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模型复习

数学模型复习

数学模型复习
数学模型复习

第一章:建立数学模型

1、原型:

指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关心、研究或者从事生产、管理的实际对象。

2、模型:

指为了某个特定目的将原型的某一部分信息简缩、提炼而构造的原型替代物。

3、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形象模型)和理想模型(抽象模型)

物质模型包括直观模型、物理模型。

理想模型包括思维模型、符号模型、数学模型。

4、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或建模。

5、数学模型的应用:

分析与设计(建立跨音速流和激波的数学模型)预报与决策(天气预报)控制与优化(建立大系统控制与优化的数学模型)规划与管理(水库优化调度)

6、数学建模的方法:

机理分析(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数量规律,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

测试分析(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看不清楚】,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按照一定的测量找出

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7、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成、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8、数学模型的特点

模型的逼真性和可行性:

一般来说总是希望模型尽可能逼近研究对象,但是一个非常逼真的模型在数学上常常是难于处理的,因而不容易达到通过建模对现实对象进行分析、预报、决策或者控制的目的,即实用上不可行。

模型的渐进性:

稍微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的建模通常不可能一次成功。要经过上一节描述的建模过程的反复迭代,包括由简到繁,也包括删繁就简,以获得越来越满意的模型。

模型的强健性:

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常常是由模型假设及对象的信息如观测数据确定的,而假设不可能太准确,观测数据也是允许有误差的。

模型的可转移性:

模型是现实对象抽象化、理想化的产物,他不为对象的所属领域所独有。可以转移到另外的领域。

模型的非预制性:

虽然已经发展了许多应用广泛的模型,但是实际问题是各种各样、变幻万千的,不可能要求把各种模型做成预制品供你在建模时使用。模型的条理性:

从模型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促使人们对现实对象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入、更具条理性,这样即使建立的模型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达到实用的程度,对问题的研究也是最有利的。

模型的技艺性:

建模的方法与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如方程解法、规划问题解法等是根本不同的,无法归纳出若干普通适用的建模准则和技巧。

模型的局限性:

有数学模型得到的结论虽然具有通用性和精准性,但是因为模型是现实对象简化、理想化的产物,所以一旦将模型的结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就回到了现实世界,那些被忽视、简化的因素必须考虑,于是结论的通用性和精准性只是相对的和近似的。

9、按照模型的表现特征的几种分法: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线性模型和飞线性模型、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我大概整理了下,大家自己再看看少没少东西。

数学建模 学校选址问题模型

学校选址问题 摘 要 本文针对某地新开发的20个小区建设配套小学问题建立了0-1规划模型和优化模型。为问题一和问题二的求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模型一: 首先:根据目标要求,要建立最少学校的方案列出了目标函数: ∑==16 1i i x s 然后:根据每个小区至少能被一所学校所覆盖,列出了20个约束条件; 最后:由列出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用matlab 进行编程求解,从而得到,在每个小区至少被一所学校所覆盖时,建立学校最少的个数是四所,并且一共有22种方案。 模型二: 首先:从建校个数最少开始考虑建校总费用,在整个费用里面,主要是固定费用,由此在问题一以求解的条件下,进行初步筛选,得到方案1,4,8的固定成本最少。 然后:在初步得出成本费用最少时,对每个这三个方案进一步的求解,求出这三个方案的具体的总费用,并记下这三套方案中的最小费用。 其次:对这三套方案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在保证每个小区有学校覆盖的条件下,用多个固定成本费用低的备选校址替换固定成本费用高的备选校址。在替换后,进行具体求解。 再次:比较各种方案的计算结果,从而的出了如下结论: 选用10,11,13,15,16号备选校址的选址方案,花费最少,最少花费为13378000元。 最后:对该模型做了灵敏度分析,模型的评价和推广。 关键字:最少建校个数 最小花费 固定成本 规模成本 灵敏度分析

1. 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某地新开发的20个小区内需要建设配套的小学,以方便小区内居民的的孩子上学。但是为了节省开支,建造的学校要求尽量的少,为此,设备选定的16个校址提供参考,各校址覆盖的小区情况如表1所示: 表1-1备选校址表 备选校址 1 2 3 4 5 6 7 8 覆盖小区 1,2,3, 4,6 2,3,5,8, 11,20 3,5,11,20 1,4,6,7, 12 1,4,7,8,9,11,13, 14 5,8,9,10 11,16,20 10,11,1516,19, 20 6,7,12, 13,17, 18 备选校址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覆盖小区 7,9,13, 14,15, 17,18, 19 9,10,14,15,16, 18,19 1,2,4,6, 7 5,10,11, 16,20, 12,13,14,17, 18 9,10,14, 15 2,3,,5, 11,20 2,3,4,5,8 1.2 问题提出: 问题一、求学校个数最少的建校方案,并用数学软件求解(说明你所使用的软件并写出输入指令)。 问题二、设每建一所小学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规模成本两部分组成,固定成本由学校所在地域以及基本规模学校基础设施成本构成,规模成本指学校规模超过基本规模时额外的建设成本,它与该学校学生数有关,同时与学校所处地域有关。设第i 个备选校址的建校成本i c 可表示为 ?? ???-??+=, 否则, 若学生人数超过学生人数0600 )600(50 1002000i i i c βα 其中i α和i β由表1-2给出: 表1-2 学校建设成本参数表(单位:百万元) 备选校址 1 2 3 4 5 6 7 8 i α 5 5 5 5 5 5 5 3.5 i β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 备选校址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 α 3.5 3.5 3.5 3.5 2 2 2 2 i β 0.1 0.1 0.1 0.1 0.05 0.05 0.05 0.05 考虑到每一小区的学龄儿童数会随住户的迁移和时间发生变化,当前的精确数据并不能作为我们确定学校规模的唯一标准,于是我们根据小区规模大小用统计方法给出每个小区的学龄儿童数的估计值,见表1-3: 表1-3.各小区1到6年级学龄儿童数平均值(样本均值) 小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龄儿童数 120 180 230 120 150 180 180 150 100 160

数学建模路线优化问题

选路的优化模型 摘要: 本题是一个有深刻背景的NPC问题,文章分析了分组回路的拓扑结构,并构造了多个模型,从多个侧面对具体问题进行求解。最短树结构模型给出了局部寻优的准则算法模型体现了由简到繁,确保较优的思想而三个层次分明的表述模型证明了这一类问题共有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结果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如对第一题给出了总长为599.9,单项长为216的分组,第二题给出了至少分四组的证明。最后,我们还谈到了模型的优缺点及推广思想。 一、问题描述 “水大无情,人命关天”为考察灾情,县领导决定派人及早将各乡(镇),村巡视一遍。巡视路线为从县政府所在地出发,走遍各乡(镇),村又回到县政府所在地的路线。 1.若分三组巡视,试设计总路程最短且各组尽可能均衡的巡视路线。 2.假定巡视人员在各乡(镇)停留时间为T=2小时,在各村停留时间为t =1 小时, 汽车行驶速度为V=35公里/时,要在24小时内巡视完,至少分成几组;给出这 种分组下你认为最佳的巡视路线。 3.上述关于T,t和V的假定下,如果巡视人员足够多,完成巡视的最短时间是多 少?给出在这种最短时间完成巡视的要求下,你认为最佳的巡视路线。 4.巡视组数已定(如三组)要求尽快完成巡视,讨论T,t和V改变时最佳路线的 影响(图见附录)。 二、问题假设 1、乡(镇)村只考察一次,多次经过时只计算一次停留时间。 2、非本县村不限制通过。 3、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一致。 三、符号说明 第i 人走的回路Ti=vv i(i) v2(i)v n(i) Ti=00表示第i人在0点没移动 四、模型建立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提出若干个模型及其特点分析,不涉及对题目的求解。 最简树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依靠利用最短树的特殊结构所给出的准则,进行局部寻优,在一个不大的图里,我们较易得到较优解。 (a)分片 准则1利用最短树的长度可大致的估算出路程长,在具体操作中,各片中 的最短路程长度不宜相差太大。 准则 2 尽可能将最短树连成一个回路,这可保证局部上路程是较短的。 (b)片内调整 a2 a3 a4 a5 a6假设a3 a4有路相连 细准1对于右图的最短树结构,最好的走法是a 若a3 a4 进去重复走的话,它与上述的走法路程差w(a3, a2)+w(a2 ,a5)+w(a4, a5)—w(a3, a4)。由两点间最小原则上式是大于0的优劣可见 细准2若有如图所示结构,一般思想是:将中间树枝上的点串到两旁树枝,以便连成回路。 五、模型求解 问题一该问题完全可以用均衡模型表述 用算法模型 1 经过局部优化手工多次比较我们能够给出的最佳结果为第一组路径为 0—P—28—27—26—N—24—23—22-17—16—1—15—1—18—K—21—20—25— M--0 长191.1 经5 镇6 村 第二组路径为 0—2—5—6—L—19—J—11--G—13—14—H—12—F—10—F—9—E—8—E—7—6—5—2—0 长216.5 经6 镇11 村第三组路径为O—2—3—D—4—D—3—C—B—1—A—34—35—33—31—32—30—Q—29 —R 长192.3 经6 镇11 村总长S=599.9 公里 由算法2 给出的为 1组0—P—29—R—31—33—A—34—35—32—30—Q—28—27—26—N—24—33—22—23—N—2 6—P—0 5 乡13 村长215.2 公里 2组0—M—25—21—K—17—16—I—15—I—18—K—21—25—20—L—19—J—11—G—13—14 —O 5 乡11 村长256.2 公里 3组 O—2—5—6—7—E—9--F—12--H--—12—F—10—F—9—E-8—4—0—7—6—M—5-2—3—L —13—1—0 8 乡11 村长256.3 公里 总长727.7 公里

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模型(详解)

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模型 一、相异元素不许重复的排列组合问题 这类问题有两个条件限制,一是给出的元素是不同的,即不允许有相同的元素;二是取出的元素也是不同的,即不允许重复使用元素。这类问题有如下一些常见的模型。 模型1: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m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k 个元素都包含在内,则: 组合数:1m k n k N C --= 排列数:2m m k m n k N A C --= 例1.全组有12个同学,其中有3个女同学,现要选出5个,如果3个女同学都必须当选,试问在下 列情形中,各有多种不同的选法? (1)组成一个文娱小组;(2)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 解:(1)由于要选出的5人中,3个女同学都必须当选,因此还需要选2人.这可从9个男同学中 选出,故不同的选法有:53112336(N C --==种) (2)在上述组合的基础上,因为还需要考虑选出5人的顺序关系,故不同的选法有: 553522512359120364320(N A C A C --===?=种) 模型2.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m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k 个元素都不包含在内, 则: 组合数:1m n k N C -= 排列数:2m m m m n k n k N A C A --== 例2.某青年突击队有15名成员,其中有5名女队员,现在选出7人,如果5名女队员都不当选,试 问下列情形中,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1)组成一个抢修小组;(2)分别但任不同的抢修工作. 解:(1)由于5名女队员都不当选,因此只能从10名男同学选出,故不同的选法有: 77311551010120N C C C -====(种) (2)由于还需考虑选出的7个人的顺序问题,故不同的选法有: 7721551010987654604800N A A -===??????=(种) 模型3.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m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每一个排列或组合,都只包 含某k 个元素中的某s 个元素。则组合数:1m s n k N C --= 排列数:2m m s m n k N A C --= 例3.全组12个同学,其中有3个女同学,现要选出5人,如果3个女同学中,只有甲当选,试问在 下列情形中,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1)组成一个数学小组;(2)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 解:(1)由于女同学中只有甲当选,所以还需4人,这4人要从男同学中选,因此不同选法有: 514 11239126()N C C --===种 (2)由于选出的人要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所以不同的选法有:55154251235915120()N A C A C --===种. 模型4.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k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每一个排列或组合,都只包 含某r 个元素中的s 个元素。则:组合数:1s k s r n r N C C --= 排列数:2k s k s k r n r N A C C --= 例4.全组12个同学,其中有3个女同学,现要选出5人,如果3个女同学中,只有1人当选,试问 在下列情形中,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1)组成一个数学小组;(2)分别担任不同的工作.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的: (1)建立动态模拟的概念,能编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能应用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对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 (5)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会用梅逊公式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6)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 (4)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其系统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并对重要的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能够熟练的掌握; (5)掌握运用梅逊公式求闭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掌握从其它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 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微分方程的编写;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举典型例题说明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求高阶系统响应;求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求第K条前向通道特记式 的余子式 。 k 教学方法:讲授 本章学时:10学时 主要内容: 2.0 引言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系统的结构图 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用MATLAB 创建各种控制系统模型。 2、掌握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模型以及连续系统模型与离散系统模型之间的转化,模型的简化。 二 相关理论 1传递函数描述 (1)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 ? 对线性定常系统,式中s 的系数均为常数,且a1不等于零,这时系统在MATLAB 中 可以方便地由分子和分母系数构成的两个向量唯一地确定出来,这两个向量分别用num 和den 表示。 num=[b1,b2,…,bm,bm+1] den=[a1,a2,…,an,an+1] 注意:它们都是按s 的降幂进行排列的。 tf ()函数可以表示传递函数模型:G=tf(num, den) 举例: num=[12,24,0,20];den=[2 4 6 2 2]; G=tf(num, den) (2)零极点增益模型 ? 零极点模型实际上是传递函数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原理是分别对原系统传递 函数的分子、分母进行分解因式处理,以获得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表示形式。 K 为系统增益,zi 为零点,pj 为极点 在MATLAB 中零极点增益模型用[z,p,K]矢量组表示。即: z=[z1,z2,…,zm] p=[p1,p2,...,pn] K=[k] zpk ()函数可以表示零极点增益模型:G=zpk(z,p,k) (3)部分分式展开 ? 控制系统常用到并联系统,这时就要对系统函数进行分解,使其表现为一些基本控 制单元的和的形式。 ? 函数[r,p,k]=residue(b,a)对两个多项式的比进行部分展开,以及把传函分解为微 分单元的形式。 ? 向量b 和a 是按s 的降幂排列的多项式系数。部分分式展开后,余数返回到向量r , 极点返回到列向量p ,常数项返回到k 。 ? [b,a]=residue(r,p,k)可以将部分分式转化为多项式比p(s)/q(s)。 11 211121......)()()(+-+-++++++++==n n n n m n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R s C s G ))...()(())...()(()(2121n m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G ------=22642202412)(23423++++++=s s s s s s s G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80 排列组合中的常见模型

微专题80排列组合的常见模型 一、基础知识: (一)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思路: 1、特殊优先:对于题目中有特殊要求的元素,在考虑步骤时优先安排,然后再去处理无要求的元素。 例如:用0,1,2,3,4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多少种排法? 解:五位数意味着首位不能是0,所以先处理首位,共有4种选择,而其余数位没有要求,只需将剩下的元素全排列即可,所以排法总数为44496N A =?=种 2、寻找对立事件:如果一件事从正面入手,考虑的情况较多,则可以考虑该事的对立面,再用全部可能的总数减去对立面的个数即可。 例如:在10件产品中,有7件合格品,3件次品。从这10件产品中任意抽出3件,至少有一件次品的情况有多少种 解:如果从正面考虑,则“至少1件次品”包含1件,2件,3件次品的情况,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如果从对立面想,则只需用所有抽取情况减去全是正品的情况即可,列式较为简单。3310785N C C =-=(种) 3、先取再排(先分组再排列):排列数m n A 是指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再将这m 个元素进行排列。但有时会出现所需排列的元素并非前一步选出的元素,所以此时就要将过程拆分成两个阶段,可先将所需元素取出,然后再进行排列。 例如:从4名男生和3名女生中选3人,分别从事3项不同的工作,若这3人中只有一名女生,则选派方案有多少种。 解:本题由于需要先确定人数的选取,再能进行分配(排列),所以将方案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选哪些学生,共有2143C C 种可能,然后将选出的三个人进行排列:33A 。所以共有213433108C C A =种方案 (二)排列组合的常见模型 1、捆绑法(整体法):当题目中有“相邻元素”时,则可将相邻元素视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然后再考虑相邻元素之间的顺序即可。 例如:5个人排队,其中甲乙相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数学建模_人口迁移的动态分析

数学建模人口迁移的动态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是计算A1、A2、A3三地区经过迁移后的人口及人口比例的变化,经过分析列出方程组,利用C程序计算出10年后、100年后三地区的人口数。由计算所得绘制出人口数量的走势图,加以数据的分析,进而对时间无限的增长各地区人口比例的稳定性进行了很好的分析。 通过对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了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人口迁移模型,研究性学习,VC++,递归方法

问题重述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会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形成一个稳定的朝向城市的人口流动趋势。假设有三个地区1A 、2A 、3A ,第一年初三个地区的总人口为1亿人,各个地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是25%、35%、40%。地区1A 每年有人口的1%流向地区2A ,有人口的1%流向地区3A ;地区2A 每年有人口的1%流向地区3A ,有人口的2%流向地区1A ;地区3A 每年有人口的3%流向地区1A ,有人口的2%流向地区2A 。 (1)假如三个地区的总人口保持不变,并且人口流动的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问10年以后三个地区的人口各是多少?100年以后呢?时间无限增大各地区人口比例是否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 (2)设地区1A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5‰;地区2A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地区3A 的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并且假定人口迁移是在每年初或年末一次完成的,问10年以后三个地区的人口各是多少?100年以后呢?时间无限增大各地区人口比例是否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 问题分析:(1)、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描述这3个地区人口流动的模型,并求出在多少年后A 1、A 2、A 3地区的人口。 问题假设 1、A 1、A 2、A 3地区是相对封闭的地区,人口的流动只发生在这3个地区。 2、问题中提过3个地区的总人口不变,所以假设该3个地区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在问(2) 中则不是,A 1、A 2、A 3地区的人口是增长的,没个地区的增长率不一样,而迁移的时候是在增长了人口后。 3、假设人口的迁移时是一次性完成的,在每年末完成。 4、每个地区的迁入、迁出的比例不变。 5、符号的说明: A ij (i=1、2、3,j=1、2、3…..):A i 地区在j 年后的人口数。 r i (i=1、2、3):为Ai 地区的自然增长率。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中几种常见的数学模型-文档资料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中几种常见的数学模型 排列组合问题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类型题,常常单独命题或与概率内容等相结合,一般以较容易题出现,但由于解这类问题时方法灵活,切人点多,且抽象性极强,在解题过程中发生重复或遗漏现象不易被发现,所以又成为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故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分类、分步把复杂问题分解,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将问题简单化、常规化。 一、特殊元素优先数学模型 对于存在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的排列组合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殊”入手,先满足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再去满足其他元素或其他位置,这种模型称为“特殊元素优先数学模型”。 例1.用0,1,2,3,4,5这六个数字可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____个。(用数字作答) 解:先安排四位偶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优先考虑)。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中如果个位数是0共有C■A■个,同时如果个位数是2或4共有C■C■A■=96个,所以,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共有60+96=156个。 点评:特殊元素优先法是比较容易入手的一种方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一是要注意优先考虑有要求的特殊位置的元素,二是要注意与分步计数原理结合运用。 二、捆绑式数学模型

对于某些元素要求相邻排列的问题,可先将相邻元素捆绑并看作一个元素再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同时对相邻元素进行自排,这种模型称为“捆绑式数学模型”。这种模型分为两种,一种是相邻元素要全排列,一种是相邻元素是组合问题,不用排列。 例2.四个工人去住旅店,旅店只剩下三个房间,要求四人中必须有两个住在一个房间,另两个房间各住一人,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解:第一步:把四个工人中的二个捆绑在一起,共有C■=6种方法;第二步:把四个工人看成三个工人进行排列,共有A■=6种方法。所以共有36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点评:由于两个工人在同一个房间没有排列问题,所以不能自排。还有一种典型的错误排法,先在四个人中选出三个工人入住三个房间,有24种方法,再把剩下一个人放下四个房间中的任意一个,共有4种方法,故共有96种方法。请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三、插空式数学模型 对于某些元素要求不相邻排列的问题,可先排好没有限制条件的元素,再将所指定的不相邻的元素插入它们的间隙及两端位置,这种模型称为“插空式数学模型”。 四、AB型数学模型 对于一些排列组合问题,不同的元素或不同的情况只有两

数学建模优化问题经典练习

1、高压容器公司制造小、中、大三种尺寸的金属容器,所用资源为金属板、劳 万元,可使用的金属板有500t,劳动力有300人/月,机器有100台/月,此外,不管每种容器制造的数量是多少,都要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小号为100万元,中号为150万元,大号为200万元,现在要制定一个生产计划,使获得的利润为最大, max=4*x1+5*x2+6*x3-100*y1-150*y2-200*y3; 2*x1+4*x2+8*x3<=500; 2*x1+3*x2+4*x3<=300; 1*x1+2*x2+3*x3<=100; @bin(y1); @bin(y2); @bin(y3); y1+y2+y3>=1;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300.0000 Extended solver steps: 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100.0000 0.000000 X2 0.000000 3.000000 X3 0.000000 6.000000 Y1 1.000000 100.0000 Y2 0.000000 150.0000 Y3 0.000000 2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300.0000 1.000000 2 300.0000 0.000000 3 100.0000 0.000000 4 0.000000 4.000000 5 0.000000 0.000000

数学建模 人口迁移的动态分析

数学建模期末考查题 数学建模期末考查是检验我们学习情况,也是培养我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助于我们思考能力的锻炼,所以数学建模期末题我们会认真对待,用我们所学、尽我们所能的完成它。 我们选择的题是:人口迁移的动态分析。 参与成员: 日期: 2010年 12月 15日

摘要 本文主要是计算A1、A2、A3三地区经过迁移后的人口及人口比例的变化,经过分析列出方程组,利用C程序计算出10年后、100年后三地区的人口数。由计算所得绘制出人口数量的走势图,加以数据的分析,进而对时间无限的增长各地区人口比例的稳定性进行了很好的分析。 通过对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了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人口迁移模型,研究性学习,VC++,递归方法

问题重述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会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形成一个稳定的朝向城市的人口流动趋势。假设有三个地区1A 、2A 、3A ,第一年初三个地区的总人口为1亿人,各个地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是25%、35%、40%。地区1A 每年有人口的1%流向地区2A ,有人口的1%流向地区3A ;地区2A 每年有人口的1%流向地区3A ,有人口的2%流向地区1A ;地区3A 每年有人口的3%流向地区1A ,有人口的2%流向地区2A 。 (1)假如三个地区的总人口保持不变,并且人口流动的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问10年以后三个地区的人口各是多少?100年以后呢?时间无限增大各地区人口比例是否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 (2)设地区1A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5‰;地区2A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地区3A 的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并且假定人口迁移是在每年初或年末一次完成的,问10年以后三个地区的人口各是多少?100年以后呢?时间无限增大各地区人口比例是否会稳定在某一个水平。 问题分析:(1)、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描述这3个地区人口流动的模型,并求出在多少年后A 1、A 2、A 3地区的人口。 问题假设 1、A 1、A 2、A 3地区是相对封闭的地区,人口的流动只发生在这3个地区。 2、问题中提过3个地区的总人口不变,所以假设该3个地区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在问(2) 中则不是,A 1、A 2、A 3地区的人口是增长的,没个地区的增长率不一样,而迁移的时候是在增长了人口后。 3、假设人口的迁移时是一次性完成的,在每年末完成。 4、每个地区的迁入、迁出的比例不变。 5、符号的说明: A ij (i=1、2、3,j=1、2、3…..):A i 地区在j 年后的人口数。 r i (i=1、2、3):为Ai 地区的自然增长率。

第80炼 排列组合中的常见模型

第80炼 排列组合的常见模型 一、基础知识: (一)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思路: 1、特殊优先:对于题目中有特殊要求的元素,在考虑步骤时优先安排,然后再去处理无要求的元素。 例如:用0,1,2,3,4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多少种排法? 解:五位数意味着首位不能是0,所以先处理首位,共有4种选择,而其余数位没有要求,只 需将剩下的元素全排列即可,所以排法总数为44496N A =?=种 2、寻找对立事件:如果一件事从正面入手,考虑的情况较多,则可以考虑该事的对立面,再用全部可能的总数减去对立面的个数即可。 例如:在10件产品中,有7件合格品,3件次品。从这10件产品中任意抽出3件,至少有一件次品的情况有多少种 解:如果从正面考虑,则“至少1件次品”包含1件,2件,3件次品的情况,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如果从对立面想,则只需用所有抽取情况减去全是正品的情况即可,列式较为简单。 3310785N C C =-=(种) 3、先取再排(先分组再排列):排列数m n A 是指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再将这m 个元素进行排列。但有时会出现所需排列的元素并非前一步选出的元素,所以此时就要将过程拆分成两个阶段,可先将所需元素取出,然后再进行排列。 例如:从4名男生和3名女生中选3人,分别从事3项不同的工作,若这3人中只有一名女生,则选派方案有多少种。 解:本题由于需要先确定人数的选取,再能进行分配(排列),所以将方案分为两步,第一步: 确定选哪些学生,共有2143C C 种可能,然后将选出的三个人进行排列:33A 。所以共有 213433108C C A =种方案 (二)排列组合的常见模型 1、捆绑法(整体法):当题目中有“相邻元素”时,则可将相邻元素视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然后再考虑相邻元素之间的顺序即可。 例如:5个人排队,其中甲乙相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排列组合—寻找合适的模型(精华)

排列组合——寻找合适的模型 在排列组合问题中,有一些问题如果直接从题目入手,处理起来比较繁琐。但若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模型,或将问题进行等价的转化。便可巧妙的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 例1:设集合A 由n 个元素构成,即{}12,,,n A a a a = ,则A 所有子集的个数为_______思路:可将组成子集的过程视为A 中的元素一个个进行选择,要不要进入到这个子集当中,所以第一步从1a 开始,有两种选择,同样后面的23,,,n a a a 都有两种选择,所以总数2222n n N =???= 个 个答案:2n 例2:已知{}1,2,3,,40S = ,A S ?且A 中有三个元素,若A 中的元素可构成等差数列,则这样的集合A 共有( )个A.460 B.760 C.380 D.190 思路:设A 中构成等差数列的元素为,,a b c ,则有2b a c =+,由此可得,a c 应该同奇同偶,而当,a c 同奇同偶时,则必存在中间项b ,所以问题转变为只需在140-中寻找同奇同偶数的情况。,a c 同为奇数的可能的情况为220C ,同为偶数的可能的情况为2 20C ,所以一共有 2202380C ?=种答案:C 例3:设集合(){}{}{}12345,,,,|1,0,1,1,2,3,4,5i A x x x x x x i ∈-=,那么集合A 中满足条件“1234513x x x x x ≤++++≤”的元素个数为( )A.60 B.90 C.120 D.130 思路:因为0i x =或1i x =,所以若1234513x x x x x ≤++++≤,则在()1,2,3,4,5i x i =中至少有一个1i x =,且不多于3个。所以可根据i x 中含0的个数进行分类讨论。①五个数中有2个0,则另外3个从1,1-中取,共有方法数为23152 N C =?②五个数中有3个0,则另外2个从1,1-中取,共有方法数为32 252N C =?

数学建模面试最优化问题

C题面试时间问题 有4名同学到一家公司参加三个阶段的面试:公司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首先找公司秘书初试,然后到部门主管处复试,最后到经理处参加面试,并且不允许插队(即在任何一个阶段4名同学的顺序是一样的)。由于4名同学的专业背景不同,所以每人在三个阶段的面试时间也不同,如下表所示(单位:分钟): 这4名同学约定他们全部面试完以后一起离开公司.假定现在时间是早晨8:00问他们最早何时能离开公司? 面试时间最优化问题 摘要: 面试者各自的学历、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每个面试者在每个阶段的面试时间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按某种顺序进入各面试阶段时不能紧邻顺序完成,即当面试正式开始后,在某个面试阶段,某个面试者会因为前面的面试者所需时间长而等待,也可能会因为自己所需时间短而提前完成。因此本问题实质上是求面试时间总和的最小值问题,其中一个面试时间总和就是指在一个确定面试顺序下所有面试者按序完成面试所花费的时间之和,这样的面试时间总和的所有可能情况则取决于n 位面试者的面试顺序的所有排列数 根据列出来的时间矩阵,然后列出单个学生面试时间先后次序的约束和学生间的面试先后次序保持不变的约束,并将非线性的优化问题转换成线性优化目标,最后利用优化软件lingo变成求解。 关键词:排列排序0-1非线性规划模型线性优化 (1)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题意,本文应解决的问题有: 1、这4名同学约定他们全部面试完以后一起离开公司。假定现在的时间是早晨8:00,求他们最早离开公司的时间; 2、试着给出此类问题的一般描述,并试着分析问题的一般解法。 (二)问题的分析 问题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每个面试者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面试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面试(同一个面试者的阶段次序或时间先后次序约束),二是每个阶段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位面试者(不同面试者在同一个面试阶段只能逐一进行)。 对于任意两名求职者P、Q,不妨设按P在前,Q在后的顺序进行面试,可能存在以下两情况: (一)、当P进行完一个阶段j的面试后,Q还未完成前一阶段j-1的面试,所以j阶段的考官必须等待Q完成j-1阶段的面试后,才可对Q进行j阶段的面试,这样就出现了考官等待求职者的情况。这一段等待时间必将延长最终的总时间。 (二)、当Q完成j-1的面试后,P还未完成j阶段的面试,所以,Q必须等待P完成j阶段的面试后,才能进入j阶段的面试,这样就出现了求职者等待求职者的情况。同样的,这个也会延长面试的总时间。 以上两种情况,必然都会延长整个面试过程。所以要想使四个求职者能一起最早离开公司,即他们所用的面试时间最短,只要使考官等候求职者的时间和求职者等候求职者的时间之和最短,这样就使求职者和考官的时间利用率达到了最高。他们就能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面试一起离开公司。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三)模型的假设 1.我们假设参加面试的求职者都是平等且独立的,即他们面试的顺序与考官无关; 2.面试者由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参加面试,其间必有时间间隔,但我们在这里假定该时间间隔为0; 3.参加面试的求职者事先没有约定他们面试的先后顺序; 4.假定中途任何一位参加面试者均能通过面试,进入下一阶段的面试。即:没有中途退出面试者; 5.面试者及各考官都能在8:00准时到达面试地点。 (四)名词及符号约束 1. aij (i=1,2,3,4;j=1,2,3)为求职者i在j阶段参加面试所需的时间 甲乙丙丁分别对应序号i=1,2,3,4 2.xij (i=1,2,3,4;j=1,2,3) 表示第i名同学参加j阶段面试的开始时间(不妨把早上8:00记为面试的0时刻) (2)

第二章 动态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主要内容: 引言 微分方程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 脉冲响应模型 方框图模型 信号流图模型 频域特性模型 数学模型的实验测定方法(辨识) 2.0 引言 主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数学模型 为什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2.0.1 什么是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亦:描述能系统性能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图像表达式)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按系统运动特性分为: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静态模型:在稳态时(系统达到一平衡状态)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关系:静态模型是t时系统的动态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不同,不同的模型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分析方法。 2.0.2 为什么要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由具体的物理问题、工程问题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精确认识的关键!(这一点非常重要,数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方面,数学自身的理论是严密精确和较完善的,在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设计中总是希望借助于这些成熟的理论。事实上凡是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发展也是快的,因为它有严谨和完整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数学本身也只有给它提供实际应用的场合,它才具有生命力。“1”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给它赋予了单位(物理单位)才有意义。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机理建模白箱实验建模(数据建模)黑箱或灰箱 系统辨识 2.0.3 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亦: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能用于一个工程系统的描述。 理论上,没有一个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绝对准确)地描述一个系统,因为,理论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时变的和分布参数的,都存在随机因素,系统越复杂,情况也越复杂。 而实际工程中,为了简化问题,常常对一些对系统运动过程影响不大的因素忽略,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建模,进行定量分析,也就是说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应该在模型的准确度和复杂度上进行折中的考虑。因此在具体的系统建模时往往考虑以下因素:

数学建模课程设计——优化问题

在手机普遍流行的今天,建设基站的问题分析对于运营商来说很有必要。本文针对现有的条件和题目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建设此模型中,核心运用到了0-1整数规划模型,且运用lingo 软件求解。 对于问题一: 我们引入0-1变量,建立目标函数:覆盖人口最大数=所有被覆盖的社区人口之和,即max=15 1j j j p y =∑,根据题目要求建立约束条件,并用数学软件LINGO 对其模型求解,得到最优解。 对于问题二: 同样运用0-1整数规划模型,建立目标函数时,此处假设每个用户的正常资费相同,所以68%可以用减少人口来求最优值,故问题二的目标函数为:max=∑=15 1j j j k p 上述模型得到最优解结果如下: 关键字:基站; 0-1整数规划;lingo 软件

1 问题的重述.........................3 2 问题的分析.........................4 3 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的说明...................5 3.1模型的假设...................... 5 3.2符号的说明...................... 5 4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 4.1模型的建立...................... 5 4.2 模型的求解...................... 6 5 模型结果的分析.......................7 6 优化方向..........................7 7 参考文献..........................8 8、附录........................... 9

高中数学完整讲义——排列与组合5.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模型1

1.基本计数原理 ⑴加法原理 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12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又称加法原理. ⑵乘法原理 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子步骤,做第一个步骤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个步骤有2m 种不同方法,……,做第n 个步骤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12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又称乘法原理. ⑶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综合运用 如果完成一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时,使用分类计数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联系的,即各个步骤都必须完成,这件事才告完成,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时,使用分步计数原理. 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基础,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两个原理十分重要必须认真学好,并正确地灵活加以应用. 2. 排列与组合 ⑴排列:一般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知识内容 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模型1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其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 排列数: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 m n 表示. 排列数公式:A (1)(2)(1)m n n n n n m =---+,m n +∈N ,,并且m n ≤. 全排列:一般地,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 个不同元素的一个全排列. n 的阶乘:正整数由1到n 的连乘积,叫作n 的阶乘,用!n 表示.规定:0!1=. ⑵组合: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m n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 m n 表示. 组合数公式:(1)(2)(1)! C !!()! m n n n n n m n m m n m ---+==-,,m n +∈N ,并且m n ≤.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性质1:C C m n m n n -=;性质2:1 1C C C m m m n n n -+=+.(规定0C 1n =) ⑶排列组合综合问题 解排列组合问题,首先要用好两个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定义,即首先弄清是分类还是分步,是排列还是组合,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类型的排列组合问题的解法: 1.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法 元素优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位置优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2.分类分步法:对于较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常需要分类讨论或分步计算,一定要做到分类明确,层次清楚,不重不漏. 3.排除法,从总体中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方法数,这是一种间接解题的方法. 4.捆绑法:某些元素必相邻的排列,可以先将相邻的元素“捆成一个”元素,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然后再给那“一捆元素”内部排列. 5.插空法:某些元素不相邻的排列,可以先排其它元素,再让不相邻的元素插空. 6.插板法:n 个相同元素,分成()m m n ≤组,每组至少一个的分组问题——把n 个元素排成一排, 从1n -个空中选1m -个空,各插一个隔板,有11m n C --. 7.分组、分配法:分组问题(分成几堆,无序).有等分、不等分、部分等分之别.一般地平均分成n 堆(组),必须除以n !,如果有m 堆(组)元素个数相等,必须除以m ! 8.错位法:编号为1至n 的n 个小球放入编号为1到n 的n 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一个小球,要求小球与盒子的编号都不同,这种排列称为错位排列,特别当2n =,3,4,5时的错位数各为1,2,9,44.关于5、6、7个元素的错位排列的计算,可以用剔除法转化为2个、3个、4个元素的错

排列组合典型模型及解法

排列组合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 刘向兵 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乘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需要n 个步骤,第一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m m N 21?=种不同的方法。 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 m 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 m m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P 表示 )1()2)(1(+---=m n n n n P m n 排列数公式 123)2)(1(??--= n n n P n n 全排列 加法法则 乘法法则 排列

)! (! m n n P m n -= 排列数公式 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 m m ≤个元素组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 m m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m n C 表示 组合数公式 ! ) 1()2)(1(m m n n n n P P C m m m n m n +---= = )! (!! m n m n C m n -= 一、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优先策略 T :排列组合的题型 组合 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优先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