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皮肤镜及B超影像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2.73 MB
- 文档页数:35
,河北 唐【收稿日期】2020-03-18 ※通信作者E -mail :**************大,其余系统检查均正常。
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颊部可见一绿豆大小的黑色丘疹,质较硬,边界尚清,中央皮肤轻度凹陷,周边隆起,基底浸润不明显,表面无破溃,未见溃疡及糜烂,有少量结痂(见图1)。
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下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蓝灰色小球及斑片,枫叶状结构及轮辐状的色素沉着区域,周围还可见典型的树枝状、分枝状血管扩张,未见溃疡糜烂面及色素网(见图2、图3)。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部分瘤体与表皮相连,肿瘤团块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呈嗜碱性,细胞核大,胞质相对少,巢周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有明显的间隙(见图4、图5)。
诊断:结节型基底细胞癌。
治疗:行皮肤肿物切除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正在上升,约占所有皮肤癌的70%~80%[1],它分化较好,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但很少发生转移[2]。
基底细胞癌好发于曝光部位,特别是颜面部,而鼻部最为常见[3],老年患者最常见于结节型基底细胞癌,中年常见于浅表性基底细胞癌[4]。
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可能与长期日晒、放射线、接触特殊化学物质如砷剂、瘢痕、烧伤及自身免疫有关,其主要原因是紫外线照射引起重新编码DNA 基因突变。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
在诊断中,虽然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
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更能让患者接受,皮肤镜下基底细胞癌的特点:不含色素网结构;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蓝灰色小球;轮辐样结构;叶状区域;树枝状血管及溃疡;周边放射状的线状或发卡样血管、周边色素加深及周边色素呈栅栏状图1 左侧面颊部可见一绿豆大小的黑色丘疹,质较硬,边界尚清,中央皮肤轻度凹陷,周边隆起,基底浸润不明显,表面无破溃,未见溃疡及糜烂,有少量结痂(橘黄色箭头),枫叶状结构及轮辐状的色素沉着区域(绿色箭头),周围还可见典型的树枝状、分枝状血管扩张(红色箭头),未见溃疡糜烂面及色素网图4(HE 染色×100)、图5(HE 染色×400) 镜下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部分瘤体与表皮相连,肿瘤团块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呈嗜碱性,细胞核大,胞质相对少,巢周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有明显的间隙1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农民。
面部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安全切缘关系的效果评价面部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在我国患病率不断上升。
手术治疗仍是基底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切缘是否达到安全范围,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及安全切缘关系的效果评价。
面部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干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慢性生长的特点。
患者年龄偏大,多伴有明显的长期日晒史或紫外线照射等肌肤因素。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溃疡,表面糜烂、出血等症状。
镜下可见肿瘤主要由小圆形或椭圆形的基底细胞构成,蜂窝状、多核、带有明显核畸变的情况较多。
此外,基底细胞癌还具有多样化的亚型,如囊泡型、纤维型、囊腺型等。
二、安全切缘的定义和相关标准安全切缘是指切去组织时,带有肿瘤细胞的组织未被切去的病变范围。
在手术治疗中,安全切缘是术后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因素,越接近肿瘤的切缘,复发的风险就越高。
因此,要保证安全切缘的范围,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生存率。
安全切缘的相关标准包括“R0”、“R1”和“R2”等三种情况:R0:切除掉肿瘤,并且肿瘤周围的组织完全正常。
R1:切缘有微小真皮浸润或癌细胞蔓延;三、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其中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为微创手术和较大范围手术。
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和类型等情况确定。
对于切除术来说,关键是切缘是否达到安全范围。
一般认为,安全切缘到达2mm或更远,则治疗效果较好。
常用的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有效评价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临床评估、组织学评估和影像学评估。
其中组织学评估能够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
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切缘不清、发生感染、出血等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
总之,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切缘的安全范围和有效评估对于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基底细胞癌(bcc)诊断标准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通常发生在头部和颈部区域。
诊断基底细胞癌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通常呈现为慢性生长的皮肤病变,常见的表现包括皮肤上出现闪亮、透明或班状的结节,也可能呈现为溃疡、结痂或出血。
这些病变通常出现在头部、颈部或其他暴露于阳光的部位。
2. 组织学检查,确诊基底细胞癌通常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即通过取材活检,将患处的组织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基底细胞癌。
3. 影像学检查,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MRI或CT扫描,以评估肿瘤的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4. 免疫组化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通过检测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来辅助诊断。
总的来说,基底细胞癌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怀疑患有基底
细胞癌,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点张舒;刘洁;方凯;渠涛;晋红中【摘要】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dermoscopic features of multiple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Methods:The data of 7 patients (25 lesions) diagnosed as BCCs by dermoscopic and biopsy was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Results:Under the dermoscopy,the image demonstrated scattered vascular pattern in 20 lesions and vascular pattern in 5,blue-grey ovoid nests in 21,brown globules/dots in16,atypical red vessels in15,featureless areas in 13,hypopigmented in 12,telangiectasia in11,haemorrhage-ulceration in 1 1,maple leaf-like structure in 10,corkscrew vessels in10,branching vessels in 7,red balls in 7,comma blood vessels in 5,red dot in 4 and wheel-like structure in 2.Conclusion:The common dermoscopic features of multiple BCCs are scattered vascular pattern,blue-grey ovoid nests and brown globules/dots.%目的:明确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皮肤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7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的25处皮损.结果:皮损表现为散在血管模式20处,无血管模式5处;蓝灰色卵圆巢21处,多发性蓝灰色点及小球16处,不典型血管15处,无结构区13处,色素减退12处,线性毛细血管扩张11处,出血/溃疡11处,枫叶状结构10处,螺旋状血管10处,分支状血管7处,乳红色小球7处,红白背景下无结构区7处,逗号样血管5处,乳红色小点4处,轮幅样结构2处.结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皮肤镜常见表现为散在血管模式,蓝灰色卵圆巢及多发性蓝灰色点及小球.【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4页(P268-271)【关键词】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作者】张舒;刘洁;方凯;渠涛;晋红中【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是一种常见的起源于表皮基底层及其附属器的皮肤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由间质依赖性多潜能基底样细胞组成,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1]。
BCC 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早期或不典型BCC 的诊断需要无创性检查与其他色素性疾病鉴别,以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皮肤镜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纯肉眼检查的局限性。
国内外均有文献证实皮肤镜检查能够显著提高色素性皮肤疾病的诊断准确率[2]。
Menzies 等[3]根据142例色素型BCC 的皮肤镜下指征提出经典诊断模式。
此后,Altamura 等[4]进行补充,被认为是非经典的皮肤镜诊断指征。
鉴于我国人群与白种人肤色之间的差异,李薇薇等[5]对于86例BCC 的皮肤镜特点研究提出补充,针对我国人群诊断BCC 有一定提高作用。
笔者回顾21例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BCC ,分析其皮肤镜图像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我院皮肤科行皮肤镜检查且病理诊断为BCC 的患者21例。
其中男8人,女13人,男女比例1∶1.62,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4.90±10.96)岁,病程(0.5~20)年。
皮损位于头面部18例,躯干2例,四肢1例。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结节型9例,溃疡型17例,浅表型3例,色素型1例。
1.2 仪器 江苏捷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与电脑联机采集图片的电子皮肤镜,接触式镜头(50倍、200倍)直接对准病灶部位,通过JD -801医学影像工作站采集数码图像,并输出皮肤镜检查报告。
见图1~图8。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皮肤镜检查,按BCC 诊断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下特征分析丁 一(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基底细胞癌在皮肤镜下的表现,为无创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图像。
结果 21例患者全部具备皮肤镜下基底细胞癌的经典指征表现,皮肤镜下各主要指征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的蓝灰色小球、蓝黑色斑片、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蓝白幕。
皮肤癌的诊断有哪些新技术应用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技术在皮肤癌的诊断中得到了应用,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皮肤镜技术皮肤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它通过特殊的光学放大设备和照明系统,能够观察到皮肤表面以下的微观结构和特征。
在皮肤癌的诊断中,皮肤镜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如色素分布、血管形态和结构等。
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皮肤镜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识别出一些典型的模式,如不对称、不规则的色素网络、蓝白结构等,这些特征提示着病变可能为恶性。
此外,皮肤镜还能用于区分良性的色素痣和早期的黑色素瘤,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二、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CM)RCM 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能够在细胞水平上实时观察皮肤的微观结构。
它通过扫描皮肤组织,生成类似于组织病理学的图像,但却是无创的。
在皮肤癌的诊断中,RCM 可以清晰地显示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真皮结构。
对于基底细胞癌,RCM 能够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巢状排列和周围的纤维组织。
对于鳞状细胞癌,RCM 可以检测到异常的角质形成细胞和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与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RCM 具有实时、无创、可重复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病变的动态监测和随访。
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 利用近红外光的干涉原理,获取皮肤组织的断层图像。
它能够提供皮肤不同层次的结构信息,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在皮肤癌的诊断中,OCT 可以检测到肿瘤的浸润深度、边界以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对于一些早期的皮肤癌,OCT 有助于评估病变的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四、多光子显微镜(MPM)MPM 基于多光子激发的原理,能够对皮肤组织进行三维成像。
它可以同时检测到胶原蛋白、弹性纤维和细胞内的成分。
在皮肤癌的诊断中,MPM 能够揭示肿瘤细胞的形态、分布以及与周围基质的相互作用。
皮肤镜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镜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到我院进行临床诊断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50例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39-87周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
对患者首先进行组织病理诊断,然后由两名医师对其进行诊断。
医师A和医师B都采用皮肤镜诊断的方法,研究皮肤镜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皮肤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比较。
结果:通过组织病理诊断患有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有38例。
其中医师A通过皮肤镜诊断患有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有36例,非色素型基底细胞癌14例;医师B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有40例,非色素型基底细胞癌有10例。
两名医师通过皮肤镜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正确率、灵敏度、误诊率等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皮肤镜诊断和组织病理诊断的也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
结论:皮肤镜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与组织病理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有很好的诊断一致性,皮肤镜诊断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肤镜诊断;组织病理诊断;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是现今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皮肤恶性肿瘤之一。
其肿瘤生长缓慢,能在人的皮肤上产生局部的破坏作用。
近几年患有基地皮肤癌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并且在青年人群中的上升速度最快,多发生在头面部,严重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
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在诊断中出现误诊的问题。
从而会产生病情治疗延误和过分治疗问题。
皮肤镜的使用是一种可以实现无创诊断的方法,可以直接对体表皮和肉眼看不见的皮下组织形态进行观察。
本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基底皮肤癌治疗的48例患者,用组织病理诊断之后,采用皮肤镜观察的方法进行诊断,总结皮肤镜诊断色素基底细胞癌的效果,计算两名医师采用皮肤镜诊断的正确率、灵敏度和误诊率。
有效的评价皮肤镜在诊断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下特征分析李亚娟;尹嘉文;杨文林【摘要】目的:总结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利用无创手段诊断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图像.结果:23例患者全部具备基底细胞癌的经典指征,皮肤镜下各主要指征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巢、分支状血管、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蓝黑色斑片、白色无结构区、蓝白幕,一半以上的病例均出现这些特征.大的蓝灰色卵圆巢、蓝白幕和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在重度色素组基底细胞癌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色素组(P值均<0.05).结论:皮肤镜能明显提高基底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4页(P212-215)【关键词】基底细胞癌;皮肤镜;早期诊断【作者】李亚娟;尹嘉文;杨文林【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佛山 528234;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 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 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虽然恶性程度较低,但仍可出现局部浸润破坏,甚至造成毁容性损害[1],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目前,病理检查仍是BCC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性和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对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BCC诊断较困难。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直观地观察人体表皮和表皮下部肉眼无法识别的形态学特征,与组织活检相比,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皮肤科门诊23例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BCC的皮肤镜图像特点,对临床医生利用皮肤镜辅助诊断BCC、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科行皮肤镜检查且经病理检查确诊为BCC的患者。
皮肤镜辅助诊治基底细胞癌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8-12-06T09:38:21.8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1期作者:陈少宁[导读] 结论:皮肤镜辅助诊治BCC,能够降低患者就诊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
(陕西省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目的:分析皮肤镜辅助诊治基底细胞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48例BCC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活检术明确诊断后再次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治疗组患者皮肤镜辅助设计手术切除范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9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组就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皮肤镜辅助诊治BCC,能够降低患者就诊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皮肤镜;基底细胞癌;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134-02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简称BCC)是中老年常见皮肤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该病发展缓慢,很少转移,淡长期延误治疗,可导致周围组织侵蚀和破坏,严重者可未见患者生命安全,早期完整手术切除可达临床治愈[1]。
莫氏(Mohs)显微外科手术是首选,但其技术限制了基层医院的应用。
目前临床多采用活检明确诊断,再行二次手术完整切除。
我院2015年10月引进JD801系列皮肤医学影像工作站,采用皮肤镜技术辅助诊断BCC,辅助设计切除范围,术后辅助动态随访,并与传统活检病理确诊、二次手术完整切除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研究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BCC患者(均为病理证实),共计48例。
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2.0±2.4)岁,病程6月~2年,平均病程(10.2±3.5)月,皮损大小为0.4~2.3cm,平均值(1.3±2.4)cm,均发生于面颊部。
【病例】鼻翼基底细胞癌1例CTMR影像表现【临床资料】男,64岁。
发现右侧鼻翼肿物4年。
【影像图像】CT平扫CT增强扫描MRI【影像表现】右侧鼻翼软组织肿块,累及右侧鼻唇沟,表面不规则,平扫CT值约为35 Hu,增强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为45 Hu。
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基底层受累,DWI呈低信号。
———-♀【病例讲堂】分割线♀———小编留言:这些患者是别人的,但这些症状你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学习才是前进的唯一路径,有思考才有进步哦!【影像诊断】考虑鼻翼肿物,考虑基底细胞癌可能性大。
【病理】右侧鼻翼肿物,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可见假腺腔,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样排列,符合基底细胞癌。
【最后诊断】基底细胞癌【讨论】基底细胞癌发生转移率低,比较偏向于良性,故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基于它有较大的破坏性,又称侵袭性溃疡。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
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
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
基底细胞癌的基底及边缘常有黑色色素沉着,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本病为来自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它与日光照晒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好发于日光照晒的头、面、颈部或手背等处。
现在普遍认为它是来自表皮多潜能细胞的肿瘤,用单克隆抗体证实基底细胞癌来自表皮细胞。
【鉴别诊断】1、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也可有色素,易和色素痣及黑色素瘤混淆。
黑色素瘤多见于60~70岁患者,可起源于表皮的黑色素细胞或原先存在的痣细胞恶性临床出现痣短期内增大、发痒、疼痛、周围皮肤发红,出卫星灶,搔抓后结痂、渗出、出血溃疡要警惕。
2、皮脂腺癌多见于老年女性,上睑好发,一般不穿皮肤和黏膜,为无痛性黄白色结节,表面皮肤常无溃疡胞。
3、鳞状细胞癌起源于眼睑皮肤或黏膜上皮层,病程较短,发展较快,多见于男性。
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分析发表时间:2018-09-30T15:02:41.7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徐巍呙登辉陈静郭梦茜[导读] 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
(湖北省南漳县中医院皮肤科湖北襄樊 441500)【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
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皮肤镜检查,同时进行了病理确诊。
结果: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60例、58例与59例,检出率为100.0%、96.7%和9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可为患者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查工具。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皮肤镜;检出率【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38-02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皮肤病的发病人数迅速增加,严重人民的身心健康。
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型肿瘤,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为恶性的皮肤癌[1]。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看到不同表现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这是由于发病的过程中皮损多样性,为此也对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2]。
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性辅助诊断仪器,为皮肤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本文探讨了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选择自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性别、年龄、病程不限;年龄18~80岁;病理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发病部位在头面部。
71例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下特征分析李彦波;徐峰;刘波【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6(032)012【摘要】目的::明确基底细胞癌在皮肤镜下的特征,为临床皮肤镜鉴别色素性皮损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71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损皮肤镜图像。
结果:最主要的皮肤镜指征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蓝灰色卵圆形巢(78.9%)、血管模式(74.6%)、多发性蓝灰色小球(60.6%)、溃疡(57.7%)、叶状结构(21.1%)。
单纯临床诊断符合率为55%,加用皮肤镜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4%,提高了40%。
结论:皮肤镜可提高临床诊断基底细胞癌的符合率。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dermoscopic features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in order to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The dermoscopic images of BCC lesions from 71 patents ( 71 tissues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main dermoscopic features of BCC were large blue-gray ovoid nests (78.9%), scatter patternof vessels (74.6%), multiple blue-gray non-ag ̄gregated globules (60.6%), ulceration (57.7%), leaf-like areas (21.1%). The agreement of the clinical di ̄agnosis with dermoscopy was increased by 40% compared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without dermascopy. Conclusion:Dermoscopy can increase the agreement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BCC.【总页数】4页(P705-708)【作者】李彦波;徐峰;刘波【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2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病理特征分析 [J], 唐政2.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下特征分析 [J], 李亚娟;尹嘉文;杨文林3.基底细胞癌皮肤镜下特征分析 [J], 丁一4.基底细胞癌患者皮肤菌群特征分析 [J], 杨云;吴雨5.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高频超声成像特征分析 [J], 翟俊莎;李艳;刘艳;张力文;章培;付丽新;王文菊;徐磊;李聪慧;孟慧敏;郑璐;聂晶;沈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癌的诊断有哪些新进展皮肤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皮肤癌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皮肤癌诊断的新进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情况。
一、皮肤镜检查皮肤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它可以将皮肤放大数倍至数十倍,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皮肤表面的细微结构和血管形态。
对于早期皮肤癌的诊断,皮肤镜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在皮肤镜下,黑色素瘤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的色素网络、蓝白幕、不典型的血管结构等特征。
基底细胞癌则可能呈现出树枝状血管、溃疡、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活检。
二、反射共聚焦显微镜反射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能够提供皮肤组织的实时、在体、高分辨率的细胞水平图像。
它可以深入皮肤表层以下,对病变部位进行断层扫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边界和深度。
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皮肤病变,反射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信息,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
此外,它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对病变进行监测,评估治疗效果。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皮肤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通过检测基因突变,如 BRAF、NRAS 等,有助于确定黑色素瘤的亚型,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皮肤癌,以及预测肿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
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如循环肿瘤 DNA、microRNA 等,也在皮肤癌的诊断和监测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虽然本文开头强调抛开 AI 常用的算法和训练模式,但不得不提的是,人工智能在皮肤癌诊断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对大量皮肤病变图像的学习,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识别出皮肤癌的特征,并给出诊断建议。
然而,目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仍处于研究和验证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