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应对自然灾害(第2课时)部编版
- 格式:pdf
- 大小:7.10 MB
- 文档页数:32
(精品)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应对方法认识不够全面,对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应对方法。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应对方法。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对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游戏教学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情境和游戏,准备道具和材料。
3.提前通知学生,让他们搜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自然灾害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3. 操练(15分钟)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设计实践操作环节。
如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洪水来临时如何逃生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对方法。
4. 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人教版(部编)六下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是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五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应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自然灾害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灾害知识,但对于如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此外,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会感到恐惧和无助,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也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学会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应对、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应对、团结互助的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灾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自然灾害。
5.实践活动:模拟自然灾害发生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第5 课应对自然灾害教学目标1.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灾害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
2.学习不屈的抗灾精神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3.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灾害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
2.学习不屈的抗灾精神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教学难点1.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用行动共同保护地球预防、减少自然灾害。
2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校园平面图;学生课前调查校园人员分布资料查找关于汶川地震时抗灾救灾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上节课的调查表。
季节自然灾害春夏秋冬 2.第小组汇报。
3.全班交流汇报。
4.师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如何抵御自然灾害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5.揭示课题5.应对自然灾害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抵御自然灾害 (一)增强避险意识 1.思考如果遇到下列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雷电、地震、山洪、泥石流等2.说一说下面同学的避险方法正确吗为什么 (1)雷电交加时在大树下避雨。
(2)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
(3)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空旷的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撒离暂时躲在小房间的墙角护住头部。
(4)当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3.师小结第(1)和(2)是不正确的雷电天气在大树下避雨有触电的风险山洪、泥石流高发期在山谷扎营有被泥石流冲走的风险。
4.选一选。
(1)在教学楼上遇到地震下列做法对不对 A.不顾他人抢先一步冲向门口 B.躲到卫生间或楼梯附近 C.蹲到教室中央 D.跳窗而下 E.躲到墙角 F.大声呼喊 G.地震停了原地不动等别人消息 (2)如果在野外遭遇泥石流语怎么样逃生呢 A.赶紧躲进山谷小屋子关好门 B.爬到小树上 C.挽起袒角做好涉水准备D顺山谷快向下跑 E.坚守原地等待救援 F向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坡顶跑 G.找块大石头站在上面 5.小结掌握正确的防御自然灾害的方法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关键。
道德与法治《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习题(附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2.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4. 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5. 自然灾害后的心理调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自然灾害后的心理调适。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应对。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视频教学:播放自然灾害应对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让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视频教学:播放自然灾害应对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附答案:1. 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台风、冰雹等;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生物灾害包括蝗虫、鼠灾等。
2.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预警信号的含义,学会紧急避险、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地震时的“三步走”原则(低头、蹲下、抓稳)、洪水时的“逃生三原则”(高处、干燥、安全)等。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六年级下 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课题 《应对自然灾害》单元单元 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爱护地球共同责任 课时课时 1学习学习 目标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2. 明确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明确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3.3. 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约束自身破坏性行为。
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约束自身破坏性行为。
重点重点 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原因,意识到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原因,意识到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难点难点 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生存家园,抗击自然灾害的决心。
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生存家园,抗击自然灾害的决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台风海贝思登陆日本》视频播放《台风海贝思登陆日本》提问:观看视频台风肆虐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提问:观看视频台风肆虐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过渡: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渺小,人类生命又是那样的脆弱。
正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么自然界还有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呢?之一粟”,那么自然界还有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呢?观看观看谈感受谈感受 自然导入自然导入台风海贝思是日本近年来最严重、破坏性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害。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活动一:数据分析现国情2019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干旱、地震、地质灾害为主,森林草原火灾和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经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红十字会总会、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核定,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909人死亡失踪,12.6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925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70.9亿元。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了解防灾避灾的必要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2.能通过绘制家庭逃生图,增强避险意识,提升避险能力。
【课前预习任务】
调查遇到雷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正确做法以及我国的防灾避险工程有哪些。
【课后作业】(选做其中一项)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防灾避灾知识,请你记录下来。
2.学习本课之后,请结合你家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张逃生图,将其画在下面的图框里,并与家人进行分享或贴在家里合适的位置。
课题: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5.应对自然灾害(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在遇到雷电、山洪、地震和泥石流这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安全应对。
知道国家层面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防灾减灾工程、科技、法律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2.能力目标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学会避险自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灾害面前,要有镇定自若的态度和不畏艰险的勇气。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1.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地区,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表现及带来的危害,清楚引起灾害的原因。
了解了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
那如果我们遇到万一遇到自然灾害,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应对自然灾害》的课堂。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
2.目标解读:本课学习,同学们要知道在遇到雷电、山洪、地震和泥石流这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安全应对。
知道国家层面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防灾减灾工程、科技、法律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活动一:防御自然灾害。
(一)避险意识小测试1.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2.你有避险意识吗?仔细阅读39页“活动园”中的内容,仔细阅读下面的图片与文字,你觉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对于那些错误的行为,说一说错在哪儿,应该怎么做?3.学生读图文,讨论交流。
4.指名回答。
(二)自救自护能力待提高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在遇到雷电、山洪、地震和泥石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1.防避雷电要细心:A.室内预防雷击。
关好门窗,不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不打电话,不靠近金属设备。
另外,不穿潮湿的衣服,不靠近潮湿的墙壁。
第5课《防御自然灾害》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主题: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的国家”里的第5条,了解我国曾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互护与互助。
“我们共同的世界”中的第6条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等内容。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了解必要的安全自救的方法时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救的意识,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灾害预警信息。
教学目标1.增强避险意识,学习一些常见的自救自护知识2.知道依靠科技和法律手段可以减少伤害评价任务1.能够分辨避险行为的正确与否,并说一说如何正确避险(完成目标一)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预警信息(完成目标一)时撤离,我们就要暂时躲在小房间的墙角,护住头部。
当泥石流发生时,我们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解释为什么,出示一个视频】图1、图2是错误的,雷电天气在大树下避雨,有触电的风险,山洪、泥石流高发期,在山谷扎营有被泥石流冲走的风险。
这位同学说得很正确。
与雷电交加时,我们应该远离树木,尽量降低身体高度,双脚并拢。
在山区露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
3.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有避险的意识,当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首先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冷静清醒的头脑,才能保护好我们自己。
4. 可能有同学会说,这些泥石流啊,雷电什么的离我们太遥远了,那出现火灾怎么办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校园平面图,你们知道这种平面图的作用是什么吗?5. 请大家仔细观察、思考,你觉得这两幅校园逃生图哪一幅绘制的对?哪一幅绘制得是错的?为什么?(学生交流)6. 到底哪幅图对哪幅图错呢?现在老师就来揭晓答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人类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2.道德修养:知道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提升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与技能。
3.责任意识:学习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感人事例,感悟人们在危难中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由生活中的预警信息引发对灾害危害的重视,增强防灾避险意识。
(重点)2.通过安全自护大闯关,实际锻炼并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难点)3.了解我国从科技创新、综合治理、法律保障等方面筑起安全防线,感受人们正在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避险意识不可少1.一条短信引发的避险思考(1)导入:老师的手机里经常会收到各种短信,有的是家人发来的信息,有的是广告,还有一条这样特别的短信,我们一起来看看。
(2)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短信截屏图片或短信录音)今天有暴雨,气象局温馨短信提醒你:雨天路湿滑,行车小心驾。
雨天多雷电,出门要躲闪。
雨天天阴沉,心情别烦躁。
(3)提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短信?预设:这是一条天气预警短信。
追问:通常你们家人收到类似的天气预警短信,会怎样做呢?预设1:我妈妈会提醒我带好雨具。
预设2:没事就会不出门。
预设3:当作普通短信,看过就过去了,不怎么在意。
点评:收到这类短信,有的同学的家人很重视,并作出了相应的准备,有的同学的家人并不重视。
对这类短信的重视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避险意识。
2.重视不够引发的安全隐患提示:生活中,类似天气预警短信这类的自然灾害预警提示有不少。
谁能举例说一说?预设1:容易滑坡的地方,往往会有安全警示牌在提醒我们。
预设2:每当台风来临前,电台电视台会连续播放相关信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预防台风危害。
点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
这些不同形式的提示,都是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
教学设计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2.活动:实践小达人如果遇到下面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这么做?(1)雷电(2)地震(3)山洪(4)泥石流(1)仔细阅读下面的图片与文字,你认为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那些做法是错误的,对于错误的行为,说一说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小结:在雷暴多发的日子,不能去垂钓,不能接打手机,不要发短信使用电话线上网,尽量避免到空旷的地方去。
(2)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
小结: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一旦发生山洪或者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山谷扎营的人就会来不及撤离而遇到不测。
3.知识窗:常见灾害避险小常识——地震4.画一幅校园逃生图让我们来画一幅校园逃生图。
5. 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监测预警系统?当你接收到这些预警信息时,你和家人是怎样做的?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Ⅳ、Ⅳ、Ⅳ级),分别代表一般、较严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6.议一议:为了防御自然灾害,国家有哪些举措?示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有助于提升国家对灾害天气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1.法律链接运用法律防灾减灾《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
目标导学二:不屈的抗灾精神1.面对疫情,谁在同它战斗?你有何感受?是医护工作者,是志愿者,是人民军队,是每一个防疫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是每一个普通....万众一心,共同战“疫”,让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控制!这就是一不屈的抗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