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37.25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助动词研究综述作者:黄勇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汉语助动词作为一个特殊的类是近些年来语法学界关注的焦点,究其名称、地位、归属等问题可谓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本文拟从汉语助动词的名称、汉语助动词的此类归属以及汉语助动词的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汉语助动词词类历时共时汉语中存在这样一类词:能、会、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必须等,我们暂且称这类词为助动词。
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首次模仿印欧语言的助动词系统建立了汉语助动词类,自此之后,助动词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
①此外,一些通论性质的教材也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汉语助动词。
建国以后,汉语助动词的研究掀起了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推动了汉语助动词的研究;另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学术思想,这促使学者们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助动词。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相继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论文。
如刘坚《论助动词》(1960)、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1988)、熊文《论助动词的解释成分》(1999)、姚振武《〈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2003)等。
本文则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与梳理,以便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汉语助动词打下基础。
文章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汉语助动词的名称;二、汉语助动词的归属;三、汉语助动词的研究视角,文章的最后有个结语。
一、汉语助动词的名称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汉语助动词是一个有问题的类。
诚然,单就助动词的称谓而言,不同学者、不同语法著作对汉语助动词的称谓亦不尽相同。
自《马氏文通》以来,这类词先后出现的主要名称有:助动词、能词、能愿动词、衡词四种。
(一)助动词助动词这一名称最早萌芽于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该书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如‘足’、‘可’、‘能’、‘得’等字,则谓之助动,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
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论文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是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词类之一。
动词不仅能够表达动作、行为、状态等,还在句子的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一、动词的分类动词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从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能持续的角度,可以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
持续动词如“学习”“工作”“跑步”等,表示的动作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非持续动词如“到达”“出生”“死亡”等,动作往往瞬间完成。
根据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带有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如“吃”“看”“写”等,其后需要跟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如“走”“跑”“哭”等,其后一般不能直接跟宾语。
从语义特征来看,动词还可以分为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等。
动作动词如“打”“踢”“搬”等,直接表示具体的动作;心理动词如“想”“爱”“恨”等,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使令动词如“让”“叫”“使”等,具有使令、致使的意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表示动作的趋向。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其最主要的语法功能。
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如“他读书”“我写字”。
动词能够受副词的修饰,如“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
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尝试等意义,如“看看”“想想”“研究研究”。
动词还具有时态特征。
通过添加“着”“了”“过”等助词,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完成或经历。
三、动词的句法功能动词在句子中除了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充当主语时,往往表示动作行为本身,如“跑步有益健康”。
充当宾语时,多为动词性宾语,如“喜欢游泳”“打算出门”。
充当定语时,通常要加上“的”,如“奔跑的身影”“劳动的成果”。
四、动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十分常见,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的动词对与之搭配的名词在语义、范畴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
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
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一、能愿动词的界定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
”[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
[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
”[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
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
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
”[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
”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综合以上各家意见,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语中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个词类,可以单独作谓语,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
1632006年第8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2这与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摆在重要位置分不开长期以来高校的关注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的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但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惆困惑彷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内容虚空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据广东省2002年一2005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3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其内在原因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更甘于被动择业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现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剖析职场的情况不少大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简单照搬在自己的规划中讲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只是等上课时老师告诉其答案对于此类现象雷恩吉尔森不禁深为感叹一个人用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一件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机要少得多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原因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而不断监督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生在高中的懵懂时期便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并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惟一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进入大学之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胜利后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尽快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自己从而陷入无聊和盲目之中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很少将学习与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自己对本专业了解甚少本论文为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547号参考书目[1]牛占卉赵天杰刘玲.新编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2]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6]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前人成果进行概述来深化对动词重叠功能的认识并探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演变研究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晰的演变过程何融提出汉语的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叠使用的情形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钱多王岩岩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本文根据前人学者对汉语动词重叠的深入研究在动词重叠的演变基本格式语法意义可重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汉语动词重叠164学术论坛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诗经有证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据李广峰刘淑霞考证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极少数的动词重叠如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野田黄雀行动词重叠真正产生于唐宋时期只限于单音节动词形式单一表示时量长动量大或着重心理活动重叠后主要是强调程度加重语义如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李贺摩多楼子元代以来动词重叠大量地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格式也已纷繁如光阴难得,可惜许大丈夫儿,何不自省察省察看是甚麽事?五灯严统卷动词重叠真正具有现代汉语中轻微或时间短暂的语法意义是从清代的金瓶梅开始的在此时期逐步向向现代汉语过渡直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其格式和语法意义才基本固定如月娘向西皈依礼拜拈香毕将经展开念一遍拜一拜金瓶梅二关于动词重叠的格式研究在格式方面语言学家们都同意动词重叠属于构形法范围是叠词而不是叠字A A 式含双音节是动词重叠的基本格式李人鉴其格式外延应该划定得浅一些只有单音节的词A重叠为A A 和双音节动词A B重叠为A BABA 了一A 是动词重叠张静则主张扩大范围并从语法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A 了A A 一A A 了一A A 着A 着等都是重叠式认为动词的重叠格式有六种韩国教师金明子认为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格式有A A 式A 了A 式A 一A 式A 了一A 式A 着A 着式A A 看式A X A Y 式双音节动词的有A BA B 式A A BB 式A 了AB 式A 一AB 式A A B 式这种划分比较详细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如AA 看式在教学中一般被处理为固定格式表示语气上的不肯定和尝试再如A XAY 式强调动作的反复和持续和我们所研究的动词重叠大相径庭早在六七十年代范方莲就已提出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其语法格式包括AA 含ABABA 一A A 了A A 了一A 四式刘月华房玉清等也把这四式看成是动词重叠这也是目前大部分语法学家一致认为的有利于在教学中实践操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分歧呢张晓涛提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了分辨上的困难人们对于词和短语的划定也一直都没有定论看法不一致结论当然也不同三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研究黎锦熙最早指出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王力先生也谈到过动词重叠式代表的短时与轻量尝试意义之间的关系认为重叠是动作本身含有的某种性质并概括为短时貌他把短时解释为说话人所想象的时间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吕叔湘承认动词重叠式是动词变化形式并总结为短时态(尝试态)这同王力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俞敏较早指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属于量范畴朱德熙进一步将量分为动量和时量认为动词重叠式表示时量短和动量小邢福义则提出短暂性摆动的见解朱景松也同意这一观点他强调量的心理因素使轻量说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还有表稍微一下丁声树少量范方莲轻微体张静量或尝试王还加强减弱加繁动作何融不定量李人鉴强度体龙果夫等综合各家的观点动词重叠后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大致有五个方面即表示动作重复时间短轻微量少尝试委婉和轻松随便四关于可重叠动词的范围研究吕叔湘最早提出不或难于加了加过的动词大多数不能或难于重叠范方莲补充指出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不能重叠列举出一些不能重叠的动词并指出单音动词比双音动词重叠得多何融认为非动作动词表示心理活动使令意义被动意义给与意义过失意义和不能加着的动词都不能重叠何融提出了鉴定动词重叠的标准1重叠后词性且句子成分都不变2重叠后中间除词尾了外没有别的成分隔开3重叠后动词有新增意义李人鉴指出动作行为的可持续重复性质决定了动词的重叠单音节动词能重叠的较多多音节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常见于口语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多常见于书面的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动作动词能重叠的较多非动作动词能重叠的较少刘月华指出动词重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表示的动作必须是可持续或可反复进行的2表示的动作必须是主观上可以控制的王希杰华玉明支持刘月华的观点从可重叠动词的述谓性很强这一特征出发提出只有谓词性成分在词中居主体地位的动词才能重叠带贬义非意愿的动词不能重叠在刘红曦的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一文中作者从语义语体句式功能结构等几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哪些动词能够重叠及其重叠格式最后归纳出六条规律1一般动词只要具备了语义上的特点就可以确定它重叠与不重叠2动词重叠只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不用于公文政论科技语体3动词之后有表动态的助词以及有关数量程度时间取向的补语时不能重叠4动词重叠只用在肯定句和部分有肯定意义的否定句中5动词重叠式可作谓语和谓语中心语状语定语和补语6动词重叠形式主要为ABA B 式可以说这是同类论文中研究比较详细和充分的这篇论文也得到了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赞同自从1924年黎锦熙首次提出重叠法的概念以来动词重叠研究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语言学家对这一特殊的汉语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深究起来该领域中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动词重叠究竟是词法现象还是句法现象其认知基础何在与形容词重叠的区别何在能否作为动词形态划分的标准之一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探索使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更加明朗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参考文献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 ]商务印书馆1998年2月版110页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87页3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8页4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法[J].中山大学学报19621。
《汉语“畜养”类动词语义场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汉语“畜养”类动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探究其语义场的构成及特点。
文章首先概述了“畜养”类动词的界定及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畜养”类动词的语义特征,最后探讨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及文化内涵。
一、引言汉语中,动词是表达行为动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畜养”类动词作为一种特殊类别,涵盖了饲养、养殖、培育等含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语义场的研究,揭示其在汉语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畜养”类动词的界定及研究意义“畜养”类动词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涵盖了从动植物的饲养到对人才的培养等多种含义。
如“畜牧”、“饲养”、“养鱼”、“培养”等词汇,都属于“畜养”类动词。
通过对这类动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词汇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同时对于语言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三、“畜养”类动词的语义特征1. 行为动作性:“畜养”类动词均表达了一种行为动作,这种动作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持续性。
如“饲养家禽”这一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家禽所产出的产品或服务。
2. 对象广泛性:“畜养”类动词的施事对象十分广泛,既包括动植物,也包括人及其他事物。
如“培养人才”、“养殖水产品”等。
3. 过程性:“畜养”类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如“养殖”需要经过生长、繁殖等阶段。
四、“畜养”类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1. 农业语境:在农业领域,“畜养”类动词主要用于描述动植物的饲养和培育过程,如“畜牧”、“养殖业”等。
2. 文化语境:在文化领域,“畜养”类动词则多用于描述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如“培养人才”、“育才兴国”等。
3. 日常生活语境:在日常生活中,“畜养”类动词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饲养宠物”、“培养兴趣爱好”等。
五、“畜养”类动词的文化内涵“畜养”类动词不仅表达了具体的行为动作,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饲养动物被视为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汉语动词“来”“去”二字研究综述摘要:“来/去”二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常常作为对应词出现,这是因为二者虽然词典本义相差较大甚至相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动作结果。
目前国内对“来/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上,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去”,趋向动词,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语义,语用“来/去”均为动词,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具体划分到动词下的哪个小类则存在一些分歧。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单用的“来/去”是动作动词,附着在动词之后的才是趋向动词,如《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①单把作为运动动词的“来/去”拿出来分析。
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则是统一看成趋向动词,“他们一方面说单用的‘来’‘去’不是趋向动词,同时又承认‘趋向动词可以在句子里做主要动词’,或者说能‘单独作谓语’,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说法。
”②。
本文认同后者看法,即对“来/去”二字不区分是否单用统一看成趋向动词,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一.客观范畴目前学界的共识是不能单纯地认为用“来”时移动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用“去”时移动方向是背着说话的人的。
如“吃下去”不能说成“吃下来”③。
“她来了一封信”可以理解为“她给我寄了一封信”②。
张发明(1981)在对参照物做了细致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语料对“来/去”的方向性进行了探讨,得到这样的结论:“来”只表示朝向参照物的方向(女儿向他跑来)。
“去”可以表示两个方向,“去1”表示朝向参照物的方向(女儿向他跑去),“去2”表示背离参照物的方向(我自己去了)。
二者的区别是:“去1”一般说来有固定的目的地,在句中都明确地指出来,而且这目的地也就是方向的参照物,(她跑去商店了);“去2”没有固定的目的地,以出发点为方向的参照物(她不想去)。
“来”和“去1”的区别,体现在叙事中心和描写角度上。
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表义丰富。
“V+趋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A+趋动”往往少有涉及。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前人对“A+起来/下来/下去”的四大研究方向:结构及语义、语用、A的选择限制、组合搭配。
标签:A+趋向动词结构语义选择限制组合搭配一、引言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X+趋向动词”表意丰富、用法灵活。
其中,“X”大部分为动词“V”,小部分为形容词“A”。
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一直是“V+趋动”结构,而对“A+趋动”结构的研究往往很少涉及或仅作为“V+趋动”的补充来论述。
“A+复趋”具有其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对它的深入分析能够促进我们对“V+复趋”以及汉语语法语义系统的观察和理解。
二、“A+复趋”的结构及语义研究我们发现,前人对“A+复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起来/下来/下去”。
这是由于趋向动词没有完成语法化的历程,在表达时间等虚义上还不太成熟,因此并非所有的趋向动词都可以和形容词结合。
这三者也恰恰是高频使用结构。
覃远雄《试析“A+趋向补语”格式》(1993)认为只有三种格式:S1:A+起来;S2:A+下来;S3:A+下去。
根据杉村博文(1983)①对下1、下2的划分,将S2分为:S2a:负向A+下1来[+起点];S2b:负向A+下2来[+终点]。
解释了S2有时表示起点,有时指向终点的原因,并认为S1与S2a相似。
将S3分为:S3a:负向/少数正向A+下1去[+继续];S3b:负向A+下2去[+终点]。
所以S3格式可以加少量正向形容词,且只能进入S3a中。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1994)“A+复趋”作为形容词动态化的一种,包括:“A起来”(兴发态);“A下来”(垂临态);“A下去”(延展态)。
文章认为“A+复趋”具有时间性、度量性和抽象趋向性,并比较了三者语用价值的不同。
从使用范围看,A起来>A下去>A下来。
张国宪《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表现》(1999)、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1997)都将“起来”“下去”作为汉语体系统的一部分,前文又增加“下来”,认为三者是非典型的体形式。
西周金文动词研究综述西周金文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民族书面语之一,保持着当时语言的原貌,是该时期语言的真实记录,因此它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语料。
通过对西周金文动詞的判定标准、词义系统、语法功能和复音词进行全面的梳理,为西周金文的释读和应用以及上古汉语动词的研究奠定基础。
标签:西周金文;动词;综述西周金文动词研究是西周金文词汇和语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上古汉语研究中最复杂的难题之一。
我们知道,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和重心,与其他词类相比,它不但数量较大,义项较多,而且组合能力较强。
所以,吕叔湘先生认为“动词及其句型的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
因此,西周金文动词研究对上古汉语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西周金文动词的判定标准从一百年多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早期的语法著作大都根据意义或概念来确定动词。
应当承认,词汇意义是语法意义的基础,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大部分是动词,但单凭意义或概念来确定动词是有困难的。
通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词类问题的讨论,学术界大都明确仅仅依据意义标准去确定动词是行不通的。
大多学者都认识到,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给汉语的动词词汇进行语法分类,应当依据动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力先生提出了“词义标准、形态标准和句法(功能)标准的三结合”〔1〕的原则来判定词类。
对这一标准尽管有所争议,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这个标准还是可行的,已被词类研究者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实践中。
胡裕树、范晓二先生在论述怎样研究动词时,就提出了三个平面(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的原则。
〔2〕我们对西周金文动词的界定,主要采取目前较为通行的语义和语法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吸收了语法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三个平面”的原则,从中得出西周金文单音动词五百一十个,复音动词一百零六个。
西周金文单音动词与后世动词的主要不同就是兼类现象较为突出,即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介词之间的界线较为模糊。
㊀[收稿日期]2019 ̄08 ̄24㊀[作者简介]邓梦林(1973 ㊀)ꎬ女ꎬ湖南双峰人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ꎬ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在读博士ꎬ研究方向:英语ꎮ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邓梦林1ꎬ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学院ꎬ广东广州510000ꎻ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ꎬ湖南娄底417000)[摘㊀要]介绍和评述国内外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共时和历时研究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ꎮ前者主要集中于重叠动词的形式㊁语法意义㊁使用的制约因素和句法运算ꎮ后者主要关注不同时代作品中重叠动词的形式及重叠动词形成的历史过程ꎮ从现有情况来看ꎬ重叠动词的后续研究可着重于解释㊁方言㊁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研究ꎮ[关键词]现代汉语ꎻ动词重叠ꎻ综述[中图分类号]H109.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 ̄0712(2020)02 ̄0091 ̄05动词重叠是汉语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ꎬ它借助形态手段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ꎮ国内外学者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ꎮ共时研究主要围绕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㊁语法意义㊁制约因素和句法推导等问题进行ꎬ历时研究主要探讨各种动词重叠形式出现的历史时期及它们在各个时期的变化ꎮ本文拟对国内外汉语动词重叠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述ꎬ以期对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ꎮ一㊁动词重叠的共时研究长期以来ꎬ先贤们从共时平面对汉语动词重叠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ꎬ以下五点尤为突出ꎮ(一)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包括哪些形式ꎬ学者们观点分歧较大ꎬ至今没能达成统一认识ꎮ范方莲首次提出现代汉语中 所谓 动词重叠 实际上是动㊁量组合的一种形式ꎬ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 [1]ꎬ否定汉语中存在动词重叠形式ꎮ董为光的看法同中有异ꎬ认为 眼睛眨巴眨巴 中 眨巴眨巴 是动词重叠ꎬ而 我看看 中的 看看 则不是重叠ꎬ而是 模糊短时动量的动词复现 ꎬ第一个动词表行为ꎬ第二个动词表时量ꎬ两个成分充当不同的语法角色[2]ꎮ李人鉴等人遵循较为严格的标准ꎬ只把 AA 式和 ABAB 式归入动词重叠ꎬ中间有 一 和 了 的都不是[3]255ꎮ刘月华的研究则把 AA A一A A了A 和 A了一A 都归入动词重叠[4]9 ̄19ꎮ常敬宇和李宇明等采取最为宽泛的标准ꎬ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形式外ꎬ A着A着 A啊A啊 和 AABB 等都是动词重叠式[5]10 ̄18ꎮ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多启示ꎬ但不难看出ꎬ他们的观点山头林立㊁颇有差异ꎮ主要原因如下:一ꎬ已有研究主要采取描述法和归纳法ꎬ鲜有解释为什么要包括或去除哪些形式ꎻ二ꎬ判定动词重叠时ꎬ所依据的标准不一致ꎬ对话不在同一层面上ꎻ三ꎬ对动词重叠现象的认识不足ꎮ范方莲力图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动词重叠来源于动量式句法结构ꎬ从而否定现代汉语中存在动词重叠ꎮ即使如范文所说ꎬ动量式 A一A 很早就开始使用ꎬ而 所谓的动词重叠 在元明以后才大量出现ꎬ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 AA 式与 A一A 式的 血缘关系 ꎬ进而认定 AA 式就是动量组合 A一A 式脱落 一 而产生的ꎬ因为这种论证没有排他性ꎮ因此 学者越来越一致地将动词 VV 式看作重叠式而不是动量式 [6]ꎮ不难看出ꎬ汉语中动词重叠究竟包括哪些形式㊁为什么包括这些形式这两个基本问题一直悬而未决ꎮ19 第37卷第2期2020年3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Vol.37No.2Mar.2020(二)动词重叠的意义汉语动词重叠后表现出的语义范畴一直是汉语学界争论的焦点ꎬ研究成果颇多ꎬ但分歧较大ꎬ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ꎮ1.动作的量动词重叠与时量㊁动量之间的关系ꎬ归纳起来主要有 增量说 减量说 和 不定量说 三种意见ꎮ 增量说 认为 AA 或 ABAB 动词重叠表示反复多次行动[7]ꎮ与此相反ꎬLi&Thompson称动词重叠为 有限体 (delimitativeness)ꎬ意为 一点儿 或 持续时间很短 [8]ꎻ朱德熙提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时量和动量ꎬ明确指出 时量短ꎬ动量少 是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9]115 ̄117ꎮ戴耀晶则在 短时 的基础上再强调动词重叠表达 不定指的抽象短时量 [10]ꎮ李人鉴主张动词重叠表示 不定量 的语法意义ꎬ 对于尚未实现的动作来说ꎬ就是它可以持续或者可以重复ꎻ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来说ꎬ就是它曾经持续或者重复 ꎬ 但并不是永远持续或重复 [3]258ꎻ刘月华借助 细细算算得了 和 好好谈谈吧 等实例ꎬ论述了动词重叠形式表示 不定量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4]12ꎻ李宇明则认为动词重叠后ꎬ动量可以向减少或增大两个反向维度变化[5]17ꎮ2.尝试意义汉语动词重叠是否带有尝试义ꎬ已有观点正好相左ꎮChao称动词重叠为 尝试体 (tentative ̄ness)ꎬ是 形态结构和句法结构的边界 ꎬ表示 一下 [11]ꎮ李宇明论证了重叠式崁 了 在一定语境中表示刚进行过的尝试ꎬ是从 次少时短 引申出来的一个语法范畴[5]14ꎮ相反ꎬ李人鉴通过例子说明ꎬ有时 尝试义是由整个句子表示出来的 ꎬ 或者借助表示尝试义的助词 看 表现出来 [3]260ꎬ 尝试义 与动词重叠形式本身没有固定关联ꎮ朱景松质疑动词重叠形式带有尝试义的观点ꎬ他解释说动词 看 有尝试义的义项ꎬ有些含有重叠动词的句子表现出尝试意义ꎬ是 看 的作用ꎬ如 想想看 找找看 等[12]379ꎮ邵敬敏㊁吴吟从两方面分析了动词重叠形式可以表示尝试义:第一ꎬ一些 求知性 的动词出现在祈使句时必定带有尝试义ꎻ第二ꎬ有上下文已经显示说话者有意识地要获得特定信息时也表示尝试义ꎬ但他们反对把尝试义认定为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13]ꎮ3.主观性前贤们既立足语言本体研究ꎬ也研究动词重叠形式如何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ꎮ语言学家朱德熙指出动词重叠 用在祈使句里ꎬ可以使口气显得缓和些 [9]116ꎮ刘月华认为动词重叠后含有轻松随意的味道[4]16ꎮ赵新发现陈述句中没有动词重叠只是客观陈述ꎬ使用动词重叠则使语气带有轻松悠闲或显得轻视㊁不以为然[14]ꎮ毛修敬对上述动词重叠后表示的 反复 量少时短 尝试 和 委婉 等说法均表示怀疑ꎬ他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情态ꎬ表现为一个动程ꎬ这个动程体现着量ꎬ这就是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19]ꎮ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语义进行了多纬度分析ꎬ论证了动词重叠后所表现的不同语法特征ꎬ成果斐然ꎬ但仍存在不足ꎮ首先应该弄清动词重叠的语义本质ꎮ 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应该从重叠的动词所出现的各种场合里归纳出来 [3]258ꎮ我们认为ꎬ动词重叠形式的基本语法意义应该有抽象㊁静止和普适特征ꎬ适用于所有动词重叠形式出现的句子ꎮ由此可见ꎬ 反复 量少时短 和 尝试 等明显不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义ꎮ有学者试图探究古汉语中动词重叠表 增量 和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表 减量 之间的渊源ꎬ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源头ꎬ其动因是现代汉语双音化趋势[16]ꎮ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意义可能有联系ꎬ但从古汉语的 增量 义推出现代汉语的 减量 义ꎬ逻辑论证有失模糊和严密ꎬ并且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在共时层面仍大量出现 增量 减量 和 不定量 义ꎬ这恐怕不是历时渊源能解释清楚的ꎬ表面的复杂现象可能蕴含统一解释ꎮ(三)动词重叠的制约因素动词能否重叠往往跟动词本身的特征㊁语用和句法等方面密切相关ꎮ首先ꎬ动词自身特征影响动词重叠的自由度ꎮ第一ꎬ动词音节数量ꎮ李珊认为单音节动词重叠多ꎬ双音节动词重叠少[17]ꎮ据华玉明统计ꎬ孟琮㊁郑怀德等编撰的«动词用法词典»中单音动词占可重叠动词的61.7%ꎬ双音动词占可重叠动词的38.1%ꎬ单音节动词的可重叠性明显强于双音节动词ꎮ双音节动词中ꎬ联合式的重叠多ꎬ偏正式的重叠少[18]54 ̄59ꎮ第二ꎬ动词的自主与非自主性ꎮ刘月华指出表示有意识的持续性动作动词一般可以重2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3期叠ꎬ非持续性的动作动词如 杀㊁摔㊁扑㊁取消 等往往不能[4]16ꎻ重叠时动作行为一定要可控ꎬ主观上无法自控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ꎬ如重叠ꎬ则需更多的限制条件[12]384ꎬ[19]110 ̄122ꎮ第三ꎬ动词的色彩ꎮ贬义的双音节动词大都不可重叠ꎬ褒义和中性的大都可以[18]56ꎻ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可以重叠ꎬ非积极意义的动词则不常重叠[20]ꎮ其次ꎬ动词能否重叠还跟语言环境㊁不同的语用表达功能等紧密相关ꎮ在表示未然动作时ꎬ可重叠动词的范围更大ꎻ如果表示尝试ꎬ非持续性或反复进行的动词㊁心理状态动词和趋向动词也可重叠ꎻ动词重叠后表现随意性ꎬ词义重的动词重叠形式不能用于祈使句ꎬ但可以用于评议句[12]379ꎮ再后ꎬ句法结构也是决定动词能否重叠的因素之一ꎬ已有研究集中讨论动词重叠形式与句类的制约关系以及与量词短语做宾语的搭配关系ꎮ隋娜㊁胡建华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使用较为自由ꎬ在陈述句中则不然ꎬ不能直接被否定[21]ꎮ动词重叠形式接纳指量名短语排斥数量名短语做宾语ꎬ学界似乎达成了共识ꎮ胡小娟指出动词重叠与数量名短语共现时ꎬ数量名短语在语境中必须表达指称功能[22]ꎮ毛修敬提出动词后如果有动补短语ꎬ则动词不能重叠[15]ꎮ熊仲儒试图从句法角度分析为什么动词重叠形式后不能再跟补语ꎮ他认为动词重叠结构中的重叠部分是动量词ꎬ占据了基式动词后补足语的句法位置ꎬ因此与各种补足语互补分布[23]ꎮ学者们对动词重叠条件的研究呈现了动词重叠形式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ꎮ其实ꎬ动词是否可重叠取决于多种因素ꎬ动词自身特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ꎮ如 醒 是不可控的非持续性动词ꎬ 镇压 表示消极意义ꎬ在合适语境中它们都可以重叠使用ꎮ汉语中动词重叠形式并非一定与各种补语呈互补分布ꎬ其深层原因我们赞同隋娜㊁胡建华的提法ꎬ应该在语义而不在句法ꎮ(四)动词重叠的句法研究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形式不与表时量㊁动量或程度等补语共现ꎮ我们常说 看一次 ꎬ但不说 看看一次 ꎮ为了解释此类现象ꎬ熊仲儒把 V V 和 VV 中的重叠部分看作动量词ꎬ把后面的 NP 或 DP 扩展成(数)量词词组ꎬ在动词的补足语位置入句运算ꎮ句法上时量和动量等短语也占据动词补足语位置ꎬ但一般来说一个句法位置只能接纳一个成分ꎬ熊先生从句法上解释了为什么动词重叠与补语互补分布ꎮ隋娜㊁胡建华认为动词重叠式带有情态意义ꎬ在句法运算过程中与VP 上层的功能性中心语 Modal 或 Mood 进行合并操作ꎬ通过情态动词插入或动词重叠形式移入来确认 Modal 上的语法特征ꎬ或者在逻辑式 LF 上动词重叠式隐性移到 Mood 的标示语位置ꎬ通过标示语和中心语的一致关系来确认 Mood 的语法特征ꎮ运用现代句法学理论来研究汉语动词重叠结构ꎬ突破了传统研究的藩篱ꎬ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ꎬ但此类研究还较为笼统ꎬ关键问题远未解决ꎮ动词重叠式中重叠部分的词类归属问题ꎬ众说纷纭ꎬ如果不能给出合理解释ꎬ量词与动词的二分对立仍将持续ꎻ隋娜㊁胡建华的研究未能清晰反映动词重叠结构所表达的情态和语气意义在句法操作过程中如何得到相应功能性中心语的允准ꎮ(五)方言中的动词重叠方言中动词重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湖北㊁湖南㊁昆明㊁上海㊁闽南和粤方言等ꎬ以下几项成果较为典型:荣晶㊁丁崇明讨论了昆明话中单音动词重叠形式的句法组配ꎬ发现昆明话单音动词重叠后可带各种补足语成分ꎬ跟普通话区别较大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表达完成体的意义[24]ꎮ王红梅对不同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形式进行了分类描写和比较ꎬ得出汉语动词重叠主要用来表示持续行为或状态的结论[25]ꎮ从方言视角研究动词重叠起步较晚ꎬ有影响力的成果较少ꎮ方言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等迄今为止仍少有人涉猎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的整体面貌ꎮ二、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ꎬ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较为薄弱ꎬ成果主要微观考察典型作品中的动词重叠和宏观考察动词重叠形式产生的历史来源ꎮ微观方面ꎬ王锳认为唐诗中动词重叠表达动量大㊁时量长的语义[26]ꎮ唐韵的成果关注«元曲选»宾白动词重叠的格式㊁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ꎮ他将动词重叠分为12类ꎬ发现单音节重叠 V V 式所占比例最大ꎮ未然动作的重叠形式主要用39总第173期邓梦林: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来缓和语气ꎬ已然动作的重叠形式主要用来叙述或描写[27]ꎮ宏观方面ꎬ贺卫国㊁崔山佳和潘国英分别出版了专著ꎮ贺卫国把动词重叠分为反复体㊁短时体和完成体ꎬ并分类描述了这三类形式的历时演变[28]ꎮ崔山佳关注了近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形式ꎬ分别描述了 AB AB AB了AB V了V ㊁动词重叠带 儿 尾㊁动词重叠带 看㊁瞧 ㊁动词重叠带宾语㊁动词重叠带补语和动词重叠带助动词的形式[29]ꎮ潘国英全面考察了从先秦到明清时代汉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ꎬ语料来源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ꎬ包括«诗经»㊁唐诗㊁«朱子语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等ꎬ对语料中单双音节动词重叠进行了描述ꎬ重点关注 VV V V 和 V1V1V2V2 等形式在各个时期的产生和发展ꎬ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南北方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30]ꎮ动词重叠的历时研究为正确认识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可信的佐证ꎬ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对动词重叠现象的认识ꎮ三㊁动词重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讨论ꎬ汉语界从语义㊁语用和句法等方面加深了对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的认识ꎬ但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ꎬ需进一步探讨方能多角度推动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纵深发展ꎬ全方位展示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内涵ꎮ(一)研究方法上重描写ꎬ轻解释ꎮ学者们在论述汉语动词重叠所包括的形式和动词重叠现象所涉及到的各种限制时ꎬ常只列举各种语言事实ꎬ少有深挖复杂语言事实背后的深层原因ꎬ因此常出现公说公有理㊁婆说婆有理的局面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ꎬ亟需思考和行动ꎮ(二)研究对象上重普通话ꎬ轻方言ꎮ方言是汉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ꎬ汉语研究不能缺失方言研究ꎮ现有动词重叠的研究虽有涉及方言ꎬ但主要集中于方言中重叠动词使用情况的描述ꎬ相比普通话来说ꎬ差距很大ꎮ方言之间虽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ꎬ但共性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同ꎬ 普通话的动词重叠形式为多数方言所共有 [31]ꎮ深入研究方言中丰富的动词重叠现象应该会给普通话动词重叠研究带来新发展ꎮ(三)研究视角上重形式和语义ꎬ轻句法和语用ꎮ现有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倾向ꎬ即动词重叠形式和语义研究占了大半壁江山ꎬ从句法和语用角度进行的研究比例明显偏少ꎮ句法㊁语义和语用是语言研究的不同平面ꎬ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ꎮ实际上ꎬ有些问题如果换个角度思考ꎬ可能更加一目了然ꎮ如在动词重叠形式的归属问题上ꎬ 短语说 形态说 构词说 和 构形说 一度争得沸沸扬扬ꎬ众说不一ꎬ而汉语动词重叠形式所占据的句法位置可以很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ꎮ同样ꎬ汉语动词重叠形式在使用时表现出各种句类限制ꎬ除了语义动因外ꎬ完全可以试着在现代句法学理论中寻找答案ꎬ因为语言使用受制于语言规则ꎮ语言使用还深受语境制约ꎬ语境把语言形式的规约意义和特定场合中的动态意义结合起来ꎬ使规约意义具体化ꎮ汉语动词重叠后表现出的附加意义和语境有较为紧密的联系ꎬ语用方面的研究应该有助于掀开这层神秘面纱ꎮ从句法和语用角度研究汉语动词重叠将是未来研究中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ꎮ(四)研究重共时ꎬ轻历时ꎮ语言是发展变化的ꎬ当今的语言现象不是无源之水㊁无本之木ꎬ从历时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考察有助于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ꎮ 已有研究在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㊁性质等问题上之所以争议很大ꎬ关键在于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失衡 ꎮ汉语动词重叠形式到底哪种出现早ꎬ哪种出现晚ꎬ在何时出现?汉语重叠形式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变化ꎬ能否对将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这些都可以尝试去历时研究中探寻答案ꎮ观察和描述动词重叠的历史语言材料能揭示共时平面上动词重叠形式的发展轨迹ꎬ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解释丰富多样的汉语动词重叠现象ꎮ四㊁结语汉语动词重叠体现多个平面的相互制约ꎬ汉语界几十年的研究揭示了它某些 真面目 ꎮ本文回顾并评述了汉语动词重叠研究取得的成绩ꎬ同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ꎬ目的是抛砖引玉ꎬ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ꎬ促使更多学者参与讨论ꎮ4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73期参考文献:[1]范方莲.试论所谓 动词重叠 [J].中国语文ꎬ1964(4):264 ̄278.[2]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J].语言研究ꎬ2011(4):41 ̄47.[3]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ꎬ1964(4). [4]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ꎬ1983(1).[5]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ꎬ1996(1).[6]刘丹青.原声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1):1 ̄11.[7]王还.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ꎬ1963(1):23 ̄25. [8]LiꎬC.N.&ThompsonꎬS.MandarinChinese:AFunc ̄tionalReferenceGrammar[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ꎬ1981:235 ̄243.[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2. [10]戴耀晶.现代汉语短时体的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ꎬ1993(2):51 ̄57.[11]ChaoꎬY.R.AGrammarofSpokenChinese[M].Cal ̄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ꎬ1968:108. [12]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ꎬ1998(5).[13]邵敬敏ꎬ吴吟.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㊁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J]ꎬ汉语学报ꎬ2000(1):176 ̄192.[14]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言研究ꎬ1993(2):92 ̄97.[15]毛修敬.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㊁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语文研究ꎬ1985(2):34 ̄41.[16]李文浩.动词重叠式的源流[J].汉语学报ꎬ2007(4):64 ̄70.[17]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ꎬ2003:62ꎮ[18]华玉明.汉语重叠理据(二):重叠的制约因素[J].邵阳学院学报ꎬ2002(3).[19]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ꎬ2005(2).[20]潘国英.论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达[J].修辞学习ꎬ2007(1):34 ̄36.[21]隋娜ꎬ胡建华.动词重叠的句法[J].当代语言学ꎬ2016(3):317 ̄338.[22]胡小娟.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其量词短语作宾语的情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ꎬ2015(5):12 ̄19. [23]熊仲儒.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ꎬ2016(2):156 ̄168.[24]荣晶㊁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ꎬ2000(1):61 ̄67.[25]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ꎬ2009(2):140 ̄144.[26]王锳.唐诗中的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ꎬ1996.(3):233 ̄234.[27]唐韵.«元曲选»中动词重叠的格式㊁语法意义及表达功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ꎬ2001.(4):32 ̄37. [28]贺卫国.动词重叠历时考察与分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ꎬ2009:36 ̄41.[29]崔山佳.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ꎬ2011:63 ̄67.[30]潘国英.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ꎬ2015:36 ̄62.[31]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ꎬ2001(1):35 ̄39.AReviewofVerbalReduplicationinMandarinChineseDENGMeng ̄lin1ꎬ2(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ꎬGuangzhou510420ꎬChinaꎻ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ꎬ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ꎬLoudi417000ꎬChina)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sandreviewsthesynchronicanddiachronicresearchonMandarinChineseverbalreduplication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ꎬitpointsouttheshortcomingsoftheexistingresearch.Thesynchronicresearchfocusesontheformatsꎬgrammaticalmeaningsꎬtheconstraintsandsyntacticderivationofreduplicatedverbsꎻthediachronicresearchpaysspecialattentiontotheformatsofreduplicatedverbsindifferentworksindifferenthistorictimesandthedevelopmentprocessofreduplicatedverbs.Itisclaimedthatthesubsequentresearchmayfocusonexplainingthesyntacticderivationofreduplicatedverbsꎬtheuseofre ̄duplicatedverbsindialectsꎬandthepragmaticaspectsofreduplicatedverbs.Keywords:MandarinChineseꎻverbalreduplicationꎻreview(责任编校:罗建兵)59总第173期邓梦林: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述评。
汉语动词研究综述尹戴忠(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80年代以来,汉语动词研究一直是个热门,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多样,研究队伍壮大。
对于动词的性质与界定、分类标准和特定义类的研究是当前汉语动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歧颇多。
我们对所见到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汉语动词;性质;分类标准;特定义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7)06-0120-03收稿日期:2007-04-11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0成果,湘教通[2004]284号作者简介:尹戴忠(1968-),女,湖南邵东人,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词汇训诂研究。
引言自5马氏文通6问世,把古代汉语的词类分为九类以来,关于汉语的词类问题,语言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词类的划分或粗或细,少则几类,多则十几类,但总的说来,基本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即名、动、形三分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
0[1](P12)80年代以后,汉语动词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这是由于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
因此,动词研究成果颇丰,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动词的界定、分类标准、特定义类、语法功能、构词方式、配价情况、活用兼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动词的性质与界定、动词次范畴的分类标准和特定义类的研究进行阐述。
一、动词的性质与界定研究动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动词,或者说动词是一种什么样的词类。
在动词立类的根据问题上,大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1.依据意义或概念来确定动词早期的一些语法著作大多是根据意义和概念来确定动词的。
自马建忠在5马氏文通6中给动词定义为:/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0[2](P21)之后,许多学者大都沿袭此定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如:吕叔湘、朱德熙认为:/动词是行为或变化的名称。
0[3](P8)黎锦熙认为:/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变化的。
0[4](P19)此外,还有一些语法著作也有类似的看法,不再一一例举。
归纳诸家看法,动词就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一类词。
所以,5现代汉语词典6给动词下的定义就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0[5](P301)应当承认,词汇意义是语法意义的基础,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大部分是动词,但单凭意义或概念来确定动词是不准确的。
/一则,有些动词并不表示动作或行为,如-有.、-是.、-像.、-姓.、-应该.等。
二则,有些动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但却不一定是动词,如-战争.、-思想.、-动作.、-行为.等。
三则,因为有些词的意义、语音、文字形体都相同,但却是兼属于不同的词类,如-在.、-对.、-团结.、-端正.等。
四则,有些词意义相近,却属于不同的词,如-腐烂.和-腐败.意义相近,但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
0[6](P1-2)可见,用意义或概念来说明动词是有困难的。
2.依据狭义形态确定动词有少数语法学家主张根据狭义形态区分词类、确定动词。
如俞敏、陆宗达替实词区分词类时就是用这个标准。
他们认为汉语有狭义的形态变化,因此汉语实词可以分类。
而这种形态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重叠式,例如/飞0,可以重叠成/飞飞0,表示/试一下儿0的意思。
大家知道,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动词具有丰富的狭义形态变化,因此可以依据狭义形态来确定。
但汉语缺乏这种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并且汉语的词有形态变化的毕竟是少数,普遍性还差点儿,所以不可能根据狭义形态标准来确定动词。
3.依据语法功能确定动词通过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的大讨论,语法学界多数人都认识到: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给汉语的词进行语法分类,不能依据意义,也没法依据狭义的形态变化,而只能依据词的语法功能。
范晓等认为,汉语动词的特点,是指这类词在语法功能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¹动词一般能跟否定副词-不.、-没.(没有)相结合;º大多数动词不能跟程度副词相结合;»多数动词后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等表示某种动态;¼大多数动词能带动量补语;½动词前面加体词,一般能组成主谓结构,即动词能作谓语;¾动词重叠可以表示短时态或尝试态,即带有-试试.或-一下儿.的意思。
0[6](P4-6)显然,上述特点对于人们认识动词的性质和确定动词的特征具有普遍意义。
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的角度来确定动词,把传统意义上的形容词也包括在动词内。
如赵元任主张:/-动词.这个名称用于广义,即任何可以受-不.或-没.修饰,可以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
这个广义的动词也可以称为谓词,包括狭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因为汉语的形容词也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
0[7](P293)李佐丰的5古代汉语语法学6根据主语和宾语的不同特点给动词分类,他所指的动词也包括形容词,把形容词视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叫性质动词)。
但是单凭语法功能来确定动词,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述各家阐述的动词的语法功能并不都是动词所独有而其它词类所没有的,如动词能作谓语、能受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形容词也具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带来了困难,因此有些学者干脆就把传统意义上的形容词合并于动词(广义的动词)。
如动词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这种说法恐怕也存在问题:首先,动词并不是都能带宾语的,如/休息0、/失败0、/倒0、/病0等,就不能带宾语。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不能带宾语,如/黄着脸0、/黑着眼眶0、/硬着心肠0等,在这些组合中,形容词都带上了宾语。
因此,并不是全部动词都具备上述的语法功能,因为动词是个大类,内部情况比较复杂,目前还无法概括出适合于所有动词、而又只属于动词的语法特征。
可见,单凭语法功能也不能囊括所有的动词。
4.词汇-语法范畴既然以上三种标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既全面又比较理想的确定动词的标准呢?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有的语法学家提出多标准分类,例如以/词汇-语法范畴0作为标准,即/词义标准、形态标准和句法(功能)标准的三结合。
0[8]王力曾经说过:/我们划分词类的时候,不但要重视结构方面(形态方面),而且要重视意义方面。
应该把结构和意义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0[9](P315)应该说,这种标准既继承了上述三家的优点,又克服了上述三家的缺点,因此,可以说按照/词汇-语法范畴0的标准来确定动词是比较适合的。
二、动词次范畴的分类标准动词的再分类从5马氏文通6开始就已引起注意。
70年代中期以来,必须对词类进行细致的再分类呼声日高。
吕叔湘指出:/动词就很有细分的需要。
0[10](P35)胡附、文炼提出: /句子中的语义关系,主要表现在动词和名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上边0,/必须给动词分类,给名词分类。
0[11]动词次范畴的分类问题,学术界颇多分歧。
黎锦熙把动词分为四类两式,赵元任分为九类,张志公分为四类(另有附类),廖庶谦分为六类,洪心衡分为五类。
各家所分动词之类别各异,主要是由于分类标准或角度不一样。
传统语法学主要以意义为标准来区分,结构主义影响下的现代语法学则以/出现的环境0为标准,随着转换生成法、语义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也有许多研究者以语法功能和语义相结合为标准。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观点。
1.从词汇意义上划分早期出版的5汉语语法问题研究6、5口语文法6、5汉语语法常识6等著作按照意义把动词分别划分为/活动动词0 (包括动作、行为、思想、感觉等)、/变化动词0(包括发展、变化、出现、消亡等)、/表白动词0(包括叙述事件以及经历、过程、联系等)、/判断动词0、/能愿动词0。
吕叔湘的5语法学习6也根据意义把动词分为三类:(1)表示/有形的活动0的动词,如:来、去、跳、说、笑、讨论、学习,等等。
(2)表示/心理活动0的动词,如:想、爱、恨、后悔、害怕、盼望、忍耐,等等。
(3)表示/非活动的行为0的动词,如:生、死、在、有、是、能、会、加、减,等等。
90年代出版的邢福义主编的5现代汉语6也是根据动词的词义把动词分为十个小类:¹行为他动词,º行为自动词,»心理活动动词,¼行止动词,½使令动词,¾有无动词,¿比拟动词,À判断动词,Á能愿动词,Â趋向动词。
这种单纯从词义上对动词进行划分的分类法,由于脱离了汉语动词特有的组合规律和汉语的特点)))词与词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很多情况下是以意合为主,因而往往无助于描写句法中隐藏得较深的一些范畴,无法揭示词语搭配的本质。
2.从语法功能上划分赵元任在5汉语口语语法6一书中,/按照它们出现的环境0把动词分为九类。
他所指的/环境0是指动词与某些特定的词的搭配,如动词前能否出现/不0、/没0、/很0、/别0,动词后能否出现/三天0、/一回0、/起0、/着0、/了0、/过0等,据此将动词分为/不及物动作动词0、/不及物性质动词(即形容词)0、/不及物状态动词0、/及物动作动词0、/分类动词0、/是0、/有0、/助动词0。
胡裕树主编的5现代汉语6根据是否带宾语把动词分为三大类:¹必须带宾语的,º不能带宾语的,»一般要求带宾语的,但在具体语句里不一定带宾语的。
再如朱德熙在5语法讲义6中对动词的分类则完全以语法功能为标准,把动词分为四类:¹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º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名动词,¼助动词。
这种以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分布为分类依据的做法,使动词的次范畴同动词的组合关系紧紧联系,因而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但这种分析又往往不考虑语义。
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词和词的结合没有形态成分的约束,以意相合,语法范畴隐藏的很多。
这对于汉语这样一种缺乏形态变化,注重语义内容的语言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3.从语法功能和语义相结合上划分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影响,使研究者大胆地从新的角度对动词分类进行研究、探索,语法史中转换生成法、语义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使得在对动词分类研究时,有可能从语法功能和语义结合上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从而确立动词的类别。
例如孔令达根据动态助词/过0和动词的关系将动词分为四类:/A类动词,在语义上具有反复的可能性,可以叫反复性动词,如-看.、-听.、-吃.、-拿.等;B类动词,表示某种状态的动词,尤以表现心理状态的动词最常见,如-感动.、-喜欢.、-爱护.等;C类动词,表示一次性活动的动词,如-死.;D类动词,多为表示能愿、判断、致使、自身变化以及认知的动词,如-使得.、-免得.、-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