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比较研究2019
- 格式:docx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9
论中西古典诗学的差异——叶维廉《中国诗学》比较研究
王一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4(000)027
【摘要】《中国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比较文学领域的杰出的理论家叶维廉先
生的经典代表作,该书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中西古典诗学进行比较阐释,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奥妙与玄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总页数】1页(P360-360)
【作者】王一
【作者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2
【相关文献】
1.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中的言语差异比较研究 [J], 赵玲;
2.外国舞蹈与中国舞蹈文化比较研究——从中西传统舞蹈艺术的比较看中西审美的差异 [J], 潘晶; 潘鑫
3.中西方研究生时间取向差异比较研究——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和国关研究生为例 [J], 许戈辉
4.中西方商业诚信伦理传统的差异与比较研究 [J], 赵丽涛
5.中西医诊断术语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J], 李永;陈启亮;赵文;詹杰;黄曙文;王洋;李灿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摘要:诗歌作为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爱情诗始终是古今中外诗歌界的主旋律,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中都有不少描写爱情的诗篇。
然而,就爱情诗这一题材的表达方式而言,中西方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英美文学及汉语史上的一些经典爱情诗,结合英美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对比分析来研究跨文化下中西爱情诗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不同的爱情观。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诗表达方式对比研究一、中国诗歌的现实性和人间性与西方诗歌的神秘色彩之对比1、与中国现实性相对的西方“来世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表现的不同之处很大程度上与有无宗教传统有关。
西方宗教传统使人相信,人并不终止于死亡,即使死后,也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等待他们。
如果他们在人间表现的足够好的话,死后便有希望进入天国。
既然人生在死后并不终结,那么爱情也应该如此。
在西方,情人们对于死后的结合是极为确定的。
伊丽莎白勃朗宁的《我是怎样的爱你》一诗中: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诗人表达的爱情穿越了生死的界限,将爱情一直延续到来生,这种宗教色彩展示出了爱情的永久性。
由于西方人相信来世相会之说,因此他们诗歌中所描绘的来世相见便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情人也往往被描绘成天使而非凡人。
为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文化中所展现的被高度理想化的精神恋爱,这完全不同于中国诗歌中的现世性。
在中国,因为缺少类似的宗教传统,并没有天国和在天国里续前缘之说。
人们认为,爱情像生命一样具有现世终结性。
死亡会终结一切爱情,死后也无法再延续。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夫妇相约“黄泉下相见”,不过是相约一起情死的代名词,并不是真的相信有一个死后世界。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一)1“人:诗意的栖居”是(B)提出的。
A、尼采B、荷尔德林C、萨特D、海德格尔2(C)是一种文学中最抽象的表达形式。
A、小说B、寓言C、诗D、散文3以下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ACD)。
A、伤痕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反思文学D、寻根文学4关于诗研究的学问即是诗学。
(×)5诗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文体形式。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二)1《列宁格勒交响曲》的创作者是(B)。
A、贝多芬B、肖斯坦科维奇C、莫扎特D、舒伯特2(C)是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
A、伊斯兰教B、道家C、基督教D、佛教3以下(D)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
A、叔本华B、尼采C、黑格尔D、柏拉图4哲学强调的是一种感性思辨。
(×)521世纪这一时代是一个高度敬仰纯艺术的时代。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一)1在古希腊时期,(A)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A、小说B、史诗C、抒情诗D、戏剧2亚里士多德的(C)最早出现“诗学”这个术语。
A、《工具论》B、《形而上学》C、《诗学》D、《政治学》3以下属于雅典的三大悲剧诗人的是(ABD)。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波利斯D、欧里庇得斯4在西方文化传统上,“poetics”已有三千多年独立学科的历史。
(×)5诗学是一门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二)1文学理论要比文艺理论概念外延要(C)。
A、大B、一样C、小D、说不清2“poetics”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是由(C)提出的。
A、柏拉图B、黑格尔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3(B)把“poetics”定义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学的论述或者是关于笔记的汇编。
A、《牛津百科全书辞典》B、《兰登书屋英语辞典》C、《世界之书百科辞典》D、《简明牛津英语辞典》4诗学是对文学、建筑、绘画等总体艺术门类的文学批评。
(√)5西方学界把关于诗的研究作为一个方向来指称时,更多使用的是“poetics”这一词。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不同的历史传统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 —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中:《诗经》《楚辞》“诗言志” 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丰华瞻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改变,锡德尼《阿卡迪亚》、斯宾塞《牧人月历》19C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露西》拜伦雪莱济慈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大多是中小地主知识分子中较为软弱的一群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白居易“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西方隐居诗华兹华斯汤姆逊《四季》“垮掉的一代”加里·奈斯德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那么,中西山水田园诗又有哪些不同呢?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对比研究》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在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下独具特色。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种文学形式,深入探讨其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探索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在主题选择、表现形式以及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本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环境下文学创作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历史背景进行对比,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接着,从主题与表现形式两个层面,详细对比分析叙事手法、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主题选择等内容;随后,将阐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传统对这两种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两种文学之间的异同,并对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进行探讨。
1.3 目的通过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的:首先,促进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对比,加深我们对这两种文学形式的了解;其次,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探讨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最后,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风格和意义之间的异同,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历史背景对比2.1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拥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样的特点。
古代中国文学以诗、词、曲、赋等为主要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成为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2.2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演变过程西方文学源远流长,包含了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文学和中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两个主要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哲人和作家创造了伟大的作品,如荷马笔下的《奥德赛》,柏拉图撰写的哲学对话录等。
朱光潜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诗论》为例何敏【摘要】朱光潜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对早期中国比较诗学做出贡献。
其《诗论》即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跨文化视野及实践:通过对中西诗共同原理的比较与阐发,强调了比较诗学研究的共通性与异质性。
这种自觉性研究虽有不成熟的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上已有重要的影响及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异质性;《诗论》【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5-0030-04 作者简介:何敏(1975—)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诗学。
一比较诗学是一门历史不算太长的学问。
在当代法国学者艾田伯1963年所撰写《比较不是理由》一文中,作者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
这里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compar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于此,第一次正式提出。
中国大陆比较诗学术语正式提出则晚了近二十年。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发表的《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即介绍了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在某种意义上,这可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然而,如果不拘泥于比较诗学这个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界初,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历史一样悠久。
国学大师们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皆在此领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
此种研究虽非冠之以“比较诗学”之名,然而,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本身,即是自觉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其中,一代学术大师朱光潜(1897-1986),不仅在美学、文学、哲学、戏剧等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对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朱光潜的比较诗学研究主要体现在《诗论》一书的撰写之中。
1942年《诗论》第一版“抗战版”正式版,其后, 1948年正中书局的“增订版”, 1984年的“三联版”及1987年的“全集版”,集中地收录了朱光潜对中西诗不同异趣的审美观照的沉思。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积淀形成的典型意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英国的意象派,还是此后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发起的“意象派运动”,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两种意象理论在交流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异同在中西方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意象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积淀形成的典型意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英国的意象派,还是此后美国诗人庞德发起的“意象派运动”,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两种意象理论在交流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契合相通之处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中国古典意象理论和中国诗歌对美国意象派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诗人埃温说:“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的影响,美国诗就无法想象。
这种影响已成为美国诗传统的一部分。
”①这种影响使得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相通之处。
1.主客契合交融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实质都在于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契合交融,创造出“象外之意”。
在中国,意象这一概念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揭示了意象创造的真谛,即诗人在创造活动中“心物交融”,“情景交触”,达到内意与外象契合交融的境界。
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复合物”②。
关于复合物,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意象可以有两种。
中西现代派自然诗歌比较——以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和阎安《南方 北方》为例王琪莹 西北大学摘 要:现代派自然诗歌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激烈批判19世纪后浪漫主义诗歌,力图从古希腊抒情诗和法国象征派中吸取灵感,在创作中追求朦胧美。
他们以特有的创作方式表示着对社会的抗争,流露出对人生的惆怅。
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阎安是中西现代派诗人的代表,其二人的诗对于现代派诗歌研究有关键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现代派诗歌;比较研究;《未选择的路》;《南方 北方》作者简介:王琪莹(1993.11-),女,黑龙江省密山市人,西北大学2018级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文学、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59-02一、前言现代派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复合体,它既是一种思潮,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具体来说,“这个词常用于表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公认具有非常独特的观念、感受、形式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
(艾布拉姆斯,195)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阎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海峡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被评论家誉为“中国文坛最隐秘的精神贵族”。
二人的诗歌多从农村、民间的生活中汲取题材,相比于很多诗歌的“高大上”的题材,他们的诗则显得更“接地气”,而且他们的诗歌中都凸显了现代派主义和自然风格的写作手法,这对于现代派自然诗歌的研究也有极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吴晓东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幻象性诗学与拟喻性语言》、刘现合的《隐喻理论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等都揭示了隐喻与现代派诗歌的关系;谭旻雁的《新时期现代派诗歌的意象艺术》、王泽龙的《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等都重点探究了现代派诗歌与意象艺术的关系。
而以个例入手比较中西现代派诗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旨在通过中西较具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各自的一首作品,以点带面比较中西的现代派诗歌。
《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赵奎英笔记整理:fangzi 引论一、对象与范围“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代称与西方亚氏“诗学”概念直接相关。
中国古代即“诗学”与词、赋、曲、史等并列狭义学问与知识,不同与古代文论,也不等同于西方诗学。
本书诗学就是指文学理论。
语言诗学三层含义,最广义,指受某种语言哲学观念或语言学研究状况影响、从语言角度切入文学研究或对文学语言具有较高程度自觉或表现出某种特别关注的文学理论。
狭义,指20世纪初西方随俄国形式主义产生而兴起,即俄国形式主义诗学。
较广意义,指西方形式主义诗学一般是指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诗学。
语言观念往往直接决定文学观念,语言哲学直接影响诗学生成方式,人们对文学最初看法直接系于他们对语言认识,中西文学理论皆有一种从语言角度切入文学思索或研究诗学运用方式。
西方诗学传统,诗学与语言哲学明显一致。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四种文学批评模式均伴随某种语言观念或语言学理论兴起。
模仿说与“词物对应论”和语言起源上“拟声说”,实用理论与古代修辞学,表现理论与18世纪语言起源论“感叹说”,客观理论与20世纪语言哲学,都有明显一致性。
20世纪语言学转向以来,西方语言由思维和认识的工具转变成思维和存在的本体,文学语言也由传达文学内容的媒介上升到文学活动的本体,文学研究也成了语言学、语言哲学与诗学的结合。
本书的“传统”,主要是时间和精神两层含义。
“诗学传统”主要是精神含义上使用而言,“传统诗学”主要是时间含义而言。
二、基点与框架本书语言诗学使用最广义,简言之,一切关心语言基本问题的哲学和一切关心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语言学都可称作“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两大基本问题,一是语言与存在(语言与实在、语言与世界)、二是语言与思维。
前者具体表述为名与实、词与物之间关系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问题。
后者西方表现为语言与逻各斯的关系(逻各斯与理性、逻辑、思维密切相关)具体归结为语言的本质是逻辑的还是诗性的问题。
余虹:再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在《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中,我曾谈到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其说主要针对比较研究界将中国古代文论名之为诗学的现象。
我认为这种命名方式是未加反省的、不妥的、对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之间的比较研究是有害的,因为它人为地制造了两者同一的假象,其内在立场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在现代汉语语境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语境中,“诗学”一词的书写与读音样式(能指)虽来自中国古代文献,但其概念内涵(所指)却与原义相去千里。
事实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诗学”一词只是在能指层面上对西语“poetics”的替代,而不是在所指层面上对“poetics”的翻译。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杨载的《诗学正源》、范亨的《诗学禁脔》、汪师韩的《诗学纂闻》和鲁九皋的《诗学源流考》等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就有“诗学”一说。
然而,我们既不能将这里的“诗学”等同于古代“文论”,更不能将其等同于西方“诗学(poetics)”。
这里的“诗学”指的是有关“诗”的学问与知识,而“诗”是一种与“词”、“赋”、“曲”、“史”、“传”等并列的“文类”或“文体”,因此,“诗学”乃某一文类之学。
作为某一文类之学,中国古代“诗学”是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构想中来思考的,至于中国古代“文论”又是在形而上之“道”论及其相关的“天、地、人”之整体存在论模式中来展开的,即“文”被设想为“道之文”,其基本类型有“天文、地文、人文”,通常所谓的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指“人文之论”。
如此之中国古代“诗学”的所指显然不是“poetics”的所指。
poetics也指有关“poetry”的知识与学问,但作为poetics之对象的“poetry”通常指史诗或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诗,即使是作为狭义的poetics之对象的“poetry”也是指所有分行排列的韵文,因此作为poetics之对象的“poetry”与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诗”在概念(所指)上也是不能对译的。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一)1“人:诗意的栖居”是(B)提出的。
A、尼采B、荷尔德林C、萨特D、海德格尔2(C)是一种文学中最抽象的表达形式。
A、小说B、寓言C、诗D、散文3以下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ACD)。
A、伤痕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反思文学D、寻根文学4关于诗研究的学问即是诗学。
(×)5诗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文体形式。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二)1《列宁格勒交响曲》的创作者是(B)。
A、贝多芬B、肖斯坦科维奇C、莫扎特D、舒伯特2(C)是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
A、伊斯兰教B、道家C、基督教D、佛教3以下(D)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
A、叔本华B、尼采C、黑格尔D、柏拉图4哲学强调的是一种感性思辨。
(×)521世纪这一时代是一个高度敬仰纯艺术的时代。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一)1在古希腊时期,(A)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A、小说B、史诗C、抒情诗D、戏剧2亚里士多德的(C)最早出现“诗学”这个术语。
A、《工具论》B、《形而上学》C、《诗学》D、《政治学》3以下属于雅典的三大悲剧诗人的是(ABD)。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波利斯D、欧里庇得斯4在西方文化传统上,“poetics”已有三千多年独立学科的历史。
(×)5诗学是一门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二)1文学理论要比文艺理论概念外延要(C)。
A、大B、一样C、小D、说不清2“poetics”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是由(C)提出的。
A、柏拉图B、黑格尔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3(B)把“poetics”定义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学的论述或者是关于笔记的汇编。
A、《牛津百科全书辞典》B、《兰登书屋英语辞典》C、《世界之书百科辞典》D、《简明牛津英语辞典》4诗学是对文学、建筑、绘画等总体艺术门类的文学批评。
(√)5西方学界把关于诗的研究作为一个方向来指称时,更多使用的是“poetics”这一词。
(×)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三)1“诗学”作为词语的第一次使用最早见于唐人郑谷的(D)。
A、《鹧鸪诗》B、《云台编》C、《早梅诗》D、《中年》2(B)的《六一诗话》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话文本。
A、褚遂良B、欧阳修C、米芾D、颜真卿3以下属于西方文艺理论特征的是(ABC)。
A、思辨性B、逻辑性C、理性D、体验性4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西方文艺理论在思维方式上和审美心理上其实是没有差异的。
(×)5诗学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有的一个现成的概念。
(×)诗学与艺术、哲学的逻辑关系(一)1(C)是人作为生命体生存的最高级形态。
A、绘画和艺术B、文学与哲学C、艺术和哲学D、音乐和舞蹈2(D)能满足人对感性审美的欲求。
A、道德B、情感C、哲学D、艺术3以下属于思辨的理性文化的是(ABD)。
A、伦理B、宗教C、艺术D、哲学4黑洞就是一种密度超大的星球。
(√)5艺术不是理性的、思辨的。
(√)诗学与艺术、哲学的逻辑关系(二)1弦乐四重奏中包括了(D)把小提琴。
A、1把B、3把C、4把D、2把2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B)。
A、牛顿B、马克思•普朗克C、阿基米德D、爱因斯坦3以下属于舒曼钢琴曲代表作的是(ABC)。
A、《狂欢节》B、《蝴蝶》C、《童年情景》D、《核桃树》4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罗斯流行乐派作曲家。
(×)舒曼的作品反映了德国现实主义的优点和其缺点。
(×)无处不在的“辩论”1【单选题】在学习中,(D)才是最重要的。
∙A、求合∙B、效率∙C、知识∙D、发现2【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
∙A、争胜∙B、求和∙C、谋利∙D、口才3【判断题】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被称为显性剥夺。
(错误)4【判断题】学习的过程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尤其是思维创造。
(正确)辩论是一种“修养”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人物与“壕梁之辩”密切相关。
(D)∙A、荀子∙B、墨子∙C、孙子∙D、庄子2【单选题】以下选项中错误表述“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的是(A)。
∙A、是完整的、全部的∙B、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C、有可能是片断性的∙D、观察者的主观感知3【判断题】“白马非马”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都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正确)4【判断题】“本分而理”强调的是讨论具体事实和细节。
(错误)辩论的“真善美”1【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高层次。
∙A、辞藻的华丽∙B、诗意的栖息∙C、肉体的搏斗∙D、完全的胜利2【判断题】信息的碎片化不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任何偏差。
(错误)3【判断题】价值观念的输出是交流的终极目的。
(正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单选题】在辩论中,如果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这是D。
∙A、模糊概念∙B、模糊内容∙C、偷换内容∙D、偷换概念2【单选题】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其实是为了(C)。
∙A、扩大内涵∙B、扩大外延∙C、缩小外延∙D、缩小内涵3【单选题】概念的(B)是指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
∙A、内容∙B、内涵∙C、范围∙D、外延4【判断题】异地高考的外延小于高考移民的外延。
(错误)5【判断题】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也就是外延过大。
(正确)概念的定义1【单选题】以事实判断为主的概念和以(D)为主的概念,是辩题中经常出现的两类概念。
∙A、主观臆断∙B、客观存在∙C、群体意念∙D、价值判断2【单选题】在辩论教育公平时,可以暂且不考虑下列哪个因素?(C)∙A、资源分配合理∙B、结果公平∙C、性别平等∙D、机会均等3【单选题】“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属于下列哪种辩题?(B)∙A、判断性辩题∙B、比较性辩题∙C、猜测性辩题∙D、事实性辩题4【判断题】在辩论中,进一步论辩的基础是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
(正确)5【判断题】公平的全部内涵就是机会均等。
(错误)概念的对抗1【单选题】弱化对方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概念,对(D)是有益处的。
∙A、压迫我方概念空间∙B、扩充对方概念空间∙C、平衡我方概念空间∙D、压迫对方概念空间2【单选题】(B)是辩论中第一个层次的对抗。
∙A、价值对抗∙B、概念对抗∙C、行为对抗∙D、意义对抗3【多选题】概念对抗需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BC)∙A、底线∙B、概念的对抗性∙C、包容性∙D、交互性4【判断题】辩论中最高包容性的对抗,就是用对方概念作为本方概念的基石。
(正确)5【判断题】概念持平的意思是概念偏向于一方,但其内涵和外延均不可跨界。
(错误)杀人游戏中的价值判断1【单选题】辩论中,4号同学坚持投给1号,最终造成平局,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C)。
∙A、角色同一∙B、价值消失∙C、价值失真∙D、判断正确2【单选题】(B)是平民、警察、杀手形成博弈的基础。
∙A、相同的主体∙B、不同的价值目标∙C、不同的陈词∙D、相同的价值目标3【单选题】辩论中,四位同学在首轮发言中集体“装好人”,这是A的表现。
∙A、角色感不强∙B、进入角色快∙C、了解角色∙D、角色感强4【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思考和判断要保持行为一致,逻辑上可以不一致。
(错误)杀人游戏中的角色代入1【单选题】杀人游戏与社会生活均要求个体在活动中要主动(B)。
∙A、抵抗∙B、参与∙C、操纵∙D、顺从2【单选题】2号在辩论中面对1号的指责,立即认定1号是杀手,这是2号陷入了(A)。
∙A、个体价值对抗误区∙B、群体行为对抗误区∙C、个体行为对抗误区∙D、群体价值对抗误区3【多选题】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有哪些?(ABC)∙A、精力集中∙B、角色融入感∙C、整体局势分析∙D、个体价值4【判断题】在杀人游戏中,每个人必须充分考虑全局,不需要考虑体验角色。
(错误)辩论中的价值博弈1【单选题】人们对同性家庭收养的儿童是否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持不同看法,这是(C)的体现。
∙A、相同个体,不同价值∙B、不同个体、相同价值∙C、不同个体、不同价值∙D、相同个体,相同价值【单选题】(C)是辩论的最佳结果。
∙A、决胜∙B、顺从∙C、求合∙D、搏斗3【判断题】辩论中,对价值主体的定义越少,辩论越容易操控。
(正确)4【判断题】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涵盖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判断都不止一种。
(正确)5【判断题】在存在冲突和博弈的价值空间里,具有可以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这就是价值主体。
(正确)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1【单选题】辩论中,坚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的切入点可以是(D)。
∙A、行为∙B、人员∙C、意义∙D、概念【多选题】立论框架分为哪三个层次?(BCD)∙A、主观臆断∙B、概念∙C、逻辑论证∙D、价值判断标准3【多选题】以下属于“价值判断标准”的评判维度的有(ABD)。
∙A、价值主体∙B、正交∙C、正趋∙D、正当4【判断题】在本方定义不够清晰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对方概念。
(错误)5【判断题】概念、价值主体以及二者关系对辩论思路和内容没什么影响。
(错误)立论中的概念1【单选题】辩者在“时势造英雄”的辩题中应该对(C)概念特别明确。
∙A、英雄∙B、时势∙C、造、时势∙D、造2【单选题】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人性本恶”想要取胜应将重点放在(C)。
∙A、对“恶”的明确界定∙B、对“本”的模糊界定∙C、对“本”的明确界定∙D、对“恶”的模糊界定【判断题】逻辑论证是不能构成主要论证战场体系的。
(错误)4【判断题】辩论中,被接受性差课由于价值主体过于集中导致。
(正确)5【判断题】逻辑论证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判断应遵循价值主体不宜过于集中,价值判断不宜过于繁杂。
(正确)辩论中如何抓住“主干”1【单选题】(B)是逻辑论证的最终目标。
∙A、价值表现∙B、价值升华∙C、价值泛化∙D、价值判断2【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可引起战场失衡?(A)∙A、泛化或狭隘概念∙B、多方面呈现概念∙C、呈现多层次概念∙D、明确表述概念3【多选题】以下对升华的概念表述正确的有(ABC)。
∙A、升华不是为了煽动情绪∙B、是为了引领到终极的辩论意义。
∙C、是为了发现共鸣之处∙D、是对具体事例或具体辩论价值主体的描述。
4【判断题】立论的深度、广度是由看到的概念的层数所决定的。
(正确)5【判断题】辩论中,辩者不能盲目泛化概念,而是要对论辩的范围、过程进行精准的控制。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