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传日及其对日本妖怪文化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84.54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的对照研究作者:潘宁郑爽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2期摘要:《山海经》作为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内容无奇不有、包罗万象,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科学史、医药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
作为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记录,记载了大量的古典神话,被称之为“神话之渊府”,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山海经》远渡重洋,东渡日本,对我们熟知的日本“妖怪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的“妖怪文化”也可称为“百鬼文化”。
“百鬼”一词由来已久,在现今社会中提到“百鬼”一词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的鬼怪传说、动漫作品以及国产的游戏《阴阳师》等内容,“百鬼”一词来自《山海经》,因此《山海经》与日本的“妖怪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妖怪文化”;《山海经》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99-031 《山海經》简析《山海经》是始著于先秦时期的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地理、动植物、巫术、药物、民间风俗、矿物、祭祀等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
其版本内容复杂,最早可见的版本是郭璞的《山海经传》,但《山海经》一书早已在《史记》中提及,更被太史令评价其内容过于荒诞,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书中记载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不少脍炙人口的太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不仅如此,在地理方面他也有卓越的贡献,全书共记载40多个邦国、550座山峰300条水道;并且书中的矿物记载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为我们探索研究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和社会风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考,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视剧作等提供了诸多的灵感来源。
《山海经》在其他国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出现了一批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
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经校注》中写道:“吾国古籍,瑰伟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经》若。
《山海经》匪特使地之权舆,乃神话之渊府。
”据传《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朝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作者不详。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鬼”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含义和社会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来进行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都被视为阴间的存在,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关怀或者是一种惩戒的存在。
日本的“鬼”(妖怪)文化始于古代的神话时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神话中的“妖怪”形象,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妖怪传说和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就有了诸多鬼怪的记载,尤其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起源和历史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主要源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来进行比较。
日本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枕草子》中的鬼怪传说、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等,这些作品都将“妖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也通常与民间传说相联系,形成了浓厚的民间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类的鬼怪形象,这些作品也将中国的“鬼”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形式,但是两国的“鬼”文化表现方式和风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更加注重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我们还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民俗风情中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魂是一种扮演着非常特殊角色的存在,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意象,比如象征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恶鬼”、或者是一种伴随着不祥之兆的“凶灵”等。
从《山海经》东传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日本的妖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地理志怪之书,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妖怪形象。
在东传到日本后,妖怪形象在日本文化中逐渐建构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妖怪文化。
本文将从《山海经》东传到日本的过程中探讨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
我们需要了解《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一部记述古代自然地理的书,以地域的地点和水域为重点,同时也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妖怪形象。
妖怪在《山海经》中被描绘成各种奇异而古怪的形态,如幽灵、怪兽、神兽等。
著名的妖怪形象包括九头鸟、黄泉、孔雀火等。
这些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日后日本妖怪形象建构的重要素材。
随着《山海经》东传到日本,日本妖怪文化开始形成。
在日本的古代文化中,妖怪被看做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用来解释自然现象或者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妖怪形象的建构在当时的日本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妖怪形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空间,帮助人们逃离现实的压力和困境。
妖怪形象也具有娱乐功能,人们会通过妖怪形象的故事和描绘来寻找乐趣和快感。
妖怪形象的建构也反映了当时日本文化的想象和审美趣味。
在妖怪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日本文化对于妖怪形象进行了许多改编和发展。
一方面,日本文化将《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融入到自己的传统神话中。
日本的九头鸟被视为山神的化身,孔雀火则是家庭的召唤物。
这种对于妖怪形象的整合和发展,使得妖怪形象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日本文化对于妖怪形象进行了重新的描绘和创作。
在人们的想象中,妖怪经过人们的神奇力量或者动物特性的合并,形成了新的妖怪形象。
这些妖怪形象往往具有外形怪异、行为古怪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惊悚感。
日本的绘画艺术也对于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绘画作品中,妖怪形象经常出现,被绘制成各种形态,并且常常与人类进行互动。
这些绘画作品描绘了妖怪形象的细节和特征,使得妖怪形象更加具体和真实。
扶桑神话与日本民族起源——《山海经》中远古神话的新发现本文摘自何新著《诸神的起源》本文写1986年内容提要本文作者近年来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的研究,特别是对《山海经》的研究,发现《山海经》中有关扶桑的记载远比《梁书》扶桑记为早。
并认为早在远古时代,中日便在地理上有密切的交通,帝尧时代就有大陆移民奔赴日本探寻日所出处;《山海经》并非荒诞之作,乃是一部关于远古山川海陆和地理、人文、氏族、物产情况的有价值著作。
扶桑,是中国远古传说中一棵与太阳有关的神木。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记载,日本岛上古代列国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称的国名或族名。
但中日之间建立关系,根据正史(《汉书》、《三国志》)的记录,目前所知不早于汉代。
然而,扶桑神话的产生却很早,在《山海经》中记述尤多。
我最近对《山海经》以及中国古代东方的史地情况作了一些考察,结果,获得了一些意外的发现。
由此,不仅可以确证中国古代之所谓“扶桑”的神话,与日本的富士山信仰有关,而且可以断定《山海经》中“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两章,所记内容基本是远古时代日本海和日本列岛的地理、氏族、人文情况。
令人惊异的是,其中多数记述,竟可以与汉、唐、明以下关于日本的信史相参证,还可以与日本海及日本列岛周围的地理情况相参证。
由此,我们可以对日本文化起源、日本民族史以及中日文化和关系史,对《山海经》的史地文献价值,以至远古华夏人的海地观念、地学知识,都获得某种新的认识。
兹将所见,证述如下,供有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研究、参考。
一、关于扶桑国的论争关于“扶桑”的地望所在,可以说是历史上遗留下的一个远古地理之谜。
近代广为流行的一种见解,认为其地与美洲墨西哥有关。
始倡此说的是法国人金捏(De.Guignes),他于1761年提交的一个研究报告中说:根据中国史书,在公元5世纪时,中国已有僧人到达扶桑,而扶桑,他认为就是墨西哥(按金捏所说的中国史书,指《梁书》“扶桑传”)。
在中国学者中较早响应此说的是章太炎,他在所著《文始》中也认为扶桑即墨西哥。
从《山海经》东传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神话文献,它记录了许多神奇的生物和神话传说。
东传版本的《山海经》在日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日本民间传说和妖怪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从《山海经》东传中探讨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
1. 常见妖怪形象(1)狐狸精:狐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灵,有着崇高的地位,而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狐狸被认为是妖怪的代表。
狐狸妖怪主要以女性形象出现,有时也会变成人类的样子。
它们通常被描绘为美丽、聪明、妖艳的女性,但也有恶意的形象。
(2)鬼怪:在《山海经》中,有关于鬼怪的描写,它们通常被描绘为形态奇异、凶猛恐怖的妖物。
在日本传说中,鬼怪是一种形象十分丰富的妖怪,有火怪、水怪、山怪、谷怪等多种形态。
(3)河童:河童是日本妖怪中的一种,与中国传说中的河神有所不同。
据说河童的体型像小孩,但是有蓝色皮肤、光滑的头发和充满活力的性格。
河童有时也会对人们恶作剧,但并不是每个河童都有邪恶的动机。
2. 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1)中国文化影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典籍,在东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文化的广泛接受。
一些中国妖怪形象被传到日本,并在传说中不断演化和发展,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妖怪文化。
(2)地理环境和传统信仰:日本是一个岛国,许多日本妖怪形象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如,山怪、水怪、火怪等和日本特有的火山、河流、海岸线有关。
同时,日本也有丰富的神道信仰和民间信仰,这些信仰对妖怪的形象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3)社会文化因素:日本妖怪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期,妖怪形象也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
例如,在日本江户时代,一些妖怪形象被人所崇拜,而在现代,妖怪文化则成为了一种古怪的文化现象。
总之,日本妖怪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山海经》东传对于妖怪形象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中日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173浅析中日“妖怪”艺术文化的差异—以《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对比为例□敬雪琰 广西师范大学摘 要:《山海经》以图叙事的方法记录了四百多种神奇异兽,共18卷,分为《山经》与《海经》两部分,被看作虚实异幻的中国古代奇书。
据考证,《山海经》最早于中国唐朝(日本奈良时代)便传入日本,之后于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明清时期)出版了《怪奇鸟兽图卷》。
本文将《山海经》和《怪奇鸟兽图卷》中的神奇异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从两本书出版时期的不同文化起源、宗教神话、民族风俗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素材来源、艺术趋向、风格特点和排版布局等角度的解析,探讨两本书对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艺术文化导向的影响。
关键词:“妖怪”文化;中日艺术文化;《山海经》本文以唐朝(或者更早)传入日本的《山海经》和中国明清时期日本出版发行的《怪奇鸟兽图卷》为例进行对比,浅析漫长中日艺术文化交流历程中产生的独特的、范围甚广的互动机制,以及两国之间从古代至现代的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与差异。
一、《山海经》简析(一)自然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山海经》都是一部具有独特风味和价值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但深奥难懂,被誉为“天下奇书”。
尽管奇特古怪,但研究者仍旧不少,只是理解各有不同。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地理志,记录了山川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宝库;有人认为它是氏族社会史,是一部综合性记录籍;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盖世巫书……但这本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古籍?它的作者是一位还是多位?是何时整理成书并发行的?它的艺术价值如何?千百年来一直意见纷呈,这也给这部古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事实上,《山海经》是人类从蒙昧社会逐步走向文明时期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是我们先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源头,它记录了上古时期的社会人文现象和事件,也忠实地描述了那个洪荒岁月的自然状况和变迁过程。
也就是说,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因此它的成书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
从《山海经》东传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文本,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兽、怪物的形象描写,这些形象在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日本,很多妖怪形象都是从《山海经》的东传版本中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的。
本文将从《山海经》东传版中的妖怪形象入手,分析其在日本妖怪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第一,多样性。
在《山海经》东传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形象。
例如恶鬼、鬼怪、妖蛇、鬼狐等等,每一个妖怪形象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故事背景,构成了多样性的日本妖怪文化。
第二,速度感。
日本妖怪形象中有许多拥有极快速度的形象,例如狐妖、鬼火等等。
这些妖怪一般都出现在夜晚,速度极快,难以捉摸,这种速度感的妖怪形象在日本文化中非常流行。
第三,变幻莫测。
有一些日本妖怪形象可以瞬间变化成为其他物体,例如化蛇为剑、化猫为女等等。
这种变幻莫测的特点也是日本妖怪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第四,带有神秘色彩。
日本妖怪形象大部分都带有神秘的色彩,不同于西方的怪物形象,日本妖怪文化给人一种神秘、玄幻的感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山海经》东传对于日本妖怪形象建构的重要性。
其中的妖怪形象在日本文化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妖怪文化。
同时,日本妖怪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文化,让其逐渐拥有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神兽怪物形象。
日本为什么到处都是妖怪澈冬澈01我记得第一次看《千与千寻》,是在初二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汤婆婆的浴场里形形色色的妖怪以及可爱无脸人啦!不得不说,日本动漫中赫赫有名的妖怪形象还真的不少:犬夜叉、鬼太郎、夏目友人帐、龙猫,还有妖怪的克星——阴阳师等。
“妖怪”这一形象似乎在日本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沃土,时至今日,在日本共有400多种妖怪。
日本还在海外举办过妖怪漫展,反响热烈。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对妖怪,对妖怪文化如此看重呢?妖怪文化的发展在日本可以分成原始时期、平安时期、室町时期、江户时期。
日本妖怪的产生可以用“因地制宜”四个字概括。
日本四面环海,常年的水域生活中人们就编造出了许多与水有关的妖怪:在河边洗红豆,将路过的人用筛子抓来吃掉的洗豆老人;受了情伤投河自尽,每到半夜就现身勾引并残害过桥男子的桥女;猴子身体背着乌龟壳还长着青蛙四肢和鸟喙的河童……03上述这些妖怪都是古时候的日本百姓在不了解自然的情况下杜撰出来的,然而,即便到了近现代科技发达,都没有扼杀妖怪这一“唯心主义”的产物,反倒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妖怪物种:蜗牛女、口裂女、人面犬、鬼娃娃花子、菊人形等。
虽然日本有着这么多种妖怪,号称“妖怪列岛”,但是一向秉承着“拿来主义”的日本,连妖怪大部分也都是外来的。
据统计,日本的妖怪中有70%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只有10%是本土妖怪。
既然大部分妖怪来自中国,那么中国的这些妖怪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在西汉时由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汇编的《山海经》了。
《山海经》分《山经》《海经》《大荒经》,是一本优秀的地理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志怪文集。
《山海经》在西晋时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曾唤女儿魃前来帮忙应对暴雨,魃天生体热,雨很快停了;在日本传说中,魃是天照大神,被称为旱母。
《山海经》中记载刑天在与黄帝大战时被砍去头颅,此后便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口。
视听2020.12|交流一提到妖怪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日本。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国内的动漫作品《犬夜叉》到二十一世纪的《虫师》《夏目友人帐》《怪化猫》,关于妖怪的动画、漫画、电影、游戏以及文学作品早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对日本的妖怪非常熟悉,但提起中国的妖怪除了《西游记》便一无所知。
殊不知大多日本妖怪的原型来源于古代中国,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志怪巨作《山海经》。
我国对本民族妖怪文化的忽视,导致妖怪文化成了邻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需要对中国的妖怪神魔文化进行探索与传承,通过研究旷世奇书《山海经》,探究中国妖怪与日本妖怪的关系,发现中华民族妖怪文化的底蕴精髓。
一、志怪古籍《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志怪的旷世著作,约始于先秦时期,作者不详。
《山海经》一书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其中记载了神话学、宗教学、地理学、医药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珍贵资料,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籍。
《山海经》全书共二十二篇,现存十八篇。
由于年代久远,《山海经》版本众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晋代郭璞所著《山海经注》。
相较于中国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山海经》被众多文人墨客所不齿。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中国古代奉儒家学说为学术典范,《论语·述而》中有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儒家奉行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孔子提倡的更多是追求当下的现实生活,而鬼神之说则与之相反,自然被众多学者质疑。
因此,《山海经》在古代中国作为非主流文化黯然失色,却在流传至一海之隔的日本后改头换面,焕发光彩。
二、日本妖怪文化与《山海经》东渡妖怪,在日文字典中释为:“人类无法解释的奇怪物体或神秘现象。
”它的产生源自于生产力低下的人类对自然中无法理解的现象的敬畏之意,人类把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归结于妖怪在作祟。
日本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妖怪的奇闻传说,这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将妖怪文化当作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由“妖怪博士”井上圆最先提出“妖怪学”这一学科名称。
传统文化山海经与鬼怪艺术形象分析【摘要】《山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各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形象,与今天有着很大联系,尤其鬼怪文化。
在时代的变化中,传统文化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跟随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山海经》中各种艺术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一定的改变,并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小的影响。
通过挖掘《山海经》中的文化形象,联系时代的变化,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用鬼怪文化来阐述这种关系。
【关键词】山海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鬼怪文化目前在市面上购买的图书中,除了原文、注解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配图。
文字会让人感觉枯燥,添加上配图,就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引发更多的关注。
以《山海经》中的配图为例,根据其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是具有特点的“怪兽”,与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鬼怪形象”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
分析这种关系,从而探寻《山海经》对于“鬼怪文化艺术形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创造新的“鬼怪艺术形象”,如何更好地传承《山海经》、传承传统文化。
一、《山海经》与鬼怪文化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山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书中的艺术形象是非常吸引人的。
东晋时期的郭璞为这本书进行了最早的插图描绘,著有《山海经图赞》;后来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插图描绘,比如袁珂的《山海经校注》、马昌仪的《古本山海经图说》;如今还出现了优秀的《山海经》图文绘文,如陈丝雨的《山海经》绘本。
这些作品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被人们所接受,从中可以看到《山海经》的艺术形象是有着一定的传播范围的,被大众所喜欢。
提到鬼怪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日本。
因为鬼怪文化在日本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山海经》传入日本后,深深影响着日本当地的文化。
日本的鬼怪文化大部分来自中华文化,如今日本的鬼怪文化也是深受大众喜欢的,所以,研究日本的鬼怪文化,就要研究《山海经》对于鬼怪文化的影响,以及鬼怪文化对现在的艺术形象的影响。
从《山海经》东传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文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称为古代神怪文化的百科全书。
而《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也是中国妖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山海经》东传到日本后,对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山海经》东传到日本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以及对日本妖怪形象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从历史背景来看,《山海经》东传到日本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与日本的交流。
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文化就开始传入到日本。
在此时期,中国文人墨客经常涉足日本,并将自己的文化带到那里。
而《山海经》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神话传说集,也被带到了日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逐渐扩大,日本人开始对《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产生兴趣。
从传播途径来看,《山海经》东传到日本主要通过文字的传播。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主要通过文字书籍的形式传播。
当时的文人墨客经常将重要的著作带到外地,包括日本。
《山海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一些有学问的日本人开始研究和传播《山海经》,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和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海经》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影响方面来看,《山海经》对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给了日本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并成为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创作源泉。
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出现了很多与《山海经》中类似的妖怪形象,例如日本妖怪“狗妖”即源于《山海经》中的“狗头人身”。
《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在日本文化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日本妖怪形象。
《山海经》中的水妖“鲛人”在传入日本后演变成了日本的传说人物“日本河童”,并成为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中日两国妖怪文化对比|中日妖怪文化对比》摘要:日本70%的妖怪原型都是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只有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妖怪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妖怪形象的出现,本文从妖怪形象和妖怪文化两大部分入手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妖怪文化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有过无数次文化的交集,这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化较其他国家来说有着更深层次的渊源。
在妖怪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对日本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日本并没有采取单纯的接纳,而是对于中国的妖怪文化进行了容纳、消化及改造,并使之成为了自己的文化,显示出了十分鲜明的个性和丰富深邃的内涵。
一、妖怪的起源“妖怪”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
他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在远古时代,生存空间被未知的大自然所包围,人们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想象来解读未知的事物,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借由妖怪使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合理化。
妖怪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日本身处岛国,心理上有着某种神秘主义倾向,在日本的民间妖怪传说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光资料记载的就已有两三百种,相传境内生活着大约六百多种妖怪。
因此日本也被冠以“妖怪列岛”之称。
在日本还曾专门设立了除妖的职位――阴阳师。
这个职位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
何日搬家,何日工作,甚至几时起床,几时洗澡都要进行问卜。
人们生活的小心翼翼,生怕触犯禁忌招来鬼神的报应。
日本文化中的许多禁忌也都来源于那个时代。
二、妖怪的形象日本70%的妖怪原型都是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只有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
因此可以说在妖怪的形象上中日两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例如最早起源于干宝《搜神记》的落头式,在日本被叫做飞头蛮。
但是还有一些妖怪虽然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在日本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和中国妖怪完全不同的形象。
从《山海经》东传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神怪记载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妖怪形象,对于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山海经》的东传来探讨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
从《山海经》的东传来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受到了中国古代神怪文化的影响。
《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多为稀奇古怪、异形怪物,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形象在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民重新演绎和创造,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妖怪形象。
比如《《山海经》》中的蚌精传到日本后演变成了日本妖怪“螺女”,其形象是一个美丽的少女,身体却是由螺壳组成,从而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于海洋的敬畏和崇拜。
从《山海经》的东传来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也受到了当地文化和民间传说的影响。
在中国的《山海经》中,妖怪常常被视为人类生活中的灾祸和阻碍,但在日本的妖怪传说中,妖怪往往具有一种挑战现实规则的特殊能力和智慧。
比如《山海经》中的狐狸精传入日本后演变成了日本妖怪“狐妖”,其形象不再是一个危害人类的邪恶妖怪,而是一个有智慧、有感情的存在,甚至有的狐妖还与人类结成了亲密的关系。
从《山海经》的东传来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还受到了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自从《山海经》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对妖怪进行创作和描述,形成了独特的妖怪艺术和文学形式。
比如江户时期的绘画家鳥山石燕创作了《百鬼绘》系列作品,其中收录了许多著名的妖怪形象,如“河童”、“铁鼠”、“天狗”等,这些形象对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山海经》的东传来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受到了中国古代神怪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了当地文化和民间传说以及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这种东传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日本妖怪形象,也表明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日本妖怪文化研究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和平、或战争,或从属,或敌对。
从唐朝时期的互通,到近代的抗日战争,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一直都在学习、效仿着它身边的大国——中国,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也从来都未停止过,日本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地域的狭小和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一系列自然灾害频繁,其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和压抑感可以说是一直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的。
日本在文化压力和地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造成了其矛盾的性格特点。
日本人无从宣泄压力的同时,就“创造”“建构”出很多种妖怪。
妖怪从某一角度来说可以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沟通者与调节者。
而现代人其实是在借助妖怪对现实中对应的个人、经济、政治、环境等社会各种现实的思考。
本选题希望通过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中日两国妖怪文化,发现其特定的历史价值,从学科本位出发,研究中国传统妖怪文化传播到日本后与本土文化相嫁接,而后被其充分吸收,并且传承下来。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民俗,民俗是活态的,是日常生活的体现。
现代年轻人对于妖怪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对妖怪的认知的改变,人们对妖怪的接受能力以及妖怪对人的影响都是互动的。
人们对于妖怪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想通过对日本传统妖怪文化的研究发现反作用于中国传统妖怪文化时发生了哪些变异影响。
关键字:妖怪文化;历史传承;人类文明;民族文化AbstractChina and Japan narrow strip of water , since ancient times ,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 or peace , or war , or slave , or hostile . Interoperability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modern Sino-Japanese War , Japan , as an island , it has been in the study, to emulate it around the major powers - China , Japan never none stop , Japan, as the island nation surrounded by the sea , frequent small geographical and a ser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earthquakes, tsunamis , volcanic eruptions , their nation 's inherent sense of crisis and sense of oppression It can be said to have been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every Japanese . Japan in the dual role of the cultural pressures and geography pressure , resulting in it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 Japanese no way to vent the pressure at the same time , " create " , " construct " a variety of monsters . Monster from a point of view can be used as a communication regulator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natural ecosystems . Modern man in fact with the monsters of the personal , economic , political ,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eality in the corresponding variety of realistic thinking.The topics studi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Japanese monster culture found its particular historical value , starting from the subject oriented research phase graf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monster culture spread to Japan and the local culture , and after its full absorption and inherited . Some places have a culture, there is folk , folkLiving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daily life . Modern young people for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as well as people of the monster monster cognitive changes , one of the monster 's ability to accept and monster people are interactive . The monster concept will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want to be fou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monster culture which variation influences reaction in the Chinese the traditional monsters culture when .Keywords : monster culture ; historical heritage ; human civilization ; national culture目录一、绪论 (1)(一)选题背景 (1)(二)选题意义及目的 (1)(三)研究方法 (2)1、文献分析法 (2)2、比较学方法 (3)(四)课题难点 (3)二、文献综述 (3)(一)民间信仰综述 (3)(二)民间文艺学综述 (4)(三)神话学综述 (4)(四)传说学综述 (4)三、妖怪文化概述 (5)(一)文化及妖怪文化释义 (5)1、文化的概念 (5)2、妖怪文化的概念 (7)(二)妖怪文化的起源 (9)(三)妖怪文化的传承 (11)四、日本妖怪文化分析 (12)(一)日本的妖怪 (12)1、日本妖怪概述 (12)(1)日本妖怪概况 (12)○1乡村妖怪 (12)○2都市妖怪 (13)(2)日本妖怪的特点 (14)2、日本妖怪的本土研究 (15)3、日本妖怪的现代化 (16)(1)妖怪与戏剧 (16)○1能剧 (16)○2歌舞伎 (18)(2)妖怪与动画 (19)○1《千里千寻》中妖怪与日本“汤文化” (19)○2《吸血鬼猎人D》中的东西方妖怪文化 (22)(二)日本妖怪的成长土壤 (24)1、妖怪与政治 (24)(1)历史的兴衰与妖怪的角色问题 (24)(2)“忠”在妖怪中的体现 (26)2、妖怪与民族的特殊性 (27)(1)民族的特殊性 (27)(2)妖怪与民族特殊性的关联 (29)五、中日妖怪文化比较 (31)(一)对妖怪的态度对比 (31)(二)推及文化传承问题 (33)1、我国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33)2、改进措施探讨 (34)六、结论 (35)(一)主要结论 (35)(二)创新之处 (36)(三)局限性 (36)(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6)参考文献 (37)致谢 (39)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在没有考民俗学研究生以前,笔者就对妖怪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伴随着《西游记》里的黑风怪、白骨精等一系列妖怪长大的八零后来说,妖怪文化可以说是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部分之一。
从《山海经》东传看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古籍,记载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妖怪的记载。
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内涵,也对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山海经》东传看,许多妖怪形象源自于中国的传说故事。
《山海经》中记载的白泽、水蛇、蚌精等妖怪,都在日本的传说中有所出现。
这些妖怪形象经过传承和发展后,渐渐成为了日本妖怪文化中的重要角色,赋予了日本妖怪丰富的形象和多样的特征。
从《山海经》东传看,妖怪形象的建构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
日本位于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将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妖怪形象引入到自己的文化中,融合了日本独特的民俗特点和宗教信仰。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在日本的传说中成为了九尾狐妖。
从《山海经》东传看,妖怪形象的建构也受到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山海经》的记载时间比较早,而日本的妖怪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转变。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妖怪的形象多为人面蛇身,象征着祸患和邪恶;而在江户时代,妖怪的形象逐渐变得可爱和幽默,成为了日本文化艺术的题材之一。
从《山海经》东传看,妖怪形象的建构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互相借鉴的过程。
中国和日本相邻,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妖怪形象的传播也受到了这种交流的影响。
中国的《山海经》通过传播与日本的妖怪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日本妖怪形象。
从《山海经》东传可以看到,中国的《山海经》对于日本妖怪形象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妖怪形象的来源、风土人情、时代背景和文化交流等因素都对日本妖怪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 海外艺术17《山海经》东渡与日本妖怪文化□徐向安/文《山海经》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被誉为我国志怪小说的鼻祖,书中记载的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和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我国封建社会,受“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正统文化影响,《山海经》历来为文人所不喜,一直作为非主流文化,陪衬着经史子集。
然而,传入日本后,却大受欢迎,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考察《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情况,梳理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历程,发现在日本妖怪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山海经》在日传播的关键节点,许多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妖怪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原型,《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关于《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以日本奈良时代和江户时代为重要历史节点,可以分为传入期和广泛影响期。
1.1 传入期关于《山海经》具体何时传入日本,说法不一。
平安时代(794-1192)前期成书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是目前日本现存最早的汉籍总目录,里面就有《山海经》的记录,这说明在平安时代前期,日本就已有《山海经》藏本。
《山海经》传入时期应早于平安时代。
据日本史料记载,收有陶渊明《读山海经》的《文选》在飞鸟时代(592-710)就已传入日本,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读书目。
因此也有人认为,《山海经》应早在飞鸟时代就进入了日本贵族的视野。
但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又将《山海经》的传入期追溯到奈良时代(710-794)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
《风土记》是奈良时代初期的官撰地方志,通过对现存《风土记》与《山海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性质、结构、内容、记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都有诸多相似,足以说明《风土记》的编纂者看过《山海经》并以其为参考文献[1]。
考古发现方面,20世纪在奈良市平城京(奈良时代的国都)遗址出土的木简上出现了“山海经”的字样,这片木简可以作为《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早已传入日本的物证。
另外,1997年在日本新潟县下之西遗址出土的奈良时代前期的绘画板上,再现了《山海经》中窫窳和贰负之臣受刑的场景,这块绘画板也可以作为《山海经》在奈良时代开始传播的又一物证。
“百鬼夜行”——《山海经》传日及其对日本妖怪文化影响《山海经》作为一部亦虚亦实、亦形亦幻的中国古代奇书,曾深深影响了诸如郭璞、陶渊明、杨慎、毕沅、茅盾等文士大家,而在书中所描摹的地理、山川、民俗、风貌,以及那诡谲精怪、飘忽灵远的文字气息共同为中国的博物学与文学史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渊明曾写有组诗《读<山海经>》一十三首,郭璞也曾为《山海经》作图注《山海经图赞》。
而随着近几年来,“国学热”“历史热”的兴起,《山海经》又重被人们拾起,并引为言题。
而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山海经》就已凭借其宏富的创造力、怪异的构画力“东上扶桑”,并对日本的文化体系与文化结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日本的“山海经”——《怪奇鸟兽图卷》日本著名神话学家、《山海经》研究专家伊藤清司曾在其《关于<怪奇鸟兽图卷>的解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在江户时代,一位有绘画素养的人画了一部奇妙的画卷。
这部传世的手绘画卷题为《怪奇鸟兽图卷》。
其中有76种形态各异的鸟兽相继登场。
作者身世不明,但可以断言,这些怪兽奇鸟的来源都是中国大陆,都是江户时代的人们从未目睹过的怪异鸟兽。
”据考证,《山海经》在奈良时代(710——794,相当于中国唐朝)或更早便传入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便已有据其绘画而形成的图册《怪奇鸟兽图卷》出版问世了。
但是,此书作者究竟生于江户时代的哪一阶段,是何许人物,全然无从知晓。
《怪奇鸟兽图卷》作者虽说不明,但《怪奇鸟兽图卷》对日本以后的社会、文化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颇大的。
二、“九尾妖狐”演变略考《怪奇鸟兽图卷》之分类,属于鸟类的30种,属于兽类的46种。
在这些怪异的鸟兽中,除了二成之外,其他大部分都与《山海经》的绘画一致。
这足以说明问题。
关于此图卷的创作,与其说是日本的有识者在读了《山海经》的原文后推测而绘,倒不如说是以《山海经图》为蓝本,并加以描摹,再施以色彩绘制而成的。
不过,《山海经》中所记述的怪物、怪人、怪神却并未能够在日本文化中完全扎根。
但是,却也有一些例外,例如九尾狐。
在《山海经?南山一经》中描述了这样一种奇异的兽类:“(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而“九尾狐”在通过《山海经》传入日本后,却深深地植入了日本的妖怪文化体系中,并且在被日本原生妖怪体系“本土化”、整合化之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便已是与之前大有迥异的“九尾妖狐”了。
九尾狐在我国古典小说乃至现当代小说中充当的通常都是一些类似于“妲己”这样的扰乱百姓生活以至于祸国殃民的角色,不但为历代小说家、杂谈家话诟,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狐妖形象不仅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抑是如此。
在日本,狐妖不仅可以幻化为美人迷惑平民、士人,也曾化作名为“玉藻前”的女子操控鸟羽天皇,并使天皇身染重病。
除此之外,九尾妖狐的九条尾巴还各有其不同的能力,可以召唤雷、火、风、地震、洪水、死尸和小妖狐等等,同时,九条尾巴也代表了九个灵魂,而且除非九条尾巴一起断掉,否则的话妖狐还可以再生,并且获得重新的强大力量。
(详见《百鬼夜行图》《妖怪物语》等日本“百鬼”图籍)时至今日,九尾妖狐已成为日本妖怪文化体系中最为诡异流行的一类文化符号代表,并已深深地根植于日本社会、文化体系之中。
可以说,《山海经》之于《怪奇鸟兽图卷》就好比是《红楼梦》之于《源氏物语》,后者的灵感来源、创作思路同样都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奇书,并且同样都对日本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又重大的影响。
由此观之,《山海经》对日本所产生的影响确是颇大的。
三、何为妖怪——中日妖怪源起略考无论是诡谲奇异充斥的《山海经》,还是奇兽怪鸟纵横的《怪奇鸟兽图卷》,所记载的内容大多都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怪鸟奇兽,而不论是普通的阅读者想要读通读懂这些“奇书”,还是学人专家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考据,都需要面对这样一个开门见山的问题:如何看待书中所记述的大量的妖怪异物?我们如果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要对“妖怪”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那么,什么是“妖怪”,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它呢?按照日本著名妖怪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解释,所谓妖怪,乃是已失却神威的诸神的沦落形态。
从《怪奇鸟兽图卷》的内容上来看,所载录的鸟兽之多数,大体为柳田所谓的妖怪之类,或者是为珍奇异贵之鸟兽而乘兴录之。
而作为其蓝本的《山海经》中的怪奇鸟兽,大多也都成为各地镇守山川之鬼神,,即“地方诸神”,而受到当地人的敬畏,并且为其所顶礼膜拜,成为信仰与祭祀的对象。
而随着时间的退移,这些神灵也有荣枯盛衰,形态异常的怪异诸神的形象也逐渐淡化。
落魄的它们常出没于乡里,以“变异形态”为武器,专门威吓世人而沦为所谓的妖怪了。
不然,也可以改变它们的怪异外貌,“登堂入室”而转化为人的形态享受大众的祭祀了。
(摘编自马昌仪《全像山海经图比较》)而在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即宗教学研究专家冯国超看来,对于《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至少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认识:一、它们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的“(《山海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
”二、它们包含图腾崇拜的内容,如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和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
当然,在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巫术往往与图腾崇拜结合在一起,对此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
三、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当属古代神话无疑。
四、它们还可能包含古人因错觉或凭想象力而创造的内容,例如旋龟、六首蛟之类。
在初步了解了“妖怪”之后,我们便对应如何去看待它们有了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标准。
若一概视其为杜撰、斥之为荒诞,则《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若视之为真实,奉之为信史,则无法获众人之认同。
四、日本妖怪起源简考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文化的国家,这个民族不仅具有强大的文化吸附力,而且具有灵活的文化加工能力,可以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甚至将其变成本国文化,而众所周知的妖怪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民间有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这大概与身处岛国的日本人在心理上有种神秘主义倾向有关。
与所有国家一样,日本也有过一段漫长的蒙昧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仅凭人们现有的知识不能解释大自然中出现的所有现象,于是,出于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敬畏,日本人民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以及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归结为“妖怪”。
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同时也传达着人们渴望征服自然的心愿。
在日本,关于妖怪的文献数目繁多,除《百鬼夜行抄》《怪谈》《云八》这些较为平俗易见的妖怪图籍之外,还有诸如《日本妖怪物语》《日本妖怪大全》等类似于百科全书的馆藏图书。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来自于民间口耳相传的妖怪传说混杂其中,正是以上这些关于妖怪的记述构成了日本妖怪体系的基本雏形。
其实纵观日本的风土民情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妖怪都跟日本这个岛国的地理环境与****有关。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日本多水,于是跟水有关的妖怪便层出不穷:有在水中捞人吃的豆子婆婆,有在江河湖泊里戏耍的河童,还有溺死于水中,死后便在河边折磨活人的桥女。
《山海经》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由于其自身所富有的宏伟的艺术想象力,再加上日本民族因身处狭小空间而导致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较为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所以,当这两者接触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并非是激烈的摩擦与碰撞,而是相对一致的融合与演进。
《山海经》中所记述的种种奇幻精怪的妖物,本就很合心理神秘的日本人的胃口,《山海经》在传入日本后,更是作为介绍中国地理山川形势和传播各种妖怪的地理志图籍而受到社会上下各阶层的追捧。
而其中所记述的妖怪经过了日本本土妖怪文化体系的整合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后,又杂糅进一些民间神话传说,就逐渐演变成了各种各样至今仍活跃在日本的妖怪形象了。
五、妖怪在日本——日本百姓的妖怪情缘日本人对于妖怪文化的认同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以至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中,不论是一种语言、一种状态,还是一种职业,抑或是人们平时娱乐所看的漫画和电影,都能找到跟妖怪有关的联系。
在日本有这么一道名菜——河童卷,拥有这么奇怪名字的这道菜其实就是海苔包黄瓜,因为传说河童喜欢吃黄瓜,所以才有了“河童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称。
日本人将娶到了脾气暴躁、品行恶劣的儿媳妇称作“鬼嫁”,用以形容女方好像厉鬼一样凶恶。
这种以鬼怪的名称来比喻事物的现象在日本非常普遍,就连很多俗语都与此有关,比如“把鬼蘸着醋吃”就是比喻某个人胆子很大、什么都不怕的。
有了诸多不安分守己的妖怪,便产生了日本的著名职业——阴阳师。
阴阳师在动荡不安、人心纷乱的时代充当了社会的维护者,天皇从阴阳师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社稷上的指导,而百姓则从阴阳师那里得到解决生活问题的种种答案。
在那些蒙昧的年代,阴阳师几乎是日本所有统治阶级的庇护者和国家的精神支柱。
显然,日本妖怪文化跟历史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人们的思想解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的江户时代,日本民众已不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神怪等虚无缥缈的东西上,而是开始“自谋职业”,自己去思考解决世间问题的方法。
当此之时,妖怪的形象也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
妖怪的形象已不再只停留在以前那种邪祟的鬼魅,而是渐变为可爱的精灵般的模样了,这些转变的痕迹,都可以从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浮世绘”——中窥见端底。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漫画王国”,在这条充满了奇异想象力的岛链上,各种主题的漫画频频产出,并由此构成了日本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性产业——动漫产业。
在众多的漫画作品中,由各种妖怪元素构成的妖怪漫画自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名满天下的漫画家都是以妖怪漫画而享誉世界、斐声海内外的,其中就有“鬼太郎系列”的作者水木茂、《黑色童话集》的作者女漫画家犬木加奈子和以《犬夜叉》闻名漫画界的高桥留美子,以及日本漫画界的“教父”宫琦峻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以妖怪为漫画题材的漫画家们都曾在不同的时期内,通过漫画这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载体,将日本妖怪文化推出国门,并使之走向世界。
五、结语统观《山海经》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亦有间接的。
不论这两者哪种形式,《山海经》都对日本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日本人心理及性格养成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虽不可将《山海经》作为信史看待,但来源于其中的一些神话典故和奇异的怪兽、怪人、怪神形象却仍是对后世颇有研究价值的。
由是,袁珂先生称赞《山海经》为“匪特史地之权与,亦乃神话之渊府”,此语甚是恰如其分的。
现如今,妖怪文化在日本已成为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而大众关于妖怪文化的认知,也有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