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霉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面包发霉的原因。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面包、盘子、水、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块面包,盘子,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块新鲜的面包,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面包发霉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面包上的霉菌,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面包上的霉菌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面包放在盘子里,用水湿润面包,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面包发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会发霉?发霉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他们对食品保存的方法和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面包发霉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食品保存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面包发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面包发霉的原因。
3.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面包发霉的原因和食品保存的方法。
5.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合理的食品保存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细菌、真菌保存方法:干燥、低温、密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
教科版科学四下3.5《面包发霉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对于食品的保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以及如何有效防止食品腐败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
2.学会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食品腐败的原因,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难点:理解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实验。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面包,微生物观察箱,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2.教学工具:显微镜,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观察箱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食品会腐败?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食品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面包的发霉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食品腐败的原因和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食品,记录其保质期,思考如何有效保存食品。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面包发霉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观察箱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食品会腐败?”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面包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发霉。
这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面包发霉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霉菌。
霉菌是一种真菌,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霉菌的个体非常小,我们用肉眼通常难以直接看到,只有在它们大量繁殖形成菌落时,才会呈现出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
那么,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呢?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温度。
霉菌在温暖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长和繁殖。
一般来说,20 到 30 摄氏度是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
如果我们把面包放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中,霉菌就会迅速地“安家落户”。
第二个因素是湿度。
潮湿的环境为霉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当面包暴露在空气中,吸收了过多的水分,霉菌就有了充足的“水源”来发展壮大。
第三个因素是面包本身的营养成分。
面包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都是霉菌生长所需的“美食”。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
准备两块相同大小的新鲜面包,将其中一块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干燥、通风、温度适中的地方;另一块面包则直接暴露在潮湿、温暖且不太通风的环境中。
经过一两天,我们就会发现,暴露在不良环境中的面包表面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斑点,这些斑点就是霉菌的“先锋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一片一片的霉菌菌落,颜色也会从最初的白色变成绿色、黑色等。
而被保鲜膜包好的那块面包,发霉的情况则要轻很多,或者可能根本没有发霉。
面包发霉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一开始,霉菌可能只是在面包的表面生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向面包内部渗透。
这不仅会影响面包的外观和口感,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这些有害的物质可能会导致我们身体不适,比如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所以,一旦发现面包发霉,我们千万不能食用。
那么,如何防止面包发霉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要注意保存环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面包发霉了执教:南宁市江南区淡村小学覃萍萍面包发霉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观察发霉的面包,认识食物放久了就会长出霉菌的现象。
2、假设霉菌生长的条件,设计实验研究环境与霉菌的生长的关系。
3、尝试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水分、温度、光线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霉菌、研究霉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光学显微镜、曲霉装片、滴管、黑色和透明的塑料袋。
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放大镜、牙签、玻璃皿。
教学设计:教师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把香喷喷的、好吃的面包悄悄的留着,想一个人的时候再吃,结果发现——面包发霉了。
〔板书课题——面包发霉了〕今天,老师也把这些个发了霉的面包带来了,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
一、初步感知霉菌1、〔把长着霉菌的面包片分发到各个小组〕请你们仔细的观察。
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用放大镜小组内观察我看到了一根根象棉把戏的东西;有绿色的东西;发霉的旁边有红的东西;面包变色了;霉是红色的;霉是蓝色的,……2、问题:你认为,霉是什么?生:是一种细菌呗老师总结:食物长时间放置,就会腐烂变质,变会长霉,叫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真菌霉菌三、质疑的环节:1、通过观察,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逐一提炼归纳,简略板书生1:如果继续放,蛋糕会不会都变成霉菌?生2:霉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霉?生3:哪些地方会有霉?生4:霉可不可以燃烧?生5: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生6:不同物质上的霉是否相同?生7:毛毛会不会长大?生8:霉分哪些种类?生9:有了霉会怎样?生10:霉可不可以吃?师:这个马上可以解答,会变质,吃了会拉拉肚子。
生11:可乐水上飘浮着的是不是霉?水上也会长霉吗?生12:霉长出后会消失吗?怎样让霉消失?生13:怎样让霉的生长加快?生14:人的身上会不会长霉?生15:霉菌有几种颜色?生16:我想用显微镜看看是什么形状?师:等会儿大家就可以用显微镜观察了。
5、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点:
1.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1.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
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
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
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
(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3)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
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本周我们进行了几天的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二、交流活动
1、小组活动
整理记录,分析实验,归纳总结。
各组选定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2、展示交流
(1)投影仪展示小组记录表、总结,学生代表汇报
(2)相互补充,探讨交流。
师适时归纳板书。
3、小结:
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三、总结评价
1、小组自评
谈谈本次观察实验活动中的收获,自身表现,合作情况……
评出优秀观察记录员。
2、班级总评
(1)小组汇报
(2)评出优秀实验组
【板书设计】
5 面包发霉了
温度
霉菌——生长条件水分
空气
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