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讲稿(2010-2011上课堂展示稿)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魏晋玄学论稿一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清醒、儒雅、傲世、感性的。
他们以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于世人,他们是矛盾与思辨的结合体,究其原因必然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魏晋玄学。
中国知识分子的各种品性都可以在魏晋玄学中找归宿。
本文从魏晋玄学入手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他们慎思辨、好玄理的习惯魏晋玄学是继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大思潮。
它凭其重思辨、好玄远的特点开拓了中国哲学的又一个时代。
它以其缜密思辨的逻辑思维弥补了以前中国哲学不重思辨的缺陷,使中国哲学从感性、非思辨向着理性、抽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一理论转向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抽象和思辨的思维能力。
魏晋玄学以清谈闻名。
而这种清谈论辩的方式却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抽象思辨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机遇。
这里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已经不同于汉末时期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的清谈,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和政治目的,以老庄的幽冥玄远之学为所谈内容。
虽然魏晋玄学有如“才性之辩”、“圣人有情无情之辨”、“言意之辨”等诸多论题,但却始终以究天人之际,寻万物之本体的“本末有无之辨”为主要议题。
正如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中说的“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1]自从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说”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以“无”为本,“本末有无”问题就成为每个玄学家不能不谈的一个重要论题。
所谓“本末有无之辨”就是探讨天地万物的根本究竟是“有”还是“无”?围绕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何晏王弼提出的“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裴■在对“贵无论”思想的质疑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崇有论”,而郭象则又在“贵无论”与“崇有论”之间另辟蹊径提出了更具抽象性的哲学论点“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学 2008年02月10日21:01 老板娘赵妍标签:-杂谈-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魏晋玄学讲稿2010――2011年度中通课程第一讲魏晋清谈与名士风度一、魏晋清谈1、汉末清议(1)汉末大族是魏晋士族的基础。
(2)察举制(征辟制):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2、两晋清谈:(1)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
(2)竹林风气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3)东晋清谈“永嘉南奔”,魏晋清谈风尚也随之南迁。
二、名士风度1、谈玄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贤媛第十九2、生活:(1)饮酒《任诞》5.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
47.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塊,故須酒澆之。
《任诞》2.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
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奶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任诞第二十三《任诞》3.劉令病酒,渴甚,從婦求酒。
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
婦曰:敬聞命。
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
婦人之言,慎不可聽。
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任诞》31.王光祿云:酒,正使人人自遠。
《任诞》48.王佛大嘆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
(2)服散《言语》14.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玄学,即玄虚之学。
「玄」的概念源于老子,《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认为现实世界以外,有一纯粹抽象的世界,是为「玄」。
玄学家以抽象的「无」,作为思想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天下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无」。
「无」便是老、庄心目中的本体。
来源:《老子》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一段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如下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大道是独立存在的,无法用语言来完整表示。
如果语言说得出的,就不是大道。
(然而,我们人类不会停止对宇宙的探索,因为我们有思想,有思维活动。
我们要认识大道,就要先建立起“概念”来,这就是“名”。
)所以名可以起,定义可以下,但不是永久不变的名。
(“名”是由于实物存在才起的,有物才有名。
世间事物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区别它们,才安名立字。
由于这些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灭,因而标志它们的名称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灭的,不会是恒常不变的,故“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是:天地之始,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无”;万物之母,暂且名叫“有”。
天与地是从那“无”当中生出来的,“有”表示一种正在孕育着的生机状态,所以说,万物是从那“有”当中生出来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中生有,有亦最终归于无,其实啊,有与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玄学讲稿
2010――2011年度中通课程第一讲魏晋清谈与名士风度
一、魏晋清谈
1、汉末清议
(1)汉末大族是魏晋士族的基础。
(2)察举制(征辟制):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2、两晋清谈:
(1)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
(2)竹林风气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3)东晋清谈
“永嘉南奔”,魏晋清谈风尚也随之南迁。
二、名士风度
1、谈玄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贤媛第十九2、生活:
(1)饮酒
《任诞》5.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
47.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塊,故須酒澆之。
《任诞》2.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
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奶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
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任诞第二十三
《任诞》3.劉令病酒,渴甚,從婦求酒。
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
婦曰:敬聞命。
供酒肉于神前,請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
婦人之言,慎不可聽。
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任诞》31.王光祿云:酒,正使人人自遠。
《任诞》48.王佛大嘆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
(2)服散
《言语》14.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3)褒衣博带、大冠高履、手持麈尾、
(4)总之,风度旷达
《任诞》43.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眼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
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近。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與而行,與盡而返,何必見戴?
《任诞》45.王子猷出都,尚渚下。
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使回下車,踞胡,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雅量》27.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紅。
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并遽,便唱使還。
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
舟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
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
公徐云: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
于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
《雅量》34.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客問淮
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
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三、学术影响:
1、一往情深
《任诞》38.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任诞》50王長史登茅山,大慟哭曰:瑯邪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雅量》2.嵇中散臨刑東,神氣不變。
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大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伤逝第十七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
良久。
月余亦卒。
伤逝第十七
6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惑溺第三十五
2、得意忘言:
认为言以出意,得意在忘象,以王弼为代表:“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
3、气韵生动
谢赫历史人物(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人物品藻与艺术人生的合一。
4、名教自然
(1)哲学上逐渐合一
上述儒家强调按照身份名称去规定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历史上称之为“名教”;道家主张随顺个人的自然本性的理论,则称之为“自然”。
玄学家们认为,“名教”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即所谓“名教”本于“自然”或“名教”出于“自然”),“自然”为“本”,“名教”为“用”。
王弼(公元226—249年)是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是一位年轻的天才思想家。
他提倡“以无为本”和“圣人体无”,其中心旨意就是强调因顺事物(和人)的自然本性,,“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老子五章注》)
“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
情也。
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
”王弼希望通过他的“名教”本于“自然”的理论,以“自然”统摄“名教”,使“名教”复归于“自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情感意志之间的矛盾对立得到某种调和。
以嵇康(公元223—262年)、阮籍(公元210—263年)为代表的一派玄学家,进一步强调了以“自然”为本的思想。
他们主张听任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不要为“名教”的形式所束缚。
郭象(约公元252—312年)极大地发展了王弼的思想,使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用的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
他认为,“名教”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人的本性的“自然”发露也必定与“名教”相符合。
“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
恐仁义非人情而忧之者,真可谓多忧也。
”(《庄子·骈拇注》)“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
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庄子·秋水注》)
郭象从“名教”合于“自然”,推论到“名教”即“自然”的理论。
(2)二王书法、陶渊明诗歌等具体表现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