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性早期流产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4
地屈孕酮治疗反复性早期流产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地屈孕酮治疗反复性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治疗的反复性早期流产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排卵后第2天开始服用地屈孕酮10 mg/次,每天2次,至怀孕第70天后,剂量调整为10 mg /次,每天1次,继续用药至妊娠12周。
对照组给予黄体酮治疗,在排卵第2 ~ 3 d 开始肌肉注射20 mg ,每天1次,共14 次,在确诊妊娠后,继续用药妊娠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地屈孕酮可以提高反复性自然流产患者的保胎成功率,临床疗效满意,并且应该在排卵后开始早期用药。
标签:地屈孕酮;反复性早期流产;疗效观察反复性流产指的是妇女连续发生自然流产2次或以上,其中,以孕12周之前发生流产的情况最为多见,称之为反复性早期流产[1]。
反复妊娠和清宫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状态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本病发生的常见原因有黄体功能不足、免疫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胚胎染色体异常等,其中,黄体功能不全者最多,大约占此类病人的23%~67%[2]。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黄体酮进行保胎治疗。
本研究应用地屈孕酮治疗反复性早期流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门诊治疗的反复性早期流产患者96例,所有的96例患者均连续自然流产2次或以上,并且每次自然流产均发生在孕12周以前,病因诊断为黄体供功能不全。
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29.14±7.93)岁;其中流产2次者46例,流产3次者22例,流产4次者21例,流产5次及以上者7例,平均流产次数(2.68±1.99)次。
排除病例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畸形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两种患者年龄、流产次数无明显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几种常见产科病的诊断与治疗女性在妊娠期通常易因各种因素导致其产生流产、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等各种病症,对孕妇及胎儿均造成严重危害。
不同产科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为了使孕妇及其家属及时了解具体孕育状况、保障孕育安全、改善妊娠结局,对此本文将主要讲述常见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1、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复发性流产大多数为早期流产,少数为晚期流产,对此医护人员应根据孕妇流产次数、流产孕周、流产时身体情况等进行诊断与治疗。
其治疗主要分为2部分,在备孕阶段,需对孕妇及其配偶进行全面身体检查,以便了解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譬如针对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孕妇,则需及时采取相应手术治疗,针对营养不良孕妇,需及时对其采取相应营养补充;针对子宫发育不良孕妇,及时实施相应激素治疗;妊娠后,需及时根据产妇年龄、身体素质等对其进行相应生活、饮食、运动的指导,并及时根据孕周采取相应保胎治疗措施,尽可能降低复发性流产发生率。
2、异位妊娠的诊断与治疗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当异位妊娠破裂时,孕妇通常有明显的下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尤以患侧为著,肛门坠胀、后穹隆饱满、阴道出血等症状产生,在进行腹部、后穹隆穿刺抽血时可发现其血液为不凝血,同时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也产生异常,通过超声检查可在子宫旁看到不均质包块。
对此医生可根据孕妇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等得出异位妊娠的诊断。
此疾病具有较高危急性,对孕妇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对此需及时对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及时结束妊娠状态,并对其进行子宫保护治疗,使后期孕育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妊娠期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孕妇血压水平≥140/90mmHg、水肿、蛋白尿,或患者基础血压水平增加超过30/15mmHg,并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尿蛋白(-)。
免疫性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李娟 赵可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210029)关键词:免疫;早期;自然流产;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早期自然流产是指在孕12周前胚胎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称为反复性早期流产。
本病属于不孕的范畴,其发病率约为0 4%~1 0%,占所有妊娠丢失的15%~20%[1]。
随着免疫生殖学的兴起与发展,反复性早期流产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得到妇产科临床的足够重视。
资料统计,原因不明的流产50%以上与免疫因素有关,不少学者对其做了深入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免疫性反复性早期流产仍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免疫治疗的研究。
免疫治疗存在操作复杂、需要特殊条件设备、服用激素的不良反应、远期安全性等问题。
而中医药在治疗先兆流产、反复性流产方面独具特色,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长期以来得到妇产科医生的认同。
现将多年来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的临床经验综述如下。
1 抗心磷脂抗体(ACA)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是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反复自然流产重要的自身免疫性病因。
一些学者提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史松瑶、林玲[2]选用补肾健脾、化瘀安胎的中药口服,疗程3个月,药用:菟丝子25g,桑寄生、续断、阿胶各15g,党参20g,丹参、黄芩各15g,白术、炙甘草各15g,当归20g,川芎10g,益母草2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抗体转阴率为86%。
王昕[3]自拟补肾安胎汤治疗,药用菟丝子20g、桑寄生15g、川断15g、阿胶15g、白芍20g、炙甘草10g、党参20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丹参15g、益母草30g,每日1剂,水煎3次温服;若脾虚腹泻加莲子肉15 g、山药15g、白扁豆15g;若偏热加黄芩15g;若阳虚加巴戟天15g、鹿角霜15g。
抗体转阴率为55 8%,获子率为86%。
楼凯凌[4]采用资肾活血祛瘀中药,基本方为:桑寄生、杜仲各10g,菟丝子20g,女贞子15g,白芍12g,柴胡、黄芩各10g,丹参15g,益母草12g。
复发性流产该如何诊治?邓成敏近年来,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导致自然流产的几率不断上升,连续发生三次或者三次以上出现自然流产的情况,便是复发性流产,其主要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会对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妊娠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与双方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关联,其次,也会涉及到子宫环境、胚胎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等多种因素,所以,一旦发生流产的情况之后,要从患者的子宫形态、遗传以及母胎免疫等方面去查找具体原因,但是也会有部分患者是不明原因的流产。
什么是自然流产?当妊娠不到28周,或者是胎儿的实际体重低于1000g慢慢终止的胎儿,被称之为流产,假设是手术或者是药物等因素导致出现妊娠终止,这样属于人工流产,自然原因所导致出现的流产为自然流产。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夫妻两可能会存在大概20%的自然流产率,如果只是有1次自然流产病史的夫妇俩是不用过度紧张的,这个时候通常建议休息大概6个月的时间,在进行孕前健康检查之后再进行妊娠准备。
如果是在怀孕之后,应当及时做好相应的检查,必要的情况下应当进行保胎治疗。
如果是连续性流产超过两次的患者便是复发性流产,连续流产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为习惯性流产,在这样的情况下,夫妇俩应当进行自然流产的具体病因检查,要针对具体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尽可能避免再次流产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造成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子宫异常、内分泌异常或者是免疫方面因素等,比较复杂。
一般还和男方因素有关,如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
当前医学手段有限,并不能准确查出具体病因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复发性流产怎样预防?重复性流产的夫妇俩应当进行全面检查,一旦确定具体病因的情况下,可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治疗之后再妊娠,如果病因不确定,可采取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之后再妊娠,当再次计划妊娠,这个时候可以通过B超进行监测,并指导夫妇俩同房,在排卵之后进行黄体支持治疗。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摘要】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发生两次以上自然流产的情况,给患者心理和身体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针灸、中药等疗法来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避免过劳与精神压力,同时药物治疗与食疗的结合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根据脏腑辩证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找到病因和病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减轻,有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未来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关键词】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辨证施治、中医疗法、注意事项、调理方法、药物治疗、食疗、脏腑辩证、疗效评估、总结展望1. 引言1.1 复发性流产概述复发性流产,指的是同一对夫妇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产。
这种情况常常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困扰。
根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流产的平均发生率为15%,而复发性流产的概率仅为1-2%。
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女性子宫形态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染色体异常等因素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复发性流产并不只是女性的问题,男性因素如精子质量也可能对流产产生影响。
在现代医学中,复发性流产多采用荷尔蒙治疗、手术矫正、体外人工受精等方式进行干预。
这些方法往往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病症。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则更注重从整体和根本上调节患者的身体状态,通过辨证施治,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调理等方法,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效果,从而达到预防复发及保胎的目的。
在下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优势和对症治疗方法。
1.2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优势1. 个性化治疗: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针对病因进行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2. 以调理为主: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重视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激活体内的自愈能力,达到预防病情再次发作的目的。
反复性早期流产第一节流行病学(一)定义自然流产是指在孕20周前胚胎或胎儿因某种原因自动脱离母体而排出者。
经典概念认为,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为习惯性流产,每次发生流产的时间可不同,其临床特征与一般流产相同。
习惯性流产易使人们误解为流产是注定的、不可避免的,因而目前称为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ERSA)。
根据是否已有活产存活婴儿,ERSA又分为原发性反复早期流产和继发性反复早期流产,前者无活婴存在,后者有活婴存在。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为ERSA,应及时治疗,尤其对下列患者更应重视:①流产发生前B超已证实有胎心搏动者;②年龄大于35岁;③曾有不孕史者;④紧张型夫妇。
也有学者认为,不应严格规定是否是连续发生自然流产,间隔有活产史的2次自然流产也属ERSA。
这一概念逐渐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二)发病率临床观察,连续自然流产3次的ERSA 的发病率为0.4%-1.0%,如按连续发生2次计则发病率为5%。
一般认为自然流产发病率为10%-18%,如按自然流产发病率为15%计算,妊娠2次发生2次流产的孕妇为2.3%,妊娠3次发生3次流产的孕妇为0.34%。
近年研究显示,自然流产发病率远高于15%。
应用敏感的β-HCG放免疫法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检测已婚妇女,发现约30%-40%的受精卵在着床后月经前发生流产,称为隐性流产。
这类患者仅表现为月经稍延迟、月经量稍多或正常。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为自然流产的发病率为50%-60%。
所以,ERSA的实际发病率高于上述数字。
(三)复发率大量资料显示,自然流产易反复发生于同一个体,ERSA复发率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上升,流产次数越多,复发率越高。
ERSA的复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病因、生育史等。
孕妇龄>35岁,复发率明显增加;流产的胚胎核型正常,无大体畸形的复发率较核异常或有畸形者高;有活产史者,复发率不足30%;流产发生越晚,复发率越高;月经稀发者复发率高,可能与孕妇内分泌异常有关。
(四)预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即使连续自然流产4次,再次妊娠的成功概率约55%。
但大部分这类研究没有考虑既往流产的病因及孕妇年龄等因素。
不同致病因素,其预后有很大差别。
如染色异常所致的ERSA,目前尚无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仅能通过遗传咨询、孕期绒毛或羊水的染色体检查,进行选择性人工流产,所以染色体异常所致的ER-SA预后最差,再次妊娠成功的概率为20%。
内分泌因素所致的ERSA,其内分泌异常可有效地予以治疗,因而预后最佳,成功妊娠的概率达90%以上。
其他因素引起的反复性流产的预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孕妇年龄对ERSA的预后也有很大影响,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所以,在估计ERSA的预后时,首先考虑病因,再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结论。
第二节病因学(一)遗传因素1.染色体异常(1)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约3%-8%的ERSA夫妇有染色体异常,而一般群体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仅为1/500。
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其中以平衡移位者最常见。
平衡移位无遗传基因丢失,一般情况下对基因作用和个体发育无严重影响,多数个体可生长发育至生育年龄,但其配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ERSA或胎儿畸形。
染色体异常导致ERSA的另一方面,为夫妇双方无染色体异常,但在配子形成或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异常。
对流产胚胎组织作核型分析发现,22%-61%的流产胚胎有染色体异常,其发生率远大于ERSA夫妇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说明配子或胚胎染色体异常是ERSA的主要因素之一。
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类型为常染色体三体性,约占51%,其次为多倍体(22%)、X染色体单体(19%)和结构畸变(4%)。
夫妇自身因素及环境因素均可引起配子或胚胎染色体异常,如女性大于35岁,卵子老化,易发生染色体不分离,因而35岁以上孕妇染色体异常所致的ERSA显著上升。
胚胎染色体异常所致的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但以孕8-15周时发生率最高。
(2)染色体异常的类型:1)非整倍体:任何一个染色体均可发生三体型,但以16号染色体三体型最多见。
有趣的现象是在流产胚胎中所见的染色体三体型极少发生于足月活产婴儿,足月活产婴儿常见的三体型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13-三体也很少发生于流产胚胎中,可能是21-三体及13-三体等异常为非致死性染色体畸变,不易导致胚胎死亡和流产。
三体型染色体异常再次妊娠复发的概率为1.5%。
单体型主要为X染色体单体,发生原因主要是精子发生障碍,染色体不分离所致。
X染色体单体也是活产婴儿中唯一能见到的单体型染色体畸变。
2)多倍体:ERSA胚胎中三倍体和四倍体的发生率分别为8%和2.5%,发生原因可能为双精子受精或受精卵核分裂异常。
极少数三倍体胚胎可发育至足月,但大部分三倍体及四倍体为致死性染色体畸变,胚胎在发育早期即死亡而流产。
复发率尚不清楚。
3)染色体易位:约1.5%的ERSA妇女和3%的ERSA夫妇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其复发概率与夫妇何方为携带者有关,如男方为携带者,复发概率为1%-5%,女方为携带者,复发概率为10%-15%,因为女性生殖道对染色体异常的精子有一定的选择性消除作用。
在流产胚胎中,染色体易位发生率约为2%,其中 2/3为平衡易位,1/3为罗式易位,前者常涉及6,7,9及16号染色体,后者常涉及13,14,15,21和22号染色体。
4)染色体倒位:染色体倒位同染色体易位类似,虽然无遗传物质的丢失,但存在结构重排。
染色体倒位携带者表型可正常,但配子形成时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导致配子或合子异常,而致ERSA。
染色体倒位所引起的ERSA多为隐性流产,而在临床可识别的ERSA中所占比例很少。
复发率与倒位类型、何方为携带者、倒位所涉及的染色体及倒位片段大小等有关,如臂内倒位染色体不平衡状态显著,几乎不能形成合子,其复发概率几乎为零,而臂间倒位复发概率为4%-8%。
女方为携带者复发概率大于男方为携带者复发概率,原因同染色体易位。
5)性染色体异常:ERSA夫妇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0.2%-2%,主要为各类嵌合型性染色体异常,如45,X/46,XX;45,X/46,XX/47,XXX;46,XX/48,XXXX/50,XXXXXX;47,XXY;46,XY/47,XXY。
复发率尚不十分清楚,但孕妇年龄对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影响较大,孕妇年龄越大,胚胎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越高,原因为卵子老化,X染色体易发生不分离。
6)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多态性指1,9,16号染色体着丝点附近及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长度的变化。
ERSA夫妇染色体多态性增加,尤其大的Y染色体变异与ERSA关系密切。
(3)染色体异常对胚胎的影响:无论是因父母染色体异常或合子和胚胎自身因素所致,同一类型染色体异常对胚胎的危害作用是一致的,但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异常对胚胎的影响不一。
2.基因突变与ERSA 约1%的活产婴儿有严重的基因突变,但ERSA中基因突变所占的比例尚不得而知。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不同,仅少部分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或家系分析而确诊,大部分无法作遗传学检查。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将为阐明基因突变在ERSA中的作用提供有力的手段。
(二)解剖因素1.子宫畸形约12%-15%的ERSA妇女有子宫畸形,包括纵隔子宫、单角子宫、鞍状子宫、双角子宫等,其中以纵隔子宫最常见。
子宫畸形引起ERSA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①畸形子宫宫腔变小,适应性扩张能力下降,一旦胚胎发育超越子宫适应能力,将导致ERSA;②子宫纵隔血运不良,影响孕卵植入及胚胎发育;③约30%的子宫畸形合并宫颈功能不全,而后者可导致ERSA。
2.宫颈功能不全主要因素为创伤、先天性异常及激素异常。
近年来,由于早孕人工流产及中孕引产的增加,创伤性宫颈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一般群体宫颈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0.3%-0.5%,而ERSA妇女中宫颈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3%-5%。
宫颈功能不全不能有效地承受不断增加的宫腔内压力和重量,宫颈缓慢扩张,胎囊突出,导致流产。
此种反复性流产多发生于相同妊娠月份,而且无明显先兆,胚胎突然完整娩出。
3.宫腔粘连主要原因为创伤,尤其是刮宫术,而且与刮宫术种类有密切关系,如流产清宫,宫腔粘连发生率为66.7%,产后清宫为21.5%,剖宫产后清宫为2.0%,葡萄胎清宫为0.6%。
感染与宫腔粘连关系不大。
宫腔粘连者14%-40%发生ERSA,其机制为宫腔变形、子宫内膜异常,导致胎盘形成障碍而发生ERSA。
而在ERSA 妇女中,宫腔粘连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在1.5%-15%之间,主要是病例选择和检查方法不同的结果。
4.子宫动脉异常正常情况下,子宫动脉的上行支为1个,但有的妇女子宫动脉上行支变异,为2个,此种异常妇女ERSA发病率显著上升,其原因为子宫血管异常,影响子宫内膜的蜕膜化及胎盘形成和发育,因而导致ERSA。
5.子宫肌瘤约41%的子宫肌瘤患者发生ERSA。
ERSA与肌瘤类型、部位、大小及数目等有关,如粘膜下肌瘤发生ERSA机会高,而浆膜下肌瘤一般不引起ERSA。
子宫肌瘤可引起宫腔变形,部分宫腔闭塞。
子宫内膜异常及内膜血循环障碍,干扰受精卵植入、胎盘形成及胚胎发育。
另外孕期子宫肌瘤增长压迫胎囊或肌瘤红色样变刺激宫缩等,也可导致ERSA。
(三)内分泌因素1.黄体功能不全黄体为暂时性的内分泌腺体,主要功能为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以利于孕卵植入及早期胚胎发育。
黄体功能不全是指黄体不能充分地分泌孕激素。
约25%-60%的ERSA妇女有黄体功能不全。
孕8周后黄体功能逐渐被胎盘取代,在孕8周前切除黄体,不可避免地发生流产。
黄体功能不全,体内孕激素水平低下,干扰早期胚胎发育,发生ERSA。
2.多囊卵巢综合征 44%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有ERSA史,尤其有月经过少和LH升高者。
原因为:①LH 异常可引起未成熟卵泡排卵,未成熟卵子或者不能受精,表现为不孕,或者即便受精,也不能正常发育,导致ERSA;②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异常及雌激素分泌紊乱;③多囊卵巢综合征常合并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对卵子及早期胚胎有直接的损害作用;④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异常,也可导致ERSA。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LH水平与ERSA关系密切,LH越高,发生ERSA的可能性越大。
但在临床上判断血清LH 水平存在一定问题,因LH呈脉冲式分泌,一次测量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应血中LH的真正水平。
3.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ERSA关系密切,ERSA发生率为30%,主要是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子宫血运不良,胚胎发育受阻。
4.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与ERSA的关系尚有争论。
多数认为高催乳素血症可引起黄体功能不全,因而可间接引起ER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