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下——揭开国图馆藏地图的神秘面纱
- 格式:pdf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8
科学家发现中国地图是画
撰文/周少辉
在我国陕西省的眉县,有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周少辉,在此说明一下,他是民科,不是官科,就是这位民间科学家,在一次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时,却有了重大发现。
那么,这是什么发现呢?就是中国地图是画。
所谓的中国地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它是我国的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有我们国家的行政区划,分别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所以说,这幅地图是我国的重要机密,但这个机密,在世界上是公开的,人人皆可看,而其它国家也是一样的。
关于这幅地图最大的谜,就是它是谁画的?据我研究后初步认为,此幅地图乃是神画的,为什么呢?因为,神学观点认为,地球上的世界是神创造的,就是“神创世”,既然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中国地图就是神画的,是倒提老鼠的生物画的也有可能。
中国地图的确是一幅画,这幅画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值得专家好好研究一番,那肯定会有惊天动地的学术成果。
2. 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D. C. B. A. 1. 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文中的“家天下”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历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六月绝密★启用前卷)史注意事项: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反映的是()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郡县制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 B. A. A. 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 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 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 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4. 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
雍正十年(17323.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 要分布在关中地区。
据此可知(A.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C. 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儒学开始渗透基层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C 边疆局势日趋稳固D. 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5. 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长久保赤水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长久保赤水(1717-1801年)不但中国人不熟悉,就是现代的日本人知道的也并不多。
但是这位长寿的老人在日本地图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像后来的伊能忠敬(1745—1828年)用现代的测量技术开辟了一个制图新时代一样,长久保赤水用他的旧制图法登峰造极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而且就在伊能实测的日本地图出现以后,长久保的日本图也并没有过时,一则因为伊能图被幕府束之高阁,外人不能得见;二则伊能图对内陆部分记载不足,所以日本国内外长期流行的还是长久保的日本图。
因此他和伊能忠敬堪称日本地图史上的双璧。
然而对长久保赤水的研究并不充分,对于他所编绘的世界地图和日本地图尚有专文介绍,但对于他在日本堪称并世无双的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因而本文即打算以此为题,进行一番探讨.长久保赤水生活的年代是江户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是儒学普及的时期,是政府大力奖励汉学的时期,也是西洋科学技术通过兰学传入日本的重要时期。
长久保赤水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下成就了他的地图事业。
因此他首先是一个儒学者,是一个汉学家,而后才是一个地理学者。
他走过的道路和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一样。
在古代中国,地理学是历史学的附庸,地理学家的第一职业不是史学家便是经学家•长久保赤水出生在水户藩属下的常陆冒多珂郡赤滨村(今茨城县高秋市大字赤滨匚水户是儒学空气浓厚的地方,朱子学的始祖,明末遗民朱舜水受到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的礼遇,就终老于斯.长久保赤水十六岁时开始从师学习汉文,从论语、唐诗选学起,直到精通四书五经和老子、庄子,以至能讲解《论语》古训和《左氏春秋》,并能写作汉诗与中国人唱和。
六十一岁的时候成为第六代水户藩主的侍讲、侍读,并从此住在江户水户藩邸,直到八十一岁。
由于儒学根底深厚農所以相继完成《儒佛辩沢《五常图说》和《礼记王制地理图说》等著作。
但是除了儒学以外,赤水又特别喜欢天文地理学,因此又有《天文管窥抄沢《东奥北越纪行》、《长崎行役日记》等作品行世,更重要的是有多种前无古人的地图的编制,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
晚清时期的对日情报侦察作者:赖某深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1期【晚清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了古老的封建帝国,从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从农耕文明被迫面对工业文明。
面对西方的挑战,开始有先行者将眼光看向了西方那些遥远的国度,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向西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奔赴西方试图探索富国强兵之道。
继岳麓书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收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考察西方的著作之后,本刊特设立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纪念这些早期走向世界、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不遗余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
】情报侦察在对敌斗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还是在外交斗争中,都事关全局。
毫不夸张地说,情报侦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制定国家政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国家利益的工具,更是戰争行动出奇制胜、转危为安的前提。
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史学著作中,我们却难以找到情报史方面的著作,很少有人去系统研究情报工作发生、发展的历史,无怪乎情报史被某些历史学家戏称为“被遗忘的一面”。
即使是专门的情报史著作,也大都是研究古代或外国对华情报工作,至于近现代中国对外情报工作的具体情形、有何经验教训、中外情报工作的比较研究等等,少有人涉及。
岳麓书社出版的、收入《走向世界丛书》的若干本日本考察记,为我们了解晚清时期的对日情报侦察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驻外使节是了解驻在国情况的耳目。
作为中国首任驻日参赞,黄遵宪对日本的情报侦察是极为出色的。
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著名外交官、诗人、史学家。
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
次年随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前往扶桑,出任参赞。
到日本不久,黄遵宪即开始从事《日本国志》的写作,但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才有羊城富文斋初刻本(约1895年至1896年初出版),这时离他写完此书已有八年之久了。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
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
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汉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
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
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
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
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
我们中国的地图居然暗藏这样的天机实在太佩服了,我们中国的地图居然暗藏这样的天机!厉害啊!天机之一:中国地图暗藏“祖国母亲形象”中国的版图仅就陆地部分而言,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藏连在一起就像是母亲伸出双臂召唤儿女,从沿海地区的山东、福建、广州、海南向西至陕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就像母亲的面部和头发,而胶东半岛则是母亲的鼻子;青海像衣衫,甘肃是母亲胸前的红围巾,新疆则是母亲的躯干。
而台湾就像一艘小船,正缓缓驶向母亲。
”(摘自《北京晚报)正常的中国地图旋转了120度后的中国地图天机之二:中国地图暗藏“中国人汉字”中国34个省会城市(包括特别行政区)用笔巧妙地连起来,就会形成三个字“中国人”。
“中”字刚好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由西宁、兰州、西安、南宁、昆明、成都、重庆、贵阳、银川的9个省会城市组成。
“国”字位于中国的东部和沿海地区,由北京、天津、上海、济南、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郑州、合肥、武汉、南京、南昌、杭州、沈阳、长春、哈尔滨、长沙、海口、福州、广州、香港、澳门、台北23个省会城市组成。
“人”字位于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由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西宁连线共用)两个省会城市组成。
(摘自《扬子晚报》)天机之三:中国地图暗藏“五条龙”在中国地图上将全国34个省(自治区、市、特别行政区)的省会城市连在一起,形成5个繁体的“龙”字。
中国古代有“五行之说”,这五条“龙”按五行排列。
五个“龙”字,飘如浮云,宛如惊龙,省会城市都是龙脉必经之地。
如没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在地图上无论如何左画右画,都画不出完美的“龙”字。
(摘自《澳门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土龙”的龙字起笔于银川,经乌鲁木齐、西宁、兰州、成都、西安、重庆、拉萨等市,收笔于台北。
土的五行方位在中央。
土的颜色有黄色、棕色。
“土龙”堂堂泱泱,宽宏大方,坚韧厚重,气宇轩昂。
“土龙”起笔处及中央主要在中原,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国土地貌颜色多是黄色,与五行之中央土的颜色类同。
中国传统舆图的秘密2019-10-14“马王堆地图”、《禹跻图》、《华夷图》和《⼴舆图》,都是我们⽿熟能详的地图,⽽“制图六体”和“计⾥画⽅”,也是为我们所熟悉的绘图⽅法。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存在这些看上去绘制准确的地图以及这两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绘图⽅法,因此我们往往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和评论中,津津乐道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准确性。
不过,长期以来,甚⾄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家在讨论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术和准确性的同时,却忘记了⼀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中国古代地图到底是⽤哪些数据和什么⽅法绘制的?这个问题可以进⼀步细分为:⽬前存世的地图中有多少是⽤“制图六体”这种绘图理论为指导绘制的?“计⾥画⽅”为什么能把地图绘制得更为准确?《禹跻图》、《⼴舆图》使⽤了“计⾥画⽅”,但绘图时到底⽤的是经纬度数据、直线距离数据,还是其他数据?这些问题或许已经超出了以往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地图的认识。
但如果⽆法回答这些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直以来对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和地图准确性的褒扬,似乎就缺乏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将这⼀问题认为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毫不为过的。
束之⾼阁的“制图六体"早在西晋时期,裴秀(224-271年)就提出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这就是中国地图史上著名的“制图六体”。
简⾔之,就是要求绘制地图时要使⽤⽐例尺(分率)、⽅向和直线距离(准望),其中直线距离则需要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运⽤相对⾼程(⾼下)、地⾯坡度起伏(⽅邪)经由道路距离(迂直)等⼏1可⽅法转换⽽来。
这种绘图理论,除了没有提到经纬度之外,基本上涉及了现代地图绘制的所有重要⽅⾯,⽽且从理论上说,按照这种⽅法也能绘制出准确性相当⾼的地图。
但问题在于,这种绘图理论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中真的被普遍使⽤了吗?为了理解这⼀问题,我们可以在这⾥做⼀个不恰当的类⽐:超导技术已经发明了⼏⼗年,但因为“技术门槛”太⾼,⾄今依然没有办法实际运⽤;或许,“制图六体”也⾯临与超导技术同样的困境。
中国古代地图背后的“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是中国科技史上⼀个让⼈回味⽆穷、引发了⽆数争论的问题。
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物化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他在上个世纪与诸多学者合作撰写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技进⾏了全⽅位的勾勒,认为中国古代除了享誉世界的四⼤发明之外,在很多⽅⾯都远远领先于世界。
但由此也产⽣了⼀个悖论:既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此杰出,那么为什么近代之后似乎是在⼀夜之间,就突然在所有⽅⾯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了呢?这个悖论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明万历⼗⼋年潘季驯编绘的《河防⼀览图》(局部) 。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地图的评价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地图同样给予了极⾼的评价,认为当西⽅中世纪时期地图绘制衰落的时候,中国的地图绘制技术却不断发展,地图绘制的准确性不断提⾼; 不仅如同西⽅那样很早就使⽤经纬度数据绘制地图,⽽且早在西晋就提出了先进的绘图⽅法—— “制图六体”,唐代则出现了等⾼线的雏形,等等;并在历史上绘制出了⼤量准确的地图。
不过,由此也就产⽣了中国古代地图⽅⾯的“李约瑟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到了近代却⼀下⼦远远落后于世界,从⽽不得不学习西⽅呢?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分析⼀下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地图的评价是否存在偏差,即: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到底如何?▲宋代绘刻的《禹迹图》。
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到底如何?说起中国古代地图的准确性,⽆论是学者还是地图爱好者,经常会提到的就是那些使⽤“计⾥画⽅”法绘制的地图,尤其是现存时间最早的宋代的《禹迹图》。
不过,只要进⾏⼀些简单测量的话,就会发现这幅地图的误差是极⼤的。
如蓬莱市(当时称“登州”)距离⼭东半岛最东端的直线距离⼤约为174公⾥,⽽图中所绘的⽅格约为6个,也就是⼤约600⾥(当时的1⾥⼤约相当于的540⽶),相当于今天的318公⾥;从西安正北⾄黄河的距离⼤约为700多公⾥,⽽《禹迹图》所绘则为⼤约2000⾥,相当于于今天的1060公⾥。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大清一统地图等图纸保护修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一座集海洋文化、海洋历史、海洋科技、海洋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馆藏丰富,展品精美,为广大观众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
馆藏的大清一统地图等图纸是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国家文物保护的重点项目。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图纸,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大量工作,本文将介绍相关的保护修复工作。
大清一统地图是中国古代的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地图,描述了大清帝国在乾隆年间的版图,是中国古代地图制图艺术的珍贵遗产。
由于时间的长久和环境的恶劣,这些古老的地图图纸往往会呈现出褪色、变形、龟裂等现象,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修复工作。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大清一统地图等图纸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摄影和存储。
通过高像素的数字化摄影,可以保留地图原始的细节和色彩,同时进行了面对面的高分辨率扫描,使得地图的每一个细微的痕迹都得以保留。
数字化的图像不仅便于保存、传播,更为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对地图进行了专业的环境保护,为地图提供了适宜的储藏环境。
在展厅和储藏室内,馆方安装了专业的空调和湿度控制系统,严格控制了环境温度和湿度,以防止地图受潮发霉和褪色。
博物馆还对灯光、防火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整,力求为地图提供最佳的保护环境。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注重了对馆内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博物馆加强了对地图陈列环境的管理,做好了定期的检测和维护工作。
对于使用频繁的地图,博物馆也进行了适当的保护措施,如添加透气纸、调节光照角度,避免地图过度损伤。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还开展了相关的修复工作。
对于地图表面的褪色、损坏、变形等问题,博物馆采用了专业的修复技术,对地图进行了局部修复。
修复过程中,博物馆注重了对修复材料的选用和修复技术的配合,力求对地图进行最小程度的干预,以保持地图原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中国发现澳洲——鹦哥地、厄墓、火鸡的启示李兆良[美国]【期刊名称】《海交史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来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
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
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
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
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
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黉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
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
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墓鸟在南洋的记载,厄墓以乌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
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
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
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
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
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
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
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Kun YuWan Guo Quan Tu ( Map of Ten Thousand Nations on Earth, hereby ab- breviated as KYWGQ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based on a lost Chinese world map drawn in the 1430s rather than based on European world maps by Matteo Ricci in ing etymology and dialectology of bird names labeled on KYWGQT, it is proven that Chinese first arrived in Australia and the Americas. The continent labeled as Parrot Land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KYWGQT is geographically determined to be Australia. Australia, initially labeled as Parrot Land on European world maps, was renamed after it was discovered. Long been extinct in Europe, parrots are historically not indigenous to Europe. Other than the maps, no primary European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to demon- strate European discovery of Australia in 16th centur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has a- bundant literature of collecting, raising pet parrots from Han Dynasty to Qing dynasties, particularly by the emperors. Records show that China has been importing and identif- ying parro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customs, KYWGQT and Shan Hai Yu Di Quan Tu (amap in the Ming dynasty Pictorial Encyclopedia "San Cai Tu Hui"), Parrot Land is a name given to Australia by Chinese, not by Europeans. According to KYWGQT, the bird name "emu" labeled near Malaysia on the map, is named according to the bird call based on southern dialect in China. European names of this bird were misspelled based on different Chinese dialects. It was only corrected much later. Emu in Australia, cassowary in Southeast Asia and rhea in South America were erroneously called by the same name "emu" by Ming Chinese, showing that they had knowledgeof Australia and South America in the 1430s. The native America bird "turkey" is in fact a transcription error of "furkee", a name used by Native Americans while explaining to English colonists. "Furkee" is phonetically similar to "forgai/fui- gee", a name given to cassowary by Ming Chinese speaking southern dialect. Native A- mericans only use "furkee" for this bird when dealing with foreigners, implying that they learned it from foreigners, viz. the Chinese visitors in Ming dynasty. Thus, the term "furkee" is introduced by the Ming Chinese to American natives. From etymology and description of these flightless birds, China had communication with Australia and the Americas in the 15th century, some 70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总页数】25页(P60-84)【作者】李兆良[美国]【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92.6【相关文献】1.新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及其学术价值2."中国意识"的视觉传播与构建——基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考察3.“混血地图”的盛世美颜——鲜为人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坤舆万国全图》4.南京博物院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藏本之诠注5.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藏《坤舆万国全图》札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