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40.93 KB
- 文档页数:2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一、 SAH 辅助检查(一) CT1.CT 检查的优势CT 作为为 SAH 诊断的首选常规检查,其优点为快速、安全、敏感。
CT 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与发展程度,增强 CT 可明确某些病因,如动静脉的畸形或较大动脉瘤等。
CT 检查可了解脑脑室出血、脑积水情况,同时便于随访治疗效果,了解并发症。
多发性动脉瘤可借助 CT 判断具体出血部位。
2. 阳性率研究说明, SAH 发病 1 小时之 CT 检查阳性率大于 90% , 5 天后阳性率为 85% , 1 周后阳性率为 50% 。
2 周后阳性率低于 30% 。
3.SAHFisher 分级如 ppt4 图表显示的是 CT 影像特点与血管痉挛危险性关联的分级标准(1983) 。
SAHFisher 分级( 1983 )共分 4 级,当 CT 显示弥漫出血,未形成血块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当 CT 显示较厚积血,垂直面厚度>1mm( 大脑纵裂、环池 ) 或水平面 ( 侧裂池、脚间池 ) 长 x 宽> 5x3mm 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高。
当 CT 显示脑血肿或脑室出血,基底池无或少量出血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当 CT 阴性或 CT 显示弥漫出血但未形成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如 ppt4 图表显示,改良后的 Fisher 分级( 1997 )将发生血管痉挛危险分为 5 级。
CT 未见出血或仅脑室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3% 。
CT 仅见基底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14% 。
CT 仅见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38% 。
CT 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CT 显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二)脑脊液脑脊液检查通常在疑似 SAH 患者 CT 检查阴性,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神经内科考试题(含答案)出科考试(神经内科)以下是神经内科出科考试的题目和选项。
1.紧张型头痛的性质是什么?2.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中,哪个部位发病率最高?3.脑出血最常见的动脉是哪个?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卧床休息至少多久?5.青壮年脑栓塞患者,栓子来源最多的原因是什么?6.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部位、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
7.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什么?8.脑出血病人的急性期处理,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9.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位于哪里?10.腔隙性梗死病灶发病率最高的位置是哪里?11.偏头痛发作期治疗首选什么?12.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是什么?13.偏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什么?14.下列哪项不是偏头痛的特征?15.蛛网膜下隙出血继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高峰是什么时候?16.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是什么?17.最常见的偏头痛是什么?18.脑梗死发病后24~48h,血压大于多少者宜给予降压药物治疗?19.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不包括哪个?20.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宜控制在多少?21.偏头痛预防的药物不包括下列哪个?22.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哪个?23.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最威胁患者生命的是什么?以上是神经内科出科考试的题目和选项。
24、正确答案为B。
排列顺序为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动脉瘤。
25、正确答案为C。
早期血糖控制在3.1~6.0mmol/L。
26、脑出血最确切的诊断依据是头颅CT或MRI。
27、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28、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控制脑水肿和治疗原发病。
29、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主要鉴别是出血的位置不同。
30、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应正确描述。
31、蛛网膜下隙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不包括颅内感染。
32、偏头痛发病的特点不包括视力模糊。
33、脑出血患者CT图象在起病24~48小时后可见异常高密度影。
34、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不包括出现脑干症状。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对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转10例,死亡2例。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较高,护士及时、准确的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进行密切监测并给予及时治疗,实施有效的对症护理,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以外原因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综合征[1]。
SAH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剧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血性脑脊液[2]。
我科2011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40例该患者,具体护理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SAH患者均经颅脑CT及腰穿脑脊液检查证实,全部符合SAH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8.3岁。
本组病例均为初次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意识障碍并伴有肢体瘫痪。
2护理措施2.1基础护理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注意液体及能量的补充,成人每天至少在2000ml左右,同时加强皮肤及口腔的护理。
昏迷状态并伴有肢体瘫痪,应及时做好皮肤清洁护理。
每2~3h翻身1次,按摩身体受压部位和使用气垫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
2.1监护护理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光反应情况及变化。
意识、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若有意识障碍,头痛剧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减慢,此时,有可能再次出血或脑疝形成,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做好抢救准备。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是4~6周,有复发史者则应卧床8周以上,抬高床头15~30度,过早下床活动可引发再次出血,不能随便搬动患者或做非急需的检查,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反复强调绝对卧床的重要性,并在床边挂醒目的警示牌:绝对卧床休息[3]。
神经内科考试题(含答案)神经内科出科考试成绩一、A1/A2型题(100分)1.紧张型头痛的性质是什么?A.刺痛B.钻痛C.炸裂样疼痛D.搏动性疼痛E.紧箍样胀痛2.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哪里?A.丘脑B.放射冠区C.基底节区D.脑干E.脑皮质3.脑出血最常见的动脉是哪个?A.小脑齿状核动脉B.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C.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脉络膜前动脉E.前交通动脉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卧床休息至少多长时间?A.4~6周B.10天C.2周D.10~14天E.8周5.青壮年脑栓塞患者,栓子来源最多的原因是什么?A.心肌梗死B.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C.细菌或病毒导致的动脉炎D.高血压性心脏病伴房颤E.先天性心脏病6.脑出血的预后与哪些因素有关?A.出血量B.并发症严重程度C.部位D.出血量、部位E.出血量、部位、并发症严重程度7.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什么?A.颅内动脉外膜不发达,管壁较薄,易致破碎B.硬化动脉内膜粗糙,形成内膜溃疡,在高血压作用下血管破裂C.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易出血D.高血压可使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形成微动脉瘤导致破裂E.实质上是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和静脉破裂8.脑出血病人的急性期处理,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安静、少搬动B.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C.给血管扩张药以改善血液循环D.合并应激性溃疡时用止血药E.血压增高明显者,给降血压治疗9.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位于哪里?A.皮质下B.壳核及内囊区C.脑干D.小脑齿状核E.丘脑10.腔隙性梗死病灶发病率最高的位置是哪里?A.小脑B.基底节区C.脑桥D.中脑E.大脑半球11.偏头痛发作期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A.XXXB.氟桂利嗪C.卡马西平D.麦角胺咖啡因E.普萘洛尔12.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是什么?A.头痛、呕吐严重B.常有抽搐发作C.脑膜刺激征明显D.意识障碍多见,头痛不明显E.常伴跟底视网膜出血13.偏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什么?A.有先兆的偏头痛B.无先兆的偏头痛C.紧张性头痛D.基底动脉型偏头痛E.丛集性头痛14.下列哪项不是偏头痛的特征?A.多为偏侧B.发作性C.常伴恶心、呕吐D.搏动样头痛E.一般持续15分钟至3小时15、蛛网膜下隙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高峰为出血后4~15天。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 失语D. 同侧单眼失明E. 对侧偏瘫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眩晕B. 耳鸣和耳聋C. 跌倒发作D. 吞咽困难E. 复视3. 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 局灶性癫痫发作B. 脑栓塞C. 癔病发作D. 颈内动脉系统TIAE. 椎塞底动脉系统TIA4. 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A. 小脑后下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脊髓前动脉D. 小脑下前动脉E. 大脑前动脉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A. 大脑前动脉B. 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基底动脉D. 大脑后动脉E. 椎基底动脉6. 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A. 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B. 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C. 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 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E. 右侧颈内动脉7.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A. 眩晕B. 眼球运动障碍C. 吞咽困难D. 失语E. 交叉性瘫痪8. 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查体:血压150/95 mmHg,左眼睑下垂,外斜位,向上、下和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日无明显好转。
最可能的诊断是:A. 脑出血(基底节区)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 脑栓塞D.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E.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9. 54岁女患,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 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C. 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D. 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E. 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10. 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请,血压190/l00mmHg,左侧偏瘫,脑压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A. 降压药B. 扩张血管药C. 尿激酶静脉点滴D. 20%甘露醇静脉滴注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1.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A. 发病6小时以内B. CT证实无出血灶C. 病人无出血素质D. 出凝血时间正常E.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12. 52岁男患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A. 止血B. 降血压C. 降颅压D. 维持生命体征E. 防治血管痉挛13. 脑出血临床表现的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 多在65岁以上发病B. 均出现偏瘫C. 脑脊液均为血性D. 头部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E. 均有脑膜刺激征14.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A. 小脑齿状核动脉B. 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C.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 脉络膜前动脉E. 前交通动脉15. 58岁男患,高血压病史多年,演讲时突发头痛、呕吐、右侧偏瘫。
脑血管痉挛的dsa诊断标准
DSA诊断脑血管痉挛标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脑血管痉挛的黄金标准,其诊断标准如下:
血管管径狭窄
管腔直径较对侧同名血管缩小超过50%。
血管狭窄呈节段性,长度超过血管直径的3倍。
血管壁增厚
血管壁厚度增加超过血管直径的10%。
血管壁呈均匀增厚,无局部病变。
血管痉挛征象
血管走行扭曲或蜿蜒。
血管壁光滑,无溃疡或狭窄。
血管内无血栓形成。
排除其他病变
排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主动脉夹层等其他血管病变。
排除动静脉畸形、脑膜血管瘤等脑血管畸形。
排除肿瘤或炎症引起的血管压迫。
DSA诊断要点
DSA应在疑似脑血管痉挛后尽快进行。
造影剂应注入目标血管近端。
应拍摄多个血管投影以全面评估血管状态。
应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诊断。
其他诊断方法的辅助作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血管血流速度异常,但不能明确诊断脑血管痉挛。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可显示颅内血管解剖,但灵敏性低于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显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但分辨率和灵敏性不如DSA。
DSA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意义
DSA诊断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
提供明确的血管病变图像。
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评估治疗效果。
预测患者预后。
抗痉挛药治疗痉挛的西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痉挛是一种肌肉不自主、强烈地收缩和放松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治疗痉挛,西药中常常使用抗痉挛药。
本文将介绍抗痉挛药的适应症及使用方法,帮助读者对于这类药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抗痉挛药的适应症抗痉挛药主要适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1 中枢性痉挛:如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引起的痉挛症状。
这些疾病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兴奋,从而引起肌肉的过度收缩,抗痉挛药能通过抑制神经传递,缓解这些痉挛症状。
1.2 外周性痉挛:如肌肉痉挛、肌肉痉挛疼痛等。
一些外部因素,例如肌肉劳损、炎症和神经损伤,会引起肌肉痉挛。
抗痉挛药可放松肌肉,减轻或消除痉挛症状。
1.3 癫痫性痉挛:癫痫是一种对神经系统功能具有抑制或兴奋作用的慢性疾病。
癫痫性痉挛是癫痫发作时伴随的痉挛症状。
抗痉挛药可以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减轻痉挛表现。
2. 抗痉挛药的使用说明抗痉挛药常见的使用方法是口服或肌肉注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2.1 口服药物:按照医生的指示,以正确的剂量和频率口服抗痉挛药。
一般来说,应该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可能性。
如果药物有分成多次服用的要求,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均匀分配。
2.2 肌肉注射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将抗痉挛药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肌肉中。
注射前应保证注射部位的清洁,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
注射后应按照医嘱进行观察,以防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2.3 注意事项:2.3.1 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指示使用药物。
不要随意停止或更改药物的用量。
2.3.2 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过敏反应。
如果您对该药物或相关成分过敏,或者存在禁忌症,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脑功能抑制等,应避免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3.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抗痉挛药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持续不适,请及时就医。
2.3.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抗痉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