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434.43 KB
- 文档页数:6
美、英、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陆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由于高等教育制度与社会发展背景的不同,各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式千差万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日本。
对这三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模式美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最早、发展最顺畅的国家。
其大众化的实现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1.大力发展以公立为主的高等教育美国是一个公私立高校并存的国家,私立高校的建立要比公立高校早许多年,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则主要是通过政府力量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而实现的。
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因科技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日益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公立高等院校的发展。
这使公立高等院校数占高校总数的比例从l900年的8.8%上升到1950年的34%。
2.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高教经费的比例由1909~1910学年的35.6%上升至1939~1940学年的37.5%,1969~1970学年达到了58%。
此外,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也是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9~1960年,政府投入占高教经费的41%,学生学费占总经费的20%,募捐及捐赠占10%,“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保持在30%左右。
这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依靠增加政府投入,而是依靠其独特而完善的高等教育经费制度,多方吸纳非政府资源来解决规模扩张中的经费短缺问题。
二、英国模式与美国不同,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充满曲折。
英国高等教育一贯以“保守”闻名于世,很多人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心存疑虑,但是迫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英国于1964年宣布实行高等教育双重制,即一部分是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另一部分则是面向大众的高等学校。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作者:夏厚山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第05期[摘要] 日本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其高等教育政策具有鲜明的借鉴性、实用性等特点,其政策的法律依据非常充分,同时也鼓励和支持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些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特点启示日本是当今世界的经济、科技强国,然而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却也面临着种种内忧外患。
在日本摆脱落后,克服民族危机,挤进先进国家行列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高等教育政策虽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在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等方面成果显著。
因此,研究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1.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具有鲜明的借鉴性和学习性自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是一个教育落后的国家。
19世纪末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明治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政策,以指导教育发展。
在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日本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政策,主要有: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国体、政治、风俗、人情,研究其制度、文物、学术、技艺等其他百科;高薪聘请外国各行各业专家到日本讲学或者到生产一线直接进行技术指导,如东京大学早期的39名教授中,外国人就占到了一半以上。
2.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实用性色彩较浓日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和自己办学的过程中,一直重视应用科学的发展,向西方派遣的留学生也大多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以便回国后能很快投身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此外,日本引进的人才也主要集中在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方面。
后来的文部科学省也一直支持实业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在战争的废墟上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由此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从二战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
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
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下面分点论述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
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
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
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
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
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
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
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日本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日本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高等教育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提升自我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机会,还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还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在日本社会,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制和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贡献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提升和社会发展方面,更是为日本的未来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日本高等教育的特点日本高等教育的特点包括多样化和精英化。
在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包括大学、专门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技术学院等,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
这种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
日本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精英人才,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研究者来日本学习和研究。
日本高等教育也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通过与行业合作开展项目,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日本高等教育以其多样化和精英化的特点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培养未来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日本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由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大学、私立大学、公立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等组成。
大学通常分为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两类。
国立大学由政府直接管理,拥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享有更高的地位和声誉。
私立大学则由私人或团体管理,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捐赠和合作研究等方式。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特点及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通过对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其特点及启示,为我国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1. 美国美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教师通过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美国高校还注重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2. 英国英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英国高校还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3. 德国德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元制教育为主,即学生在校期间交替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
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德国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1.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国外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通过设计项目、提供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注重产学研结合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与企业、行业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国外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综合素质。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摘要: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分别在大学课程、研究生教育、大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立法、调整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全部崩溃,生产水平严重下降,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学校瘫痪。
日本在战争中留下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地恢复经济,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的振兴,原因很多,其中对教育的一贯重视是最基本原因,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概述战后日本大力恢复和发展教育。
为了保证教育的正常进行,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特殊的保护措施。
即使是在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日本仍然不放松对教育的投资,这一点正反映了日本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战后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进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的改革有三次。
!(一)第一次教育改革———“新制大学”体制的形成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1947年开始的。
这次改革在学制和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年由美国政府派出的教育使节团与“日本教育刷新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教育基本法》。
这一文件奠定了日本教育的一般原则,规定战后日本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且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日本教育法律体系,对日本教育的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法》是另一部重要的教育法律。
它对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它的要点在于按照每个模式建立起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制度。
这两个法令制定之后,战后日本大学制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它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成立“新制大学”,即将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一种类型的大学。
在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调整过程中,为了地区上的合理分布,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县一大学”的指导方针。
教育论坛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2期63幸福生活指南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胡 峰熊猫宝贝国际儿童成长中心 山西 忻州 034000摘 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这与其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阐述了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希望可以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造成重创,战后的日本面临经济崩溃的局面,缺乏物资与粮食,学校也处于瘫痪的状态。
日本能在这种局面中迅速改进,挤进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1、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1]。
1.1战后初期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二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制定相关的教育保障措施。
在1947年的3月31日,日本制定的《教育基本法》以及后来的《学校教育法》,都是在战后初期日本为保证教育发展制定的相关法律。
《教育基本法》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对日本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理念进行了规定。
《教育基本法》保证了日本全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出国家的一项义务就是为国民提供必要的教育。
《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学制为“六三三四制”,这是日本对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借鉴。
这两部法律的制定,阐述了日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的目标,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
日本依据这两部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合并与调整。
这是战后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日本依法治教的初始阶段。
这次改革对高等教育进行合并与调整,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在成功发展教育的同时,教育界新的教学理念以及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1.2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教育改革 日本此次教育改革是在当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由于日本对高等教育基准的放宽,导致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猛增,大学入学率也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