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美的奥秘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旅行中的数学”与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
单一种车的租法。
独立尝试,分别计算出两种车所需的数量以及租金,比较出选择哪一种车比较
两种车混合的租车法。
①独立思考: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法?
③生汇报,师板书。
在解决租车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生自由发言,
、根据情境图,独立选择,分别计算用餐的费用。
、小组交流,检查同学的计算,并选择比较好的搭配方式,说说理由。
、百度搜索菜单价目,让学生练习用餐价格的计算方法。
/weili_700693.html
(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及说理能力,同时渗透节俭以及科学。
《认识比》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小学数学3.课时:第1课时【教学课题】《认识比》: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8~69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材分析】主要通过研究例题1与例题2,总结比的意义,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1引导学生研究同类量的比。
教材从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果汁与牛奶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可以用比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2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类量的比,启发学生理解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体会不同类量的比。
综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能正确地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和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百度搜索。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出示复习题:六(1)班数学兴趣小组有女生5人,男生8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提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2.提问: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a÷b= ?(b≠0) (?让a)学生填上分数并说明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老师板书:a÷b=b 百度搜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question/336065545.html?an=0&si=7 (设计意图: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同类量的比;用分数表示结果,旨在理清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比与除法、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5.2《勾股定理》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3、课时:第1课时4、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研究课本,百度搜索勾股定理相关文字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勾股定理知识,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邮票吗?看老师这张,(展示勾股定理邮票)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百度搜索:/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 =result&fr=&sf=1&fmq=1322571165036_R&pv=&ic=0&z=&se=1&showtab=0&fb=0& 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9%B4%B9%C9%B6%A8%C0%ED%D3%CA%C6 %B1&s=0%23pn=0这是我国和国外为纪念勾股定理的发现而发行的邮票。
中学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走访调查,了解商场营销手段的具体事例。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探究建构不等式模型的过程,渗透分类讨论,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涵;教育方面: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关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发展思维,体会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本节内容是《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课时,从知识结构来看,它的学习建立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这一节知识的延续;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来看,学习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商场营销手法和商品促销相关的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模型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我把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关键是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3、随堂练习,巩固深化;4、课堂小结,发展潜能;5、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教案设计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姓名:韩冬/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6%BD%B7%E7 %B3%B5&in=21709&cl=2&lm=-1&pn=0&rn=1&di=21112080135&ln=1574&fr=&fmq=&ic=&s=&se= &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A6%C2%ED %B1%EA%D6%BE&in=12360&cl=2&lm=-1&pn=0&rn=1&di=5322861615&ln=2000&fr=&fmq=&ic=&s =&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BC%B3%DB %B1%EA%D6%BE&in=20321&cl=2&lm=-1&pn=0&rn=1&di=31772490483&ln=2000&fr=&fmq=&ic=0 &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3、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教案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数学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2)搜索有关分数产生的知识二、教学课题1、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对例题的教学,理解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在掌握一些整数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本单元一开始就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人体结构变化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让学生在关注自身成长的同时,感受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
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分数,能正确的读、写分数。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悟数学来自生活,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策略:1、教学中主要采取动手操作、自主研究的教学方法。
2、教学具准备:学生:每小组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纸片,答题卡一张、圆形纸一张、彩笔一支。
教师:各种图形纸片、一段毛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以图激趣,导入新课。
1.观胎儿图,引出一半百度搜索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 =-1&st=-1&fm=result&fr=&sf=1&fmq=1327805636453_R&pv=&ic=0&z =&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 D0%A1%D1%A7%C8%FD%C4%EA%BC%B6%CA%FD%D1%A7%C9%CF%B2%E1%BF%CE %BC%FE&s=0#pn=120同学们,(课件出示胎儿图)请看大屏幕,猜猜他多大了?他还没出生呢,这个时期为胎儿期,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仔细看看,胎儿时期头部的高度大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2.操作学具,深入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