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起的疼痛是很多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超过70万的椎体病理压缩性骨折[1],其中1/3变成慢性疼痛。
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如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应用,可达到迅速缓解疼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目的;同时PKP还可以使压缩的椎体部分复位,矫正后凸畸形[2-5]。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科对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了PKP治疗,年龄59~83岁,平均67岁;骨折至手术时间3d至3周。
主要症状为体位变化或站立时腰背部疼痛,无下肢神经症状。
术前对20例患者均拍摄X线片、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全部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其中15例患者为单个椎体骨折,5例患者有2个以上椎体骨折,共31个椎体。
1.2手术方法局部麻醉,患者取俯卧位,垫好胸部和骨盆部,使腹部悬空。
采用凯利泰公司生产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器械。
经椎弓根(腰椎)或旁椎弓根(胸椎)穿刺。
在C臂机监视下将套管穿刺针经椎弓根穿入椎体内,针头达椎体前、中1/3处。
导入工作套管,经套管用3mm钻头钻至椎体的前1/3处。
用同样方法进行对侧经椎弓根穿刺。
更换球囊到达椎体内,缓慢扩张球囊达到适当压力后退出球囊。
注入低黏度骨水泥,退出器械,压迫止血,待骨水泥硬化后结束手术。
术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
1.3测量及统计方法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及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SI)测量,S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
1.4随访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20个月。
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手术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0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
疼痛明显减轻者占93%。
VAS由术前平均8.5分降为术后2.2分(终末随访为2.1分),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高建文(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济宁272000)【摘要】目的总结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经验和体会。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不同手术时机临床效果分析》篇一一、引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强度降低,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作为其中一种常见类型,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显著疼痛和生活质量下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不同手术时机进行手术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PKP 治疗OVCF的临床效果。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五年内在我院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中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
每组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手术适用的时机。
三、手术时机与治疗方法1. 早期手术组:患者在确诊OVCF后,立即或短期内进行PKP手术治疗。
2. 中期手术组:患者在确诊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后进行PKP手术治疗。
3. 晚期手术组:患者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无效后,进行PKP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PKP手术方法,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等。
四、临床效果分析1. 疼痛缓解情况:通过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发现早期手术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最为显著,中期手术组次之,晚期手术组相对较差。
2. 骨密度恢复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骨密度恢复较好,而晚期手术组因病程较长,骨密度恢复相对较差。
3.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早期和中期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晚期手术组因病程较长,可能存在其他并发症,导致术后恢复较慢。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不同手术时机对PKP治疗OVCF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
早期进行PKP手术治疗可以更快地缓解患者疼痛,促进骨密度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而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能因其他并发症而影响术后恢复。
因此,在确诊OVCF后,应尽早进行PKP手术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线机观察确认纠正后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骨科(635000)2012年8月6日收稿凸畸形及恢复高度满意后,抽出造影剂,使球囊回缩至真空后抽出。
停止球囊扩张的标准:骨折已复位、球囊已扩张到终板、球囊与椎体一侧皮质接触、扩张时球囊压力不再下降、球囊达到最大压力300psi、球囊达到最大容积(4ml)。
含钡医用骨水泥调匀后在拉丝期后经工作通道注入。
“C”型臂X线机观察确认空腔被骨水泥充满后,保留约3分钟以确保骨水泥不经穿刺路径溢出,后抽出工作通道,术毕[2]。
出血量极少,可忽略不计。
术后卧床休息3h,允许患者6h后下地,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部分伤椎骨水泥分布不佳的采用双侧穿刺。
1.3 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0~10,0为无痛,10为最痛)和Oswestry功能评分(0~45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测量,并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观察指标以珚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安全耐受手术,手术时间平均每节段30~45min;骨水泥注入量:胸腰段及腰椎4~6ml,平均5ml。
患者均在术后平均24h内下地活动,于术后4~12d出院。
2.1 并发症情况:本组无术中、术后死亡及神经或脊髓损伤情况发生;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无感染、血管栓塞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2.2 术后及最终随访的疼痛、功能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变化:患者疼痛于术后48h内明显缓解或消失,13例患者术后当日即可下地活动,3例在次日离床。
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0.3)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3±0.3)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0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32)分到术后(21±1.29)分和最终随访(22±1.2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在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跟入路的临床价值。
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1年8月~2023年1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OVCF,均行择期PKP术治疗,样本数量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治疗,对于2组患者的一般围手术期指标、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为观察组较短或较少P<0.05;2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以及感染和肺栓塞等并发症;施术前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ADL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术后6个月2组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ADL评分均较本组施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6个月2组上述各指标相比差异微小P>0.05。
结论:对于OVCF患者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然而单侧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操作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以及骨水泥用量少,更具临床应用优势。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骨质疏松;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椎弓根入路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广大中老年人十分常见的骨折疾病,尤其是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群体中该骨折的发病率较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发生后可造成腰背部剧烈疼痛以及出现脊柱畸形[1],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了极大影响。
目前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对于OVCF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可取得较为确切的临床疗效,并且近年来应用十分广泛[2]。
在手术入路方面以往多应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进行操作,然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单侧椎弓根入路的应用也逐渐增多[3],且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认可。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VCF)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自2004年2月~2007年9月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VCF 49例70个伤椎,全部伤椎采用单侧穿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量平均3.8 ml。
结果:49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24 h后均可下地活动,其中3例有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体两侧,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VCF)具有创伤小、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并能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序列。
【关键词】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顽固性腰背痛、脊柱压缩性骨折(VCF)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国内外开展新型微创介入技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它通过将生物材料注入病变椎体以达到恢复椎体高度和增加椎体的抗压强度、减轻疼痛的目的[1~3]。
2004年2月~2007年9月,本院用该术式对49例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70个伤椎,其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56~84岁,平均70.2岁。
均有腰背部疼痛2 d~3个月,平均1.6个月。
其中单个VCF 34例,2个VCF 9例,3个VCF 6例。
椎体骨折部位T7~L3。
全部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
诊断为老年骨质疏松性VCF,均为单纯性新鲜压缩骨折,无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体征。
1.2 手术材料:椎体后凸成形术全套操作器械包括穿刺针、扩张管、工作套管、可扩张球囊、精细钻、骨水泥推注管等(美国kyphon公司)。
显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含30%的硫酸钡,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术前保存于4 ℃冰箱内预冷,欧乃派克(Omnipaque)造影剂(含碘海醇647 mg/ml,上海安盛药业公司),C型臂X线机(Siemens M44-2,德国Siemens公司)。
1.3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要求,选择全麻或局麻。
俯卧位,腹部悬空。
采用美国kyphon公司提供的微创器械套及特制球囊。
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进入伤椎,在导针引导下将空心钻钻入伤椎,建立直径4.5 mm的中空工作通道,并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保证位置及深度正确。
将特制高压球囊经工作通道送入伤椎松质骨内,使用装有压力表的高压注射器,向球囊内缓慢匀速注入造影剂使球囊扩张,从而将被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使伤椎膨胀并恢复原高度。
C型臂X线机观察确认纠正后凸畸形及恢复高度满意后计量压力与容量,抽出造影剂,使球囊回缩至真空后抽出。
此时,伤椎内产生四周均为骨壁的空腔,选择含钡低黏度骨水泥,调匀后经工作通道注入。
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确认空腔被骨水泥充满后,抽出工作通道,术毕。
出血量极少,可忽略不计。
术后至少平卧1 h,允许患者12 h后下地,常规应用抗生素24~48 h。
T10以上椎体采用经椎弓根外途径穿刺,T10以下椎体采用经椎弓根置入球囊,全部伤椎采用单侧穿刺。
2 结果本组49例手术时间35~95 min,平均50 min,出血量约10~50 ml,平均26 ml,用疼痛10分评分法评定疼痛变化,由术前的8~10分下降至0~1分,术后24 h 即可下地活动,随访时均已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7.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后凸畸形矫正11度~16度,平均14度;3例术中有少量骨水泥渗漏至椎体两侧,无临床症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时未有椎体高度的丢失。
3 讨论3.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最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人群。
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力学强度降低和造成VCF,70岁以上人群VCF的发病率为20%,绝经后妇女VCF的发病率为49.16%。
美国每年估计有70万例骨质疏松性VCF,其中1/3变为慢性疼痛,每年医疗费用达170亿美元。
因此骨质疏松性VCF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4~6]。
治疗VCF保守的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支具外固定等,但是这不能解决脊柱的畸形,患者常常存在较长时间的腰背痛。
开放性手术目前多用于伴有神经、脊髓损伤的病例,但骨质疏松常易导致内固定失败[7]。
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PVP)通过经皮穿刺向伤椎内注入骨水泥,它仅是将伤椎固定,解决患者的疼痛,但是不能解决脊柱的畸形,同时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也较高[8]。
PKP是近几年来在PVP的基础上新开展的一种治疗疼痛性VCF的有效方法。
它通过向伤椎内插入一可扩张的球囊使椎体复位,矫正后凸畸形,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使骨水泥易于注入,从而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9]。
由于形态高度得到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骨水泥填充使其稳定性及刚性均有提高,这也是其止痛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
3.2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该方法适用于骨质疏松性疼痛性VCF。
(1)年龄:女性55岁以上,男性65岁以上,骨密度测定为中度以上骨质疏松患者;(2)伤椎部位有明确的压痛、叩击痛;(3)X线示伤椎压缩楔变<50%;(4)CT或MRI 示椎体后壁完整;(5)无脊髓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6)局部及全身无感染存在;(7)无心脑血管系统疾患;(8)血液黏稠度及凝血功能正常。
3.3 手术要点3.3.1 手术建议在大型C型臂X线机透视(DSA)下进行,术中定位时可采取持续动态透视下定位,虽然术者增加了放射损伤,但快速、准确。
正位透视时伤椎位于球管中心,此时伤椎上、下缘杯口状消失成一直线,侧位像两侧的椎弓根影完全重叠。
因为脊柱生理曲线的存在及术中需要反复透视正侧位像,应记录此时的球管的位置即角度以节省调整球管所费时间。
经皮椎弓根穿刺时,应根据术前侧位X线片及腰椎CT显示骨折情况选择单、双侧穿刺及进针点。
穿刺点应选择在侧位X线片所示骨折压缩线稍偏上或偏下位置,这样在球囊扩张后使骨折线缩小并且使球囊接近椎体上方终板或者下方终板而利于复位。
另外,球囊置于椎体的前中部也有利于椎体复位。
3.3.2 球囊扩张与椎体内造影:建立工作套管后,需经探子探测确定在椎体内后方可置入球囊,球囊扩张时要在透视下动态观察椎体恢复程度、注入造影剂的量和压力,在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或球囊压力达到200 psi时停止注入并维持5 min后取出球囊。
一般选用非离子碘造影剂,一旦造影剂迅速扩于椎体内外,说明球囊已经破裂,若伤椎高度恢复不满意,可更换球囊重新扩张。
3.3.3 骨水泥的要求:骨水泥调和的状态至关重要,过稀容易发生渗漏,过稠则注入困难。
我们的经验为调至骨水泥呈牙膏状态时最为合适,不易渗漏;注入骨水泥的量以稍高于球囊扩张满意时的容量为准(一般4~6 ml)。
骨水泥注入时一定要在侧位X线透视连续监控下进行,当注射骨水泥感到压力增大或骨水泥到达椎体后缘时应立即停止。
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并不是与骨水泥的填充量有关,而是与骨水泥在椎体中(特别是在骨折平面内)的分布有关。
但注入4~6 ml骨水泥才能恢复椎体的高度与强度。
3.3.4 并发症:有关并发症的报道很少,文献中较多提及骨水泥渗漏、肺栓塞及穿刺时神经根及脊髓前角的损伤[8]。
本组出现3例渗漏,均渗漏至椎体前及两侧,无临床症状,未予以处理,分析其原因伤椎前壁或其左右前外侧壁已有骨折,扩张后骨折缝隙加大导致渗漏。
参考文献:[1] 郑召民,刘尚礼,李春梅,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初步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6):334.[2] 罗仕兰,何明菊.高龄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87.[3] 邹德威,马华松.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5):257.[4] Hide IG,Gangi A.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history,techniqueand current perspectives[J].Clin Radiol,2004,59:461.[5] Phillips FM.Minimalli invasive treatments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compression fractures[J].Spine,2003,28:45.[6] 符诗聪,胡见霖,罗仕华.骨质疏松的住院费用(1996~2001年)统计[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137.[7] Burton AW,Rhines LD,Mendel E. Vertebroplasty: acomprehensive review[J].Neurosurg Focus,2005,18(3):1.[8] Truumees E,Hilibrand A,Vaeearo AR. Percutaneousvertebralaug-mentation[J].Spine,2004,4(3):218.[9] Coumans JV,ReinhardtM,Liebeiman IH.Kyphoplasty for vertebral-compression fractures 1year clinical outcomes from a prospectivest-udy[J].J Nenrosurg(Spine 1),2003,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