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专家共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前言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
由此推测。
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
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前言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
由此推测。
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
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
关于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前言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目前,SAH导致的CVS 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但同时颅脑手术、脑外伤和血管介入治疗等原因引起的CVS 也同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专家共识》旨在总结目前对于脑血管痉挛预防和治疗的基本原则,促进临床医生对脑血管痉挛的重视,提供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防治指导意见。
一、脑血管痉挛的定义、流行病学及危害1、定义和分类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CVS涵盖了各种病因和所有受累血管,定义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脑动脉异常可逆性收缩状态,管径狭窄常导致受累动脉远端供应区脑灌注减少,重者可导致脑梗死甚至死亡[1]。
狭义的CVS则定义为SAH后脑底大动脉的可逆性狭窄,常常伴有受累血管远端分布区血流灌注减少[2]。
目前较为公认的CVS分类包括血管造影性和症状性CVS[1,3]。
通过血管造影术发现的CVS,无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称为血管造影性CVS。
如果出现临床症状,则称为症状性CVS,又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 DINDs),这是CVS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2、流行病学自发性SAH后约有30%~70%患者出现CVS,其中症状性CVS的发生率约为17%~40%[1,3,4,5]。
2006年《Neurosurgery》发表的系统性综述表明,CVS的发生率存在人种差异,东方人和欧洲人血管造影性CVS发生率分别为78%和53%,DIND发生率分别为50%和22%,这可能与不同人种的遗传学差异有关[6]。
因此,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亚洲国家,更应提高对CVS的重视。
脑外伤后CVS的发生率约为45%,且在年轻患者以及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较低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7, 8]。