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
- 格式:ppt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28
魏晋南北朝玄学对文化的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
由于不间断的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了胡、汉杂居和民族之间的空前的融合,多元化的文化造就了这个思想上自由解放、个性张扬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一直崇尚的儒学产生裂变并逐渐趋向衰微,于是源于老庄的玄学思想流行起来,崇尚思辨、注重审美、向往自然、追求超逸的人生价值观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文人们对玄学的追求以及清淡无为、放荡不羁、超然物外的魏晋风度对魏晋的文化起到了导向作用。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服饰;绘画;书法;玄学;文化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争权更迭频繁、封建割据加剧、战争连绵不断的时期,王朝更替,朝臣争权,皇室内讧,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虚伪、猜忌、凶杀等卑鄙龌龊的行径,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层出不穷,以致形成“名士少有全者”的悲剧。
处于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魏晋名士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怖,许多人不愿意涉足政治,也不敢评议时政,他们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不谈政治而专言玄理的清谈自然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士族阶层滋生出人生无常的观念,过去敬仰、崇拜的东西顿时灰飞烟灭。
随即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并主导了士人们的思想,他们极力放纵、奢靡享乐、愈气豪迈。
文人雅士纷纷放弃礼法,行为放旷。
因此强调返璞归真,一任自然的玄学在士人之间成为了一种时尚。
魏晋玄学在服饰上的影响:由于玄学崇尚清谈、放荡不羁、超然无物、潇洒飘逸,以表达自我为主,所以在服饰方面对传统礼法表现得非常蔑视,因此在这个时期,男子主要流行的是大衫,其大袖衫有单夹两式,一般做成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连,有的不用襟带就敞开。
而且有的人是穿着在身,有的则是披搭在肩上,文人多是衫领敞开,袒胸露怀,或赤足,或散发,放任不羁,轻蔑礼法;此外,受玄学飘逸潇洒之风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人中还有披鹤氅的。
例如东晋王恭“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谈曰:‘此神仙中人也’”,还有追求个性用孔雀毛为裘。
论文课题名称: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影响学生姓名张绪云学号 2009031206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学班指导教师余林2010 年 12 月关键词:魏晋玄学玄远主要代表人物发展阶段自然影响摘要: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指导】❖概况:隋唐时期在多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理解:①三教并立、三教合一、魏晋风度等概念理解;②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与时代变迁相关)❖记忆:①魏晋和隋唐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原因,并以此掌握分析该类问题的模板;②分析隋唐时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及意义;【项目探究】一、魏晋到隋唐的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简要历程:①两汉时期(汉武帝以来):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③唐中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考点拓展:1、儒佛道三家思想在相互冲突碰撞的同时,也在相互借鉴吸收;①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②佛教也吸收的思想,渐趋;③儒学作为思想,吸收,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的理论;2、如何认识历史上统治者尊佛、崇佛与毁佛、灭佛?(1)统治者尊佛、崇佛的原因:(2)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等统治者毁佛、灭佛的主要原因:(3)灭佛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发展并未从上受到遏制。
3、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1)表现:政治上主张;生活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崇尚清谈;(2)原因:❖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
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A.吸收儒家思想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C.助力佛教传播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居瑢《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摘要】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度玄学文化审美谈及中国哲学与文化,我们势必会提及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①叶朗也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②魏晋风度的产生与发展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准确地说,应当是开端于正始,即所谓的正始名士们。
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
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无奈。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魏晋风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给予现代社会一种精神启迪,催生出鲁迅、章太炎等一批现代“狂人”;作为一种艺术典范,其影响力穿透时空,为现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精神资源。
魏晋时代是艺术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一种时代风习,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层面,在文章诗文和文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体现,而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尤为明显。
魏晋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发生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其间产生的“魏晋风度”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魏晋风度”和魏晋美学精神的代表。
作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典范,“魏晋风度”在不同时期参与时代精神的塑造,产生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审美品格。
魏晋风度在鲁迅文学中彰显出独特的存在和现实意义,形成独具特色的鲁迅风格,杂文是鲁迅文学中魏晋风度的典范,“魏晋风度,托尼文章”是对鲁迅精神品格和文章特色的恰当评价。
可以说鲁迅的文学与王羲之的书法交相呼应,共同诠释着魏晋风度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兰亭序》作于公元353年。
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但却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就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所谓的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代士人所追求的率性而为和精神自由。
书法大家王羲之是魏晋风度名士的代表,鲁迅则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性进程中将“魏晋风度”融入文学,成为“民族魂”的独特存在。
可以这样认为,鲁迅通过文学从精神上呼应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通过如橼的巨笔向“旧垒”进行“反戈”的战士,将“魏晋风度”通过文学彰显出来,究其实质而言,鲁迅的文学又何尝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兰亭序”?魏晋时期发生的著名的兰亭“修禊”,名士集中聚会喝酒清谈,享受雅兴清欢,“畅叙幽情”。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将这一饮酒清谈之事记录下来,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藉此产生了这一书艺杰作。
五魏晋风度一人的主题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
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
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
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①。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①的冲击下,终于垮台。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本书不同意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
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
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确乎有一个历程。
它开始于东汉末年。
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
与此同时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
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所以许慎《说文》引意解为:玄,幽远也。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恰是魏晋风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剳记》称,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
《晋书》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谈风气。
清谈家们有一种时髦,就是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
清谈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
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如儒家学者范宁就说:"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
"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
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居瑢《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摘要】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表达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度玄学文化审美谈及中国哲学与文化,我们势必会提及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表达,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①叶朗也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②魏晋风度的产生与发展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准确地说,应当是开端于正始,即所谓的正始名士们。
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
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无奈。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魏晋风度特点一、前言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士族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潮兴起,文人墨客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魏晋风度因此而形成。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探讨魏晋风度的特点。
二、时代背景魏晋时期,中国经历了连绵的战乱与动荡,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政权的更迭,战乱的蔓延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怀疑与否定。
这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1. 玄学的兴起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
玄学主张超越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探求人生的真谛。
玄学家以儒、道、墨为主要思想来源,形成了独特的学派。
他们关注人性、天道、宇宙之理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抽象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五胡乱华的冲击五胡乱华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之一。
五胡族群的入侵导致政权的更迭,社会秩序的瓦解,文人墨客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离失所。
一方面,他们对旧的封建秩序产生了怀疑与否定;另一方面,他们以个体的自由与独立为追求,形成了独特的风尚。
四、文学艺术的特点1. 新兴文体的涌现魏晋时期文学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新兴文体如辞章、赋、乐府等开始兴起,成为文人们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方式。
这些文体语言简练、意境丰富,展现了文人独特的风度。
2. 温婉含蓄的文风魏晋文人以文为主要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他们追求温婉、含蓄的文风。
他们善于利用诗词、骈文等形式,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3. 追求个性独立的价值观魏晋文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独立、个性的价值观。
他们追求人生的自由与独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与学术理想。
4. 吟咏山水的热情魏晋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起来。
魏晋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他们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吟咏山水之美。
他们不局限于描绘景物的形象,更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寄托自己的思考与憧憬。
一、名词解释1、魏晋风度:“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风度乃是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主题特征上表现为自然的发现、深情的发现、玄谈、越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创作上独辟蹊径,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现实,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一种“雅好慷慨”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明朗的文风。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3、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影响文学,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艺术性较低。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代表作如孙绰的《秋日》,由秋日之景引发逍遥淡远的人生怀抱,寓哲理于意象之中,是玄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4、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时,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诗歌格律当中,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概念比较明确,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魏晋风度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一)“清”的审美精神。
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从总体倾向来看,可用一个“清”字去概括。
刘熙在《释名》中说:“清,青也。
去浊远秽,色如青也。
”(二)关注仪容之美。
审美的标准取代功利实用的标准,必然又导致人物品藻活动中对仪容之美的特别关注。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仪容的讲究,只局限在正统伦理道德和政治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作为附属物来予以承认。
汉末魏初则注重“英雄”与“才能”的人物品藻标准,但这时对容貌的讲究仍主要是为了实用。
人物品藻自正始玄学兴起以后,则异于前代,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三)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
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开始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这一点于东晋士人中表现得尤为自觉:何晏七岁,明慧若神。
、(四)形象化的特点。
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的诗意契合,深刻体现了魏晋风度。
无论是品鉴人物内在的品格才情之美,还是外在的仪容风度之美,多是通过比喻,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的,使人物的人格之美与自然的物象之美互相契合,达到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三、任诞之风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
(一)率真任性。
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
解读魏晋清谈的书
解读魏晋清谈的书主要有《魏晋清谈录》、《魏晋玄学论稿》和《清谈与清议:魏晋风度的历史重构》。
《魏晋清谈录》是记录魏晋时期清谈对话和思想交流的古代典籍,展示了该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人之间的辩论与交流,涉及哲学、宗教、文学、政治等方面的议题。
《魏晋玄学论稿》则是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将“玄学”哲学化,将其作为一股哲学思想来研究。
汤一介在书中将“魏晋玄学”定义为: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清谈与清议:魏晋风度的历史重构》则是对魏晋清谈和清议的转化进行探讨,唐翼明将品评具体的人物时事的内容定为“清议”,而清议只是当时的谈论的一种。
以上书籍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魏晋时期清谈和玄学的研究,读者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