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
清热剂的分类和代表方一、清热剂的分类
1、苦清热剂:比如大黄、黄连、苍术等;
2、辛温清热剂:比如荆芥、丹参、石膏等;
3、酸清热剂:比如陈皮、柴胡、黄芩等;
4、甘清热剂:比如麦冬、何首乌、夏枯草等;
5、淡淡清热剂:比如枳实、茯苓、竹叶等;
6、宣理清热剂:比如乌梅、白芷、木香等;
7、温热清热剂:比如藿香、葛根、桔梗等。
二、代表方剂
1、苦清热剂:大黄白芍汤;
2、辛温清热剂:芍药当归汤;
3、酸清热剂:陈皮枳汤;
4、甘清热剂:麦冬石斛汤;
5、淡淡清热剂:枳实银花汤;
6、宣理清热剂:乌梅木香汤;
7、温热清热剂:藿香葛根茶。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标题,本文将介绍清热剂的定义、功效以及适用范围。
清热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是指能够清除体内热邪,降低体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
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表散风等。
清热剂通常具有苦寒性质,能够清热降火、解毒散结,对于一些因外感热邪引起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清热剂适用范围广泛,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类疾病:1. 外感热病:清热剂常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外感热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2. 内热病:清热剂还适用于治疗内热病,如痢疾、疮疡等。
内热病多由于体内热邪蓄积所致,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3. 热性疾病:一些热性疾病,如痈疽、疮疖、牙龈肿痛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减轻疾病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4. 炎症性疾病:清热剂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皮炎、湿疹等。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5.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病毒,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清热剂,因此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
清热剂作为一类常用的中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外感热病、内热病、热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
然而,在使用清热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的使用范围、清热剂的注意事项以及清热剂的常见类型。
一、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是一类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等功效。
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平衡体温、舒缓炎症、改善病情的效果。
清热剂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或注射等方式使用,具体使用方法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1. 清热解毒:清热剂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炎症,减轻相关症状。
2. 降火退烧:清热剂在医学上常用于降低体温、退烧。
对于热性疾病、高热等症状,清热剂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但需要注意,如果热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3. 凉血止血:清热剂在中医中也有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一些热毒引起的出血疾病中,如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清热剂可以起到凉血止血的作用。
4. 肠胃炎、口腔溃疡:清热剂也常用于治疗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舒缓肠胃不适和口腔疼痛。
5. 高热惊厥:对于儿童高热惊厥的治疗,清热剂也常常被使用。
它可以降低体温、平复神经系统的兴奋,减少惊厥的发作。
三、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 用药剂量: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量的药物。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清热剂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3. 药物过敏:对清热剂成分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前,应了解清热剂的成分,并告知医生是否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
4. 孕妇及儿童:孕妇及儿童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清热剂的常见类型1. 中药清热剂:中药清热剂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片等。
它们通常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退烧等功效。
2. 西药清热剂:西药清热剂是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网络方剂学之清热剂概说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范畴]温热火同属一性。
温盛为热,热盛为火。
区别为程度不同。
二、分类及适应证:清气分热:1)热在气分,热盛伤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
2)热病后,气分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身热,心胸烦闷,虚烦不寐,多汗,口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营凉血:1)热在营分—夜深热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干。
2)热在血分—各种出血,发狂,谵语,斑疹显露,色紫黑,舌深绛起刺。
故清热凉血药—在营分,配清气分药;在血分,配散瘀药。
清热解毒:1)三焦火毒热盛证—烦热谵语,吐衄,发斑或外科的痈、疽、疮、疔。
2)风热疫毒发于头面—头面部红肿热痛,咽喉肿痛不利。
3)上中二焦,邪郁生热,热聚胸膈—邪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
清脏腑热:热邪偏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心火、肝热、胃热。
清热祛暑:夏月暑热证1)暑多挟湿—暑热则身热、出汗、面赤、心烦、口渴。
湿热则胸脘痞闷,苔腻。
2)单感暑邪—暑热。
3)暑伤气阴证:包括暑热与气阴两伤(体倦乏力)。
清虚热:1)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暮热朝凉,热退无汗,脉细数。
2)肝肾阴虚火旺—五心烦热,潮热,自汗。
三、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四、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首先要辨清热的性质。
[说明]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
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
实热虚热,在脏在腑,卫气营血,热在气治血无益,热在血治气则不当。
2.应明辨“热证”的真假。
3.注意病者体质:阴虚之人当清中护阴,阳虚之人清法不可太过。
4.权衡病之轻重──不可“杯水车薪”,又不可诛伐无辜。
5.热为阳邪,热盛易伤津液,故注意救阴存津。
清法皆用寒凉之药,易败胃伤阳,须注意保护脾胃功能。
第四章清热剂
一、单项选择题
1.患者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
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白虎汤
C.龙胆泻肝汤
D.凉膈散
E.犀角地黄汤
2.《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的方剂是( )
A.麦门冬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玉女煎
D.竹叶石膏汤
E.生脉散
3.患者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清营汤
D.竹叶石膏汤
E.犀角地黄汤
4.清营汤中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法的一组药物是( )
A.丹参、玄参
B.水牛角、生地黄
C.丹皮、黄连
D.银花、连翘
E.丹参、麦冬
5.犀角地黄汤的组成含有( )
A.芍药、丹皮
B.芍药、丹参
C.生地、丹参
D.熟地、丹皮
E.熟地、丹参
6.主治三焦火毒证的代表方是( )
A.黄连解毒汤
B.清瘟败毒饮
C.普济消毒饮
D.五味消毒饮
E.泻心汤
7.凉膈散的君药是( )
A.大黄
B.芒硝
C.山栀
D.黄芩
E.连翘
8.普济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主治( )
A.气分热盛证
B.热毒炽盛之脱疽
C.三焦火毒证
D.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E.大头瘟
9.具有清心利水养阴功效的方剂是
A.凉膈散
B.泻白散
C.清营汤
D.五苓散
E.导赤散
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龙胆泻肝汤的主治( )
A.小便淋浊
B. 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C. 头痛目赤
D.阴痒,阴肿、妇人带下
E. 心胸烦热、渴欲饮冷
11.左金丸原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 )
A.1:1
B.2:1
C.3:1
D.4:1
E.6:1
12.患者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当首选( )
A.麻杏甘石汤
B.泻白散
C.清骨散
D.定喘汤
E.三拗汤
13.清胃散的功用是( )
A.清胃泻火
B.清胃燥湿
C.清胃滋阴
D 清胃凉血 E.清胃止呕
14.以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的方剂是( )
A.玉女煎
B.泻黄散
C.泻白散
D.清胃散
E.竹叶石膏汤
15.治疗阴虚火旺盗汗证的代表方是
A.当归六黄汤
B.泻白散
C.大补阴丸
D.清营汤
E.青蒿鳖甲汤
二、多项选择题
1.黄连解毒汤的主治病证包括()
A.热病吐血、衄血
B.热甚发斑
C.湿热黄疸
D.外科痈疡
E.身热下利
2.下列方剂中石膏、知母同用的有( )
A.玉女煎
B.凉膈散
C.白虎汤
D.竹叶石膏汤
E.桂苓甘露饮
3.可治疗痢疾的方剂有( )
A.葛根芩连汤
B.芍药汤
C.香连丸
D.黄连解毒汤
E.白头翁汤
4.龙胆泻肝汤与导赤散共有的药物是( )
A.生地
B.黄芩
C.木通
D.竹叶
E.甘草
三、填空题
1.普济消毒饮中体现“火郁发之”之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龙胆泻肝汤中用当归、生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协热下利宜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热痢疾宜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
5.热毒痢疾宜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
6.青蒿鳖甲汤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证。
7.主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主治脱疽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主治肺痈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苦寒直折
2.透热转气:
五、简答题
1.清胃散为何配伍黄连?与升麻同用的意义是什么?
2.芍药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方中为何配伍大黄、肉桂?
六、分析题
(一)病案分析题
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24岁。
2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日5-6次,赤白相兼、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2.患者王××,男,40岁。
牙痛牵引面颊疼痛一周,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处方分析题
要求:简要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病证及其证候。
1石膏3Og 半夏9g 麦门冬15g 人参6g 竹叶15g 甘草3g 粳米15g 黄连15g 水煎服。
2.青蒿6g 鳖甲15g 生地12g 知母6g 丹皮6g 地骨皮6g 白薇6g 银柴胡6g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