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日本高等教育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61.84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教师的“研修”指的是“研究和修养之意”,“组织通过提高其成员或集体的质量,提高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率为目的而对个人或集体施行的有计划的继续教育活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教师队伍已实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终身研修制度,并将以更高的素质适应$)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日本对教师的研修给予高度的重视。
早在$)世纪"%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就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综合扩充和整顿的基本施策》。
其中,在《确实保证教员的培养和地位提高的施策》前言中,对教师职业的素质和专业化做了具体的说明。
+%年代以后,日本的人口开始下降,教师相对过剩。
因此,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教师质量上的提高,对教师的研修更加重视。
体现在对教师研修形成了规范系统的制度,并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教师的研修加以确认和保障。
)’’+年,文部省又提出《关于在教育有关职员研修中推进活用卫星通信》的报告书,建议中央和各地方之间建立完善卫星通信的教育情报通信网络系统,必须重视加强教师对计算机的专门培训,要求在制度上对学校教师接受计算机教育给予确实的保证等等。
进入$)世纪,日本的教师研修制度正在一步步完善。
),研修形式的多样化日本的教师研修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个种类:-).按照研修场所不同可划分为校内研修和校外研修两种。
校内研修是指在教师本人就职的学校空间范围内的研修。
校外研修是指在教师本人就职学校之外的研修。
-$.按照研修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基本研修、专门研修、课题研修三种。
基本研修是指按教职员任职年限和教龄开展的研修。
专门研修是指与专业、专职有关的业务研修。
课题研修是指有关时代知识与现实课题的讲座。
-!.按照研修的性质不同可划分为不脱产研修、脱产研修、自主研修和命令研修四种。
不脱产研修是指在履行法律规定的本职工作的时间内的研修,即在岗研修。
脱产研修是指免除法律规定的职务进行利于工作的研修,即离职研修。
命令研修是指根据研修命令进行的研修。
自主研修是指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自发的研修。
从17世纪60-70年代的俄文档案看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情况若松宽
【期刊名称】《蒙古学信息》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噶尔丹与清朝康熙帝争夺对蒙古的霸权,失败身死。
关于他晚年的情况,清朝方面有许多值得信赖的史料,由此可以大体明了其中的经过。
但是,关于他在尚未公然与清朝为敌之前,特别是在实现准噶尔汗国统一之前的情形,尽管有许多学者致力探讨,仍然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1996年莫斯科出版的《俄蒙关系文件汇集(1654—1685)》1654—1685.1996.以下简称《文件汇集》,收录了有助于解开上述谜团的重要俄文档案。
兹拉特金在他的名著《准噶尔汗国史》1983)一书中已经利用了这些俄文档案。
以下,就根据《文件汇集》来对噶尔丹初期的情况试作探讨。
兹拉特金称:“1664年秋,先有商队来到托木斯克,接着僧格(Ce。
ra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若松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1.07
【相关文献】
1.“伟大的革命运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知青与农村科学实验
2.从俄文法律文本的特点看俄文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3.19世纪60-70年代新疆战乱期间巴里坤防御略论
4.20世纪60-7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扩张式发展原因之探析
5.20世纪60-70年代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中的设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1963年开始超过15%”[1],这标志着日本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而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正是其经济“高速成长时期”[2]。
因此,在日本社会科学领域中,长期流行的是所谓“日本是一个平等社会”[3]的神话。
然而,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渡边雅男教授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撰写了《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一书,深入分析了日本阶层构造的现状及各阶层的巨大差别,证明日本仍然是一个阶层分明的社会,而且,这种阶层差别正逐渐被固定化。
那么,这种阶层化,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日本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状况(一)从总体上看,日本不同阶层高等教育的差异在逐渐缩小日本学者岩本健良认为,“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之间差异,主要是指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阶层间学力差异;另一个是指出身阶层差异”[4]。
而出身阶层差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家庭所得。
因此,分析家庭所得与高等教育在校生的相关性,便可以弄清不同阶层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自1968—1996年五个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总体上呈逐步缩小的趋势。
但是实际上,在不同类型大学之间,各阶层之间子女的入学机会仍然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收入阶层仍然在高等教育机会上占有很大优势(见图2、3)。
所不同的是,国立大学的入学机会与总的趋势相同,而且机会缩小的幅度更大;而私立大学虽然在不同阶层间的差别总体也在缩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探析*卢彩晨收稿日期:2005—11—07作者简介:卢彩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福建厦门/361005)*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项目批号AIA030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并就其产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日本本科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策略探析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增长,对于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日本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来支持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
本文将探析日本本科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国内相关教育领域的发展。
一、优质教育选拔日本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非常严格,面试、考核等环节严格筛选优秀人才。
这样的选拔制度有助于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某些学校还有设立教学竞赛科目,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诱惑,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来选择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道路。
二、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日本的本科职业教育教师培训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实操能力。
为此,日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和教育工作经验积累等。
只有通过这些考核和实践,教师才能获得资格证书,并进入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实习环节。
三、多元化的培养途径日本的本科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途径多样化,既有正规的教育学院培训,也有企业内训等。
此外,还有不少人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或者通过社区服务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育能力。
这种多元化的培养途径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和专业性的提高。
四、持续的教师发展计划日本本科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计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培训阶段的发展,也包括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继续自我提升。
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教师都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通过专业发展研讨会、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
五、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日本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还与产业界的合作密切相关。
教师不仅要了解最新的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还要与产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的传递,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行业交流和实践基地的建立来增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Japanese Elementary Education 作者: 冯启高[1]
作者机构: [1]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日本
摘要:日本基础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强调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生存力"培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人格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和学生成长各阶段的职业教育。
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本在多样化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弹性学制、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加强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以及推进职业教育。
反思日本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改革举措以及出现的问题,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会有一些启示和思考。
高校日语教学现状及建议措施探析高校日语教学现状分析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的日语教学人员都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
这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校日语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文法为主,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
学生们缺乏实际的语言应用场景,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教材陈旧。
部分高校的日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已经过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听说能力薄弱。
目前,高校日语教学主要注重文字阅读和写作,而对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不足。
这使得学生们的听说能力薄弱,无法流利地运用日语进行交流。
建议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加强对日语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的日语教学方法,学校可以引入更多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还可以开设更多的日本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运用机会。
更新教材内容。
学校可以及时更新日语教学的教材,选择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
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听说训练。
学校可以在课程安排中加强听力和口语的训练,设置专门的听力和口语课程,并提供各种听力训练材料和口语练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总结当前高校日语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高校日语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认真思考现状,采纳我们提出的建议措施,为提高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日语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日语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探析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国外较为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一)“行业引导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选择遵循的是一种“行业引导教学”的思想,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目的。
澳大利亚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领域中特定具体岗位的较强动手能力,同时又具备会计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技能人才。
由会计行业制订教育培训的内容,并规定不同会计岗位应具备的技能、文化以及素质标准。
学校再根据标准要求对职业技能进行组合,合格的学员可获得会计行业授予的资格证书。
“行为引导教学”将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的“教”服务于引导学生的“学”。
以“教”促“学”,以“学”导“教”,实现良好的教育态势及“教”与“学”的关系。
(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学校教授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学校辅助的基础上以企业培训为主导。
在此行业企业可以是一般的行业企业,或者是校企合作办学单位,或者是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等。
目的是让学生尽力经过课堂理论教学之后,再通过企业的真正对应岗位的实践操作,达到真正地塑造职业技能的目的和效果。
(三)CBE人才培养模式。
CBE模式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社区学院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教育模式,也是对正规高等学历教育一个重要补充。
这一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普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它的意义在于可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青年人求知的欲望,使得那些大量暂时无法接受正规大学教育的青年人有一出路,这样既可缓解因高考落榜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也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四)工学交替模式。
工读交替制主要是在政府立法保障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较为精活的学制,以“三明治”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行业积极参与的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要求组织周密,使得企业实习与学院学习融为一体,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模式
张玉琴;李锦
【期刊名称】《高校教育管理》
【年(卷),期】2008(002)001
【摘要】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起步较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快,科学化、规范化程度高,现已通过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属于一种认证式评估,也称之为目标管理式评估.其制度内容主要有三:一是校方的中期发展目标必须经文部科学省认可;二是评估机构必须经政府认证;三是被评估方,即作为一种义务所有院校必须参评,这样就使外部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基于尊重学校个性、特色、特别是学校向社会说明自身责任的原则,制定了评估指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张玉琴;李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33
【相关文献】
1.论构建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模式的参照坐标--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模式研究之一[J], 邓艳葵
2.构建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模式利弊因素探析--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模式研究之二[J], 邓艳葵
3.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制度的“分类”评估 [J], 徐国兴
4.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自评组织与实施\r——国外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模式的启示[J], 顾建政;刘孟男;吴晖晗
5.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制度特征分析 [J], 罗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技术伦理教育模式现代转型探析
韩玉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5(000)028
【摘要】日本技术伦理教育的现代转型,是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可比性和技术人员
资格国际互换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培养国际通用技术人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自2000年以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借鉴美国经验,改造传统的经验式职业伦理教育模式,构建了包括社会交流能力培养在内的,全面、系统的广义技术伦理教育模式。
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目标定位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国际化。
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国际通用性和可雇佣性,日本由国家主导建设该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与教育标准体系,由学校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团队,实施课程统整,以便促进教育模式转型。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韩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313
【相关文献】
1.日本高等专门学校产学官合作办学措施探析 [J], 杜金;经腾
2.工业化背景下高等专门学校体制机制特色研究r——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 杜红
3.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 施雨丹
4.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改革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J], 施晔
5.日本教育体制中的“高专”——访日本国立津山工业高等专门学校 [J], 宋绍英;梁忠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