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面包发霉了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65.49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主题: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面包发霉了》这一实验,通过此实验,学生将了解食物霉菌的生长条件和发霉的过程,并学习如何正确保存食物以防止食物发霉。
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食物发霉的条件。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保存食物的方法。
二、教学素材:1. 面包(新鲜面包和老面包各一片)。
2. 放置在不同环境中的两个小袋子。
3. 实验记录表格。
三、教学过程:1. 引入:- 与学生一起分享平时是否有吃到发霉的食物或了解发霉的情况。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会发霉?我们如何防止食物发霉?2. 实验步骤:a. 准备两片面包,一片新鲜面包,一片过期的老面包。
b. 把新鲜面包放在一个小袋子中,老面包放在另一个小袋子中,分别封好。
c. 将新鲜面包的小袋子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老面包的小袋子放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d.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面包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包括时间、颜色、气味等。
3. 分析实验结果:a.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b.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新鲜面包没有发霉?老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哪些因素影响了面包的发霉?4. 讨论:a. 与学生一起讨论:面包发霉的原因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食物的发霉生长?5. 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a.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出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包括:- 避免食物潮湿:将食物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并在容器中放入干燥的剂。
- 避免食物暴露在阳光下:将食物放在避光的地方,例如柜子或冰箱。
- 避免食物过期:及时消耗食物,不食用过期食物。
6. 总结:a. 回顾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
b. 强调正确保存食物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四、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在新鲜面包上喷洒一些水,然后将其放置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观察,分析面包的变化。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霉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面包发霉的原因。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面包、盘子、水、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块面包,盘子,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块新鲜的面包,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面包发霉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面包上的霉菌,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面包上的霉菌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面包放在盘子里,用水湿润面包,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面包发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会发霉?发霉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第5课。
这是在学生探索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经历了食物由生到熟的观察活动后,进一步研究食物变化的一课。
它将引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食物,让学生有联系地看待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变化与我们的健康。
食物发霉这一现象,孩子们在生活中已经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
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他们可能会问:霉菌是什么样的?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长了霉菌的食物为什么不能吃?霉菌会传染吗?……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
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发现并认识霉菌。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面包或馒头、橘子皮上的霉入手,首先了解食物发霉是由霉菌引起的。
再用肉眼直接或用放大镜观察霉菌的颜色和形态。
其次,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状。
第二部分:猜测面包发霉的条件。
学生观察完霉菌之后,“为什么会产生霉菌?”“面包发霉与什么条件有关?”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迫切想研究的问题。
同时解答这一问题是有一定基础的,希望学生能够再次细致观察,广泛收集信息,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推测。
第三部分:研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需要学生根据前面的假设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
【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课本着“以学定教”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设计学习流程。
四年级的学生科学学习已经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科学探究中的观察、猜想、实验等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能力发展还不能支撑起学生独立探究活动的展开。
①对微小事物的观察还是第一次,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操作较难。
因此“霉菌的观察”活动设计,教师试图通过生活中不同种类、结构明显的材料来引导学生用放大镜多角度观察认识霉菌。
②“猜测面包发霉的条件”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有难度。
小学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面包发霉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可引起发霉现象。
2.认识导致霉菌生长的条件。
3.掌握防止面包发霉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多个发霉的面包样本。
2.镜子、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白板、黑板或电子白板。
4.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面包发霉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介绍儿童喜欢吃面包,但有时发现面包发霉了。
问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面包会发霉。
探究:2.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小块发霉的面包样本。
请学生观察面包上的发霉物,并描述颜色、形状和触感。
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学生可以更仔细地观察霉菌。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发霉物是什么?为什么面包会长霉?3.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面包发霉的过程,说明霉菌在湿润、潮湿、温暖环境下可以迅速生长。
此外,霉菌还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和食物(如面包)才能生存。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导致面包发霉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都没有面包的存放方法,应该怎么做才能延迟面包发霉的时间?解决问题:5.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共同讨论减缓面包发霉的方法。
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6.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减缓面包发霉。
7.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估每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结与拓展:8.教师总结并强调以下方法可以减缓面包发霉的时间:a) 将面包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
b) 把面包放在密封袋或容器中,减少霉菌接触。
c) 避免将湿手接触面包,以免将微生物带到面包上。
d) 不要将面包放在温度过高的地方。
e) 定期检查面包,及早发现发霉现象。
9.拓展讨论:除了面包,还有哪些食物容易发霉?如何有效保存食物,防止霉菌生长?四、教学延伸活动:1.让学生带来一些不同食物的样本,观察并记录它们是否发霉。
2.利用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模拟不同环境对食物保存的影响,并分析结果。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他们对食品保存的方法和食品安全意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面包发霉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食品保存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面包发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面包发霉的原因。
3.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面包发霉的原因和食品保存的方法。
5.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合理的食品保存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细菌、真菌保存方法:干燥、低温、密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
教科版科学四下3.5《面包发霉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对于食品的保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以及如何有效防止食品腐败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
2.学会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食品腐败的原因,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难点:理解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实验。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面包,微生物观察箱,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2.教学工具:显微镜,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观察箱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食品会腐败?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食品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面包的发霉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食品腐败的原因和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食品,记录其保质期,思考如何有效保存食品。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面包发霉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观察箱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食品会腐败?”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一)观察面包、揭示课题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看这是什么?”(面包)“想吃吗?不过吃了之后还要完成一项任务,就是要来描述一下你吃的这块面包,所以吃之前要看清,吃得时候要品味哦?”(学生品尝并描述)2.出示发霉的面包:看到刚才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可馋坏了没有品尝到的同学,瞧,老师这还有一块面包,谁想来尝一尝?(学生上前但不敢吃)请他说一说为什么?面包怎么啦?(生猜测原因)是的老师的这块面包放置时间久了,面包时间放长了会发霉、变黑、有细长的绒毛……等等,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发霉的面包。
揭题:面包发霉了!板书(二)多种方法观察霉菌1、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1)请每小组拿出发霉的面包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2、用放大镜深入观察如果我想进一步看清面包上的霉菌,你有什么方法?(师生交流)1、小组用放大镜观察霉菌。
(师巡回指导)2、学生自己交谈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霉菌。
3、师小结:我们看到的一根根的像头发丝一样的是霉菌的菌丝,一点点小黑点是霉菌的孢子囊。
霉菌是一种生物,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菌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蜘蛛状、絮状等。
我们还在别的什么物品上观察到过霉菌?(三)设计实验,探究霉菌生长的因素。
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许多物品都会生长霉菌,那霉菌的生长于那些因素有关呢?1、同桌讨论。
2、师生交流。
(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的照射等条件有关)3、设计实验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A、设计霉菌的生长与水分的多少有关系的实验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要求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B、设计霉菌的生长与温度有关系的实验(方法同上,提醒同学们在做与温度有关的实验时,最后把一块实物放在冰箱的散热器上,另一块放在冰箱里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