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明以及存在的人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潮流便是玄学思想,虽然这一派思想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之后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背景想要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政治、宗教、文化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和信仰。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承袭了先秦诸子思想、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道教、墨家、名家等等多种思想相互触发的结果。
具体来说,魏晋玄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玄学思想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
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对矛盾,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联系。
因此,玄学思想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体,还具有物质基础和内在的本质。
2. 探索存在意义的问题玄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非相对的存在。
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存在的根源和内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外追寻存在的本质。
3. 一种超越凡俗、悟性的思想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升华的,超越于世俗、形式化知识和经验的层面。
与此同时,玄学思想也强调了超越凡俗的通途——悟性,意目于人的悟觉冥思的能力,以实现超越物质世界的归依。
三、魏晋玄学思想发展的历程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清习天人清习天人思想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纯粹的内在的冥想,即通过冥想来探求魏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国学魏晋玄学介绍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兴起,杂揉道家和儒学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流派。
玄学出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妙。
玄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通过有与无,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等思辨范畴,法解《论语》、《周易》,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既崇拜孔子,又祖述老庄,儒道兼综,依《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对已不适合当时形势要求、失去维系作用的两汉经学进行改造,走向儒学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第一玄学兴起玄学兴起于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当时何晏作《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和《周易》,何、王都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思想,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这个“无”,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形本体,也是时局意义上的无形权力。
史称“正始玄风”或“正始之音”。
随后,号称儒学世家的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扩张,玄学内部又出现“崇有论”对“贵无论”、“重名教”对“任自然”的争论。
最后以郭象以《庄子注》为代表的“独化论”结局,玄学理论自然走上顶巅。
第二佛道合流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当时并未引起社会重视,却遭到限制发展。
东晋南北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北方北魏时开凿了云岗、麦积山、敦煌等石窟建寺3万多所,僧民达200万之众,译经1900多卷,南方梁武帝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
佛教哲学依附玄学,并在玄学的思潮河床中泛滥,自此佛道合流。
佛教中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中的“本无”、“心无”与“即色”三家同玄学中的“贵无”、“崇有”、“独化”三派息息相通,于是佛教借助玄学的桥梁进入南北大发展的时期,关中有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庐山有道安的弟子慧远,南京有竺道生。
僧肇(384年-414年),是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奠基人。
年少时曾代人抄书为生,由此遍读经史,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遂转向般若空宗,读《维摩经》,找到归宿,于是出家。
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
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包括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和才性之辩。
这些论题在魏晋时期的思想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鸣,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具体来说,有无之辩探讨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哲学问题,提出了“有生于无”和“无生于有”等不同的观点。
言意之辩则关注语言与意义的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语言传达和理解意义的问题。
名教与自然之辩涉及到社会规范与自然本性的关系,讨论了人应该如何遵循自然本性和社会规范的问题。
才性之辩则探讨了人的才能与性格的关系,提出了“才性异类”和“才性同体”等不同的观点。
这些论题在魏晋玄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关注焦点,也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神、理、物三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的思辨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主要内容1.神魏晋玄学强调神秘和各种神灵存在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儒家经典中的天、神、人、鬼等概念,以及道教中的神仙、鬼怪等元素。
魏晋玄学通过这些神灵概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称之为“道”。
道既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2.理“理”是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本体”等概念,而是指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想化的存在方式被认为是超越物质现象的、纯粹的、本体论的。
魏晋玄学将“理”视作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以此来解释天、地、人、物的本质和关系。
3.物魏晋玄学对物的探讨是基于上述的神和理两个层面的。
在这种基础上,他们认为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质精神。
因此,在魏晋玄学的视野中,物是神灵存在的形式,也是道的实现方式。
在物的存在中,魏晋玄学强调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例如道德、艺术、审美等,作为智慧和文化的表达。
二、特点1.宇宙观的超越性魏晋玄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观念超越性。
他们将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视为神秘和超自然的,是超越马、克斯、恩格斯等传统哲学思潮的范畴。
2.表意意象化魏晋玄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思其意义。
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描绘宇宙和人类的本性。
3.道德、宗教的精神魏晋玄学的思想强调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我修养、道德修行、心灵感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魏晋玄学的哲学体系中,宇宙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自我超越和灵性的成长来实现的。
4.审美的价值魏晋玄学还将审美和美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认为审美和美学既是生活的普遍需求,也是宇宙创作美的本质。
三、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并发展出的重要分支。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而玄学注释的则是“杂经”,不仅有儒家经典,而且把战国时期的子学也纳入经学轨道。
此外,汉儒注经,注重章句训诂,玄学家注经重在发挥义理,即通过经义,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甚至可以借题发挥,打破了呆板沉闷的学术空气,启发人们独立思考。
这些都表现出玄学是儒、道合流的特色。
3、玄学家多力求把孔子与老子,道家的无为与封建的伦理等级关系和观念结合起来。
玄学家一般都很推崇孔子,多尊孔子为圣人,但又使孔子部分地老子化。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被“融通”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正始”(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玄学的第一个派别产生于正始年间,故称该派的思想观点为“正始之音”。
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以兼注《老子》、《周易》、《论语》为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容。
“正始之音”完成了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转变。
以后,玄学各派大多围绕该派的观点展开争论,掀起了中国思想史上又一次学术辩论的高潮。
何晏据《三国志·魏书·何晏传》记载,何晏“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但他的著作多已散佚,至今保留完整的只有《论语集解》和《景福殿赋》。
另外,《列子》张湛注还保存了何晏《道论》和《无名论》的部分佚文,其中的《道论》很可能是何晏所著的《道德论》的一部分。
王弼在24岁的短暂生命里,王弼完成了《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周易略例》等大量思辨性极强的哲学论著,为魏晋玄学的真正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也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最深邃的思想家之一。
其作品较为集中地收录在楼宇烈校释的《王弼集校释》一书中。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1、天下之物。
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老子注》第四十章)2、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己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老子•四十二章注》)3、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老子注》第五十七章)二、平章孔老,兼宗儒道三、“得意忘言”的玄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
(《周易略例·明象》)竹林玄学一、阮籍1、阮籍(210一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晋书·阮籍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思想家们的性格冲突。
一方面,阮籍是一个骄傲狂放的人,他自视甚高,本有济世之志,“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另一方面,阮籍为人又十分谨慎,“口不藏否人物”,甚至与他内心鄙薄的司马氏集团也保持了长期的良好关系。
2、阮籍的作品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散文和辞赋。
其中最能代表其哲学思想成就的有《大人先生传》、《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等其著作被后人编辑整理为《阮步兵集》。
1、嵇康(223一263),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进人上流阶层,并曾担任中散大夫。
但也因为如此,使他在政治立场上与篡权的司马氏集团相敌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嫉恨。
最后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的陷害下,死于司马氏之手。
2、嵇康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比较集中反映他的哲学思想的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难自然好学书》和《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后人整理的《嵇中散集》中。
鲁迅先生也曾经辑校过《嵇康集》,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中。
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一、阮籍、嵇康的思想转变及其意义季世陵迟,继体承资。
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
以奉其私。
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莫劝莫禁。
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衿威纵虐,祸崇丘山。
刑本惩暴,今以胁贤。
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下疾其上,君猜其臣。
丧乱弘多,国乃陨颠。
(《太师箴》)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取向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
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
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途,故奔鹜不觉。
(《难自然好学论》)令若以明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
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腐臭……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必为太阳也。
(同上)三、阮籍、嵇康对于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迫求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
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
……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幄,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事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
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一)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其二十三)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里,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其四十三)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颉啜菽。
岂不自得。
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
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
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
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
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
(《答难养生论》)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
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
此甚不可一也。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乱,当有内病。
宁可久处人间耶?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
意甚信之。
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
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四、阮籍、秘康之于玄学的影响他们以其特殊的思想主题进一步深化了玄学的发展。
这一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主题就是注重人的生命价值的安顿问题。
而阮籍、嵇康就是非常明确地将自己的学说乃至整个个体生命关注的中心都落脚于生命价值的安顿问题上,他们所开启的这一精神方向影响其后整个玄学的存在形态,从而使玄学成为魏晋时期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传统主题最为鲜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系统。
玄学对于生命价值的安顿问题的凸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第二,魏晋玄学作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之学”,其时代课题是以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方式达成“天”与“人”的联结。
何晏、王弼有关理论活动的历史意义是在于,针对汉代经学建立在神学信仰基础上的感性、现象性思维,鲜明地凸显了宇宙人生之本体的绝对性,并初步确立了与此相应的本体论思维。
从而在整体上把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阮籍、嵇康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玄学对本体的抽象思辨落脚于“人”,落脚于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关注,在深化了玄学的发展的同时,也为玄学学理的进一步充分展开尊定基础。
此外,阮籍、嵇康的生命风范对形成任放、旷达、飘逸的“魏晋风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清流传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言”、“意”之辨1、“言”、“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对重要范畴。
所谓“言”,是指言说、名词、概念等;所谓“意”,是指意象、义理、精神等。
“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时流行三种不同的观点,即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和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
2、荀粲认为隐微之理深藏于物象之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换句话说,言有限而意无穷,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关于事物的思想意蕴,故云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在当时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