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世训_的伦理学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02.79 KB
- 文档页数:3
《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信息(作者、出版社、出版年、页数、作者简介、阅读起止日期)作者:冯友兰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年:2007年页数:144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现代著名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新世训》又名“生活方法新论”,是冯友兰先生所着的“贞元六书”中最贴近人伦日用的一部著作,重在引导青年塑造道德人格,以通俗的语言讲解何谓成功的人生,如何从日常行事入手实现人生的成功。
现作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德育读本”之一种,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作序导读,以方便读者阅读的新形式重新出版。
阅读起止日期:2016.10.11~2016.10.22▪标签(即关键词)——方便以后检索生活方法▪价值(总体评分,1-10)——是否推荐的参考指标9▪纲要(按顺序列出全书重要部分)——可复制目录或自己拟出纲要▪自序▪绪论▪第一篇尊理篇▪第二篇行忠篇▪第三篇为无为▪第四篇道中庸▪第五篇守冲谦▪第六篇调情理▪第七篇致中和▪第八篇励勤俭▪第九篇存诚敬▪第十篇应帝王▪主题(简要说明本书在谈些什么,主要观点)——自己用一句话概括揭示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准则,提供行为标准。
▪评点(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理由+本书对我的启发)——能否记住这本书的关键1.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以前只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到作者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感觉很有道理,两者都是照己之所欲以待人的意思。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分享。
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让别人得到。
可实际上,我自己的分享精神还远远不够,我喜欢据为己有,看来要好好学习这种精神了。
2.▪记取(精华摘抄)——方便日后引用1.我们可以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忠。
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恕。
忠恕都是推己及人,不过忠是就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说,恕是就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说。
P152.“照另外又一意义讲,无为即是因势而为。
《新世训》“存诚敬”“励勤俭”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作者:师雪阳马成良来源:《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36期摘要:冯友兰在《新世训》一书中提倡的生活方法新论思想如诚敬和勤俭思想,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勤学习、讲诚信、能吃苦。
对于目前出现的享乐之风、诚信水平下滑等高校德育问题,可以借鉴其思想促进大学生学业和道德修养全方位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德育;诚敬;勤俭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编写的专门探讨青年道德修养的著作《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一书中,包含了很多教人如何为人为学的思想。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德育面临着很多困境,我们可以借鉴此书中的优秀思想探寻当今大学生德育的出路,这也是文章写作意义所在。
生活方法新论之存诚敬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追求成功已成了大众尤其是青年人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
回想到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在《新世训》中提出了“生活方法新论”,就提倡用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观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同时注重道德和非道德的人生教训,如《存敬诚》篇中,将诚既看做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又看做是超凡入圣的非道德修养途径,值得我们深思。
存诚敬思想的含义诚有不欺的一层意义。
信与诚有密切的关系,信注重不欺人,诚注重不自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冯友兰也认为“诚信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变的道德,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无信,那么没人愿意同他来往共事,他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诚信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1]。
”讲诚信还是健康人格的道德基础。
诚有不自欺之意,冯友兰将“诚”也作为个人修养的非道德手段加以提倡。
不诚信不但要欺骗他人,还要欺骗自己,无法和他人建立信任的良好关系,自己的内心也常处于痛苦的状态,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性格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健康人格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周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等,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达到成功和内心幸福的必要条件。
新教伦理的现代反思及中国启示作者:张彭松陈洋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09期[摘要]一般而论,资本主义就是获取财富的欲望,追求炫耀、奢侈、时尚的消费主义。
但是,这种对资本主义的论断似乎并不全面,遮蔽了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宗教根源,对克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泛滥没有益处。
作为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代表作之一,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着重论述了基督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兴起的因果关系,提倡自我奋斗、節制有度的宗教伦理为财富积累进而转化成资本提供了宗教支撑,使得独特的资本主义理性经济发展起来。
而随着资本主义的无限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对新教伦理的挑战,宗教精神日渐衰落,对资本主义行为道德约束力式微,在这种境遇下,资本主义的理性力量愈演愈烈,追求纯功利的计算、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20世纪的西方社会最终迈入了消费时代。
现代文化也成为无深度的文化,现代的人则成为无思考的人。
回归“韦伯命题”的主旨、启示和意义,重温新教伦理,对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有所裨益。
韦伯作为全新时代的诊断者给后人提出了一个重新思考和审视精神文化与社会发展、精神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深刻历史命题。
研究韦伯提出的问题可以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道德生活“价值缺失”的精神困境。
由此,重构文化精神,为市场经济寻求伦理上的正当合理的价值支撑成了关键。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基本价值原则,以范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建立精神的家园。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156-05生活在“现代性”道德的伦理话语中,自诩为“自由”的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却又面临不得不担负“现代性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资本的逻辑”蛊惑下,人们不限于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是“豁出生存搞发展”,从属消费主义,在“消费的结构”[1]71中不能自制,追逐物欲的快感,既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又使人的身心不和谐,陷入精神上无名空虚、焦虑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阅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很广泛,但其重点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按照其逻辑层次和科学内容,这种研究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文献依据研究文献研究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基本原理和政治使命,注重发现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微言大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文本而科学地表达自己发现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是如何革命地“达旨”而将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灵活地、具体地运用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的(政治使命)。
文献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文本学基础,强调的是其直接依据的可靠来源。
在这个问题上,尽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也要开展文本研究,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发展史学科偏重考据,原理学科着重义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主干:(1)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研究;(2)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3)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研究;(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研究;(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现实价值研究按照其革命的批判的本性,马克思主义永远是在当代“在场”的。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现实价值研究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时代)”关系方面的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形态的走向。
(2)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走向。
总体上,现实价值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的应用部分,彰显的是其实践功能,而其它二级学科对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较少。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思潮比较研究我们要在比较和鉴别的过程中,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扩展自己学术视野的同时,自觉自愿地生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世训》生活伦理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新世训》是现代著名的经典之书,它的内容紧密与人类伦理道德问题相关。
本文旨
在通过研究《新世训》中的生活伦理思想,深入探讨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
当代人们提供有益思考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
1.探究《新世训》对于生活伦理问题的回答。
2.分析《新世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3.为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新世训》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确定研究对象
和研究领域。
2. 比较分析法:将《新世训》中的生活伦理思想与传统伦理思想进行比较,探究其异
同点。
3. 逻辑分析法:利用逻辑分析方法,从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性及其表
现方面探讨《新世训》中的生活伦理思想。
四、研究内容:
1.《新世训》中生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渊源。
2.《新世训》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3. 《新世训》对当代伦理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五、研究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新世训》中的生活伦理思想的研究,深入挖掘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为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当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
行为水平。
收稿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18ZDA019)。
作者简介:彭传华,男,江西遂川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世训》对“忠恕”思想的发展及其现代意义彭传华韩超(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始终是贯穿儒家文化的主线。
而“为仁之方”的“忠恕”思想,则产生于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理解。
《新世训》作为冯友兰“贞元六书”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指出了如何将圣人的人格平凡化,其中《行忠恕》一文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指明“忠恕”的含义:“尽己为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
与传统儒者不同的是,冯友兰对儒家“忠恕”思想作了理性分析,肯定人的社会性,指出无论何种境界的人都可将“行忠恕”作为寻求生活之道,并将“忠恕”作为一种践行道德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冯友兰;《新世训》;儒家;忠恕;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4)02-0044-08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忠恕”思想是其核心。
在价值观混乱、伦理道德思想缺失等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忠恕”思想对于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完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冯友兰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其在《新世训》一书中的《行忠恕》一文,对传统儒家“忠恕”思想因革损益,使其臻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从而变得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忠恕”内涵的阐述“忠恕”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但是一提起“忠恕”,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忠君”“忠臣”“饶恕”等词,这无疑是将“忠恕”与传统君道捆绑在一起,实际上是对“孔孟之道”的误解,并不符合其本义。
“忠恕”的本义应为社会交往之道,用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是其主流方面,而用于“政治”成为治世之道并非其主流。
2009年2月皖西学院学报Feb.,2009第25卷第1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 niversity Vol.25 NO.1《新世训》的伦理学启示张 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摘 要:《新世训》伦理思想对伦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体现在新的伦理学立场上,把大量道德中性的思想、行为从理学的“非此即彼”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减少了道德评价对人生的过度介入;体现在伦理观的特点上即理性化、平民化、生活化;体现在它的现代伦理意义上,给处于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价值依靠。
从传统伦理思想中提取了人们的共识,给现代的人们自身的精神心里矛盾给予解脱,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的生活提出了实际可行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新世训;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09)01-0020-033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构建的《新世训》是他以理性的思考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对传统道德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形式的肯定,在内容上进行新的阐释并且揭示、剔除了传统道德的糟粕与落后的东西以阐明其永恒的价值,且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赋予传统的伦理思想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肯定人的理性认识对判断道德行为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伦理建设总是让人觉得和生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难以很好的发挥指导人的实际生活的作用。
我们似乎可以从对《新世训》的伦理思想研究中得到如下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就《新世训》伦理思想中体现的伦理学立场说“宋明道学家所谓‘为学之方’,完全是道德底,而我们所讲底生活方法,则虽不违反道德底规律,而可以是非道德底。
”[1](P378)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喝酒,以至于多喝了几杯而使自己头昏呕吐,这种行为是非道德的;但他因喝酒过多而耽误了公事,则可有道德与否的判断。
吃饭也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吃饭并不是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不道德的行为。
冯先生在《新理学》中区分了道德的、不道德的和非道德的。
他认为“社会之为物,是许多分子所构成者。
人即是构成社会之分子。
每一人皆属于其所构成之社会。
一社会内之人,必依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规律以行动,其所属于之社会方能成立,方能存在。
一社会中之分子之行动,其合乎此规律者,是道德底;反乎此者,是不道德底;与此规律不发生关系者,是非道德底。
”[1](P115)“所谓非道德底者,即无所谓道德底或不道德底,换句话说,即其行为不落在道德底判断范围之内。
人的行为,并不是皆落在道德底判断范围内,并不是皆有道德底或不道德底可说。
”[1](P116)在《新世训》中又进一步的深化,认为前人所讲的大致可以分三类。
“一类是:道德底规律,为任何社会所皆须要者,例如仁义礼智信等。
一类是:道德底规律,为某种社会所皆须要者,如忠孝。
另外一类是:不违反道德底规律底生活方法,如勤俭等。
”“积极地合乎道德底规律者,是道德底;积极地违反道德底规律者,是不道德底;虽不积极地合乎道德底规律,而亦不积极地违反道德底规律者,是非道德底”[1](P378)。
宋明道学家认为人的一举一动,以及一思一念,都必须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而冯先生认为人的行为或思念,不一定都可分为是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人的生活的有些方面也可以是非道德的。
冯先生说在他的生活方法中不会出现违反道德规律的行为,也就是要么是道德的,要么是非道德的,而不会出现不道德的行为。
不过这里的“非道德的”并非与人生无关,非道德的人生教训往往和道德教训同其重要,这是要提起注意的。
与传统人生教训相比,《新世训》突出的正是非道德方面的人生劝诫,他023收稿日期:2008-11-03作者简介:张萍(1981-),女,陕西咸阳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对各个条目的论证基本都是从道德的和非道德的两方面来阐述它们的生活意义,也体现了一种新的伦理学立场,就是把大量道德中性的思想、行为从理学的“非此即彼”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以减少道德评价对人生的过度介入。
就是说不要把传统的“道德至上”无限制地泛化、扩大。
相应地,对人的行为评价也要善于把有关“应当”与“失当”的道德评价与有关“正当”的非道德评价区分开来,如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遵纪守法的求利行为,就是一种非道德的正当行为,无所谓有德或缺德。
要对人们的行为的评价由原来的两极转向多极。
传统的严厉道德态度导致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要么是道德的,要么是不道德的两极评价,而现在我们不仅要注意到诸种道德的和不道德的本身程度上的差异,而且也注意到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两极之间存在着既不积极的符合道德的,也不积极的违背道德的非道德的的情形。
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并非都是出于一定的道德意识,也并非都能作出泾渭分明的善恶判断,过去我们忽视了或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一点,对人们的行为的善恶区分绝对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事实,它是现实的,变化的。
当现实的道德发生变化后,以它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无疑也应发生变化,否则伦理学就会丧失其现实意义……道德不再主要是要求人们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是劝告人们怎样更好(或更善),怎样最好(或最善)”[2]。
所以,它是不专讲道德而讲不违背道德的非道德的新立场。
二、就《新世训》伦理思想中伦理观的特点说即理性化、平民化、生活化冯先生通过中西和古今之对比认定“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而此“理性”指的是兼有“道德底理性”和“理智底理性”二义。
就“理智底理性”说,所以人能有理智“底”活动,及理智“的”活动,而“理智‘底’活动与理智‘的’活动不同。
理智底活动,是人的活动受理智的指导者。
理智的活动,是智力本身自己的活动。
例如人见天阴而出门带伞,是理智底活动。
算算学题是理智的活动。
理智底活动可以是与一个人的生活全体有关者,而理智的活动则只是人的各官能中底一官能的活动。
”[1](P390)就“道德底理性”说,所以人能有道德的活动,“如社会底组织,道德底规律等,出于人的道德底理性。
”[1](P391)“道德底理性”使人有远离动物本能的社会生活,并且能自觉其生活的意义。
“凡人所有之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皆称为欲或人欲。
欲,或人欲之本身,从道德底观点看,皆是无所谓道德底或不道德底。
”只有当“欲,或人欲之与由人之性所发出之事”[1](P108)发生冲突,才会出现道德与否的价值判断。
宋明道学家们在解释人禽之别时,注重人的道德方面,是对儒家道德人哲学观点的继承和发挥。
冯先生在探讨人禽之别时,不仅重视人的道德方面,也重视人的理智方面。
西洋人在谈人是理性的动物时,只注重人的理智方面。
冯先生在谈人是理性的动物时,不仅注重人的理智方面,也重视人的道德方面。
这样,不仅克服了中西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偏颇而又吸取他们各自的所长,从而也完整地理解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真正内涵。
无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当下开展,还是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创新,冯先生提倡的理性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提倡人们以理性的精神,采取理智的方法,化解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生活情境冲突之下的个体心灵焦虑,自觉过一种与传统不相违背的道德生活。
“尊理性”也是生活本身对我们的客观要求。
我们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原有道德价值对社会生活的失控、失范,我们在生活的十字路口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但理性告诉我们:理性地选择生活方式,理性地进行文化的整合,就是对生活规律的尊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人的生活不仅要依靠常识做出选择,而且要自觉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自己的理性面前加以审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长远选择。
我们的现实社会难道不需要一个理想的灯塔的指引吗?因此,冯先生在《新世训》中的伦理思想的伦理观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所体现的理性化,用理性精神指导人们的生活。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一句话是有道理的:“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轨。
”在这里,我们可以套用雨果的话为: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凡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轨。
在现代社会,没有绝对的“圣人”,每个人都以平常人和平常心的姿态出现,大家都尊重、肯定自己和别人的权利、功利,以内在的道德良知和外在的法律规范相配合,这也就是大家关注和提倡的日常生活伦理。
从现代中国社会伦理变迁中来看,《新世训》中涉及的问题确实值得重视,即儒家的传统人格理想在现代社会如何调适。
传统伦理的思想是很宏大的,对人的道德要求很高,高至圣人,一般人无法达到,这正是传统伦理的困难。
而《新世训》生活伦理思想的实用12处就在于他降低了传统伦理的高度,为规范大多数人的现代人生提出可知可行的“正当的”或“正确的”生活方式,成为普通人的伦理,成为人人能做到的伦理,这种转换有他的功劳。
这也就体现了《新世训》伦理思想的伦理观的第二个特点:平民化。
冯先生把传统的道德德目和传统的非道德德目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也体现了《新世训》生活伦理思想的伦理观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生活化。
传统伦理学是抽象的、一般的、思辨的学问。
它只关注对现实的反思,而不直接涉及现实,更不直接介入现实,只提供抽象、一般的理念、原理、原则,而不提供具体的、特殊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对策。
而冯先生的《新世训》恰恰就是提供具体的、特殊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对策.这种转向拉近了伦理学与人类生活的距离,强化了伦理学对人类现实的指导功能。
这对于当代中国伦理学本身的发展,对于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道德建设的得失,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解释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伦理学研究更加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指导生活。
三、就《新世训》生活伦理思想的现代伦理意义说人类社会已迈入21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赋予了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譬如: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疾病肆虐,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生活在世上,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以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障生存,需要精神的依托以得到心理的安适,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应当如何生活”的追问成为人们迫切的课题。
而《新世训》给处于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价值依靠,从传统伦理思想中提取了人们的共识,给现代的人们自身的精神心理矛盾给予解脱,为人与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应如何和谐的生活提出了实际可行、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
所以,伦理学的研究就是要从如何做人的学问,从人出发,为人立法,最终实现人的完善,进而实现社会完善,这便是伦理学的一般进路。
所以伦理学要研究的不是凑凑合合“活得下去的生活”,而是“值得生活的生活”[3](P290)。
参考文献:[1]冯友兰.贞元六书・新世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江畅.道德变化与伦理学走向[J].江海学刊,1996,(4):80-82.[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T h e E thics Apocalypse of X in Shi X u n(N ew T reatise on th e W ay of Life)ZHAN G Ping(M ar x ism College,N ort hw est U ni versit y f or N ationalities,L anz hou730030,Chi na)Abstract:The ethics of Xin Shi Xun(New Treatise on the Way of Life)has apocalypse in the ethical subject construction,which incarnates in the new ethics standpoint that it liberates f ramework of Neo2Conf ucianism’s“must be one of these two”.Thereby,it reduces morals appraisement excessive intervention in the life of people,incarnates in the ethics viewpoint’s trait namely the rea2 sonableness turn,the civilian turn,the living turn,incarnates in its modern ethics significance that it provides a value dependence for people being place in life.It abstracts people’s consensus f rom the tradition ethical thinking,gives to set from the spiritual and mental contradictory for present2day human,puts forward to the down2to2earth feasible,exercisable practice methods for how should person and person,and society,and nature harmoniously live.K ey w ords:Xin Shi Xun(New Treatise on the Way of Life);ethic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