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 新文化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41
第15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五位的探求真理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了解和学习先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教学方法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路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由抵抗派、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到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最后都失败了,之后的探索先进的中国人又提出学习西方的思想。
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讲授新课】一、《新青年》的诞生思考讨论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说明了什么?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自然段,联系材料和前面所学知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结局等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对照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对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