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天上的街市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天上的街市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领悟诗歌表达的中心2、掌握联想和想象的特点,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赏析语歌的语言2、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领悟诗歌表达的中心教学方法:读:反复朗读诗歌,初步理解文意讲: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天上的街市”悟: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综合理解诗歌的主题析:赏析诗歌的语言练: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1、(出示课件):几张请同学们欣赏几张星空的,面对美丽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呢?2、(出示课件:课题)引入课题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作者肖像及介绍二、读诗歌1、(出示课件:Flash动画、录音朗读)学生听录音朗读2、(出示课件)学生个人朗读比赛3、奖励优胜者一首音乐,现场配乐朗诵。
4、学生齐读(出示课件,节奏、重音划分)三、讲诗意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上的街市”。
要求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发挥想象。
2、(出示课件)教师归纳:“天上的街市,商品琳琅满目,人民自由生活”四、悟主旨1、思考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改变“牛郎织女”的故事。
②作者为什么写“天上的街市”而不写“人间的集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回答。
2、教师归纳:(出示课件)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五、析语言1、(出示课件:语言是诗歌美丽的外衣……)同学们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使诗歌打扮得更加迷人,说说看。
2、(出示课件)例句:一朵(颗)流星六、练手法1、(出示课件)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本文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2、(出示课件)想象练习:(三题任选一题)3、(出示课件)联想练习:看雕塑七、小结1、本课内容:①激情朗诵②领悟主旨③赏析语言④联想和想象2、课外练习:写一首诗《人间的集市》,描述我们现实中的美好生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天上的街市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导学案第1篇】教学角度:1、以语用行为之一的“读”为聚会的主要行为,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形成对如何学习诗歌的个性认知。
2、借读之机用圈点勾划做旁批,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形成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预习情况1、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2、请学生朗读此诗,并做点评。
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读诗?(读出停顿、重音、感情等)二、听录音范读1、放第一遍录音,请学生用“/”标出停顿之处。
2、放第二遍录音,请学生用“.”标出应重读之处。
3、生生听读,查找自己所标与同伴之异同,并就不同之处相互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4、听学生范读,全班核对所标停顿、重音;师生就不同之处进行研讨,达成一致。
全班齐读此诗。
三、析内容,品诗美1、学生默读全诗,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并用“△”标出。
2、师生就景物进行逐节分析,析诗所用想象与联想之写法和诗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就诗中所引民间传说进行研讨①说牛郎织女故事之原型(点学生讲此故事)②问题:在诗中,作者将故事做了哪些改变?(小组讨论)③问题:师生就改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作者做此改变之动机是什么。
④问题:所改故事之结局一定会实现吗?作者在诗中用哪些词向大家表明?⑤问题:作者借诗抒了什么样的情怀?我们在读诗时,应如何读出这种情怀?⑥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诗情。
⑦教师配乐范读(所选音乐为《梁祝》)。
然后学生再读,直至能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话,将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注:此教学方案为我在为全县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七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的教师所上示范课(20xx年8月5日)所采用的方案,方案之设计较为具体地体现了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关于如何在课堂展开聚会的理念,围绕以问题为话题如何进行师生课堂聚会,本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范例。
第20课《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吾言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与想象,理角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吾言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与想象,理角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思。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朗读吟咏,体会诗歌音韵美1.自由朗读全诗,用铅笔标出本诗的重音和节奏。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再读诗歌,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究案★任务一:慢读想象,心中有画探写法1.读1小节思考: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诗歌的2—4节,诗人又想到了什么?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所呈现的场景。
★任务二:深入探究,聚焦文本解美点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每一幅图画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5.你认为诗歌中哪里(词或句)写得好?找出来,反复品读一下。
请用“我认为______(词语或句子)用(写)得真美(好),美(好)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评析诗的语言。
★任务三:美读品析,对比阅读析情感6.阅读叶圣陶《牛郎织女》的结尾,比较它与《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的遭遇。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把悲剧变成喜剧?从此,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
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受了很严厉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
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跟牛郎会面一次。
以后,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会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
《天上的街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天上的街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天上的街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
2.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物品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
2.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物品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掌握传统文化物品的保存和传承方式。
四、学习过程1.主题导入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
2.知识运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物品的特点及历史意义,使用图片和影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魅力。
3.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探讨传统文化物品的保存和传承方式。
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笔记和学生手工制作。
五、教学结构通过展示图片和影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物品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传统文化物品的保存和传承方式。
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笔记和学生手工制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影片资料和学生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并掌握传统文化物品的保存和传承方式。
通过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同时,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物品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了传统文化物品的保存和传承方式,思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不仅拓宽了学习视野,还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多的价值和作用《天上的街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天上的街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是一篇高中数学教育方面经典的课文,以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天上的街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天上的街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讲述了主人公小水杉的奇妙经历。
小水杉进入天上的街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珍奇物品,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物。
这一课旨在通过讲述小水杉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到天地之间的奇妙联系,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一、课文内容梳理本课的中心思想是“必须遵守事物的规律”。
1.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展示小水杉进入天上的街市,见到了琳琅满目的珍奇物品和奇特的建筑。
2. 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小水杉遇到了蓝天大师和活波小鱼,了解到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固定的规律。
3. 第三部分(第九自然段-第十五自然段):小水杉遇到了种田大师和善良的阿姨,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 掌握本课的生词和词语;- 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 掌握提取课文重要信息的技巧;- 能够初步运用综合性阅读技巧,如浏览、略读和精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夸张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自上节课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之间的联系,如:一朵云天上飘,是怎样形成的?天涯海角的风景,怎样向我展示?2. 新知呈现(10分钟)导入学生思考天上有没有街市?街市上会有什么东西?引导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
3. 阅读理解(15分钟)1) 请学生浏览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杉水为什么能够看到天上的街市?- 为什么小杉水觉得天上的街市很神奇?2) 学生精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水杉在天上的街市上看到了哪些东西?- 小水杉为什么觉得生活在天上很麻烦?3) 学生略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水杉遇到了哪些人物?- 小水杉从这些人物那里学到了什么?4. 深入理解(15分钟)1) 学生合作讨论,解释课文中的比喻和夸张句,然后与全班分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天上的街市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天上的街市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 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
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
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优秀8篇)《天上的街市》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
因此可以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步骤:一、学读1毖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敝该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迸涓智偾《星空》,全班小声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想读1痹谒娜诵∽槟诮涣骺瓮馐占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苯淌κ痉叮核脑拢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因为四月的夜空总是荡漾着一股浓浓的春的气息。
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今天又做的什么好吃的,还是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最好绝不罢休。
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中国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
天河浅浅的,眨眼工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了。
3毖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迸淅郑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三、析读1币鼓唤盗伲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
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
②学生练习读。
③学生演读。
2雹偾胙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学生闭目听。
②作者在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来。
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
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②学生轻声读。
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的。
七年级语文《天上的街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天上的街市》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主题思想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天上的街市》。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要介绍诗人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分小组进行背诵,互相监督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让学生默读诗歌,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诗歌主题。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展示:(1)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2)老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学交流。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2)写一篇关于《天上的街市》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启发。
7.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天上的街市》,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了对诗歌创作的积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挑选其他描写星空的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与《天上的街市》进行对比分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导学案第【1】篇〗天上的街市教案一.教案背景:现代诗歌难教,这恐怕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
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常常让我们难以抉择。
二.教学课题:天上的街市三.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上街市”的绮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真实、美丽。
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情趣。
四.教学方法:教法:点拨法、朗读法、提问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目标:1.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3.练习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PPT、朗读背景音乐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景: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2.简介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其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二、读出节奏美1、范读:引导学生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放音乐范读全诗,学生打开书听范读,注意听读要求:(1)、注意节奏;(2)、听准重音;(3)、初步感受诗中的情境。
3、齐读。
注意节奏,将这首诗一起朗读一遍,体会一下节奏的和谐之美。
另外语音要轻柔一点,语速要舒缓一些。
三、谁能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四.读出图画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明确每一节的内容)“诗情”与“画意”常常是密不可分的,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首诗的画图美。
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学案
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学案
一、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
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
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
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研读,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区分联想和想象,通过练习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能自主解决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充满新奇大胆的联想与想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本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异,使得学生难以领悟诗歌内涵并和作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加上七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比较陌生,所以应指导学生学会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像,进而体悟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晴朗的夜空,群星璀璨,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浮想联翩……当你看到群星闪烁时,你会想到像些什么呢?谁愿意说一下。
生:想到许多神话传说。
生:我想飞到蓝天和星星一起游玩。
师:好,同学们对星空有着许多奇妙的想象,那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当他仰望星空时,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
天上怎么会有街市呢?让我们一起去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指导学生通过参考下注释和查阅资料对作者基本情况及写作背景有了简单的了解。
学生自主完成了预习案的第一题。
(三)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指导学生通过参考下方的注释和查字典、词典掌握了生字、新词。
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案第二题。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让学生们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2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教师指出朗读诗歌不仅要求正确流利,更要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划分节奏重音。
4学生再读诗歌。
(五)探究交流理解诗歌内容
请大家思考预习案第三大题的问题,各小组同学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帮助梳理总结。
1全诗共有四个小节,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
第二节,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想像到天上的生活。
2这首诗哪些部分是写实?哪些是想像?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3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由街灯想到明星,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发光体,数量都很多,而且远望街灯和远眺星空非常相似,所以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自然而然联想明星。
4诗人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以及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些在现实中存在吗?
不存在,是诗人想像出的。
你能区分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吗?
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无中生有。
举例:“比如:我看到了口罩,就想到了医生,想到了雾霾,这是联想;而同学们爱看的《西游记》《变形金刚》里面的奇幻故事就是想象。
下面请大家做一组有关联想、想象的练习”。
出示“有趣的图形”。
教师先做示范:“比如我由圆联想到了太阳,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我由圆联想到了硬币,想到了烧饼。
我由直线联想到地平线,想到日出日落。
……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爸爸或妈妈的眼睛生气时像___________。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后练习第二题就是关于联想和想像的练习,请同学们后动脑完成。
”(六)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答疑解惑
现在请同学们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一下,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出,向其他组成员或老师求助。
1为什么诗中所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传说中的不一样?作者为
何要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教师点拨:对比诗中牛郎和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差别,联系社会背景思考。
诗人十分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人间又找不到光明、自由和幸福,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诗中为何用那朵而不用那颗形容明星?
教师点拨:平常我们常用朵形容花或云彩,花儿和云彩都是很美好的事物。
这里用朵形容明星,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天上的生活像云彩一样美好。
(七)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后反思
不经过预习的听,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的目的性和选择性。
而预习后再听,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
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的目的性。
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上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一,自然就提高了听的效率。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