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
- 格式:pptx
- 大小:70.49 MB
- 文档页数:3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生活中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注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放大镜、记录纸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声音,如鸟叫、汽车鸣笛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并记录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声音的产生。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具体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往往缺乏对声音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声音的科学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介质传播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鼓、尺子、气球等物体的振动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在空气、水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和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声音,探究声音的奥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声音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系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声音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探讨声音的产生原因。
3.探究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4.探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声音。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声音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振动空气音调、响度、音色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了声音,我们的很多活动将无法正常开展。
然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很熟悉的东西,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和声音有关的一些问题。
在11.壹五四年级家长开放日执教了《听听声音》一课,本课是声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让学生了解对声音的认识,引发学生关于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用耳朵倾听周围世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
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知声音,并且能够对不同的声音加以区分,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一定的了解,最后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内容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听周围的声音;2.听音叉发出的声音;3.听敲击装有不同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
学生在一个环节的发言非常踊跃,能够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这些声音包括读书声、风声、脚步声、水流声、汽车发动声、喇叭声等等。
在聆听了周围那么多的声音之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通过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认识,我们一起进行了总结:物体之间的'撞击和摩擦等都会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
下面带领学生认识一种专门用来发声的仪器——音叉,再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先轻轻的敲打,然后是重的敲打,从活动中明确音量可以用强弱来表示。
最后通过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让学生认识音高,更深入地了解声音。
本堂课的教学在实验的设计上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是盲目敲击,而没有思考到敲击后所产生声音的不同。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在完成《听听声音》这一课时的教学后,我深刻体会到这一课作为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其重要性及对学生兴趣激发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明确了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且认识到虽然看不到声音,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能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汇来描述不同的声音,这一目标基本达成。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初步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活动一“听听周围的声音”中,学生积极参与,准确区分了动物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体现了良好的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并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活动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中,学生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已知和未知,还积极与小组成员分享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声音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知识点》在四年级的科学上册里呀,“听听声音”这部分内容可有趣啦。
咱先来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吧。
其实声音的产生和物体的振动是分不开的呢。
就像咱们敲鼓的时候,你看那鼓面,在鼓槌敲下去的瞬间就开始振动啦,然后就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
还有像吉他的弦,用手拨一下,弦就来回振动,美妙的音乐就出来啦。
这振动啊,就像是声音的源头,要是物体不振动,那可就没声音喽。
那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呢?声音可以在很多介质里传播呢。
在空气中,声音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以波的形式传播开来。
你在操场这边喊小伙伴的名字,声音就穿过空气传到小伙伴的耳朵里啦。
而且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还不一样哦。
在固体里传播得可快啦,像在铁轨上,火车还在老远呢,趴在铁轨上就能先听到火车的声音。
在液体里也能传播,你在水里游泳的时候,旁边要是有人敲东西,你能听到那种闷闷的声音,这就是声音在水里传播啦。
声音还有高低之分呢,这就是音调。
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高的,音调就高,就像小鸟的叫声,“叽叽叽”,音调比较高,听起来很清脆。
频率低的呢,音调就低,像老牛的叫声,“哞哞哞”,低沉又缓慢。
声音还有强弱的区别,这就是响度啦。
你用力敲鼓,鼓发出的声音就很响亮,你轻轻敲呢,声音就比较微弱。
这响度就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大,响度就大,振动幅度小,响度就小。
再说说声音的音色吧。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一样的。
就像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你一听就能分辨出是爸爸的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乐器也是这样,钢琴弹出来的声音和小提琴拉出来的声音,音色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咱们能在乐队里轻松区分出各种乐器的声音。
哎呀,这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的知识点真的很有趣呢。
它让我们对周围的声音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这些知识点真的很实用,也很神奇。
它让我们了解到声音背后的秘密,原来我们每天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这么多科学原理在里面呢。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深入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声音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的量化理解,以及对声音传播条件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最后进行总结和讨论。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铃声,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深化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5.总结与讨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物体振动——-> 空气振动——-> 耳朵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四年级的娃儿些讲了《听听声音》,讲完之后心里头还是有点儿感想嘞。
一开始,我就拿了些能发出不同声响的玩意儿,比如铃铛啊、哨子啊,还有那种一按就“啪”一声的小玩具,娃儿些一看就兴奋了,个个眼睛瞪得圆溜溜的。
我就让他们轮流来耍这些玩意儿,听听声音有啥子不同。
娃儿些耍得开心,学得也起劲,教室里头叽叽喳喳的,都是他们在讨论声音的大小、高低。
然后,我又让他们闭上眼睛,我悄悄弄点儿声响,比如翻书、拍桌子,让他们猜猜是啥子声音。
这个环节,娃儿些可认真了,一个个竖起耳朵听,生怕错过了啥子。
我看他们这样子,心里头还是多高兴的,说明他们对这个课感兴趣嘛。
不过,也有一点小遗憾。
就是有些娃儿在耍那些玩意儿的时候,光顾着好耍,忘了要观察声音的特点了。
还有个别娃儿,注意力不太集中,别人在发言的时候,他自己在底下耍。
这些都需要我以后再上课的时候,多提醒他们,让他们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上得可以嘞。
娃儿些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耍得开心。
我觉得,科学课就是要让娃儿些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科学。
以后,我还要多想办法,让课堂更有趣,让娃儿些学到更多知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共同探讨声音的特性。
3.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尺子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一名学生发音,另一名学生观察其喉咙和嘴巴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两人相距一定距离,一方说话,另一方听,观察声音的传播。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相关问题。
同时,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所关注,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声音经验,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声音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声音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声音的特点。
3.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盆子、尺子、绳子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感受到歌曲中的哪些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将一个气球放入盆子中,用木棒敲打气球。
让学生观察和听觉气球被敲打时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被敲打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尺子敲打桌子,观察和记录尺子被敲打时的振动。
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巩固(5分钟)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用课件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
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些声音的特点?如: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
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
①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②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
③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