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 声音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831.50 KB
- 文档页数:20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
在第1课“听听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的变化。
这一课的活动学生将用熟悉的钢尺、橡皮筋和鼓,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本课教材围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的变化。
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
钢尺是声音单元重要的实验材料,它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第二和第三个活动是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
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那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这个问题既能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研讨环节还有一个拓展实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演示实验。
这个实验中,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
【学情分析】判断声音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是没有难度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声音有强弱变化,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
在3个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容易得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关”这样的结论,确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振动幅度”,而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及总结。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6.声音的高与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高与低》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的高低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高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快慢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b.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声音的高低2.振动快慢3.关系:振动快慢→ 声音的高低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第5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和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增强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实验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问题引导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喇叭的音量调节、电话的听筒等。
第3课声音的变化背景和目标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
这一课的活动将为学生们提供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
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
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科学概念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1.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2.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3.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4.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
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
这一部分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同步练习
1、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3、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指的是声音音调。
4、楼道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指的是声音幅度。
5、用力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
6、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二、判断题
9、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
10、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
11、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长发出的声音越高。
(×)
12、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
13、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
14、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
三、实验题
15、设计实验证明“尺子伸出得长短,音高会发生变化?”
答:实验材料:尺子
实验过程:先将尺子伸出8厘米,拨动尺子,将尺子伸出16厘米,将尺子伸出24厘米,将尺子伸出32厘米,用相同的力拨动,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尺子伸出得越短,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越高。
实验结论:尺子伸出得越短,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2019-2020年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3、声音的变化教科版知识点练习第五十篇➢第1题【单选题】弹琴时会发出“dou.1 ruai.2 mi.3 fa.4”等声音,期中音调最低的是( )A、dou.1B、ruai.2C、mi.3D、fa.4【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人们正常交流的音量在( )范围之内。
A、1~15B、40~60C、70~90【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时,描述正确的是( )A、水越满,音越高B、水越满,音越低C、水的多少和声音的高低无关【答案】:【解析】:➢第4题【判断题】影响钢琴发音不同的条件是弹琴的速度快慢。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没有关系。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6题【判断题】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小雷说昨晚下雨时的雷声很大。
这是对声音的描述。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0题【判断题】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1题【判断题】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2题【判断题】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3题【判断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4题【判断题】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5题【填空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得紧,声音______,这是因为______;拉得松,声音______,这是因为______;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______,轻轻拨,声音______。
7.教师提问:这时,我们的出什么实验结论呢?正像大家所说的物体振幅大小与声音的强弱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分钟拓展1.教师谈话:应用这个科学结论,你能解释一些现象吗?我们曾经用音叉做过实验,像图中这样,如果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的小球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如果老师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后分别去接近小球又会有什么不同呢?请你用刚刚得到的结论预测一下即将发生的现象。
2.同学发言:我预测,如果拿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小球,小球会被振动起来。
就跟鼓面的豆子跳起来是一样的。
如果老师使劲儿敲了音叉后,音叉振幅会大,接近小球后小球也会振得高。
用小劲儿敲音叉后,音叉振幅小,接近小球后,小球也会被振的低一些。
(视频)真的像同学的预测一样,看来你已经掌握了这个声音规律。
3.教师谈话: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音箱,音箱是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
下面为大家播放一首《闪闪红星》,请你仔细观察音箱喇叭前的小纸条发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4.同学发言:我发现音量逐渐变大以后,喇叭前面的小纸条就逐渐振动起来了,这是喇叭的振幅变大引起的。
音量逐渐变小后,喇叭前面的小纸条振动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喇叭的振幅也减小了。
5.教师总结: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幅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1分钟材料准备1.教师讲解: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声音的高与低》。
请同学们提前准备一下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像铝片琴、口琴。
---------------------学习小技巧---------------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小学生想要成绩特别的突出学习计划还是不能少的。
有的人会有疑问,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为什么还要制定学习计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
1、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声音单元实验报告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
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
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步骤: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