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BER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中脑电图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12例,利用数字脑电图仪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EEG进行观察,并根据EEG Synek对患者的EEG结果进行分级。
并对患者的脑电图分级结果与预后评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12例患者的EEG结果均异常。
脑电图良好组患者79例,Ⅱ级Ⅲ级预后不良率为3.80%。
患者脑电图不良组为33例,Ⅳ级Ⅴ级预后不良率为57.58%。
将数据行卡方检验,P<0.01,即脑电图良好组与脑电图不良组患者之间的预后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EEG Synek分级结果能够准确预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预后不良情况,其结果分级越高,越说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脑功能监测;预后评估;脑电图【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134-0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治疗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大,因此对其预后病情的追踪还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其中包括环境、患者病情变化以及设备等对患者的制约。
[1]而脑电图可以实现对患者脑功能状况的及时评价,并且,还能对患者预后病情发展做出及时反映。
脑电图现今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主要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对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监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本文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12例,利用数字脑电图仪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EEG进行观察,并根据EEG Synek对患者的EEG结果进行分级,发现EEG Synek分级结果能够准确预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预后不良情况。
·论著·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资助项目(953304003)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通信作者:宿英英,E m a i l :T a n g s u y i n g y i n g @y a h o o .c o m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脑电图分级标准研究王晓梅 宿英英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脑电图分级标准对脑血管疾病(c e r e b r a l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C V D )组和心肺复苏(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C P R )组脑功能损伤评价和预测预后的作用,旨在建立脑功能损伤的脑电图评估标准。
方法 对40例大脑半球病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和25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缺氧性脑病患者进行脑电图监测,并根据3种不同分级标准(L a v i z z a r i 、S y n e k 和Y o u n g 分级标准)进行脑电图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应用3种不同标准的脑电图分级与预后其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脑电图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经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重症C V D 组S y n e k 分级标准预测准确率最高(89.2%);C P R 组S y n e k 分级标准和Y o u n g 分级标准的预测准确率均最高(均为92%),其中Y o u n g 分级标准的相符性更好(K a p p a =0.943)。
结论 S y n e k 分级标准能更好地反映脑血管疾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预后。
而Y o u n g 分级标准则能更好地反映缺氧性脑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
【关键词】 脑电描记术; 参考标准; 预后; 脑血管意外; 缺氧,脑E l e c t r o e n c e p h a l o g r a p h yg r a d i n gs t a n d a r dr e s e a r c hi ns e v e r ec e r e b r a l d y s f u n c t i o n W A N G X i a o -m e i ,S U Y i n g -y i n g .N e u r o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U n i t ,X u a n w uH o s p i t a l ,C a p i t a l 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53,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S UY i n g -y i n g ,E m a i l :T a n g s u y i n g y i n g @y a h o o .c o m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c o m p a r et h ep r e d i c t i n ga c c u r a c yo f d i f f e r e n t e l e c t r o e n c e p h a l o g r a p h y (E E G )g r a d i n gs t a n d a r d s i nt w o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c e r e b r a l d y s f u n c t i o n .Me t h o d s T h eE E G o f a l l t h e 40p a t i e n t s w h o s u f f e r e d f r o ma c u t e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C VD )i nt h e h e m i s p h e r ea n d 25p a t i e n t s s u f f e r i n g f r o m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C P R )w e r e r e c o r d e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 ,a n dE E Gg r a d i n g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E E G g r a d i n gs t a n d a r d s (L a v i z z a r i ,S y n e ka n dY o u n g )w a s m a d e .R e s u l t s 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 E E G g r a d i n g s t a n d a r d s o f t w o g r o u p s s h o w e d a m u c h c l o s e r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 t h e o u t c o m e (P<0.01):t h e h i g h e r t h e E E Gg r a d ew a s ,t h ep o o r e rt h eo u t c o m ew a s .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s h o w e dt h a t :i nC V D g r o u pt h eS y n e k s t a n d a r d w a s b e s t f o r p r e d i c t i n g a c c u r a c y (89.2%);i nC P R g r o u pt h eS y n e ka n dY o u n gs t a n d a r d sw e r e s i m i l a r f o rp r e d i c t i n ga c c u r a c y (92%),b u tY o u n gs t a n d a r dw a sb e t t e rt h a nS y n e k s t a n d a r di nK a p p a (0.943).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E E G g r a d i n gs t a n d a r do f S y n e kr e f l e c t e dt h ec h a n g eo f C V D w e l l ;t h eE E G g r a d i n g s t a n d a r do f Y o u n g s h o w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o f C P Rw e l l s h o u l d b e a r e l i a b l e p r e d i c t o r f o r i t s o u t c o m e .【K e yw o r d s 】 E l e c t r o e n c e p h a l o g r a p h y ; R e f e r e n c es t a n d a r d s ; P r o g n o s i s ;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a c c i d e n t ; H y p o x i a ,b r a i n 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和预后预测对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 e u r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N -I C U )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医生2018年5月第56卷第14期·论著·CHINA MODERN DOCTOR Vol.56No.14May 2018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存质量。
脑电图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成为监测、判断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以及评价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能够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疾病的变化过程[1-3]。
脑电图是脑组织生物电活动通过脑电图仪放大记录下来的曲线,由不同的脑波活动组成。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电反应与预后相关[4]。
本研究探讨ECBER 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ECBER 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应用徐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15[摘要]目的探讨ECBER 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入院时GCS 评分、3个月后电话随访预后情况,以患者存活或死亡作为预后观察指标。
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性别、年龄、GCS 评分、原发病以及ECBER 分级。
分析ECBER 分级及GCS 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3个月后电话随访,193例患者存活,占73.66%;69例患者死亡,占26.34%。
存活组与死亡组GC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ECBER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GCS 评分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线性关系(r =0.662,P <0.05)。
ECBER 分级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线性关系(r =-0.583,P <0.05)。
结论ECBER 脑电图分级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可用于患者的预后评价。
脑电图分级标准判断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比较张晴;杨伟红【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脑电图分级标准早期判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明确的40例中重度脑功能损害(GCS评分<12分)患者进行L-EEG监测,监测结果参照Synek和Hall标准进行分级.结果:Synek和Young两种分级标准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生存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0.9%和81.8%,综合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9.2%和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ynek分级标准能够更加准确早期预测重症脑功能损害患者预后.【期刊名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23)002【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脑电图;参考标准;脑损害;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作者】张晴;杨伟红【作者单位】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071000;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正文语种】中文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中国三大主要致死性疾患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物质损失。
重症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是降低致死率的关键。
因此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成为神经内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选择两种应用较普遍的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分级标准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进行评估,旨在探讨更适宜此类患者的EEG分级标准。
(一)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发病1周内的重症脑血管病(GCS<12)患者40例,均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1],经头颅CT和(或)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大脑半球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排除脑干、小脑病变以及应用抗癫癎或镇静药物者。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2~86岁,平均(65±11)岁;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直径>5cm) 23例,脑出血(12~ml)16例,脑梗死伴脑出血1例。
脑电图(EEG)对昏迷患者脑功能及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活动来研究大脑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
在神经科学领域,EEG广泛应用于可逆或不可逆性的意识障碍的评估和脑损伤后的神经恢复评估。
什么是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清晰度、觉醒度和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常见的意识障碍包括昏迷、嗜睡、昏睡等。
昏迷是一种极度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表现出完全丧失意识、反应和感觉功能。
昏迷的病因复杂,可能因为颅脑外伤、脑血管病、感染、代谢性异常等造成。
EEG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EEG在昏迷患者中可用于确定病因、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介绍EEG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病因诊断EEG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昏迷的病因。
例如,当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EEG可以记录到脑部的电活动异常,这有助于医生判断癫痫是否是导致昏迷的原因。
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异常和药物中毒等情况下,EEG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电活动特征,从而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预测预后EEG可以帮助评估昏迷患者的预后。
根据EEG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的保留程度和恢复程度。
对于极度昏迷患者,EEG可以检测到若干生命体征的反应性,这对确定患者存活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EEG检查结果显示脑部电活动的功能保留较好,通常意味着患者的预后相对好;相反,如果EEG检查结果显示脑部电活动的功能损伤严重,通常意味着患者的预后相对差。
指导治疗EEG可以帮助指导治疗。
例如,在癫痫发作后,EEG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最佳的抗癫痫药物和治疗方案。
此外,在持续昏迷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连续监测EEG可以及时发现脑损伤的进展和疾病的变化,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EEG在脑功能评估中的局限性虽然EEG在昏迷患者的脑功能评估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EEG检查依赖于患者的合作和安静。
在很多情况下,昏迷患者无法配合进行EEG检查。
连续脑电图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评估和早期预后预测中的价值连续脑电图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评估和早期预后预测中的价值引言: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Non-traumatic acute severe encephalopathy)是指非创伤性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是急性重症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针对这类患者,尽早评估其严重程度和预测早期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及时、准确的评估可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率。
连续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监测技术,有望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的评估和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连续脑电图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连续脑电图可以反映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从而间接反映其脑功能状态。
脑电图的异常表现,如间断的慢波或阻滞,脑电图波幅的明显下降等可以与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相关联。
研究表明,连续脑电图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重症程度评估,并且有助于识别处于不同重症程度的患者。
通过连续监测脑电图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的变化,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连续脑电图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早期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早期预测患者预后是重症医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连续脑电图可以监测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脑电图的特征参数,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例如,研究发现,在连续脑电图中,出现镇静状态的间断慢波等异常脑电活动与不良预后相关。
因此,通过连续脑电图的监测,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预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连续脑电图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中的其他应用除了严重程度评估和早期预后预测外,连续脑电图在非创伤性急性重症意识障碍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连续脑电图可以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通过分析脑电图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连续脑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病程,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视频脑电图在神经内科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刘克婉;张立春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8(034)020
【摘要】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在神经内科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重症意识障碍患者51例,对其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测,采用Synek分级标准对视频脑电图进行分级,根据视频脑电图分级分析视频脑电图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经VEEG检查,非惊厥性癫痫(NCS)检出率9.8%,与未检出NCS的患者预后相比,有NCS者的预后明显差.结论:视频脑电图对神经内科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刘克婉;张立春
【作者单位】678000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678000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50例突发意识障碍老年患者视频脑电图分析 [J], 黄鹏;高小林;孙红斌
2.视频脑电图监测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价值探讨 [J], 吕洋;童岚;冯雅珍;吕晓民
3.脑电图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脑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J], 刘红英;邱金华
4.84例连续性视频脑电图监测在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J], 余鸽鸽;高玉
霞;魏立平;
5.84例连续性视频脑电图监测在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J], 余鸽鸽;高玉霞;魏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CBER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
应用
[摘要] 目的探?ECBER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入院时GCS评分、3个月后电话随访预后情况,以患者存活或死亡作为预后观察指标。
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性别、年龄、GCS评分、原发病以及ECBER分级。
分析ECBER分级及GCS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3个月后电话随访,193例患者存活,占73.66%;69例患者死亡,占26.34%。
存活组与死亡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存质量。
脑电图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成为监测、判断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以及评价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其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能够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疾病的变化过程[1-3]。
脑电图是脑组织生物电活动通过脑电图仪放大记录下来的曲线,由不同的脑波活动组成。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电反应与预后相关[4]。
本研究探讨ECBER脑电图分级标准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预后预测中的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18岁,影像学证实有脑梗死或脑出血,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入院3 d内行首次脑电检查,脑电图检查有意识障碍。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既往有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脑电图检查结构受到干扰不能判断者;休克患者;低体温患者;脑电图检查前24 h应用影响脑功能药物;溶栓治疗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患者。
262例患者中男149例,女113例;平均年龄(64.2±9.5)岁;其中脑梗死178例,脑出血84例。
1.2脑电图检查
采用脑电图仪床旁检查。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静,干扰小的情况下进行检查,记录时间30 min。
头皮表面用酒精、磨砂膏等去除油脂角质层,安放电极,固定。
用10导联单极系统,频率0.5~30 Hz,电压10 μV/mm,走纸速度3 cm/s。
ECBER分级标准[5]:Ⅰ级:支配性α节律或伴局灶性的δ/θ,并且δ/θ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脑部损害,脑电图常存在不同程度异常。
ECBER是基于反应性的脑电图分级标准,研究显示,有反应性的患者与没有反应性的患者预后存在显著差异[15]。
脑电反应性是脑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脑组织功能的保留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如果给予外界刺激,脑电图出现波幅与频率反应性变化,表明大脑皮层与皮层下功能的损害相对较轻,意识恢复可能性要高于无反应者。
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如果给予疼痛刺激但是脑电图无明显的变化,说明患者脑损害严重,预后较差。
ECBER的优点是将脑电反应性作为预测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不混于各级别中,波幅、频率均能够反映患者的脑功能,尤其是出现慢波得以详细区分;RAEOD或者RAWCS是大面积梗死的特殊脑电类型,患者可有反应性也可无反应性,在ECBER中给予单独分类。
在ECBER中Ⅰ、Ⅱ、Ⅲ级为有反应性,Ⅳ级为RAEOD或者RAWCS,可有反应或无反应,Ⅴ、Ⅵ级为无反应性。
在本次研究中,Ⅰ、Ⅱ、Ⅲ级患者的存活率相较高,Ⅴ、Ⅵ级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
这个结果也证实有反应性者预后相对较好,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CBER分级与预后显著负相关,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ECBER分级标准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其可以用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王勤鹰,余敏,顾勤,等. 视频脑电图对神经重症监护室意识障碍患者的应用[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1):11-13.
[2] 毛洁,彭伊.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与临床研究[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4):324.
[3] 郭爱红,韩晓芳,王丙聚. 脑电图分级评价标准在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2,(7):863-864.
[4] 汤俊芬,吴永明,王胜男,等. 昏迷患者脑电图反应性对预后的预测价值[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3,(2):79-82.
[5] 房东东. 基于反应性的脑电图分级标准在预测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6] 任永霞.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8):129-132.
[7] 刘艳,戴胜兵. 长程脑电监测对心源性脑栓塞预后评估的分析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2):1564-1565.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67-73.
[9] 王建民,辛秀峰,徐安定,等.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1):72-77.
[10] 秦劲松. 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改变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2):45-47.
[11] 王景群. 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37-38.
[12] 吴孟海,司君增. 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126例临床诊治分析[J].北方药学,2011,8(12):41.
[13] 王勤鹰,余敏,顾勤,等. 视频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4):188-191.
[14] 刘存毅,赵文辉. 126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4,(4):129.
[15] 房东东,王胜男,林镇洲,等. 利用脑电图反应性分级对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5,(3):143-146.
(收稿日期: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