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发霉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买的面包发霉了怎么找商家赔偿
买的面包发霉了怎么找商家赔偿
买的面包发霉了,要先看保质期是否过了,在看产品包装是否破损,如果没有过保质期,产品没有破损,证明是产品问题,消费者可以找卖家和工商部门投诉。
那么购买的食品发霉了怎么赔偿?买的食品发霉了,经营者和生产者需要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
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可向生产者追偿。
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
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综上所述您清楚了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
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
1。
《面包发霉了》课后反思《面包发霉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5课。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食物发霉的现象,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想,实行合理的对比实验设计,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食物》这个单元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自身发生的变化。
《面包发霉了》一课承接前面几课对食物的理解了解后,转向了食物自身变化(变质现象)引出的观察和探究,进而学习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面包发霉所需的条件。
学生通过整单元的系列学习,能有联系地看待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变化以及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从水平培养发面看属于观察水平和实验水平的训练和培养。
本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紧紧把握住学生心理,问题引入,逐步递进,环环相扣,推动学生采取各种科学的方法持续深入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奇,从而主动提出探究问题,并展开猜测和实验设计,大胆探究霉菌产生的原因。
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观察了解现象——收集更多的现象——猜想发生现象的因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探究过程。
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修正和补充,具体操作如下:1.教材的起始环节,是以一张发霉面包的照片和两个问题:“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哪些条件相关呢?”展开观察活动的。
接着出示的是一张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的图片和记录纸。
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教材表现的这种学习过程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观察方法的指导,不能调整学生首次接触霉菌产生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缺乏认知层次的递进理解过程。
所以,我做了如下改动:首先,出示发霉食物照片后提问:“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还要不要继续观察研究它们?”学生发言交流,引发学生情感意志的矛盾,然后教师实行心态调整,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理解世界,克服厌恶、畏惧心理,铺设畅通心理渠道。
其次,我加入了观察方法的指导,即回忆以前学习的使用多个观察器官,从多方面观察霉菌。
在学生不能描述霉菌具体形状结构时,以递进的方式逐步体现放大镜下——显微镜下——电子显微镜下的霉菌,使学生一方面惊异于微观世界的奇妙,一方面体会到观测仪器的重要性、先进性。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三篇篇一:《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面包是小学生喜欢吃也很熟悉的食物,当我们把吃剩的面包放置一段时间后,面包会有什么变化?(现象)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些感知,但平时都不是很注意,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探讨,他们会有许多的问题要问,探究的兴趣会很浓,好奇心更强烈。
通过外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步步深入感知了解霉菌。
(观察了解现象)经过回忆我们还在什么物品看到过霉菌,(收集更多的现象)初步猜想食物的发霉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发生现象的因素)再设计实验、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观察现象)(2)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方案)(3)课外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验证)2、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了解食物放久了会长霉菌这一现象。
(2)初步学会借助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3)使学生能自行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生长与环境的关系,(4)坚持记录、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了解食物发霉的现象四、[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五、[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每组6块面包片,写有1、2、3、4、5、6的号码纸片,4个塑料袋、纸袋内放(发霉的面包)、显微镜、载玻片、滴管。
教师准备:电子显微镜、投影、发霉的面包、载玻片(事先制好)。
六、[教学过程](一)回忆感知,揭示课题。
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食物?你能说说我们经常吃的面包有什么特点吗?(师生交流)2、面包时间放长了会怎么样?(师生交流)3、师小结:面包时间放长了会发霉、变黑、细长的绒毛……等等,对面包发霉了你有什么要研究的问题吗?(生交流)揭示课题:《面包发霉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新鲜面包的特点和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的回忆,使学生对发酶这件既普通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留意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现象的良好习惯。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三篇篇一、《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对比实验是小学科学课上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要想更好地完成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在《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中,我先创设食物发霉的情境,以面包发霉为主导线,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兴趣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什么是霉菌后,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假设推定——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思考结果”的顺序进行探索。
但是本课实验由于需要较长时间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完成,所以要先制定实验计划,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其次,该探究实验中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要合理地制定实验计划,才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修改了教材中原本的教学设计,采取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
在首次教学过程,效果并不好,学生虽然了解控制变量的意思,但不知道如何操作研究,导致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不知道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面对设计方案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懂完整表述实验设计方案,语言表述不够准确。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针对上一次的不足进行改正,首先让学生学习联系植物与动物,从而过渡到微生物霉菌的生长,进而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中面包的保存方式,推想霉菌的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对比下学生较能理解,并能提出霉菌生长的条件可能与水分的多少、阳光照射、温度的高低有关。
对于如何突破控制变量实验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明白控制变量实验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能允许要比较的这个变量改变,其它的变量一定要保持相同。
例如,在设计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水分有关的实验中,我先是让学生去了解到该实验“水分的多少或者有无”是变量时,而其他因素,如面包的大小,当时的温度,阳光照射等等都是不变量,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如何使“水分”这个变量发生改变,而其余变量如何保持不变,课堂中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很好地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此外,加以指导学生设计方案的表述,让学生逐步学会更科学地表述问题,制作方案。
“面包发霉了”实验感悟
面包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它是一种简单而又美味的食物,但是它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它很容易发霉。
每当家里有一块面包,就会有家长会非常的担心,怎么样才能防止它发霉呢?
因此,本文意在探索“面包发霉”实验,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首先,我们从环境温度开始。
如果面包所处的环境温度太高,它将容易发霉,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面包的所在温度降低。
其次,我们可以把面包放入密封容器中,通过密封,可以有效地阻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从而降低面包被发霉的可能性。
此外,本文还从发霉机理进行了探讨。
通常情况下,当面包暴露在空气中,它会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引起发霉。
另外,还有微生物和真菌会介入其中,使得发霉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最后,本文针对这次实验有一些感悟。
首先,良好的保存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面包的发霉。
其次,发霉的原因不止一个,需要综合考虑气候温度、保存环境和潜在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发霉的情况。
最后,尽管面包容易发霉,但只要遵循正确的保存方法,都可以保持面包的新鲜状态。
总之,通过对“面包发霉”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了面包的保鲜规律,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保持良好的保存环境,把面包放入密封容器中,及时保持其新鲜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面包食用的安全、健康,也可以让我们享受美味的面包。
面包发霉条件的实验记录(面包发霉了)四年级科学下册霉菌属于真菌,营养方式为异样,适合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器材是有机物丰富、适合霉菌生长的物质,如面包、馒头、橘皮等。
《面包发霉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食物单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变化与健康生活建立起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剩的食物放久以后,都会发霉。
这使我产生了疑问,防止面包发霉,究竟哪一种方法会使霉菌生长快一点。
因此,我们选了两组面包进行实验。
在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中,为发现一条条菌丝和一个个孢子囊而兴奋,为发现了面包发霉的条件而兴奋。
第一组:实验器材:纸盘、自来水、未加防腐剂烘干的面包、可密封的塑料袋步骤:1.把两片大小、厚度完全相等的面包分别放到两个干净的纸盘中。
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用滴管用滴管滴10滴水。
由于有些买来的面包本身就是较湿的,所以为了保持干燥,得先烘干。
2.用镊子取一些霉菌放在面包上。
3.分别把两片面包放进密封袋中,挤压袋子,赶出空气,把袋子封口。
4.把一个放进冰箱里,把另一个放进到房间里。
5.每天观察两片面包,观察霉菌是否出现及霉菌的变化,并且如实记录。
观察时不打开袋子。
实验结束后把记录的情况交给老师。
第二组:实验器材:纸盘、自来水、未加防腐剂烘干的面包、可密封的塑料袋。
步骤:1.把两片大小、厚度完全相等的面包分别放到两个干净的纸盘中。
2.在面包上各滴上10滴水。
3.用镊子取一些霉菌放在面包上。
4.分别把两片面包放进密封袋中,挤压袋子,赶出空气,把袋子封口。
5.每天把密封袋取出,观察霉菌是否出现,同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持续五天。
每次观察前估计霉菌在面包上出现的部位。
面包发霉的条件第一组第二组第一块面包(干燥常温)第二块面包(潮湿常温)第三块面包(潮湿低温)第四块面包(潮湿较高温)第一天正常正常没怎么变化(大约11%)多了一点(大约12.5%)第二天正常开始繁衍(有些发黑)比第一次多了(大约12.5%)有了明显的变化(大约40%)第三天正常开始繁衍(呈黑黄色)更多了(大约40%)比较多(大约50%)第四天正常霉菌几乎覆盖面包霉菌覆盖大部分面包(80%)几乎覆盖了整个面包(大约98%)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霉菌生长需要营养,因为霉菌都是生长在面包上,袋子上的霉菌很少。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他们对食品保存的方法和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面包发霉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食品保存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面包发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面包发霉的原因。
3.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面包发霉的原因和食品保存的方法。
5.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合理的食品保存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细菌、真菌保存方法:干燥、低温、密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
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
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
(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3)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下一课时进行的时间可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灵活安排】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本周我们进行了几天的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二、交流活动
1、小组活动
整理记录,分析实验,归纳总结。
各组选定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2、展示交流
(1)投影仪展示小组记录表、总结,学生代表汇报
(2)相互补充,探讨交流。
师适时归纳板书。
3、小结:
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