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 格式:doc
- 大小:4.56 KB
- 文档页数:2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 年12 月第 33 卷第丨2 期J Cancer Control Treat,December 2020, Vol.33,No. 12•943 •皮肤肿瘤学专担::i•综述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张艳综述,范星A审校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张艳、范星);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 研究所(张艳、范星)[摘要]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来自基底细胞层的恶性肿瘤,它与紫外线照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颜面部为BCC的好发部位。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BCC的金标准。
BCC早期病变根据临床特点很容易被误 诊,近年来随着皮肤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非侵人性诊断工具,如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高频超声等的应用,让 更多的早期BCC被发现,从而减少了良性皮肤病变的活检次数。
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浸润程度所决定,手术切除为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除此之外,化疗、药物、光动力、放疗、电灼术、冷冻、激光消融及联合治疗也是较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诊断方法;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 5 [文献标志码]A doi:10. 3969/j.issn. 1674-0904. 2020. 12. 006弓 I文格式:Zhang Y,Fan X. 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 J ]. J Cancer Control Treat,2020,33 (12): 943 -948.[张艳,范星.基底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0,33 (12): 943 - 948.]Research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Zhang Yan,Fan Xi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 Anhui, China(Zhang Yan,Fan Xing)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22, Anhui,China(Zhang Yan,Fan Xing)Corresponding author:Fan Xing,E-mail:m s_fanxing@163. com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Intelligence (C0G0SC-20190001).[A bstract] Basal cell carcinoma ( BCC) is a malignant tumor from the basal cell layer,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herefore, face is a common site of BCC.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BCC are easily misdiagnosed.The diagnosis of BCC is mainly based on histopathology. Fortunat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kin imaging technology, BCC can be more early discovered by non - invasive diagnostic tools, such as derraoscopy,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so on, thu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biopsies of benign skin lesions.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histopathological type, size, location and degree of invasion of the tumor.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 at present. In addition, chemotherapy, medication, photodynamic therapy, radiotherapy, electro- cautery,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laser ablation and combined therapy are also commonly used.[Key words] Basal cell carcinoma;Diagnostic technique;Treatment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基底[收稿日期]2019-10-15 [修回日期]2019-12-25 [基金项目]•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开放 研究基金(编号:COGOSC-20190001)[通讯作者]A范星,E-mail:******************细胞上皮瘤,常发生在表皮的最下层(基底细胞层),是 世界上最常见的皮肤肿瘤(占70% ~80%)[1]。
基底细胞癌概述基底细胞癌发生转移率低,比较偏向于良性,故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基于它有较大的破坏性,又称侵袭性溃疡。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
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
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
二病因本病为来自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它与日光照晒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好发于日光照晒的头、面、颈部或手背等处。
现在普遍认为它是来自表皮多潜能细胞的肿瘤,用单克隆抗体证实基底细胞癌来自表皮细胞。
三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
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
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此乃侵袭性溃疡。
基底细胞癌的基底及边缘常有黑色色素沉着,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根据组织病理和临床症状可分为:结节型、表浅型、囊肿型、腺样型、色素型、硬斑型、异形型、纤维上皮瘤和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型。
四检查1.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基底细胞癌病理上由基底细胞组成,呈栅栏样排列,其周围有收缩裂隙。
2.皮肤镜技术:可用于早期监测皮肤肿瘤中微血管面积的变化,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共聚焦显微图像下,基底细胞癌的小血管密布于癌细胞团周围或者癌巢里面,细胞呈伸长的椭圆形,中间是高度单型、极化的细胞核。
基底细胞癌细胞的细胞核有很高的屈光率,看起来偏暗,细胞质则比较亮。
这些都是基底细胞癌在共聚焦显微图像下的特点,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4.PET:PET灵敏度高,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
PET还可以诊断恶性肿瘤是否发生了转移,以及对转移的部位一目了然,这对肿瘤诊断的分期,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
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方法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 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结果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杜晓敏吉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
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
眼睑基底细胞癌疾病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为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肿瘤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化而来,紫外线照耀为其最重要的危急因素。
病因眼睑基底细胞癌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本病病因尚不非常明确,可能与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耀有关。
另外,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生率不足1%,临床表现为眼睑、面部和躯体多发性基底细胞癌、颌骨囊肿、骨骼、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特别等。
该病于1960年首先由Gorlin和Goltz报道,故又称为Gorlin-Goltz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生源于机体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生物学行为转变,形成自主生长的新生物。
与致瘤因素导致的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转变有关。
肿瘤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化而来,紫外线可以引起细胞内基因组结构的转变。
症状眼睑基底细胞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肿瘤多发生于下睑,约占全部病例的2/3,内眦部和上睑各占15%,外眦部最少,约为5%。
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临床最为多见,表现为高起,外观呈坚硬的“珍宝样”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随着结节渐渐长大,中央发生溃疡,缓慢向四周进展,四周边缘隆起增厚呈镶边状,又称顽固性溃疡。
色素型基底细胞癌形态学上与结节溃疡型相像,肿瘤呈结节或结节溃疡,但有黑色素镇静,呈灰蓝或灰黑色,可被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此二型基底细胞癌在发病年龄、性别、位置、病程和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硬斑或硬化型基底细胞癌呈灰白色硬性斑块,边界不清。
由于呈扁平状,临床上不易被发觉,一般不形成溃疡。
然而该型病变具有侵袭性,可以侵及深层的真皮或眶骨膜,也可侵入眼眶和鼻旁窦。
结节溃疡型、色素型和硬化型易发生于面部。
表浅型可发生于眼睑,但更多见于躯干,病变常为多发性,外观呈红斑鳞屑样斑块,周界可呈细珍宝样,可向四周集中,边界尚清。
可伴有浅表溃疡和结痂。
依据临床表现,如结节溃疡型具有边缘隆起和中央溃疡的特性,色素型可见色素镇静。
基底细胞癌(bcc)诊断标准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通常发生在头部和颈部区域。
诊断基底细胞癌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通常呈现为慢性生长的皮肤病变,常见的表现包括皮肤上出现闪亮、透明或班状的结节,也可能呈现为溃疡、结痂或出血。
这些病变通常出现在头部、颈部或其他暴露于阳光的部位。
2. 组织学检查,确诊基底细胞癌通常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即通过取材活检,将患处的组织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基底细胞癌。
3. 影像学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MRI或CT扫描,以评估肿瘤的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4. 免疫组化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通过检测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来辅助诊断。
总的来说,基底细胞癌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怀疑患有基底
细胞癌,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基底细胞癌的分类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根据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节型基底细胞癌: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表面可能有鳞屑或溃疡。
2.浅表型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较小,呈扁平状,边界不清,表面可能有鳞屑或轻度糜烂。
3.硬斑病型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表现为硬化的斑块,边界不清,表面可能有轻度鳞屑或溃疡。
4.囊性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表现为囊性结构,内部可能有液体或坏死组织。
5.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表现为纤维性增生和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边界不清。
这些类型的基底细胞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是相似的。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朱长乐;司海鹏【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对3例前列腺B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异型性较轻,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筛状排列,巢及小梁边缘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34βE12)、p63及CK5,不表达PSA和P504s.结论诊断前列腺BCC需结合临床资料、HE形态和免疫表型,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8【总页数】4页(P889-892)【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朱长乐;司海鹏【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25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由Frankel等[1]于1974年首次报道,称之为腺样囊性癌。
之后BCC又被称为基底样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样囊性/基底细胞癌等。
WHO(2004)泌尿系统和男生殖器官肿瘤分类[2]中将类似基底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的恶性基底细胞肿瘤统称为BCC。
前列腺BCC非常少见,其病理学诊断较困难。
本文现报道3例前列腺BCC,着重对前列腺B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做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例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排尿不畅或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病史2~4个月。
3例患者血液中PSA为0.01~1.49 μg/L,1例患者因前列腺增生行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余2例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肿大,1例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1例行根治性前列腺癌+部分膀胱切除术。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
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
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预后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
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面部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安全切缘关系的效果评价面部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临床病理及安全切缘关系的评价对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安全切缘关系的效果评价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就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安全切缘的重要性以及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一、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面部基底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肿瘤,多数来源于紫红色毛囊周围的基底细胞。
临床上,面部基底细胞癌可以呈现出多种类型,包括表浅型、囊肿型、硬化型、外生型等。
根据组织学特点,又可分为表型、囊型、纤维蛋白性、弥漫型和组织样型等亚型。
在临床病理检查中,主要观察面部基底细胞癌的形态、细胞学特点和生长模式等。
形态上,面部基底细胞癌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细胞团,有时呈条索状或小体状。
细胞学上,面部基底细胞癌细胞核呈卵圆形或棒状,核分布不均匀,有的呈现椭圆形或错构细胞状。
生长模式上,面部基底细胞癌呈现水泡状、实性或囊肿状等。
面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的依据。
对于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准确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二、安全切缘在面部基底细胞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安全切缘是指手术切除面部基底细胞癌时,切除边缘周围的正常组织以及一定范围内的潜在病变组织,以确保肿瘤彻底切除。
安全切缘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预后。
研究表明,面部基底细胞癌的安全切缘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切缘阳性是面部基底细胞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中,保证安全切缘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面部基底细胞癌,安全切缘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安全切缘的大小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较大面积的面部基底细胞癌,通常需要采用切除边缘良好的微创技术,以保证切缘的安全。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由多潜能基底样细胞异常增生而成的皮肤恶性肿瘤,这种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
根据肿瘤的形态,临床上可将之分为结节型、色素型、浅表型及硬斑病样型等。
【诊断】一、病史(一)多见于中老年人;(二)好发于暴光部位;(三)病程慢,晚期可发生局部破坏,但很少转移。
二、体征(一)多见于眼眶周围、鼻翼、鼻唇沟及颊部,亦见于躯干;(二)临床类型①结节型:初起损害为小结节、中央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内卷,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愈后留有疤痕;②色素型:与结节型不同之处在皮损表面有黑褐色色素沉着;③浅表型:损害为淡红色或黄褐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外周有线状腊样边缘;皮损可发生破溃,形成浅表溃疡,愈后留有疤痕;④硬斑病样型:表现为疤痕样斑块,境界不清,后期可发生破溃,也可侵犯骨骼、肌肉及神经等。
三、组织病理组织象有多种类型,基本特点为基底样细胞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团块;不对称,可与表皮粘连,可发生破溃,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形态较为一致,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丝分裂象少见;胞浆少,嗜硷性,类似基底细胞,不典型细胞较少;肿瘤细胞除在瘤体周围呈栅状排列外,中央的瘤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
四、鉴别诊断需与鳞状细胞癌,寻常性狼疮、盘状红斑狼疮、角化棘皮瘤及恶性黑素瘤鉴别。
【治疗】一、治疗原则根据瘤体的大小、发病部位、临床类型及个体身体状况等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是硬斑病样型的惟一治疗方法,其他类型如有可能也应作为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0.2~0.5厘米的正常皮肤;深度应达皮下组织,切除的组织要做病理检查,以判断切除是否彻底;(二)放射疗法;适用于口唇、眼睑、鼻翼、耳轮等手术困难部位及老年人不愿做手术者;不能用于硬斑病样型;本法疗效高、无痛苦。
但照射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放射性皮炎、溃疡、甚至继发其他恶性肿瘤;(三)激光疗法:适用于小而浅表的肿瘤;本法操作简单,但不容易掌握破坏的范围。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
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
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预后
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
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
见图1。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1927年由Jacoh[5]首先发现报告。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有资料说明[6]长期日晒与该病的发病密切有关。
日光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是引起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和慢性炎症。
基底细胞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和损害的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进行及时的治疗。
基底细胞癌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有报道[7]说可能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
因此,早期
发现,早期手术是治疗基底细胞癌的首选方法。
面部基底细胞癌的共同特点是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损害形成。
病变初期为蜡样结节,常为单个,结节表面可以见到扩张的毛细血管,中心伴有棕色结痂,但无疼痛或压痛。
镜下可见瘤细胞核较大,胞浆较少,染色嗜碱性,与正常皮肤基底细胞不同,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
在病理上需与睑板腺囊肿相鉴别,睑板腺囊肿镜下可见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囊壁样结构,部分内衬鳞状上皮、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扁平上皮,细胞排列规则,囊内可见大量均质红染无结构物。
从该研究发现,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与有关报道相似[8]。
该研究认为,病理检查对基底细胞癌的正确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底细胞癌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较男性高,对于此种情况预防措施要做到位,减少日晒,特别是青少年,改变人们对日光曝晒和晒黑的态度,改变生活方式,有效预防紫外线诱导基底细胞癌的发生。
近年来对于基底细胞癌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它可以有效的切除瘤细胞,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Huang YS,Chen XX,Yang SX.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skin malignancies and premalignancie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420 case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3,28(9):4-9.
[2] 王瑜,郭鹏,刘清松,等.前列腺基底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2):143-144.
[3] Fartasch M,Diepgen TL,Schmitt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pational sun exposure and non-melanoma skin cancer:clinical basics,epidemiology,occupational disease evaluation,and prevention[J].Dtsch Arztebl Int,2012,43(5):715-720.
[4] 刘梅,朱红,尹新江,等.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85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12):264-265.
[5] 焦亚宁,葛新红,董灵娣,等.宁夏地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黑素瘤1792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2):347-348.
[6] 藏素红,张静,石怀银,等.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10):1434-1436.
[7] 陈自学,周美杉,涂平,等.418例基底细胞癌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回顾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90-291.
[8] 黄胜,何伟,任永丰,等.眼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6):5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