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面包发霉了》参考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下科学第三单元第五课时《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D、放在温度较高处的潮面2、如图所示,面包长毛,有异味是因为上面生长了
( )。
A 、细菌
B 、霉菌
C 、寄生虫
3、将三块相同的面包分别放在以下三种环境中,最容易发霉的是( )。
A低温、干燥
B 、温暖、湿润
C 、温暖、干燥
二、判断
1、面包的一角发霉了,只要将发霉部分切掉,剩下的还是可以食用的。
( )
2、食物在霉变的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 )
3、温度很低的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
( )
课堂小结发霉的面包
学生分享收获
老师表扬激趣
板书发霉的面包
一:观察发霉的面包结果
有霉臭味,表面具有彩色斑点
二:面包发霉的条件?
有霉变面包的存在,较暗的潮湿的高温的空气环境
老师在学生归纳是板书,提高学生认知度。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第5课。
这是在学生探索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经历了食物由生到熟的观察活动后,进一步研究食物变化的一课。
它将引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食物,让学生有联系地看待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变化与我们的健康。
食物发霉这一现象,孩子们在生活中已经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
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他们可能会问:霉菌是什么样的?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长了霉菌的食物为什么不能吃?霉菌会传染吗?……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
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发现并认识霉菌。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面包或馒头、橘子皮上的霉入手,首先了解食物发霉是由霉菌引起的。
再用肉眼直接或用放大镜观察霉菌的颜色和形态。
其次,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状。
第二部分:猜测面包发霉的条件。
学生观察完霉菌之后,“为什么会产生霉菌?”“面包发霉与什么条件有关?”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迫切想研究的问题。
同时解答这一问题是有一定基础的,希望学生能够再次细致观察,广泛收集信息,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推测。
第三部分:研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需要学生根据前面的假设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
【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课本着“以学定教”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设计学习流程。
四年级的学生科学学习已经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科学探究中的观察、猜想、实验等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能力发展还不能支撑起学生独立探究活动的展开。
①对微小事物的观察还是第一次,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操作较难。
因此“霉菌的观察”活动设计,教师试图通过生活中不同种类、结构明显的材料来引导学生用放大镜多角度观察认识霉菌。
②“猜测面包发霉的条件”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有难度。
5、《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分组:放大镜、每组4块面包片,4个塑料袋。
发霉的食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我们需要摄入足够的食物才能保证我们每天的营养。
但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2、揭题,发霉了的食物我们可千万不能吃,那食物为什么会发霉,霉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
板书:面包发霉了二、认识霉菌1、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面包,你们发现了什么?(面包发霉了、长毛了)2、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用放大镜)讲述:当我们需要观察一件物品的细微部分时,可以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
3、小组观察,填写记录单。
4、汇报交流: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5.你们还看到过别的发霉的食物吗?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其他会发霉的食物。
6.小结:霉菌是一种生物,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菌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二、面包发霉的条件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的照射等条件)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三、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2.选择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每个小组选出自己想研究的条件,小组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食物5.面包发霉了一、教材简析:《面包发霉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吃剩的食物放置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以及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发霉的面包,二是霉菌的生长实验。
二、教学背景:生活中食物放置了一段时间会长出一些“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种“毛”叫什么,是怎么出现的,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毛”叫做霉菌以及通过亲身的观察实验清楚霉菌在什么条件下适宜生长为后续的如何防止食物变质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科学词汇:霉菌(二)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科学方法:观察对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核心价值观:培养对周边事物持续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发霉的面包必须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
教学流程观察新鲜面包观察霉菌设计实验课外实验验证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二、探究过程1.观察发霉的面包(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记第三单元食物5. 面包发霉了上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我把熟的马铃薯放在实验室等着它发霉变质。
为下个星期上《面包发霉了》时学生能看到霉菌,我把4个面包放在盘子里放在厨房间,过了几天,没见面包长霉,用手一摸,很硬,快成石头了。
(说来好笑,我以为面包这么放着时间长了就会发霉。
因为我还没有仔细钻研过教材,不知霉菌发霉的条件。
)这几天天气干燥,风又大,面包这么放着自然干了。
那可怎么办?儿子说往面包上滴几滴水,我就照办,第二天就看到发霉了。
但霉菌不明显,我怪自己太不仔细了,一时去哪里找霉菌去。
放了五天的面包干得成石头,滴水之处有一些霉菌。
星期一到学校,看到桌上的蚕卵竟然孵出小蚕来。
我急忙去实验室拿饲料,打开箱子,意外地看到饲料外面长满霉菌。
长有各种霉菌的饲料,有丝状,有粒状;有黄色、白色、黑色等。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一阵兴奋,今天的课可以上了。
我先拎出一根饲料洗去外面的霉菌送到办公室给小蚕吃,再回到实验室准备今天课的材料。
马铃薯已经变质发霉,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一根牙签,一个盆子,里面一份变质的马铃薯和一根外面长满霉菌的饲料。
发霉变质的马铃薯,气味难闻,有些已腐烂。
为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牙签、放大镜、发霉的马铃薯和饲料。
我看书本插图中有显微镜,用显微镜看霉菌,我是第一次用显微镜,对着说明书看很久,知道反光镜光对着孔,我从饲料中挑一些霉菌放显微镜中看,却什么也没看到。
我怀疑显微镜有问题,琢磨来,琢磨去,自己也搞不懂怎么教学生,时间又不多,最后决定不让学生看,只是展示一下,让学生认识了解一下显微镜。
上课:1、学生回忆食物变质时的情景,猜测食物发霉与什么有关?你见过变质的食物吗?在哪里见过,是怎样的一种状况?猜测食物变质的原因:与空气、温度、水分、时间长短等有关。
2、介绍霉菌,与霉菌亲密接触观察各种霉菌。
学生观察霉菌实物。
用牙签挑一些在放大镜下观察,描述霉菌的样子、颜色。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5课《面包发霉了》。
它是继上一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后,让学生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本课分为“观察发霉的面包”、“面包发霉的条件”、“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三个学习活动,其中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发霉所需要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情分析关于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因此对于“发霉”孩子们头脑里的一些认识往往是模糊、粗糙的。
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观察探究活动就是围绕这些疑问而展开的。
对于“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实验设计,几个实验很容易受到变量的影响,教材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如此周全严密地思考能力,详细地表述了实验设计,并不要求学生自行设计。
但我们的学生对于对比实验并不陌生,像四年级上册混合单元“溶解的快与慢”等都有过训练,可以经历简单的实验设计。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习得实验方法,在思维碰撞中更能让学生领悟到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态度。
所以,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评价任务1.观察发霉的面包,认识霉菌。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一)观察面包、揭示课题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看这是什么?”(面包)“想吃吗?不过吃了之后还要完成一项任务,就是要来描述一下你吃的这块面包,所以吃之前要看清,吃得时候要品味哦?”(学生品尝并描述)2.出示发霉的面包:看到刚才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可馋坏了没有品尝到的同学,瞧,老师这还有一块面包,谁想来尝一尝?(学生上前但不敢吃)请他说一说为什么?面包怎么啦?(生猜测原因)是的老师的这块面包放置时间久了,面包时间放长了会发霉、变黑、有细长的绒毛……等等,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发霉的面包。
揭题:面包发霉了!板书(二)多种方法观察霉菌1、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1)请每小组拿出发霉的面包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2、用放大镜深入观察如果我想进一步看清面包上的霉菌,你有什么方法?(师生交流)1、小组用放大镜观察霉菌。
(师巡回指导)2、学生自己交谈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霉菌。
3、师小结:我们看到的一根根的像头发丝一样的是霉菌的菌丝,一点点小黑点是霉菌的孢子囊。
霉菌是一种生物,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菌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蜘蛛状、絮状等。
我们还在别的什么物品上观察到过霉菌?(三)设计实验,探究霉菌生长的因素。
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许多物品都会生长霉菌,那霉菌的生长于那些因素有关呢?1、同桌讨论。
2、师生交流。
(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的照射等条件有关)3、设计实验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A、设计霉菌的生长与水分的多少有关系的实验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要求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B、设计霉菌的生长与温度有关系的实验(方法同上,提醒同学们在做与温度有关的实验时,最后把一块实物放在冰箱的散热器上,另一块放在冰箱里比较好。
面包发霉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二、探究过程1、观察发霉的面包(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
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2)选择实验条件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第5课面包发霉了(一)背景和目标上节课与本节课都是在研究食物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教师要始终把握一点,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变化与健康生活建立起联系。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联系地看待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变化与我们的健康。
在观察面包发霉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不要被发霉变质的食物带来的不良感受所干扰。
要让他们在观察霉菌的过程中,为发现一条条菌丝和一个个抱子囊而兴奋,为发现了面包发霉的条件而兴奋。
如果这样的发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就让他们对发霉的面包作更深人的研究。
科学概念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发霉的面包这是一个观察活动,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食物。
或许有些学生在吃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吃剩的食物在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上会出现一些霉点,或许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发现过这种现象。
这里,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们一些发霉的食物,如发霉的面包、发霉的米饭、发霉的饼干等,供他们观察和思考。
“食物上怎么会有黑点?这些黑点是什么?”学生们在观察这些小黑点时,发现原来是食物上长了许多霉菌。
学生们这时想知道,食物上怎么会长出霉菌来呢?霉菌是什么样的?长了霉菌的食物还能吃吗……当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观察活动也就开始了。
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的霉菌呢?教科书为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方法。
图中两个孩子手拿放大镜在观察发霉的面包。
面包发霉了
一、教材分析
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普遍,霉菌是一种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真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
教材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面包及其他物体上的霉。
霉菌是造成食品、衣物发霉的主要微生物。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发霉的馒头、面包、橘子等都非常熟悉,并且也很感兴趣,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面包或馒头、橘子皮上的霉人手,首先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
用肉眼直接或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霉菌是生长在物品上的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真菌由许多的菌丝构成,真菌表面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如,绿、黄、青、棕、橙等,生长在馒头、面包等淀粉食品上的,通常是浅黄色、褐色、黑色、红色的曲霉。
它广泛分布在空气、土壤、谷物和各种有机物上,常用于酿酒、制醋等,生长在橘皮上的是呈蓝绿色的青霉。
其次,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菌。
显微镜下的霉菌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曲霉的菌丝直立,顶端膨大成球状;青霉的菌丝直立,顶端长有扫帚状的结构。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让考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画好图,并对颜色和菌丝形状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认识霉是什么首先,认识霉是一种既不是动物又不是植物的微生物,通常叫霉菌。
霉菌有多种颜色。
其次,了解霉菌的分布非常广泛,在空气、土壤、动檀物以及仪器等物品上都可以找到它。
第三,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丑霉给人和物带来的危害。
(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并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生产出能治病的青霉素;(2)人们利用霉菌制酱、酿酒、制醋、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3)霉菌也会引起食物、物品等霉变,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例如各种癣病和灰指甲,甚至人和动物的肝癌等。
第三部分:研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和阳光等条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霉菌是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这部分教材分别从温度、湿度和光三个角度设置六个条件,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去探究霉菌适宜生存的条件,并且特别强调要挑选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另外两个条件相同的两种组合进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例如温暖、潮湿、阳光与寒冷、潮湿、阳光为一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阳光与温暖、干燥、阳光为第二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阳光与温暖、潮湿、黑暗为第三组对比条件。
在设计好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第四部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
教材中第一幅为真空包装的肉制品,真空包装的目的在于用高温将肉制品蒸熟,并杀灭病菌、霉菌后,使食物与空气中的菌类隔绝,保持食物卫生,易于保存。
第二幅图是挂在阳光下的衣物,霉菌不易在阳光下生存。
第三幅图是装有食物的冰柜,霉菌不易在低温环境下生存。
第四幅图是装有干燥剂的食品盒,干燥剂可以保持食品盒内干燥,使霉菌不易生长。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
科学知识
●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
●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仪、镊子。
(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几片发霉的面包,供课上学生观察)
四、教学活动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霉。
谈话,将学生引入探究课题:夏天,食品和衣服上会发霉长毛,你们见到过这种现象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霉的知识,好吗(板书:霉),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发霉的食物,你们带来了吗请你说一说,你带来的霉是什么样的。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导入,激发探究欲)
2、组织学生研究物品上的霉。
(1)学生详细介绍用眼睛看到的霉的样子、颜色。
(2)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霉详细地叙述了出来,你们想怎么去研究它呢需要用到哪些器材,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思考并回答。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这一部分教学,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将直接观察到的与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霉的颜色、形态特点作好记录;其次要组织学生认真观察霉的现成装片或教师当场制备的涂片;最后,学生要将显微镜下看到的霉的形态特点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出来。
此外,学生研究完霉之后,要强调将双手洗净。
这是本课的重点。
3、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霉的颜色和形态以及学生事先收集的有关霉菌的资料,师生进行交流。
(1)知道霉是微生物,通常叫霉菌,它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
显微镜下的霉菌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
(2)霉菌的分布很广泛,霉菌有多种颜色。
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体以及食品等物品上都可以找它。
(3)霉菌可以被人类利用,同时霉菌也会给人和动植物带来危害。
(举例说明)
4、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第二课时)
(1)谈话:虽然霉菌也不是一无是处,但它确实会给人带来危害,因此我们在吃食物时一定要小心、仔细。
你们带来的食物是怎样发霉的呢
(2)学生回答、讨论霉生成的条件有哪些。
(3)教师总结:霉的形成和温度(温暖寒冷)、湿度(潮湿干燥)、光(阳光黑暗)这三组条件有关系。
霉的形成与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有关呢,还是与其中两个或是三个都有关系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4)组织学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面包(或馒头、橘子皮等)发霉的条件。
①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填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上要明确,没有被控制的变量只能有一个,实验时要挑选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另外两个条件相同的两种组合,作对比实验,并要写上简单的操作办法。
实验结论:
②小组分配每个同学回家要完成的实验任务。
①几天后交流实验结果。
5、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这样做的原因。
五、参考资料
[青霉素的来历]1928年的一天,细菌学家弗莱明(W.Flemmingl881~1955)正在研究细菌。
他把葡萄球菌小心翼翼地移人培养皿中进行培养。
就在他打开培养皿盖子的一瞬间,空气中的青霉孢子落到了培养皿里。
当时,弗莱明并没有察觉到。
不久,培养基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葡萄球菌,惟独青霉抑制了周围葡萄球菌的蔓延。
对此弗莱明分析,青霉可能产生了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
他通过多次试验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假设,并提取了这种物质——青霉素。
[真菌]真菌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大的家族,它的成员约有25万多种。
真菌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陌生,其实生活中你经常接触到它。
例如,味道鲜美的蘑菇,营养丰富的银耳、木耳,延年益寿的灵芝,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茯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冬虫夏草,诸如此类早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菜佳肴、珍奇药物,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员。
酿酒、发面、制酱油,都离不开酵母菌或霉菌的帮助,而它们正是真菌大家族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