。
(6) 孵化: 菌包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菌丝覆盖基底后,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7) 出菇: 在菌包孵化期结束后,可以移至更适合培养的环境中,如菌棚,进行出菇。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可以对菌包进行适时的喷水和通风等措施。
一般出菇期为7-10天,人工摘取成熟的香菇。
2. 浆状物培养法:(1) 培养液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培养香菇的浆状物培养液。
常用的浆状物包括玉米糖浆、米糊、豆粉等。
将这些材料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使其形成浆状。
(2) 润湿培养物: 将培养液倒入培养容器中,使其充分润湿。
(3) 接种菌种:在润湿的培养液中加入香菇菌种,并充分混合。
(4) 培养: 将接种好菌种的培养液容器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如温度在15-25摄氏度,湿度适宜等。
香菇菌丝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生长扩散。
(5) 孵化: 菌丝生长扩散后,需要继续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
(6) 出菇: 在孵化期结束后,移至更适合出菇的环境中,如菌棚。
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出菇。
出菇期一般为7-10天,需要及时采摘成熟的香菇。
工厂化栽培双孢菇空调蘑菇房的设计要点上海大生泰保鲜设备有限公司孟宪明高级工程师双孢菇的栽培方式正由传统的顺季节栽培向工厂化周年栽培发展。
特别是近两年,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工厂化栽培双孢菇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全面推广工厂化栽培双孢菇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
在工厂化栽培双孢菇项目设计时,由于对工厂化栽培双孢菇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及设施、设备掌握得不够全面,导致项目设计有一定缺陷,特别是空调蘑菇房设计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在蘑菇房的结构、空调装置的选型等方面设计的不合理,都较大地影响栽培的效果和产能。
本人结合几年来设计、施工及栽培的经验,对空调蘑菇房设计的基本要点简介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一、空调蘑菇房的主要特点(一)、空调蘑菇房与传统栽培的蘑菇(棚)房区别比较1、通风方式和栽培工艺不同。
传统蘑菇房用传统工艺栽培是靠自然通风,料层比较薄,一般在10-15厘米,风量、风温都不能精确控制,一批料单产大约在8-15Kg/m2。
空调蘑菇房用现代栽培工艺是控制通风,进入蘑菇房的室外空气都要经过净化过滤,风量、浓度都是根据栽培工艺要求严格控制,一批料单产大约在20-30Kg/m2。
风温、湿度及CO22、栽培周期不同。
传统蘑菇房每年只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出菇,空调蘑菇房可以四季出菇,每年可以栽培四到八个周期,其中通过第二次发酵隧道发酵的培养料每年可以栽培六个周期。
传统栽培追求的是每批料的产量,工厂化栽培的空调蘑菇房在追求每批料高产的同时还要追求一个蘑菇房全年的产能。
空调蘑菇房只有在每平方米栽培床架全年产量达到120Kg/m2/年以上时才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二)、空调蘑菇房与其它菌类空调出菇房区别比较1、空调蘑菇房要经过高温蒸汽消毒,湿度较大,对蘑菇房的保温材料和空调设备要求较高。
2、空调蘑菇房出菇时CO浓度不能太高,需要大量通风。
2二、空调蘑菇房的平面结构设计要点在确定空调蘑菇房的平面布置及结构形式时,应根据场地的形状、地势、主要风向等因素,尽量减少培养料生产和蘑菇房相互污染,最好选择培养料生产基地和空调蘑菇房有一定距离,尽量避免空调蘑菇房和发酵场地靠在一起。
金针菇工厂化种植关键技术1.背景金针菇是一种高度营养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金针菇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金针菇种植模式以农家小作坊为主,收益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工厂化种植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金针菇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金针菇工厂化种植的关键技术。
2.土壤条件金针菇的生产需要选用优质耕地,土质疏松肥沃、富有机质、水分充足,地下水位于土壤深度1.5米以内的土地。
同时,土壤的pH值应控制在6.0-7.0之间,以利于金针菇的生长发育和高产。
3.菌种选用选择优质金针菇幼体,经过无菌处理后进行培养。
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70%-80%之间,通风不宜过大。
更换光照强度适中的光源,可以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4.基质制备金针菇的培养基质通常以玉米秸秆、麦秸、稻草等为主,再加上适量的蘑菇渣、菜籽饼等有机物质。
在基质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消毒杀菌,保证无害菌和病原菌的存在。
另外,基质的湿度也需要严格控制,过高会导致霉菌的大量繁殖,过低又会阻碍菌株的生长发育。
5.菌种接种菌株的培育好后,需要将其接种到基质中。
将培育好的金针菇菌丝均匀地撒到基质上,然后再将基质盖好,处置区域内的温湿度要求如上。
接种后,逐渐增大通风、降低湿度、提高温度,以刺激金针菇的生长。
6.环境调控金针菇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
在培育过程中,需要控制气温、湿度、通风、环境污染等条件。
适宜的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不得低于70%,通风量要根据基质的含水量和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控制。
同时,要定期清理环境卫生,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7.施肥管理金针菇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适时适量的施肥。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调整肥料中的氮、磷、钾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
8.采摘处理金针菇的采收时间一般在菌盖平展,菌质细嫩,带有星点的时候。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也就是工厂化生产可以周年、规模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效率高,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温度:为了满足食用菌在反季节种植对温度的需求,常投入大量的电费开支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进行降温,所以种植环境的保温情况直接影响电费的开支多少。
有的投资商处于对前期投入资金的考虑采用的保温层的厚度和密度都达不到保温的要求,对建厂前期来说节约了开支,但无休止的制冷费却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二、湿度:工厂化种植都是利用制冷机降温,在降温的过程中也除掉了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要远低于蘑菇生长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为了增湿只能多次大量上水使菇体的生长和质量都受到影响,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解决了空气湿度难以控制的弊端,能使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永远保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通风:通风也是影响温度的一个主要环节,车间温度的高低很大的程度就是受通风的影响,所以处理好通风和温度的关系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在外间温度低时进行通风可以减少对车间温度的影响,这是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通风的时间受限制,尤其到7、8月份早晚温度相差不大采用这种方法意义就不大了。
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设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车间的温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通风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可以减少通风带来的温度骤变对菇体的影响。
四、光照: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车间采用何种光照方式至关重要,对于光线要求不严的品种采用日光灯照射合理调节光源的位置和光的亮度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光照强的品种必须采用多个光源,过多的光源给各种操作带来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对于光线要求较强的品种宜采用采光板进行采光,这样即解决了过多的灯给出菇车间的操作造成的不便也解决了灯光给出菇车间带来的热量问题,也很安全。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优点食用菌栽培技术栽培原料主要为农业废弃物,产品收获后的培养基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使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秀珍菇工厂化栽培的优势品种及配方筛选
饶火火;王维涛;潘漳友
【期刊名称】《中国食用菌》
【年(卷),期】2024(43)2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秀珍菇品种与栽培配方,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以3个常用配方栽培经组织分离获得的商品性状较好的3个秀珍菇品种纯菌种,进行出菇试验。
结果表明,秀珍菇品种“秀E”和配方2(玉米芯22%、甘蔗渣10%、细锯末18%、棉籽壳20%、麸皮20%、玉米粉3%、豆粕5%、碳酸钙1%、氧化钙1%,含水量63%)为最优组合,单位产量达0.345 kg/袋,A级菇占比最高,且出菇管理较简便。
此外,配方2栽培秀珍菇品种“秀98”的单位产量也可达0.335 kg/袋,A级菇占比高,二者无显著差异,均达到目前工厂化生产的预期要求。
【总页数】5页(P58-61)
【作者】饶火火;王维涛;潘漳友
【作者单位】龙岩市土壤肥料技术站;龙岩市浚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1
【相关文献】
1.秀珍菇高温品种筛选及栽培配方优化
2.适宜工厂化栽培的秀珍菇菌株筛选与评价
3.秀珍菇工厂化栽培品种与菌种剂型筛选试验初报
4.秀珍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配方优化研究
5.秀珍菇工厂化栽培的配方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其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环境可控的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流水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发展较早的上海、北京、广东继续保持领先外,江苏、福建、山东及东北等地区也后来居上,成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基地。
目前我国工厂化生产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双孢蘑菇、白灵菇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配套的设备生产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生产的设备包括全自动灭菌设备、整套生产流水线、液体菌种设备、空气调节设备、加湿设备、净化设备和控制系统,为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食用菌生产设备整体上与日本、韩国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食用菌工厂化生产1.1工艺流程1.2操作要求1.2.1原料混合搅拌栽培主料有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甘蔗渣,营养物质有米糠、麸皮、玉米粉和少量的石灰、石膏等。
在工厂化生产的配方中,营养物质所占比率比常规栽培的要高,一般要占总量30%~40%,以尽可能提高第一潮菇产量。
基本配方1:棉子壳30%,玉米芯36%,麸皮30%,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量64%~66%。
基本配方2: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2%,麸皮11%,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64%~66%。
通过搅拌使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并使物料混合均匀。
同时快速完成装瓶和灭菌,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培养料发酵酸败,改变其理化性质,影响发菌速度和产品产量。
1.2.2装瓶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均匀地装入专用塑料瓶中,并完成打孔和压盖。
目前国内使用的栽培瓶有850mL和1100mL。
金针菇大多采用1100mL大口径塑料瓶,单瓶产量已达到300g以上;1100mL塑料瓶栽培杏鲍菇,产量130~150g;850mL1100mL塑料瓶栽培蟹味菇产量分别在160g和200g 左右。
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可研报告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示范项目2、建设单位: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4、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建培养房2650平方米(318万元),出菇房883 平方米(106万元)。
购制冷机780匹(150万元),锅炉2吨一台(16万元),灭菌釜1个(35万元),加传送带无尘接菌室一个30万元,以及装袋机搅拌机一套30万元、粉碎机一台16万元,冰库10万元,出菇房灯53间计17.7万元,630KVA变压器30万元等生产设备合计758万元。
道路建设:18万元征地费用:26亩×24万元=624万元年产海鲜菇365万袋(合200万公斤)。
5、建设总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17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0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360万元。
资金来源渠道为:拟申请财政拔款 万元,建设单位自筹 万元。
6、经济效益:投产后年销售收入1505万元,扣除投资以外年净利润275万元。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1年,投资净利润率100%。
项目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我县的海鲜菇更以300%的速度增长。
由于食用菌尤其是食药兼用的菌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
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
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要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4000—10000元人民币,价格看好,效益可观。
海鲜菇的售价近几年都在12000元/吨以上。
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的佼佼者,它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浅议工厂化生产对提升食用菌产业水平的意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定义,学术上是指利用工业技术控制光、温、湿、气等环境要素,使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于人工环境,从而实现生产周年化的食用菌生产模式;通俗些讲就是把食用菌栽培在人工环境内,模拟食用菌的生产条件,人工调控光、温、水、气等自然条件,在食用菌的各个栽培环节上,最大限度地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在大楼和厂房里生产食用菌,从而实现食用菌栽培的高产稳产、高质量和全年规模生产。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食用菌生产模式。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始于上世纪中叶。
1947年,荷兰率先进行蘑菇工厂化生产,随后,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陆续开始进行。
日本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工厂化模式生产以白色金针菇为代表的木腐菌。
80年代后,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在日本的基础上开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尝试。
我国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蘑菇工厂化生产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90年代后,台湾一些商人和国内一些企业投资兴建了木腐菌工厂化生产线,其中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随后,规模大小不等的食用菌生产线不断涌现,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由此起步并逐渐兴起。
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据统计,2009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020多万吨,产值1200多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从业人口达2500万。
2010年全国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200万吨,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新亮点,为繁荣我国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食用菌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长期以来,食用菌生产主要是在农村千家万户小规模开展,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缺乏基础研究和系统开发,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有限,生产模式相对粗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种植食用菌而实现的价格优势已不再明显,产品质量又明显不如国外同类产品,食用菌产业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已难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效益日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