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机构数(1955-2010)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摘要]“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大众化阶段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经阶段,也是连接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研究该阶段对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主要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国有化模式。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来的。
他总结了若干个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国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早发起于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都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各国大众化阶段过程中既有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一些各自的不同的地方。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起步比较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却呈现出独特的地方。
下面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较大众化发展历程,总结出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以更好的解决我国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三种基本大众化发展模式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扩张主体的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大众化分为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发展模式;最后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发展模式。
下面将简单回顾一下三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英、美、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1、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非大学系统(多科技术学院、新大学、继续教育院校)的扩张为主的大众化发展模式,称之为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模式。
日本国家概况国名日本国(Japan)。
面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
人口约1亿2751万(截至2009年12月)。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通用日语。
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东京(Tokyo)。
人口约1305万(截至2010年5月)。
国家象征天皇明仁(Akihito),1989年1月即位,年号“平成”。
重要节日天皇生日:12月23日(相当于国庆节)。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系按阳历推算出的公元前7世纪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元年的元旦)。
简况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
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
1月平均气温北部-6°C,南部16°C;7月北部17°C,南部28°C。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初期,美军单独占领日本,1947年颁布实施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战后奉行“重经济、轻军备”路线,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90年代经济陷入长期低迷,2002年起出现缓慢恢复,复苏时间创战后最长纪录。
2008年以后,受国际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再次出现负增长。
外交上,日本坚持日美同盟,重视亚洲外交,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目前民主党和国民新党联合执政。
在众议院,民主党拥有稳定多数。
(立命館大学;英文:RitsumeikanUniversity)是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中京区西之京(西ノ京)朱雀町1的日本私立大学,创立于1922年。
立命馆大学一般被简称为“立命大”或“立命”,在关西地区也常被简称为“立大”,近年则开始使用“Rits”这种称呼。
大学全体360教育集团说,立命馆大学的前身是1869年,西园寺公望在京都御所邸内开设的私塾立命馆。
“立命馆”的出处取自孟子“尽心章”中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历史悠久的立命馆大学知名校友辈出,在日本学术及财经界,均拥有相当高的评价,为日本早庆同立四大代表私学之一。
立命馆大学衣笠校园内(京都市北区)石碑“立命馆名称由来的碑”琵琶湖?草津校园(BKC)西园寺记念馆(衣笠校园内)立命馆大学是关西关关同立(关西大、关西学院大、同志社、立命馆)四大私学之一,为日本首屈一指的私学之一。
相较同志社,由于学生多为中产阶级,故亦有关西早稻田之称,左派思想在过去历史中显得十分强烈。
近十年来,私学如同志社、立命馆在国家考试中及格人数大幅攀升,社会评价亦扶摇直上。
立命大又以法学、理工、文学、经营等四系最为有名,其入学偏差值在关西的私学中,仅同志社能与之抗衡,每年的“同立战”(如关东早庆战)为京都有名的庆典之一。
以“自由与清新”为建学精神,以“和平与民主主义”为建学理念。
沿革1900年中川小十郎设立京都法政学校。
1903年根据专门学校令变更为“私立京都法政专门学校”。
1904年根据专门学校令设立“私立京都法政大学”。
设置大学部(法律学科、经济学科?予科)、专门学部(法律科、行政科、経済科、高等研究科)。
富井政章就任初代学长。
1905年在继承西园寺公望1869年创设的私塾立命馆的名称的同时、获赠西园寺亲笔书写的“立命馆”匾额。
1913年财团法人立命馆设立、更名为“私立立命馆大学”。
中川小十郎就任初代馆长。
1914年私立电气工学讲习所开设(理工学部的前身)1922年根据天皇敕令大学令设置立命馆大学。
试论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作者:杜佳新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从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近些年来,由于云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教育技术的领域也不例外,对数据的搜集、储存与分析和处理技术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本文中,首先从多方面对日本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了梳理,进而阐述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时间段来划分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教育;日本教育一、日本教育技术研究背景:ICT的大发展日本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是日本教育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日本将信息技术缩写为ICT,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广播、影视等等领域。
归纳起来,在日本的ICT发展的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邮政电话和广播时代(1945—199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的信息通信主要是以电视、广播、电影等为主,但是广播和邮政都属于国家所有的,发展的速度比较慢。
在一九八四年电信通信与电信电话等方面的法案相继出台以后,日本的电信与电话公司就解除了国有垄断的经营机制,开始由民间经营,提供一些价格比较低的信息通信方面的服务,并大力提倡通信技术的运用与研发,对于民间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激励,随即出现了一大批移动、电信、卫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的运营商与延伸产业。
由此可见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日本教育技术学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教育技术领域之中最大的一个学术性的社团,在一九八四年产生,就是日本的教育工学,和当时的一些通信信息的学会共同开展学术性的研讨与实践活动。
在同一年JIJNET开始提供为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等学校提供服务,以此为标志互联网的服务在日本开始出现了。
(二)互联网和手机时代(1993—2000年)日本的互联网服务是在1993年开始商业化动作,以此为标志日本进入了手机与互联网时代。
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1963年开始超过15%”[1],这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而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正是其经济“高速成长时期”[2]。
因此,在日本社会科学领域中,长期流行的是所谓“日本是一个平等社会”[3]的神话。
然而,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渡边雅男教授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撰写了《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一书,深入分析了日本阶层构造的现状及各阶层的巨大差别,证明日本仍然是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而且,这种阶层差别正逐渐被固定化。
那么,这种阶层化,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日本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状况(一)从总体上看,日本不同阶层高等教育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日本学者岩本健良认为,“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之间差异,主要是指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阶层间学力差异;另一个是指出身阶层差异”[4]。
而出身阶层差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家庭所得。
因此,分析家庭所得与高等教育在校生的相关性,便可以弄清不同阶层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自1968—1996年五个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总体上呈逐步缩小的趋势。
但是实际上,在不同类型大学之间,各阶层之间子女的入学机会仍然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收入阶层仍然在高等教育机会上占有很大优势(见图2、3)。
所不同的是,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与总的趋势相同,而且机会缩小的幅度更大;而私立大学虽然在不同阶层间的差别总体也在缩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探析*卢彩晨收稿日期:2005—11—07作者简介:卢彩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福建厦门/361005)*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项目批号AIA030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并就其产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试论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内容摘要:二战后,日本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政策,这使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教育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试图从日本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论述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教育经济发展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在战后经济陷入了全面崩溃和瘫痪的境地。
有的学者曾经预言,日本在三十年里很难发展起来,但是事实却是相反。
二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扭转了崩溃的国民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发展,令世人为之瞩目。
探究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其中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推动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各种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本身具有的特点。
早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教育事业就较为发达。
明治政府建立后,领导者深深感到,想使国家强盛,达到“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必须“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
而要“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去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开发国民的人力资源。
为此,1872年公布了《学制》,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口号,把受教育规定为臣民们尽忠天皇的三大义务之一。
明治政府教育还积极探索,广采博纳,确立了适应日本国情的近代教育制度。
1886年日本开始实行小学4年义务教育,在1907年又实行了6年义务教育,到191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9%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民进一步认识到“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别无它途”。
因此,日本在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又为发展现代教育努力。
仿照美国,同时也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其主要标志是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个法令。
这次改革有两个重要内容:其一是在教育中广泛推行了非军国主义教育,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其二是实行了“6:3:3:4”新学制,即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并普及从小学到中学的9年义务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一个广泛深入受教育的机会。
全国普通⾼考60年(1952-2012)及历年录取⼈数⼀览(史上最全)全国普通⾼考60年(1952-2012)及历年录取⼈数⼀览(史上最全)⼀、全国普通⾼考60年(1952-2012)历年录取⼈数⼀览1952年,报考⼈数:7.3万⼈,⾼校招⽣数6.64万⼈,录取⽐例 91(%)1953年,报考⼈数:9.0万⼈,⾼校招⽣数7.0万⼈,录取⽐例 77(%)1954年,报考⼈数:13.4万⼈,⾼校招⽣数9.38万⼈,录取⽐例 70(%)1955年,报考⼈数:17.7万⼈,⾼校招⽣数9.8万⼈,录取⽐例 60(%)1956年,报考⼈数:35.0万⼈,⾼校招⽣数18.5万⼈,录取⽐例 48(%)1957年,⾼中毕业⽣⼈数:19.4万⼈,⾼校招⽣数10.6万⼈,录取⽐例54.6(%),报考⼈数:25.2万⼈,录取⽐例 42 (%),1958年,⾼中毕业⽣⼈数:219.9万⼈,⾼校招⽣数26.5万⼈,录取⽐例121.0 (%)1959年,⾼中毕业⽣⼈数:30.0万⼈,⾼校招⽣数27.4万⼈,录取⽐例 91.3 (%),报考⼈数:33.3万⼈,录取⽐例 81(%),1960年,⾼中毕业⽣⼈数:29.0万⼈,⾼校招⽣数32.3万⼈,录取⽐例 111.4 (%)1961年,⾼中毕业⽣⼈数:37.9万⼈,⾼校招⽣数16.9万⼈,录取⽐例 44.6(%),报考⼈数:21.4万⼈,录取⽐例 80(%),1962年,⾼中毕业⽣⼈数:44.1万⼈,⾼校招⽣数10.7万⼈,录取⽐例 24.3 (%)1963年,⾼中毕业⽣⼈数:43.3万⼈,⾼校招⽣数13.3万⼈,录取⽐例 30.7 (%),报考⼈数:53.1万⼈,录取⽐例 25 (%)1964年,⾼中毕业⽣⼈数:36.7万⼈,⾼校招⽣数14.7万⼈,录取⽐例 40.1 (%)。
报考⼈数:44.9万⼈,录取⽐例 34 (%)1965年,⾼中毕业⽣⼈数:36.0万⼈,⾼校招⽣数16.4万⼈,录取⽐例 45.6(%)1966年⾄1969年,推迟⾼考,⼤专院校没有招⽣。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 CA T I O N SC IENCE 2006年第3期中韩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之比较李 绘 刘海燕[摘 要]同为儒家文化的中韩两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相似及相异之处,以马丁・特罗(M artin T row )的高等教育阶段论为参照系,韩国已经到了普及化阶段,中国正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
通过研究韩国高等教育成功经验与教训可以对中国目前的大众化进程有所启迪。
[关键词]中国 韩国 高等教育 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3—0055—03[作者简介]李绘,刘海燕,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20世纪70年代,马丁・特罗(M artin T row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在工业化国家中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型高等教育的转变,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介于15%到50%之间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为儒家文化传统的中韩两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有很多相似、相异之处,中韩两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盲目扩张、调整、整顿,然后再走上正轨,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之路。
从目前的大众化水平看,韩国现在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中国正在向大众化阶段迈进,通过研究中韩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能够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和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韩国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膨胀混乱期、整顿发展期和改革发展期。
第一阶段,膨胀混乱期(也称为自由放任期)。
这一时期由于受日本奴化教育的长期禁锢,摆脱日本奴役后,朝鲜人民迸发出一股求学热、办学热。
办学指导思想上受到美国占领军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其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高等教育机构从42所发展到1959年的80所,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